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被引量:241
1
作者 俞言祥 +1 位作者 高阿甲 阎秀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9-106,共8页
本文利用我国丰富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 ,确定了我国烈度衰减关系分区 ,并建立了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选择既有丰富的强震记录又有烈度衰减关系的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 ,并利用本文确定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转换得到相应的地震动... 本文利用我国丰富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 ,确定了我国烈度衰减关系分区 ,并建立了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选择既有丰富的强震记录又有烈度衰减关系的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 ,并利用本文确定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转换得到相应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震动 衰减关系
下载PDF
由大量的地震资料推断的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213
2
作者 许忠淮 +1 位作者 黄雨蕊 高阿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36-647,共12页
利用多个小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数据推断了新疆和西藏部分地区主应力轴的方向.根据以前华北、东部大陆和西南地区的工作结果,对个别地区补充新数据后重新作了分析;加上本文关于新疆和西藏地区的新结果,编制了我国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方向... 利用多个小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数据推断了新疆和西藏部分地区主应力轴的方向.根据以前华北、东部大陆和西南地区的工作结果,对个别地区补充新数据后重新作了分析;加上本文关于新疆和西藏地区的新结果,编制了我国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方向图.利用Brillinger等的概率模型,估计了用多个地震P波初动方向推断平均P、T轴的误差.讨论了单个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与所在地区平均P轴方位角的差异.总结了我国大陆地震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应力场 中国 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197
3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2 位作者 马宏生 张晓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63-668,T001,T002,共8页
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资料作了系统研究.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间中国大陆ML≥2.0... 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资料作了系统研究.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间中国大陆ML≥2.0级并给出深度的31282次1和2类精度的浅源地震为基础,研究了深度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滑动平均方法,统计了网格内地震的平均深度.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平均深度为(16±7)km,东部地区为(13±6)km,西部为(18±8)km,东部比西部平均偏浅5km.我国大陆地震深度最大的地区是新疆西南部地区,即塔里木地块的西端和西南缘.震源深度与构造分区的关系密切,青藏活动地块震源深度平均为(33±12)km.新疆活动地块为(21±10)km,华北为(14±7)km;东北为(11±5)km;华南为(10±4)km.完整地块边界上的地震较深,其中最明显的是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缘、北缘;准噶尔盆地的南边缘,阿拉善地块的南边缘;鄂尔多斯地块的东、西两侧以及四川盆地的西边缘.在新生性的破裂带上地震偏浅,如滇西南地震带及张渤地震带.另外,还根据我国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讨论了壳幔(主要是地壳)力学行为、变形属性和破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 震源浓度 构造含义 地震孕育 地震发生 构造变形 力学属性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被引量:95
4
作者 俞言祥 《震灾防御技术》 2006年第3期206-217,共12页
把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采用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作时所使用的美国西部地区强震资料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短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采用美国南加州地区数字宽频带记录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与由丰... 把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采用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作时所使用的美国西部地区强震资料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短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采用美国南加州地区数字宽频带记录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与由丰富的等震线资料统计得出的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起,用转换方法分别得到了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对该衰减关系在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谱 衰减关系 地震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中国及其邻区周围板块作用力的研究 被引量:61
5
作者 许忠淮 +1 位作者 俞言样 张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64-771,共8页
给出了如何根据观测的应力方向,利用平滑方法处理为在规则格点上均匀分布的数据的过程,并利用新编的中国及其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推断的观测应力方向,反演了周围板块作用力的相对大小.结果表明,在周围三大板块中,以印度板块的作用... 给出了如何根据观测的应力方向,利用平滑方法处理为在规则格点上均匀分布的数据的过程,并利用新编的中国及其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推断的观测应力方向,反演了周围板块作用力的相对大小.结果表明,在周围三大板块中,以印度板块的作用力最大;其次是太平洋板块;而在菲律宾海板块边界上,作用力大小差异较大,其中又以与台湾相邻的边界段受力最大,琉球岛弧受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应力方向 板块 作用力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地震活动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量:38
6
作者 许忠淮 高阿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72-481,共10页
用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地震活动证据表明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活动块体之间是以复杂的变形带接触的 .甘 -青地块与阿拉善地块之间有一个宽阔的挤压变形带 ,该挤压带东南端转变为以网络状水平剪切变形... 用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地震活动证据表明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活动块体之间是以复杂的变形带接触的 .甘 -青地块与阿拉善地块之间有一个宽阔的挤压变形带 ,该挤压带东南端转变为以网络状水平剪切变形为主 .甘 -青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接触的六盘山地区处于 NE- SW向的挤压变形之中 .鄂尔多斯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有一个具有拐折结构的剪切变形带 ,鄂尔多斯地块的西北角和东南缘处于 NNW- SSE方向的受拉伸状态 .该区现代构造变形特征可能与青藏高原向东北的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 现代构造运动 地震活动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 被引量:41
7
作者 T.M.Hearn +3 位作者 许忠淮 J.F.Ni 俞言祥 张晓东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9-454,共6页
利用39473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象方法反演中国大陆上地 幔顶部Pn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Pn平均速度为8.0 km/s,横向速度变化 量从一0.30 km/s至+ 0.35 km/s.速度超过8... 利用39473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象方法反演中国大陆上地 幔顶部Pn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Pn平均速度为8.0 km/s,横向速度变化 量从一0.30 km/s至+ 0.35 km/s.速度超过8.2 km/s的地区主要围绕在青藏高原的周边, 如: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及四川盆地;速度偏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川 滇西部,山西地堑及渤海湾,在雷州半岛及其以北的粤桂交界处可能存在速度低至7.8 km/s的低速区,总体看来,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具有较高的Pn速度,而构造上活动 的地区往往速度较低;挤压环境具有较高的Pn速度,而拉张盆地或地堑则具有速度低 的特点.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快波速方向呈现旋转变化趋势,这可能与高原物质受印度 板块的碰撞挤压而向东南方向逃逸有关;渤海湾周围也有显著的各向异性,反映了该 地区存在地壳扩张及可能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Pn速度 地震层析成象 上地幔
原文传递
川滇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马宏生 +3 位作者 裴顺平 刘杰 华卫 周龙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65-471,共7页
利用由149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四川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5897个近震的27530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反演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的地壳衰减Q0值(频率为1Hz时的Q值)空间分布图像、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由于介质衰减不同造成的... 利用由149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四川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5897个近震的27530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反演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的地壳衰减Q0值(频率为1Hz时的Q值)空间分布图像、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由于介质衰减不同造成的震级偏差.结果表明,川滇及周边地区的地壳横波衰减Q0值在200—600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400,横向变化显著.在川西-滇西北-保山地区、云贵交界-昆明-思茅地区以及海原-祁连、汾渭和东昆仑等活动块体边界带的Q0值明显较低,这些地区地震和构造活动相对活跃;而构造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马尔康块体、桂西滇东断块以及鄂尔多斯、秦岭-大别等地区的Q0值则明显较高.此外,川滇地区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都在1附近,仅有少数增益或衰减较大,达到2倍左右,且其分布无明显规律性.该区观测报告给出的大多数地震震级偏差不大于0.3,但也有少数震级偏差达0.4,其分布与介质品质因子Q0值分布相关,说明震级测定可能受地壳介质衰减横向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及邻区 横波衰减 振幅与周期 空间成像
下载PDF
渤海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39
9
作者 环文林 +2 位作者 常向东 武宦英 李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0,共10页
渤海是我国东部陆缘海湾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研究渤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探讨我国沿海地震的成因、沿海现代地质构造活动性质以及海洋石油开发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研究了渤海的历史地震资料,除中国大地震目录已发表的地震外,本文新增补... 渤海是我国东部陆缘海湾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研究渤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探讨我国沿海地震的成因、沿海现代地质构造活动性质以及海洋石油开发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研究了渤海的历史地震资料,除中国大地震目录已发表的地震外,本文新增补了2次6—61/2级地震和3次5级左右地震。讨论了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大地震目录给出的深度为35公里(位于地壳以下)。根据其他作者的最新测定的结果和作者等人重新测定的微震震源深度,认为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5公里较合适,渤海地震都位于地壳以内。渤海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与华北地震区完全一致,渤海地震是华北地震区的一部分。渤海内部的现代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渤海地震活动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以及与其共轭的北西西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活动断裂 构造形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峰值与反应谱衰减关系 被引量:36
10
作者 俞言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1-600,共10页
首先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然后以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地区 ,在霍俊荣数据的基础上 ,增加了近年来得到的部分强震记录 ,采用反映高频地震动震级饱和与近场饱和特征的衰减关系模型 ,统计得到了美国西部地区水平向... 首先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然后以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地区 ,在霍俊荣数据的基础上 ,增加了近年来得到的部分强震记录 ,采用反映高频地震动震级饱和与近场饱和特征的衰减关系模型 ,统计得到了美国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峰值与短周期反应谱衰减关系 .与用美国南加州数字宽频带记录建立的美国西部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结合 ,得到了美国西部周期 0 .0 4~ 6s的反应谱衰减关系 .采用转换方法 ,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峰值与反应谱衰减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关系 反应谱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Pn波速度的横向变化 被引量:34
11
作者 许忠淮 裴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31,共8页
搜集整理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Pn波到时资料,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Pn波的平均速度偏高,为8.09 km/s;构造上稳定的柴达木盆地下面,上地幔... 搜集整理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Pn波到时资料,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Pn波的平均速度偏高,为8.09 km/s;构造上稳定的柴达木盆地下面,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较高,而构造上比较活跃的山西地堑地区波速则较低.1920年发生海原大地震的地区,上地幔顶部是P波速度偏低的地区.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果是,与天山挤压带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偏低的情况不同,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现代挤压变形带地区,上地幔顶部是P波速度偏高的地区.鄂尔多斯地块下面,波速度不均一,存在高低速的变化.这与该地块四周皆有强地震活动、地块本身可能有整体的构造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上地幔 P波速度 各向异性 构造运动 地震活动
下载PDF
我国部分早期震源机制解答的重新测定 被引量:33
12
作者 许忠淮 +1 位作者 高阿甲 郭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4年第5期1-9,共9页
根据不同作者对同一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不同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来估计测定结果的相对可信度。用此方法对1985年IASPEI东京会议选定的51个地震不同作者测定的结果作了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有两个以上测定结果的震源机制解答... 根据不同作者对同一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不同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来估计测定结果的相对可信度。用此方法对1985年IASPEI东京会议选定的51个地震不同作者测定的结果作了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有两个以上测定结果的震源机制解答作了分析,结果说明,我国现有震源机制解答测定精度总体上有待提高。用5°×5°×5°的格点尝试法重新处理了国家地震局震源机制研究小组1973年所著《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研究》第一集中所载除台湾地震和深震外的229个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数据,最后只得出了47个可供参考的震源机制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测定 地震
下载PDF
应用地震学方法研究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应力应变场 被引量:34
13
作者 王辉 张国民 +1 位作者 马宏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35-1043,共9页
在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研究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按照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区 .利用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历史强震资料 ,结合小震综合节面解 ,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应力应变状态 ,给出了各地震区的平均应力主轴方向和平均应变率 ... 在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研究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按照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区 .利用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历史强震资料 ,结合小震综合节面解 ,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应力应变状态 ,给出了各地震区的平均应力主轴方向和平均应变率 .应用地震应变能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水平 .结果表明最大剪切应变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存在线性关系 .将地震资料给出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应变场与GPS测量给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初步说明了两种结果存在着统一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震源机制 应力应变 GPS
下载PDF
新疆及邻区Pn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9
14
作者 裴顺平 许忠淮 +1 位作者 Thomas M.Hearn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8-225,共8页
利用新疆及邻区 2万多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该地区上地幔顶部的Pn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新疆地区平均Pn速度为 8 2km s ,高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平均值 (8 0km s) ,速度变化量从 - 0 3km s到 0 2km s.②准噶尔... 利用新疆及邻区 2万多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该地区上地幔顶部的Pn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新疆地区平均Pn速度为 8 2km s ,高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平均值 (8 0km s) ,速度变化量从 - 0 3km s到 0 2km s.②准噶尔盆地是明显的高Pn速度区 ,高速区与地貌形状吻合较好 ,最大值达 8 4km s;塔里木盆地整体上呈现高速异常 .二者都可能与盆地是稳定地块、构造活动和变形较弱有关 .③在盆地与山脉的交接带即主要的构造活动带 ,存在较低的Pn速度 ,可达 7 9km s.④塔里木南缘中部存在一显著的低速区 ,可能与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较强有关 .⑤上地幔顶部波速各向异性整体上盆地中心较弱 ,边缘地带较强 .新疆南部波速的各向异性可能是因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的碰撞使地幔物质向北蠕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Pn速度 层析成像 地幔 测板法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32
15
作者 许忠淮 裴顺平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91-98,共8页
利用20301条全国及区域地震台网的Pn波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华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华北地区Pn波平均速度为7.92km/s,横向速度变化量从-0.21~+0.29km/s,Pn波高、低速异常区沿NNE向相间排列,... 利用20301条全国及区域地震台网的Pn波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华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华北地区Pn波平均速度为7.92km/s,横向速度变化量从-0.21~+0.29km/s,Pn波高、低速异常区沿NNE向相间排列,从西向东有鄂尔多斯地块中部高速区、山西地堑低速区、冀中坳陷高速区、鲁西隆起及渤海湾低速区、郯庐断裂带以东高速区,华北地块商界除秦岭一带里高速异常外其余为低速异常。大同附近新生代火山区呈现较大的波速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呈NNE-SSW向;渤海湾周围也显示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并呈旋转趋势,反映了该区地幔流动变形的迹象。华北地区Pn波速度与大地热流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Pn波低速异常区,对应着高热流值,如:山西地堑、渤海湾;而在Pn波高速异常区,对应着低热流值,如:冀中坳陷。这表明本区Pn波速度变化主要是上地幔顶部存在温度差异的结果。强震主要发生在低速异常区以及高、低速异常区的交界带上面的地壳内,在低速异常区发生的地震,其震源深度较浅;在高、低速异常区的交界带发生的地震,其震源深度较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上地幔顶部 PN波速度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地质构造 强震机理
原文传递
震级转换关系及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俞言祥 《震灾防御技术》 2009年第2期141-149,共9页
本文根据1990—2007年《中国地震年报》中同时给出MS和ML、且震源深度<70km的6577个浅源地震资料,经统计回归得到了全国和各地震区MS与ML之间的经验关系。新的震级转换关系接近于MS=ML,本文建议在需要进行震级标度转换时,对于没有测... 本文根据1990—2007年《中国地震年报》中同时给出MS和ML、且震源深度<70km的6577个浅源地震资料,经统计回归得到了全国和各地震区MS与ML之间的经验关系。新的震级转换关系接近于MS=ML,本文建议在需要进行震级标度转换时,对于没有测定MS的低震级地震可直接使用MS=ML进行转换。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震级转换关系相比,采用本文建议的震级转换方法后,全国各地震区5级以上地震的数量基本没有变化,但5级以下地震的数量有明显增加,导致由此统计得到的各地震区震级-频度关系中的b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此外,用地震数量直接得到的4级以上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ν4有明显增高,且部分地震区甚至增加了50%以上。在高震级地震发生率不变的情况下,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上述变化反映了对地震区地震活动水平的估计有提高,可能导致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提高,对地震区划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 转换关系 地震活动性参数 B值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上地幔顶部Sn波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7
17
作者 裴顺平 许忠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0-256,T004,共8页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 4 36 4 6条S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中国大陆地区上地幔顶部的Sn波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全国平均Sn速度为 4 .5 5km s,速度变化量从 - 0 .14km s到 +0 .15km s.②整体上中国Sn速度分布是...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 4 36 4 6条S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中国大陆地区上地幔顶部的Sn波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全国平均Sn速度为 4 .5 5km s,速度变化量从 - 0 .14km s到 +0 .15km s.②整体上中国Sn速度分布是东低西高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东端、四川盆地及其南部地区等是明显的高Sn速度区 ,鄂尔多斯地台和台湾海峡也是Sn速度较高地区 ,整个华北盆地、渤海湾东部、山西北部和郯庐断裂带 ,Sn速度都比较低 .另外 ,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和南北地震带地区 ,Sn速度也较低 .③Sn速度变化分布和构造活动、地壳厚度以及大地热流变化有关 ,分别求得了速度与地壳厚度和大地热流的线性回归方程 .④Sn速度变化和Pn速度变化的区域分布总体上是吻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 层析成像 Sn波速度 PN波速度 地震资料
下载PDF
利用ML振幅研究地壳横波Q值Ⅱ:Q横向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18
作者 裴顺平 +3 位作者 Thomas M. Heam 许忠淮 James F. Ni 俞言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1984-2004年)测定ML所用的54000余条区域地震最大振幅数据,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为370,Q0横向变化量可达±200.在整个研究区...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1984-2004年)测定ML所用的54000余条区域地震最大振幅数据,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为370,Q0横向变化量可达±200.在整个研究区解的分辨率能够达到3°×3°,大部分地区能够达到2°×2°.Q0的变化显示出与地质构造分区相关的特征:低衰减(高Q0值)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及华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北部Q0值最高;高衰减异常区(低Q0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东的川滇地区、华北平原、渤海湾,最低Q0值在渤海湾地区,天山、祁连山和汾渭地堑Q0也呈较低异常变化.总体看来,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的介质品质因子Q0较高,而构造上活动的地区往往Q0较低,显现出区域的衰减变化特征与地壳结构和区域构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波衰减 Q0值 振幅层析成像
下载PDF
利用M_L振幅研究地壳横波Q值I:不同构造区的衰减特征 被引量:27
19
作者 裴顺平 +3 位作者 许忠淮 张国民 俞言祥 潘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40-1747,共8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测定震级ML时所用的区域地震图中水平向的最大振幅及周期资料,研究了地壳内横波的衰减及介质品质因子Q0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整个区域平均的Q0值为367,以华南地台最高,为460,塔里木盆地为442,鄂尔多斯高原为419...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测定震级ML时所用的区域地震图中水平向的最大振幅及周期资料,研究了地壳内横波的衰减及介质品质因子Q0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整个区域平均的Q0值为367,以华南地台最高,为460,塔里木盆地为442,鄂尔多斯高原为419,华北地区最低,为294,其次是川滇地区为295.由这个结果可知,Q0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特征,在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如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华南地台等具有较高的Q0值;而构造上活动的强烈剪切变形带和新生代扩张盆地,如川滇地区和华北断陷盆地往往是Q0值低的地区,这和Pn速度分布特征也很相似,在Pn速度高的地区地壳Q0值亦高,在Pn速度低的地区Q0值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特性 地壳 横波 Q0值
下载PDF
华北强震断层面解和震源深度特征 被引量:22
20
作者 James Ni +4 位作者 马宗晋 张郢珍 Leonardo Seeber John G. Armbruster 张立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2-54,共13页
本文利用远震P波及SH波和区域地震P_(nl)波波形反演方法,测定了华北9次强震的断层面解、震源深度及地震矩.结合其他作者测定的7次地震的结果,分析了华北16次强震断层面解及华北地震震源深度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多数强震为走滑型地震,也... 本文利用远震P波及SH波和区域地震P_(nl)波波形反演方法,测定了华北9次强震的断层面解、震源深度及地震矩.结合其他作者测定的7次地震的结果,分析了华北16次强震断层面解及华北地震震源深度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多数强震为走滑型地震,也有个别正断层型及逆断层型地震;16次地震多数发生在地壳中部10—25km深度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深度 断层面解 波形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