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力型热射病器官损伤机制与救治策略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树元(综述) (综述) +3 位作者 邢令(综述) 毛汉丁(综述) 赵金宝(综述) 宋青(审校) 《武警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450-454,共5页
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和(或)剧烈运动一定时间后,如果吸热-产热-散热构成的热平衡被破坏,机体局部或全身热蓄积超过体温调节的代偿限度时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表现为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统称为中暑(heat illness)[1]。根据中... 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和(或)剧烈运动一定时间后,如果吸热-产热-散热构成的热平衡被破坏,机体局部或全身热蓄积超过体温调节的代偿限度时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表现为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统称为中暑(heat illness)[1]。根据中暑的最新分级建议[2],分为轻度中暑(先兆中暑)、中度中暑(热衰竭)和重度中暑(热射病)。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又分为经典型热射病(classic heat stroke,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3]。CHS好发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特定环境(如热浪期间的老年人、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特定着装或特殊工作者(如救火队员、坦克兵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关注比较多;而EHS好发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训练或比赛中的运动员、军事人员等。EHS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早期误诊率高、后期治疗困难的特点,不仅病死率高,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更大,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型热射病 热损伤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