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沃尔夫冈.韦尔施 朱林 《民族艺术研究》 2004年第5期4-11,共8页
现代艺术建立在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之上。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在透视法这一绘画原则上 ;被描绘下来的世界不是自然浮现的世界 ,而是从我们的视点所凝视的世界。浪漫派试图扭转潮流 ,使世界诗意化了。这种有悖自... 现代艺术建立在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之上。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在透视法这一绘画原则上 ;被描绘下来的世界不是自然浮现的世界 ,而是从我们的视点所凝视的世界。浪漫派试图扭转潮流 ,使世界诗意化了。这种有悖自然常理的诗化世界只是夸大了的独特体验 :人类中心论并没有被消除 ,只是变得更微妙而已。艺术能不能挣脱人类的樊笼呢 ?2 0世纪的艺术家力图通过排斥人为的意义与规划来实现它。但是 ,仅仅背离人类是无法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 ,当代艺术的当务之急是将注意力从自我中心转向人与世界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 文艺复兴 浪漫派绘画 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PDF
艺术如何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被引量:4
2
作者 沃尔夫冈.韦尔施 王卓斐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21,共6页
能够参加“文化、艺术与人类发展的中国国际论坛”,并借此良机了解中国的美育思想,对我是莫大的荣幸与乐事。在接下来的阐述中,我自身的观点将难免遵循西方的视角,然而,你们将看到,这样的视角与你们伟大的传统其实是一致的。
关键词 艺术 生活 国际论坛 人类发展 美育思想 中国
原文传递
重审“超越美学的美学” 被引量:2
3
作者 沃尔夫冈.韦尔施 张蕴艳 《江汉学术》 2014年第6期66-69,共4页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专题讨论会 世界
下载PDF
论审美的普遍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沃尔夫冈·韦尔施 王卓斐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12-28,共17页
本文所探讨的唯一问题是:美的欣赏是否遵循了普遍的类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些类型有着怎样的内涵。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审美的前文化根基与深层的跨文化维度,不仅说明了,为何同样的审美偏好模式可以在迥然各异的文化中发挥作用,... 本文所探讨的唯一问题是:美的欣赏是否遵循了普遍的类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些类型有着怎样的内涵。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审美的前文化根基与深层的跨文化维度,不仅说明了,为何同样的审美偏好模式可以在迥然各异的文化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指出,某个文化的成员如何能欣赏来自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美学成就。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应当摒弃自身的文化主义偏见并正视普遍的审美维度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的审美模式 审美偏好 跨文化赏鉴 进化生物学 自相似性 连贯 主观性 客观性
原文传递
为什么黑格尔如此推崇罗西尼,却从未提及贝多芬?
5
作者 沃尔夫冈·韦尔施 戴晖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9-22,共14页
黑格尔把音乐理解为主体性的艺术,其标志是外在性向内在性的过渡,而主体性在这里意味着广义的意识或者内心生活。意蕴(内容)直接由声音表达出来,而人的声音最直接地昭示灵魂,它借助文辞而不依赖文辞。罗西尼的歌剧音乐启发了黑格尔对音... 黑格尔把音乐理解为主体性的艺术,其标志是外在性向内在性的过渡,而主体性在这里意味着广义的意识或者内心生活。意蕴(内容)直接由声音表达出来,而人的声音最直接地昭示灵魂,它借助文辞而不依赖文辞。罗西尼的歌剧音乐启发了黑格尔对音乐艺术的思考,罗西尼重视音乐的独立性,重视歌唱家的创造性,歌声作为内在性的直接表达呈现了音乐的高峰,而这是当时的德国音乐无法企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 内在性 歌唱家 创作过程
原文传递
导言
6
作者 沃尔夫冈·韦尔施 《外国美学》 2013年第1期261-262,共2页
以下几篇文章呈现的乃是我关于美学在当代世界中的观点。美学不应该被当作一门自我封闭的学科而践行;它理应是向其他领域开放、向自然的和文化的普遍性生存开放的领域。美学不应只关注艺术,犹如我们关于艺术的观念不应只囿于'自律... 以下几篇文章呈现的乃是我关于美学在当代世界中的观点。美学不应该被当作一门自我封闭的学科而践行;它理应是向其他领域开放、向自然的和文化的普遍性生存开放的领域。美学不应只关注艺术,犹如我们关于艺术的观念不应只囿于'自律的艺术'。后者仅仅是18世纪之后才得以风行的一种现代主义的西方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文章 艺术 当代世界 导言 普遍性 领域
原文传递
美的回潮?(英文) 被引量:6
7
作者 沃尔夫冈·韦尔施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100,共8页
对于美学话语圈中最近常提的所谓"美的回潮",本文认为其实更应视之为美这一话题的回潮,并从三方面加以论证。1)十九世纪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的艺术理论中,美的对立面一直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美,而是针对美的具体观念。2)当下对于... 对于美学话语圈中最近常提的所谓"美的回潮",本文认为其实更应视之为美这一话题的回潮,并从三方面加以论证。1)十九世纪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的艺术理论中,美的对立面一直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美,而是针对美的具体观念。2)当下对于美的诉求,其理由与效果甚为可疑。3)当下话语中显然缺少有关美的吸引力,或崇高的、惊人的美及其普遍性的讨论。最近对美的兴趣重新燃起,其原因大部分还很肤浅于表,且外在于艺术本身,这一兴趣的根源在于日常世界的审美化。虽说我们所发现的许多美受到文化制约,崇高的美却并非如此,其吸引力的泉源比具体文化远为深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话语 日常世界的审美化 崇高
下载PDF
新冠疫情时期的生活——来自德国的中期报告(2020年4月中旬)
8
作者 朱更生(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24-30,736,共8页
起初,身居柏林的人觉得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引发的危机远在天边,它在中国、在武汉肆虐。我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很奇怪。2017年,我在上海的复旦大学任教六周,最后一个周末,乘车前往武汉参加一次美学会议。但不知怎的,我没有好好看看这座... 起初,身居柏林的人觉得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引发的危机远在天边,它在中国、在武汉肆虐。我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很奇怪。2017年,我在上海的复旦大学任教六周,最后一个周末,乘车前往武汉参加一次美学会议。但不知怎的,我没有好好看看这座城市。先是路途遥遥从机场去开会的宾馆,然后是详谈、开会、报告,与一名以前的博士生返程回国。武汉在我的意识中一直是空白。2020年初,苦涩填补了这片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期报告 博士生 复旦大学
原文传递
艺术对抗自然——对立、统一抑或渗透?
9
作者 朱更生(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2期15-26,616,共13页
欧洲传统上对艺术和自然的命题是:艺术模仿自然;自中世纪晚期起,认为艺术必须超越自然,必须独立;19世纪起,认为自然与艺术之间具有进化连续性,艺术界的兴趣点是在文化中突出自然;现代则是把自然和文化融于一体。
关键词 艺术 自然 模仿 文化融合 进化 人类世
原文传递
审美的世界体验
10
作者 余承法(译) 《外国美学》 2020年第1期-,共14页
"审美的世界体验"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题目,赋予审美行为比以往更多的赞誉。审美体验被认为不只是体验方式之一种——也因而与其他类型的体验一样有局限性:审美体验侧重于美和愉悦之类的特定审美价值,政治体验局限于权力和正义... "审美的世界体验"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题目,赋予审美行为比以往更多的赞誉。审美体验被认为不只是体验方式之一种——也因而与其他类型的体验一样有局限性:审美体验侧重于美和愉悦之类的特定审美价值,政治体验局限于权力和正义之类的问题,经济体验则关注金钱、财产、劳力等方面——相反,审美体验被认为超越了传统的审美领域,超越了上述局限,延伸到世界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能让整个世界焕然一新。简言之,审美体验可以发现世界,形成新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未知的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体验 审美行为 体验方式 审美价值 审美领域 新的世界观 局限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