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症状─咽喉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袁耀宗 +1 位作者 许斌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表现为咽喉炎患者24 h食管pH变化,并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PI)及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6例经内镜检查无食管糜烂等表现的顽固性慢性咽喉炎患者行食管测压及双通道24 h食管pH检测后,随机予PPI(...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表现为咽喉炎患者24 h食管pH变化,并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PI)及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6例经内镜检查无食管糜烂等表现的顽固性慢性咽喉炎患者行食管测压及双通道24 h食管pH检测后,随机予PPI(奥美拉唑)或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食管pH改变及临床症状评分改变。结果76例患者中,38例食管pH异常(占50%),其中18例经奥美拉唑治疗后,食管pH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亦有显著改善(P<0.01)。19例经替加色罗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P<0.01),但食管pH无显著改变。38例食管pH正常,其中18例予奥美拉唑治疗,17例予替加色罗治疗,经2周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pH异常或正常患者食管测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可表现为难治性慢性咽喉炎,予PPI(奥美拉唑)或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治疗后,可显著改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咽喉炎 胃食管反流 奥美拉唑 替加色罗
原文传递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周京敏 葛均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期17-19,共3页
芪苈强心胶囊属于通过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中成药,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增加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和肾血流量,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其治疗心力衰竭、抑制心脏重构的具体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中药... 芪苈强心胶囊属于通过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中成药,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增加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和肾血流量,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其治疗心力衰竭、抑制心脏重构的具体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中药复方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的相关机制作一简单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芪苈强心胶囊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可行性与疗效探讨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学颖 +6 位作者 秦胜梅 王蔚 柏瑾 陈海燕 梁义秀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5期405-410,共6页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患者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入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房颤患者(...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患者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入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房颤患者(n=18),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其中16例合并慢心室率有起搏适应证,2例合并快心室率、QRS时限>130 ms,行房室结消融。术前窄QRS时限<120 ms 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心室内传导阻滞8例。所有研究对象符合CRT植入的Ⅰ类或Ⅱ类适应证,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在双心室起搏基础上,增加1根希浦系统起搏导线连接心房插孔,进行希浦系统单点起搏或融合双心室起搏,比较术前自身、双心室同步起搏及术后QRS时限,测试起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参数、超声心动图参数、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希浦系统单点起搏组13例(其中希氏束起搏6例),希浦系统起搏融合双心室起搏组5例(其中希氏束起搏3例),与常规双心室起搏相比,两组QRS时限均显著缩短[(116.7±14.2)ms对(156.7±11.1)ms,P<0.0001]及[(141.4±9.5)ms对(174.6±9.6)ms,P=0.01]。在起搏参数方面,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相比,阈值、感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阻抗来说,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4.1±104.7)Ω对(501.5±74.8)Ω,P=0.016],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3.8±49.2)Ω对(411.2±42.1)Ω,P=0.063]。随访6个月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平均值及中重度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的比例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希浦系统单点起搏组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平均值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均<0.0001),而希浦系统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 人工 希氏-浦肯野系统 心房颤动 心脏再同步治疗
原文传递
慢性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及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京敏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2期65-70,共6页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或终末期表现。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液潴留。规范的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室辅助装置 二尖瓣夹闭术 肾脏替代治疗
下载PDF
左室起搏电极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宿燕岗 +3 位作者 柏瑾 王蔚 秦胜梅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左室起搏电极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12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接受CRT,其中93例将左室电极植入侧后静脉、侧静脉或后静脉(A组),另16例植入心中静脉(B组)、12例植入心大静脉(C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 目的探讨左室起搏电极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12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接受CRT,其中93例将左室电极植入侧后静脉、侧静脉或后静脉(A组),另16例植入心中静脉(B组)、12例植入心大静脉(C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A组患者术后NYHA分级得到显著改善,QRS波时限变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显著缩小(P<0.01);B组患者超声心动图部分指标及QRS波时限显著改善,但其NYHA分级无显著改变;而C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 CRT时应尽可能将左室电极置于左室侧壁或侧后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起搏电极部位 心力衰竭 疗效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婧嶔 +5 位作者 罗剑钧 陈海燕 弭守玲 陈世耀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0-705,共6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术对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拟行TIPS手术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共23例,术前行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心阻...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术对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拟行TIPS手术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共23例,术前行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心阻抗图法行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术后24 h、1个月、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TIPS术后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特点和趋势。结果与术前比,TIPS术后24 h,右心房面积[(17.2±4.0)cm^2比(15.0±3.4)cm^2,P<0.05]、右心室面积[(15.1±3.8)cm^2比(13.7±3.5)cm^2,P<0.05]和左心室容积[(97.4±21.5)ml比(91.1±22.7)ml,P<0.05]显著增加,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显著降低[(20.7±8.1)%比(28.6±11.3)%,P<0.01],肺动脉收缩压显著升高[(36.0±8.4)mmHg(1 mmHg=0.133 kPa)比(31.8±5.4)mmHg,P<0.01];血清NT-proBNP[(551.2±325.1)ng/L比(124.2±94.4)ng/L,P<0.01]、心输出量[(5.82±0.96)L/min比(5.12±1.28)L/min,P<0.01]、心指数[(3.47±0.64)L·min^-1·m^-2比(3.05±0.78)L·min^-1·m^-2,P<0.01]、舒张早期充盈率[(59.0±14.3)%比(54.5±11.0)%,P<0.05]均显著升高,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显著下降[(1798.4±357.3)dyne·s·cm^-5·m^-2比(2195.7±508.7)dyne·s·cm^-5·m^-2,P<0.01]。随访至术后6个月,除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其余指标均逐步恢复至术前水平。TIPS术后6个月,二尖瓣环侧壁组织舒张早期和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速度比值(E′/A′)较术前显著提高(1.06±0.32比0.90±0.45,P<0.05)。整个随访过程中,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心脏对TIPS术后容量负荷增加具有较好适应和代偿能力,以达到新的血流动力学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心脏功能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缓慢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宿燕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6期579-582,共4页
针对缓慢心律失常,目前指南均推荐心脏起搏治疗,但仍有不少医疗工作者先尝试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后再植入心脏起搏器,该现象在国内尤为多见。常用的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胆碱能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 针对缓慢心律失常,目前指南均推荐心脏起搏治疗,但仍有不少医疗工作者先尝试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后再植入心脏起搏器,该现象在国内尤为多见。常用的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胆碱能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β1和β2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和茶碱类药物等。大部分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临床适应证并非针对心动过缓,不宜长期使用,且多存在口干、尿潴留、诱发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且其安全性与疗效无法得到客观评价;而心脏起搏治疗技术成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缓慢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 起搏治疗
原文传递
心脏性猝死一级与二级预防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临床特征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梁义秀 宿燕岗 +5 位作者 柏瑾 王蔚 秦胜梅 潘文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目的了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数量与心脏性猝死(SCD)一级与二级预防患者临床资料特征,为ICD患者筛选提供实践依据。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行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的患者,收集... 目的了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数量与心脏性猝死(SCD)一级与二级预防患者临床资料特征,为ICD患者筛选提供实践依据。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行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资料与患者植入ICD类型,分析历年ICD植入数量与一级、二级预防患者资料的特征与差异。结果入选214例患者,一级预防108例,二级预防106例。ICD植入数量与一级预防患者比例逐年增加。与二级预防患者相比,一级预防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更差(P〈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0.34±0.01)对(0.50±0.16),P〈0.01],QRS时限更长[(135.83±35.08)ms对(111.68±34.15)ms,P〈0.01],10g(NT.proBNP)水平更高[(3.32±0.62)pg/ml对(2.83±0.83)pg/ml,P〈0.01],肾小球滤过率更低[(75.15±24.23)ml/min对(90.25±70.30)ml/min,P:0.037];一级预防患者冠状动脉疾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占90%,与二级预防患者疾病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冠状动脉疾病比例均较低(13.1%与22.6%);二级预防患者主要植入单腔ICD(84.0%),而一级预防患者植入CRT—D比例最高(74.1%),组间植入ICD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CD植入数量与~级预防患者比例逐年增加,一级预防患者的识别与植入工作有待改进,特别是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良患者与未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慢性心功能不良患者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适应证 一级预防
原文传递
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的单中心植入现状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学颖 柏瑾 +5 位作者 王蔚 秦胜梅 梁义秀 曾蒙苏 宿燕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 研究单中心磁共振(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植入现状.方法 入选2016年9月至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新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采用问卷形式对272例患者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进行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选择意愿调查并分析... 目的 研究单中心磁共振(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植入现状.方法 入选2016年9月至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新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采用问卷形式对272例患者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进行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选择意愿调查并分析原因,同时收集本中心MRI兼容心脏起搏器植入数量、植入后行MRI检查次数、部位及检查前后起搏器参数对比.结果 ①272例患者中96例患者(35.3%)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包括脉冲发生器和导线),132例患者(48.5%)选择普通心脏起搏器,44例患者(16.2%)选择MRI兼容起搏导线+非MRI兼容普通脉冲发生器.272例中有176例患者(64.7%)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前未做过MRI检查;②96例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中有52例(54.2%)这样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原因在于既往做过MRI检查;③272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对MRI兼容心脏起搏器最关注的是安全和价格(分别为132例和92例,占48.5%和33.8%);而176例未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原因是认为以后做MRI检查的可能性很小及认为价格相对昂贵(分别为80例和60例,占45.5%和34.1%);④272例患者中122例(44.9%)认为MRI兼容心脏起搏器价格比普通心脏起搏器价格高2万元以内可以接受;⑤与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相比,44例选择植入MRI兼容起搏导线+非MRI兼容普通脉冲发生器的患者相对年轻[(72.6±12.6)岁对(63.2±8.0)岁,P=0.027],医保比例低(70.8%对36.1%,P=0.048),既往做过MRI检查的比例低(50.0%对16.9%,P=0.029),其中40例患者(90.9%)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以后更换时可以多一种选择;⑥对本中心已植入的225例MRI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中位随访期7.2个月,共行MRI检查13例(5.8%),检查前后测定起搏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中心实际选择MRI兼容起搏器和术后真正实施MRI检查的患者比例与国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心脏起搏器
原文传递
芪苈强心提取物阻断Smad3信号通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分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丁雪 周京敏 +9 位作者 朱凌倜 蒋坤 付明强 王时俊 韩雪婷 李志明 陈丽 邹云增 葛均波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144-1148,共5页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提取物对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在改善心肌重构方面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培养新生SD大鼠的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传代...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提取物对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在改善心肌重构方面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培养新生SD大鼠的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传代后将CFs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ng II(10-6mol/l)组,芪苈强心提取物(0.5mg/ml)组和Ang II+芪苈强心提取物组。以芪苈强心预处理CFs细胞1h,再以Ang II干预6h,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检测α-SMA,TGF-βl以及TGF-βl下游信号通路中Smad3和Smad6蛋白及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 II组CFs的α-SMA、TGF-βl蛋白表达增加。与Ang II组比较,芪苈强心提取物能减少Ang II诱导的α-SMA、TGF-βl蛋白表达,同时降低Smad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增加Smad6蛋白的表达。结论芪苈强心提取物通过调控TGF-βl/Smads信号通路,实现抑制Ang II诱导的CFs转分化,这可能是芪苈强心改善心肌重构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苈强心 心脏成纤维细胞 血管紧张素II TGF-βl SMAD蛋白
原文传递
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新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袁耀宗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2005年第2期85-87,共3页
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其典型的反酸、烧心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及耳鼻咽喉系统症状,临床上并不少见。目前认为GERD对顽固性咳嗽、哮喘及咽喉炎等发病起重要作用。此文对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 治疗 诊断 反酸 烧心
下载PDF
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欠佳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宿燕岗 +3 位作者 柏瑾 王蔚 秦胜梅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4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 目的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超声指标的差异。剔除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 ms的病例后,再次比较两组间CRT疗效差异。结果与LBBB组比较,RBBB组缺血性心肌病占比较高(26.0%vs 11.3%),肺动脉收缩压亦高[(50.14±17.10)mmHg vs(44.27±15.16)mmHg],QRSd则较窄[(152.36±26.84)ms vs(162.92±29.67)ms](P<0.05)。CRT术后6个月,LBBB组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的提高均显著优于RBBB组(P<0.05)。而将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ms的病例剔除后,CRT术后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相对较窄的QRS波可能是RBBB者CRT疗效欠佳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右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房室结消融联合左束支起搏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
13
作者 刘曦 李骁 +8 位作者 张磊 梁义秀 柏瑾 王蔚 秦胜梅 陈学颖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18-223,共6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行房室结消融联合左束支起搏(LBBP)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因房颤、药物控制心室率欠佳,采用房室结消...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行房室结消融联合左束支起搏(LBBP)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因房颤、药物控制心室率欠佳,采用房室结消融联合LBBP治疗的心衰患者,观察手术参数、起搏器参数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等。结果纳入30例患者,年龄(64.5±12.8)岁,其中男21例,心室率为(105.2±16.4)次/min。术中透视影像下LBBP导线与消融靶点间的距离为(22.8±5.3)mm。LBBP术后起搏QRS时限较术前显著缩短[(128.9±10.2)ms对(145.2±38.2)ms,P=0.030]。起搏器参数方面,LBBP术后阈值为(0.9±0.3)V/0.4 ms,R波感知为(7.7±4.0)mV,阻抗为(537.5±72.8)Ω,阈值及R波感知在6个月随访时保持稳定,阻抗较前显著降低(P<0.001),随访中未记录到阈值升高及起搏失夺获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随访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39.4%±6.5%对31.4%±5.0%,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4.4±8.5)mm对(69.7±8.7)mm,P=0.019]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53.0±11.0)mm对(59.7±10.3)mm,P=0.022]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房室结消融联合LBBP可显著改善房颤伴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有望作为房颤心室率控制欠佳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房室结消融 左束支起博 可行性 效果
原文传递
左束支起搏对心室起搏依赖伴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
14
作者 陈学颖 金沁纯 +7 位作者 金亚伟 邱楠 王蔚 秦胜梅 柏瑾 梁义秀 宿燕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85-290,共6页
目的探讨在心室起搏依赖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中行左束支起搏的可行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因心动过缓、预计心室起搏比例>40%且左... 目的探讨在心室起搏依赖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中行左束支起搏的可行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因心动过缓、预计心室起搏比例>40%且左心室射血分数<40%,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比较术前与术后QRS时限、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共入选35例HFrEF患者,年龄(69.0±13.1)岁,其中男26例。左束支起搏成功率为100%。随访(2.6±0.7)年,患者术后QRS时限较术前趋于改善[(142.9±46.4)ms对(133.0±16.8)ms,P=0.088]。术中和术后随访相比,患者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随访相比,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34.2%±5.1%对44.7%±12.6%,P<0.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2.7±12.2)mm对(58.3±11.9)mm,P=0.002]、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52.5±11.7)mm对(47.5±13.4)mm,P=0.004]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束支起搏在心室起搏依赖伴HFrEF患者中成功率高,术后长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心功能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力衰竭 左心室射血分数 心室起搏依赖 左束支起搏
原文传递
肺动脉压力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秦胜梅 +4 位作者 宿燕岗 崔洁 柏瑾 王蔚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6期507-510,共4页
目的分析肺动脉收缩压(PASP)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 107例接受CRT手术的患者,根据其术前PASP测值分为三组:轻度组(PASP<50 mmHg),中度组(50 mmHg≤PASP<70 mmHg),重度组(PASP≥70 mmHg)。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CR... 目的分析肺动脉收缩压(PASP)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 107例接受CRT手术的患者,根据其术前PASP测值分为三组:轻度组(PASP<50 mmHg),中度组(50 mmHg≤PASP<70 mmHg),重度组(PASP≥70 mmHg)。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CRT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等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三组CRT有效性,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估术前PASP对CRT有效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CRT术后6月,轻度组心功能改善显著优于重度组(P<0.05);轻度组左室射血分数的提高、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的缩小亦显著优于另2组(P<0.05)。轻、中、重度组患者CRT有效率有显著差异(64.3%vs 50%vs 26.7%,P=0.028)。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0.653±0.053(P<0.01)。以PASP<55 mmHg预测CRT有效的灵敏度为75.9%,特异度为53.1%。结论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CRT疗效显著低于轻度肺动脉高压者,术前PASP对CRT反应性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肺动脉收缩压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与早期肾脏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姜红 +1 位作者 蔡廼绳 葛均波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295,共3页
目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蛋白(包括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的相关性。方法:测量60例不伴有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体重、腰围等,并检测肾功能、尿蛋白及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试纸法),分析血压测定值、血肌... 目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蛋白(包括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的相关性。方法:测量60例不伴有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体重、腰围等,并检测肾功能、尿蛋白及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试纸法),分析血压测定值、血肌酐与尿蛋白及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试纸检测结果将患者尿蛋白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脉压大小与尿蛋白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298,P<0.05);收缩压及舒张压的高低与尿蛋白严重程度、血肌酐值与尿蛋白严重程度均无显著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大小与尿蛋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定期检测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对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早期肾脏损害 尿蛋白 尿白蛋白 尿肌酐
下载PDF
重视非典型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袁耀宗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13-514,共2页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非典型性 临床谱 基础研究 GERD 主要临床表现 表现多样化 消化系统 吞咽困难 临床诊断
原文传递
芪苈强心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mi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雪 +3 位作者 朱凌倜 贾建国 周京敏 葛均波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174-2179,共6页
目的利用microRNA芯片杂交技术研究芪苈强心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microRNA表达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索芪苈强心保护心脏功能的作用通路提供新的视角。方法通过结扎雄性SD大鼠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梗后心力衰竭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心... 目的利用microRNA芯片杂交技术研究芪苈强心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microRNA表达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索芪苈强心保护心脏功能的作用通路提供新的视角。方法通过结扎雄性SD大鼠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梗后心力衰竭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心衰模型组和芪苈强心组,药物干预前后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6周后处死动物、取材,行microRNA芯片杂交,筛选差异表达microRNA,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结果。对差异表达micro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及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芪苈强心显著提高心衰大鼠左室射血分数(60.2±5.3%vs.36.5±5.9%,p<0.01)。心衰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22个microRNA表达上调,5个下调;芪苈强心组与心衰模型组比较,2个microRNA表达上调,21个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芯片筛查结果一致。对其中11个差异倍数较大的microRNA行靶基因预测,共1782个靶基因,显著富集于470个GO生物学过程条目、120个GO细胞组成条目和115个GO分子功能条目(p<0.05);KEGG分析中,66条信号通路被有效富集(p<0.05),包括趋化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凋亡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在心梗后心力衰竭模型中,芪苈强心调控多个microRNA的表达,多靶点、多途径地发挥保护心脏、逆心肌重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苈强心 MICRORNA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希氏束起搏的中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尹曼 陈学颖 +7 位作者 柏瑾 王蔚 秦胜梅 梁义秀 陈海燕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5期442-446,共5页
目的通过单中心分析,探讨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的中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尝试行HBP的患者40例,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随访HBP术后1、3、6、12个月阈值、感知、... 目的通过单中心分析,探讨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的中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尝试行HBP的患者40例,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随访HBP术后1、3、6、12个月阈值、感知、阻抗及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拟行HBP的患者40例,其中3例因术中阈值较高放弃HBP起搏,改为常规右室起搏,成功HBP的患者37例(占92.5%),其中心功能正常患者19例,术前平均QRS波时限(94.37±14.06)ms,HBP后QRS波时限为(100.74±14.62)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心功能不全患者18例,术前平均QRS波时限(150.56±35.63)ms,HBP后QRS波时限缩短为(136.83±22.47)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术中及术后1、3、6、12个月后随访希氏束导线阈值分别为(1.26±0.52)V/0.4ms、(1.17±0.66)V/0.4ms、(1.34±0.87)V/0.4ms、(1.33±0.89)V/0.4ms、(1.33±0.85)V/0.4ms,与术中测试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阈值升高>2.5V/0.4ms者4例(4/37,10.8%),无一例发生起搏导线移位、重置或拔除,无起搏系统感染,心功能不全患者中有1例因突发心室颤动死亡。心功能不全患者中,HBP术后1年NYHAⅢ-IV级患者比例较术前下降(P=0.02),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0.39±0.15)vs(0.34±0.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HBP成功率高,中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较好,特别是对于心室起搏依赖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心房颤动患者,HBP联合双室起搏(作为备份或融合起搏)可改善临床心功能,可能是一种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希氏束起搏 有效性 安全性 心房颤动 心功能不全
原文传递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双心室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珍珍 肖子龙 +6 位作者 禹子清 鲍佩 陈学颖 梁义秀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双心室起搏(BVP)对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CRT的所有患者, 按照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LBBAP组和BVP组...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双心室起搏(BVP)对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CRT的所有患者, 按照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LBBAP组和BVP组。所有患者在植入后1、3、6个月以及之后每年随访1次。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 次级终点是全因死亡。结果共入选患者324例, 男207例, 女117例, 年龄(64.74±10.35)岁, 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其中LBBAP组152例, BVP组172例。LBBAP组20例(13.16%, 20/152)、BVP组39例(22.67%, 39/172)患者达到主要终点,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64, HR=0.61, 95%CI 0.35~1.04, P=0.069];LBBAP组有9例(5.92%, 9/152)、BVP组有16例(9.30%, 16/172)患者达到次级终点,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398, HR=0.70, 95%CI 0.31~1.60, P=0.401)。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 LBBAP组和BVP组之间主要终点和次级终点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56, 95%CI 0.31~1.00, P=0.051;HR=0.55, 95%CI 0.22~1.38, P=0.204)。结论在接受CRT的患者中, LBBAP对预后的影响与BVP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双心室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全因死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