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苷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通路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糖尿病肾脏疾病肾损伤
1
作者 罗艺 +2 位作者 刘淑芬 袁爽 黄浩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930-937,共8页
目的探讨黄芪苷(astragalin,AG)减轻糖尿病肾脏疾病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6周龄db/m、db/db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b/m组、db/m+AG(5 mg/kg灌胃)组、db/db组、db/db+AG(5 mg/kg灌胃)组。体外培养原代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u... 目的探讨黄芪苷(astragalin,AG)减轻糖尿病肾脏疾病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6周龄db/m、db/db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b/m组、db/m+AG(5 mg/kg灌胃)组、db/db组、db/db+AG(5 mg/kg灌胃)组。体外培养原代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uman kidney-2,HK-2),并将其分为对照(5 mM葡萄糖)组、对照+AG(5 mM葡萄糖+10μM AG)组、高糖(30 mM)组、高糖+AG(30 mM葡萄糖+10μM AG)组。检测各组小鼠尿白蛋白肌酐比、血糖、体重水平;通过PAS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磷酸化(p)-AMPK、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及抗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表达情况;通过荧光染色检测PGC-1α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分子对接检测AG与PGC-1α蛋白的结合力。结果(1)与db/m组相比,db/m+AG组小鼠未出现体重、血糖变化及肾损伤(P>0.05),提示口服AG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db/db组相比,db/db+AG组小鼠体重下降,可降低血糖及尿白蛋白肌酐比水平,并缓解肾组织病变(P<0.01);(2)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的结果显示与db/db组相比,db/db+AG组可增加pAMPK/AMPK比值、PGC-1α蛋白的表达,并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的p-AMPK/AMPK比值、PGC-1α蛋白表达下降,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也下降(均P<0.001);与高糖组相比,高糖+AG组可提高p-AMPK/AMPK比值、PGC-1α蛋白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均P<0.01);(3)荧光染色的结果显示与db/db组相比,db/db+AG组增加PGC-1α蛋白的表达增加(P<0.01);与高糖组相比,高糖+AG组PGC-1α蛋白的表达增加(P<0.01);(4)在分子对接中,黄芪苷AG可与PGC-1α蛋白稳定结合。结论黄芪苷可通过AMPK/PGC-1α通路来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肾损伤,从而延缓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苷 糖尿病肾脏疾病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