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在叶锈菌侵染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3
1
作者 刘娟 王智炘 +1 位作者 谢俊雪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1-46,共6页
叶锈菌侵染引起小麦叶片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呈现出两个高峰,峰Ⅰ出现在接种后60小时,峰Ⅱ出现在接种后84或132小时。不亲和组合的峰Ⅰ显著高于亲和组合,而峰Ⅱ则相反。慢锈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有自身的特点:自接种后36小时起活性急剧升... 叶锈菌侵染引起小麦叶片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呈现出两个高峰,峰Ⅰ出现在接种后60小时,峰Ⅱ出现在接种后84或132小时。不亲和组合的峰Ⅰ显著高于亲和组合,而峰Ⅱ则相反。慢锈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有自身的特点:自接种后36小时起活性急剧升高,其峰Ⅰ显著高于感病品种。多酚氧化酶在接种后36小时不亲和组合出现活性峰,而此时亲和组合的活性却低于对照。侵染后期的活性恰好相反。鉴于抗、感、慢锈品种在感染叶锈菌后,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因而可用来作为鉴定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的生理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不同亲和性的小麦品种和叶锈菌小种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凤国 王智炘 +1 位作者 朱之堉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71-276,共6页
用整叶透明染色法系统地观察了不同亲和性的小麦品种和叶锈菌小种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表明,(1)从气孔下泡囊形成迟早和初生侵染丝的生长开始,各组合间呈现明显的差别,暗示着品种——小种相互识别和抗性表达从这个阶段开始;(2... 用整叶透明染色法系统地观察了不同亲和性的小麦品种和叶锈菌小种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表明,(1)从气孔下泡囊形成迟早和初生侵染丝的生长开始,各组合间呈现明显的差别,暗示着品种——小种相互识别和抗性表达从这个阶段开始;(2)除了不亲和组合和慢锈组合出现过敏性反应外,在亲和组合的感病品种5389与叶锈菌小种互作中也观察到了少数侵染点有坏死细胞出现,但出现时间较晚,坏死细胞数目很少,并不影响菌丝的扩展。根据上述现象,本文讨论了过敏性坏死细胞形成的专化性和利用生理和组织学某些特征作为品种抗性鉴定的指标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叶锈菌 小种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几种整叶透明染色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凤国 王智炘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51-153,共3页
1 研究目的在植物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工作中,显微观察是关键的步骤。六十年代初期,许多工作者是通过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来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关系,但这种方法很赞时间,不适宜观察大量样本和观察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顺序性和整体动态... 1 研究目的在植物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工作中,显微观察是关键的步骤。六十年代初期,许多工作者是通过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来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关系,但这种方法很赞时间,不适宜观察大量样本和观察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顺序性和整体动态。1962年 Ship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整叶 透明染色法 秆锈病
下载PDF
在叶锈菌侵染过程中小麦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智炘 +1 位作者 刘娟 祖君鸣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3-76,共4页
本文研究了抗叶锈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和毒力不同的叶锈菌小种相互作用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亲和组合在接种后48小时出现新酶带3,酶带4活性明显增强,120小时后又出现新酶带9。但亲和组合没有新酶带出现,而... 本文研究了抗叶锈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和毒力不同的叶锈菌小种相互作用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亲和组合在接种后48小时出现新酶带3,酶带4活性明显增强,120小时后又出现新酶带9。但亲和组合没有新酶带出现,而在接种后96小时酶带4活性也明显增强;(2)慢锈品种在接种后120小时以前,酶带4活性稍有增强,在120小时后其活性骤然增强。这可能是慢锈品种的特点。如果这些特点在更多的品种上得到验证,则POD同工酶谱分析有可能作为鉴定品种抗叶锈性和区分感病或慢锈品种的一种生理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
原文传递
陕西省小麦品种与陕西省不同年份的叶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5
作者 朱之堉 +2 位作者 王焕如 张凤国 袁文焕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6,共6页
用来自陕西省1982—1987年6年的146个小麦叶锈菌株分别对陕西省34个小麦品种接种,分析毒力频率、毒性公式、联合抗病性。结果表明①目前大面积推广的18个生产品种中有13个高感叶锈病,占72.2%。②在12个抗源材料中,有9个对抗叶锈没有利... 用来自陕西省1982—1987年6年的146个小麦叶锈菌株分别对陕西省34个小麦品种接种,分析毒力频率、毒性公式、联合抗病性。结果表明①目前大面积推广的18个生产品种中有13个高感叶锈病,占72.2%。②在12个抗源材料中,有9个对抗叶锈没有利用价值。③用不同年份的菌株进行试验所得的毒力频率、毒性公式和联合抗病性的结果都有差异,因此对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研究小麦品种与叶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应具有“时态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群体 相互关系 品种
下载PDF
山西省小麦品种与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6
作者 刘敏英 +2 位作者 李艳芳 原宗英 杜恩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0-64,共5页
199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用1989年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中部晚熟冬麦区、北部春麦区的13个县(市)的不同生态区采集的181个叶锈菌菌株与山西省的33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及亲本材料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叶锈... 199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用1989年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中部晚熟冬麦区、北部春麦区的13个县(市)的不同生态区采集的181个叶锈菌菌株与山西省的33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及亲本材料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群体具有不同的毒性.例如丰抗13在各生态区表现的抗、感反应不一致,即使在表现抗病的地区,其抗性也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生态区
下载PDF
河北省冬小麦条锈病及白粉病一般抗性选育探讨
7
作者 赵兰波 侯淑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3,共3页
在美国小麦锈病专家威廉·雷格林(Willian Q.Loegering) 的生物间遗传学观点启迪下,用选育一般抗性的方法,对河北省优良生产品种和主要抗源进行初探,希望能快速选出适合我省既抗病、农艺性状又好的优良品种及抗源。通过本试验选出冀... 在美国小麦锈病专家威廉·雷格林(Willian Q.Loegering) 的生物间遗传学观点启迪下,用选育一般抗性的方法,对河北省优良生产品种和主要抗源进行初探,希望能快速选出适合我省既抗病、农艺性状又好的优良品种及抗源。通过本试验选出冀麦23、原冬3号、CA841、CA8519、冀植88—5067、唐86—4043、88中54、小偃6号、遗4050等,可供进一步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白粉病 抗性 选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