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制度之完善——兼析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的适用 被引量:8
1
作者 焦富民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4期143-149,共7页
罗马法已有了现代民法关于抛掷物与建筑物及其附属物致害侵权的最初萌芽,然而近现代大陆法系主要国家仅关注建筑物本身所致损害的责任。新近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确立了抛掷物侵权中对受害人保护的一般规则。在正确理解与准... 罗马法已有了现代民法关于抛掷物与建筑物及其附属物致害侵权的最初萌芽,然而近现代大陆法系主要国家仅关注建筑物本身所致损害的责任。新近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确立了抛掷物侵权中对受害人保护的一般规则。在正确理解与准确适用法条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制度,明确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依据严格责任原则按份承担补偿责任,同时增列由物业管理人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相应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 侵权责任法 归责原则
下载PDF
风险社会视域下大规模侵权的重新定位——侵权责任的正当性基础比较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焦富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6-211,共6页
单一侵权责任的正当性基础在于矫正正义,其通过双极性的结构意在平衡侵权人和受害人之间的利益,追求的是个人正义,并依据矫正条件的不同更倾向于实现个人自由抑或个人安全;大规模侵权责任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分配正义,其通过三层分配的结... 单一侵权责任的正当性基础在于矫正正义,其通过双极性的结构意在平衡侵权人和受害人之间的利益,追求的是个人正义,并依据矫正条件的不同更倾向于实现个人自由抑或个人安全;大规模侵权责任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分配正义,其通过三层分配的结构旨在尽可能恢复被行为破坏的社会秩序,追求的是社会正义,偏重于社会安全的实现。风险社会背景下大规模侵权不能被单一侵权所涵盖,侵权法应当确立其独立地位。作为一类新型的侵权行为,大规模侵权应适用严格责任原则,且是一种更为严格的归责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大规模侵权 矫正正义 分配正义 严格责任
下载PDF
侵权行为之概念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39-45,共7页
侵权行为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概念。大陆法系界定侵权行为往往与侵权责任相关联,英美法系则侧重于与违约行为的区别。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并不一定需要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行为成立的要件不同于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不能以过错、损害事实对... 侵权行为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概念。大陆法系界定侵权行为往往与侵权责任相关联,英美法系则侧重于与违约行为的区别。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并不一定需要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行为成立的要件不同于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不能以过错、损害事实对侵权行为作出定义。侵权行为的本质要件就在于行为的违法性:违法性的认定以行为人是否违反法定义务为依据,使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区分开来;而违法性的内容是行为人侵害他人受法律保护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又使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行为 侵权责任 违法性 法定义务
下载PDF
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兼析《侵权责任法》第37条第2款之适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2-17,共6页
新近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37条第2款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其它国家则通常要求安全保障义务人与第三人承担按份责任或连带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的补充责任实现了当事人间利益的平衡,解决了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中最终责... 新近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37条第2款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其它国家则通常要求安全保障义务人与第三人承担按份责任或连带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的补充责任实现了当事人间利益的平衡,解决了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中最终责任份额的适用困境。它是一种后位性的补充性责任,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侵权责任法》明确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的依据在于未尽安全保障义务,体现了过错认定的客观标准,同时强调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的是相应的补充责任,应根据未尽义务的程度承担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责任法 安全保障义务 补充责任
下载PDF
论动产用益物权——兼评我国《物权法》第117条之规定
5
作者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30-32,共3页
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对他人动产利用的需求,动产用益物权相较于债权性的利用方式,能够为利用人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护机制。我国《物权法》第117条对动产用益物权的确认打破了"用益物权只能以不动产为限"的思想观念,是对我国... 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对他人动产利用的需求,动产用益物权相较于债权性的利用方式,能够为利用人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护机制。我国《物权法》第117条对动产用益物权的确认打破了"用益物权只能以不动产为限"的思想观念,是对我国物权理论的一次革新。但由于《物权法》没有规定动产用益物权的具体类型,导致了第117条与第5条法律适用上的冲突。而调整两者关系的途径仍应取决于我国物权法是要改采宽松的物权法定,还是坚持严格的物权法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产用益物权 用益物权 物权法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