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北主要土壤持水性能及其与颗粒组成的关系 被引量:38
1
作者 沈思 席承藩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4-42,共9页
本文研究了淮北主要耕作土壤的持水曲线、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组成等物理性质,发现经验方程θ-AS^(-B)在中、低吸力段对土壤持水曲线有良好的模拟性,F检验都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由此推导出比水容量为:Cθ=-(dθ/ds)=ABS^(-(B+1)),用... 本文研究了淮北主要耕作土壤的持水曲线、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组成等物理性质,发现经验方程θ-AS^(-B)在中、低吸力段对土壤持水曲线有良好的模拟性,F检验都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由此推导出比水容量为:Cθ=-(dθ/ds)=ABS^(-(B+1)),用解析法计算出各吸力值下不同土壤的比水容量,并认为AB值可作为土壤持水性能好坏的评价指标。同时尝试了以对数S型曲线的I型:拟合土壤的颗粒大小分配曲线,以Ⅱ型:N(μ_(?)σ)=(?)+b_2 lg D拟合微团聚体分布曲线,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并分析了土壤水分性质与其它物理性质的关系,以及这三个拟合方程中各参数的意义与相互关系,说明该区域土壤持水性能与颗粒组成、微团聚体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持水性能 颗粒组成
下载PDF
作物产量的模拟模型 被引量:7
2
作者 沈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70-276,共7页
产量模拟模型研究的重点是作物产量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限定产量的主要生态因子不同,可将作物生产划为不同的生产水平,并建立相应的生产力模型。各生态因子对预测不同范围的生产力都有其固有的适用性。动态模型是在... 产量模拟模型研究的重点是作物产量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限定产量的主要生态因子不同,可将作物生产划为不同的生产水平,并建立相应的生产力模型。各生态因子对预测不同范围的生产力都有其固有的适用性。动态模型是在长期定位观测基础上建立的,空间变异模型用于农田产量预测,宏观统计模型则用于区域性产量预测。本文在简要评述各类产量模型及其应用后,提出了对产量模拟模型研究发展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生产力 产量模型
下载PDF
淮北土壤养分特征类型与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沈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259-262,共4页
本文分析了淮北土壤养分性质之间以及与其它土壤性质的相关性,揭示了影响本区耕层土壤肥力的主要过程及其量度。并将淮北土壤划分为5种养分特征类型,作为施肥和管理的依据。
关键词 淮北 土壤 养分 类型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淮北砂姜黑土微量元素及其有效性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思 《农村生态环境》 CSCD 1992年第1期36-39,共4页
通过对淮北砂姜黑土剖面中各土层微量无素与其它土壤性质的相关和因子分析,找出了表征砂姜黑土中金属性微量元素对作物有效性提高过程和硼、钼富集过程主因子,并讨论了调节砂姜黑土中微量元素对作物正常供应的措施。
关键词 淮北 砂姜黑土 微量元素 土壤
下载PDF
一种评价土壤侵蚀量的新方法
5
作者 K.R.Olson A.H.Bearers 沈思 《土壤学进展》 1989年第4期50-55,共6页
本文发展了一种用x光谱对侵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量进行定量化的新方法。每个被研究的土壤都有一条质量吸收系数(μm)相对于剖面深度的特征曲线。当土壤受到侵蚀时,质量吸收系数曲线就发生改变.曲线上μm的最大值反映了原子量高的元素,包括... 本文发展了一种用x光谱对侵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量进行定量化的新方法。每个被研究的土壤都有一条质量吸收系数(μm)相对于剖面深度的特征曲线。当土壤受到侵蚀时,质量吸收系数曲线就发生改变.曲线上μm的最大值反映了原子量高的元素,包括风化产物铁和盐基等的富集。在被研究的所有土体中,μm最大值亚层的底界与淀积粘化层的底界重合。μm最大值出现在粘粒和CEC最高值带之下的一个或二个亚层中。与参照(轻微侵蚀)土体相比,侵蚀土体淀积粘化层或μm(最大值亚层底界深度的变化值,是土壤流失量的最好指标。该方法在具有淀积粘化层的土壤中进行了试用检验,可能成为具有淀积粘化层的淋溶土、老成土和软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中的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流失量
下载PDF
关于土壤调查和土壤研究的思考
6
作者 Richard W. Arnold 沈思 《土壤学进展》 1990年第2期35-38,53,共5页
土壤调查是应用研究中涉及无控制实验的一个范例,其中的观测次数远远多于其他类型的研究。调查结果是科学价值的文件。土壤研究的职责是帮助人类认识并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关键词 土壤调查 土壤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