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117
1
作者 许其功 刘鸿亮 +1 位作者 席北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6-331,共6页
为揭示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物氮、磷流失的一般规律,以三峡库区秭归县的张家冲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自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同步观测降雨、地表径流量,并对2次降雨径流的全过程进行了氮、磷浓度的测定,对降雨过程中径流... 为揭示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物氮、磷流失的一般规律,以三峡库区秭归县的张家冲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自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同步观测降雨、地表径流量,并对2次降雨径流的全过程进行了氮、磷浓度的测定,对降雨过程中径流量及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径流变化过程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干旱后的初期降雨径流中的氮、磷浓度明显高于雨季径流中的浓度,且氮、磷浓度变化与流量变化呈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降雨初期,氮、磷浓度随径流量的增大而升高;随着流量的继续增大,浓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对浓度随流量变化过程的监测表明,与基流中的浓度相比,总氮和硝态氮的浓度变化幅度较小,而氨氮和总磷浓度变化的幅度较大,其最大值分别是其最小值的10和67.5倍.溶解性的氨氮排放主要受降雨条件的制约,而径流中的磷主要是以颗粒态存在.通过对径流量和氮、磷排放负荷的多项式回归分析表明,TN、TP、NH4+-N和NO3--N的排放负荷和径流量之间存在着多项式关系,R2分别为0.9545、0·9740、0.9677和0.95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降雨径流 氮磷 多项式回归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79
2
作者 杨志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基于定性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32个指标,分别反映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天然、天然—人为复合及社会三大特性。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所有32个指标值进行了获取工作,获... 基于定性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32个指标,分别反映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天然、天然—人为复合及社会三大特性。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所有32个指标值进行了获取工作,获取了其中大部分指标值。针对黄河流域的实际资料,利用灰色关联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定性分析所得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19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同时,探讨了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建立了以黄河流域资料为基准及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两个评价标准,认为在进行实际评价时,应利用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评价标准。利用主成分赋权法进行了19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工作。最后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性进行了评价,总的结论为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上可再生能力较弱,不同行政分区与流域二级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在弱—中等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再生性 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 权重 评价方法 黄河流域 可再生能力
下载PDF
灰关联分析方法用于指标体系的筛选 被引量:80
3
作者 杨志峰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28-732,共5页
灰关联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在指标体系筛选中应用的定量方法 ,实际应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谨慎选择作为母序列的指标 ;2要考虑与总体目标的关系 ,当子序列与总体目标的关系和母序列与总体目标的关系不相一致时 ,在无量纲处理时应采用不... 灰关联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在指标体系筛选中应用的定量方法 ,实际应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谨慎选择作为母序列的指标 ;2要考虑与总体目标的关系 ,当子序列与总体目标的关系和母序列与总体目标的关系不相一致时 ,在无量纲处理时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3最好结合其他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来综合筛选指标体系 .文中结合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关联分析方法 指标体系筛选 黄河 水资源
原文传递
一种改进的灰关联分析方法及其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3
4
作者 谢彤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15,共3页
对在环境质量评中应用的灰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实际上评价标准是区间概念而非 的概念,因而传统灰联分析处理曲线间几何形状接的方法存在一定缺陷。为了改进这种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点到区间距离的关联系数公式,并把它用到... 对在环境质量评中应用的灰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实际上评价标准是区间概念而非 的概念,因而传统灰联分析处理曲线间几何形状接的方法存在一定缺陷。为了改进这种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点到区间距离的关联系数公式,并把它用到水环境质量评价虽,发现这种改进的灰关联分析方法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质量评价 灰关联分析法 水质
下载PDF
应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负荷 被引量:79
5
作者 刘瑞民 +2 位作者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77-682,共6页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就负荷强度而言,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最高,应是今后重点治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 被引量:69
6
作者 刘瑞民 杨志峰 +3 位作者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07-2414,共8页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前提下,由于土地利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TN总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123万t下降至200...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前提下,由于土地利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TN总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123万t下降至2000年的116万t,基本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由土地利用造成的TP的变化趋势与TN基本相同,从70年代的3.7万t下降到2000年的3.5万t左右.就省份、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系而言,四川省、种植用地和草地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在非点源污染负荷强度上,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负荷最高,是今后应重点治理的地区.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对长江上游这样的超大尺度空间的非点源污染进行较好的空间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系数模型 非点源污染 长江上游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环境脆弱性研究述评 被引量:43
7
作者 杨志峰 曹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94,共4页
综述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地下水、水资源等领域的脆弱性研究现状,指出环境脆弱性研究领域可以归为人文系统的脆弱性与自然系统的脆弱性两类;就脆弱性研究的复杂性,可以分为相对较为复杂的生态脆弱性与水资源脆弱性研究及相对较为... 综述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地下水、水资源等领域的脆弱性研究现状,指出环境脆弱性研究领域可以归为人文系统的脆弱性与自然系统的脆弱性两类;就脆弱性研究的复杂性,可以分为相对较为复杂的生态脆弱性与水资源脆弱性研究及相对较为单一的地下水脆弱性与灾害脆弱性研究;就某个具体领域的脆弱性研究应包括其本质脆弱性及特殊脆弱性研究。另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对于环境脆弱性的防范与适应对策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脆弱性 生态环境 自然灾害 地下水 水资源
下载PDF
基于水文水质资料的非点源输出系数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9
8
作者 丁晓雯 刘瑞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4-538,共5页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目前开展非点源污染研究的主要手段.针对非点源污染模型中的输出系数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水文水质资料的参数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研究区中筛选若干个小流域,根据污染物质量守恒原则,得到各营养源的输出系数.该方...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目前开展非点源污染研究的主要手段.针对非点源污染模型中的输出系数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水文水质资料的参数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研究区中筛选若干个小流域,根据污染物质量守恒原则,得到各营养源的输出系数.该方法对长江上游2000年的总氮(TN)负荷模拟值为156.19万t,其与实际监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1.90%,这对于长江上游这样的超大流域而言,模拟精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文提出的参数确定方法简便可行,对参数要求低,且精度较好,适合于对我国非点源污染监测资料缺乏地区以及大中尺度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因此具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长江上游 总氮负荷
下载PDF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1
9
作者 马晔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83-988,共6页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预防优于治理,对外来植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可有效地防御和降低入侵风险。本文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理论,通过对外来植物入侵特性和过程的分析,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的评价方...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预防优于治理,对外来植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可有效地防御和降低入侵风险。本文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理论,通过对外来植物入侵特性和过程的分析,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将评价程序分为风险源分析、风险受体评价、暴露与危害评价、风险综合评价和风险管理对策5部分,初步建立了风险源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度量生态损失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和公式,进而得出外来植物入侵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入侵 生态风险评价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57
10
作者 伍星 +1 位作者 刘瑞民 宫永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36-241,共6页
该文以典型生态脆弱带——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1990年研究区林地、草... 该文以典型生态脆弱带——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1990年研究区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增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但在1990-2000年间,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且大多来源于林地和草地等地类的转化或退化,使得整个研究期间内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从1980年的11119.16亿元减少到2000年的11077.85亿元,净减少值为41.31亿元。该区域快速城市化和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发展模式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这种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的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 环境工程 生态价值 长江上游
下载PDF
基于DEM的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分析 被引量:42
11
作者 刘瑞民 杨志峰 +3 位作者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8,T0001,共8页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在DEM基础上,分析了 2000年长江上游高程、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2000年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土地利用 数字高程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涪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及污染源识别 被引量:49
12
作者 丁晓雯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025-4032,共8页
采用输出系数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涪江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主要污染源进行了辨识,以期为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研究表明,2010年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总氮污... 采用输出系数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涪江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主要污染源进行了辨识,以期为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研究表明,2010年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总氮污染负荷为9.11×104t,全区平均负荷强度为3.10 t.km-2;农业非点源总氮负荷总量最主要分布在旱地、绵阳市和缓坡区,农业非点源总氮负荷强度的高负荷区为旱地、德阳市和缓坡区;农业用地的化肥流失是污染的首要污染源,贡献率为62.12%,其中旱地的化肥流失是最主要来源,贡献率为50.49%.可见,改进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合理处理养殖废水、集中收集农村生活污水等是研究区非点源污染有效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江流域 农业非点源 总氮 输出系数模型 空间分布 污染源识别
原文传递
地形因素对降水分布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3
13
作者 陈贺 李原园 +1 位作者 杨志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2,共4页
在有限降水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影响降水的因素,建立降水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流域内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以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为出发点,计算出高程、坡度、坡向,直接或间接用DEM和有限的... 在有限降水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影响降水的因素,建立降水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流域内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以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为出发点,计算出高程、坡度、坡向,直接或间接用DEM和有限的降水资料来推求无资料地区的降水状况。将该方法和系统应用于石羊河流域,用该区域内的20个雨量站的降水资料建立模型,另外6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做校核,并用模型模拟该区域内均匀分布的230个点的降水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取得了理想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降水 地形 高程 坡度 坡向 石羊河
下载PDF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方法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杨晓华 杨志峰 +2 位作者 郦建强 金菊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76,共4页
探讨了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标准的建立。利用投影寻踪、遗传算法、倒S型曲线和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标准,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建立了一种新的方法———遗传投影寻踪方法(GPPM)。给出了GPPM实施的步骤,并对黄河流域涉及的9个行... 探讨了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标准的建立。利用投影寻踪、遗传算法、倒S型曲线和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标准,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建立了一种新的方法———遗传投影寻踪方法(GPPM)。给出了GPPM实施的步骤,并对黄河流域涉及的9个行政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上可再生能力较弱。GPPM的评价结果是实数值,具有直观性、有效性和通用性,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水资源综合评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可再生能力 投影寻踪 遗传算法 水资源 倒S型曲线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主要支流沉积物的磷吸附/释放特性 被引量:37
15
作者 王颖 +1 位作者 呼丽娟 牛军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54-1661,共8页
以三峡水库主要支流寸滩、小江、大宁和香溪表层沉积物为对象,通过连续提取法分析4种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模拟研究了pH和温度对不同沉积物磷吸附/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寸滩、小江、大宁和香溪表层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均以无机磷为主(占总... 以三峡水库主要支流寸滩、小江、大宁和香溪表层沉积物为对象,通过连续提取法分析4种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模拟研究了pH和温度对不同沉积物磷吸附/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寸滩、小江、大宁和香溪表层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均以无机磷为主(占总磷含量的59.29%~78.82%),其中钙结合态磷(Ca-P)含量大于铁/铝结合态磷(Fe/Al-P).上覆水pH值对沉积物磷释放有明显的影响,中性条件下磷释放量最低,酸性条件下由于占优势的Ca-P大量溶解导致磷释放量大于碱性条件,因此,水体酸化易增加三峡主要支流(寸滩、小江、大宁和香溪)的磷释放风险.pH值变化亦明显影响沉积物对于磷的吸附,pH在6~8范围内,4种沉积物对于磷的吸附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吸附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小江>大宁>寸滩>香溪.偏酸性条件(pH<6)下过多的H+与固体表面竞争溶解态活性磷(SRP);偏碱性条件(pH>8)下大量的OH-与SRP竞争沉积物表面的吸附位,故这一pH值范围内(pH<6或pH>8)磷的吸附量明显减少.磷在4种沉积物上的吸附为吸热过程,不同温度下(278K、293K、303K)沉积物对P的吸附均符合修正后的Langmuir模型,标准吸附热为18.92~46.63kJ·mol-1,其中,磷从水体分配到大宁河沉积物中的标准吸附热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吸附 释放 三峡
下载PDF
农田化肥氮磷地表径流污染风险评估 被引量:43
16
作者 孙铖 周华真 +1 位作者 陈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66-1273,共8页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六省一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0个市级行政区化肥施用情况的调研,估算了农田化肥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在耦合农业化肥流失量、降雨和河网密度三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农田化肥氮磷污染风险分级方法并初步识别了重点...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六省一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0个市级行政区化肥施用情况的调研,估算了农田化肥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在耦合农业化肥流失量、降雨和河网密度三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农田化肥氮磷污染风险分级方法并初步识别了重点区域。结果表明,近20年来,其化肥施用量呈现上升趋势,氮磷地表流失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湖南省,氮磷流失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41、0.61 kg·hm^(-2)·a^(-1)。湖南省为六省一市中农田化肥氮磷污染的高风险区,上海市为低风险区,其他五省则以中、低污染风险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实现对农田面源污染的风险防范,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优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化肥 氮磷 风险评估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41
17
作者 伍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6-92,F0003,共8页
利用1980年、1990年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 Info和Arc View以及Fragstats(栅格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1980~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 利用1980年、1990年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 Info和Arc View以及Fragstats(栅格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1980~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地和耕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相对变化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化为草地和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草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通过对该区斑块类型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离度和破碎度较大,而耕地、林地和草地在宏观政策和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分离度和破碎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通过对景观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整个区域景观结构日趋破碎,景观异质性也逐渐提高,土地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发展。长江上游地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程度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等景观生态效应。可通过调整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使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及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下载PDF
基于降雨和地形特征的输出系数模型改进及精度分析 被引量:36
18
作者 丁晓雯 +1 位作者 刘瑞民 齐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6-309,共4页
降雨是非点源污染产生的主要驱动条件,地形是非点源污染输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均与非点源污染紧密相关。输出系数模型是大尺度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常用模型,从降雨和地形对非点源污染产生、迁移的影响出发,对现有输出系数模型进行了... 降雨是非点源污染产生的主要驱动条件,地形是非点源污染输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均与非点源污染紧密相关。输出系数模型是大尺度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常用模型,从降雨和地形对非点源污染产生、迁移的影响出发,对现有输出系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并给出了改进模型中降雨影响因子和地形影响因子的确定方法,以提高模型在大尺度流域的模拟精度。最后,以长江上游1990和2000年TN负荷估算为例,分析了模型改进前后的精度变化。精度对比表明,通过模型改进,流域综合相对误差从45.02%和42.49%减小到23.93%和18.38%,直门达站、沱江大桥站和罗渡溪站控制流域的相对误差有明显减小。改进后的输出系数模型结构更合理,模拟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系数模型 降雨 地形 TN负荷 精度分析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8
19
作者 伍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32-1439,共8页
土壤冻融交替是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常见的自然现象,土壤在冻融期间会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过程。有研究表明,冻融区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冻融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年总排放量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尤其是N2O。... 土壤冻融交替是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常见的自然现象,土壤在冻融期间会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过程。有研究表明,冻融区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冻融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年总排放量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尤其是N2O。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地区的土壤环境将经受更广泛和频繁的冻融交替作用,这会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气候变暖。本文重点概述了冻融作用对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机制,并简要提出了目前土壤冻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以及今后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土壤 温室气体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SWAT模型的大宁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空间特性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范丽丽 +1 位作者 刘瑞民 宫永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3-137,共5页
以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SWAT模型进行了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模拟计算。利用巫溪水文站2000—2004年的实测日径流和泥沙数据进行了模型的率定与验证。验证结果表明,SWAT模型适用于大宁河流域。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分析了... 以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SWAT模型进行了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模拟计算。利用巫溪水文站2000—2004年的实测日径流和泥沙数据进行了模型的率定与验证。验证结果表明,SWAT模型适用于大宁河流域。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分析了大宁河流域2003年的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大宁河流域西部地区是土壤侵蚀发生相对严重的地区,有机氮产出的地区和高泥沙量产出的地区大致相同。总体上,大宁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产生量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中部地区最小。针对SWAT模型的空间分析结果提出了该区非点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宁河流域 SWAT模型 农业非点源污染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