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概念”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释义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义兵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旨归,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为价值遵循,是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概念作为具有网络状、迁移性、持久性等特征的中心...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旨归,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为价值遵循,是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概念作为具有网络状、迁移性、持久性等特征的中心概念,能在联结、整合零散庞杂学习材料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观念的发展。研究从“大概念”视域出发重构劳动教育课程系统,以哲学的下位演绎与实践的上位归纳为逻辑理路,深层解读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构建以劳动素养、劳动价值与劳动伦理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课程大概念分析系统,并提出重解课程目标激发“劳动素养”概念的深层认知,拓展课程空间构建“劳动价值”概念的感知情境,深化课程实践体认“劳动伦理”的关怀效用,转变教学行为开展对话大概念单元教学的系列举措,以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优化设置与实践拓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大概念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下载PDF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逻辑理路、体系契机与发展路向——基于“输入—输出”一体化视角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义兵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2,共10页
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质量乡村教育转向的必然诉求和基础力量,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遵循理论逻辑、目标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四重理路,被视为落实教育公平、关照主体发展、突破现实境遇、发挥教育效用的必由之径。乡... 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质量乡村教育转向的必然诉求和基础力量,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遵循理论逻辑、目标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四重理路,被视为落实教育公平、关照主体发展、突破现实境遇、发挥教育效用的必由之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化、连续性的过程。高考招生、师范院校学生培养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契机,但在化解高考改革与以“分”为准(输入)、师范院校改革与传统办学经验(过程)、毕业之易与归乡就业之难(输出)、培训目标与培训实效(续航)等方面的张力和分殊上尚存缺憾。因此,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优质化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构建一体化的“输入—输出”机制,在职业标准、素质培养、发展监控、分类指导之间形成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乡村教师 教师队伍 高质量发展 “输入—输出”一体化
下载PDF
层级镜像与互嵌实践:高校劳动教育的空间样态及其行动策略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晓宇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87,共8页
“空间”的浮现及建构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操作性。现有研究图景及空间理论的成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空间转向奠立了基础。高校空间的开放性、自主性、全景性和生产性持续推进着劳动教育的自然化、去规训化、生活... “空间”的浮现及建构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操作性。现有研究图景及空间理论的成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空间转向奠立了基础。高校空间的开放性、自主性、全景性和生产性持续推进着劳动教育的自然化、去规训化、生活化和创造化。从现实样态来看,高校劳动教育存续着作为物质基础的物理空间,作为认知前提的知识空间,作为共情支撑的人际空间,作为活动浸润的体验空间。四种空间类型存在着“分殊与合一”相统一的关系逻辑,既保障高校劳动教育在具象感知、符号认知、主体关怀、主客行动等层面的重点廓清,又能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在目的、关系、方法和实践层面的共在、共生、共享和共创。鉴于高校劳动教育空间的层级性和互嵌性,一方面需要以分化视野着眼劳动教育在环境再造、课程建构、交往氛围、多元活动等维度的行动,另一方面需要以系统目光聚焦劳动教育空间的“地位”平衡、“壁垒”贯通、“正义”强化,从而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的去中心化、强关联度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劳动教育 教育空间 空间生产
原文传递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空间生产的逻辑框架与行动路向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义兵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34,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切实解决差异性地理区域中空间生产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人类最初的教育形式发挥着乡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效用,深层介入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历程中。为此,在实现脱贫所生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与...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切实解决差异性地理区域中空间生产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人类最初的教育形式发挥着乡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效用,深层介入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历程中。为此,在实现脱贫所生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与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寻求乡村社会结构、空间发展的有序演变,需明晰职业教育的应为性与可为性。在以自然性为元逻辑、以生产性为再生逻辑、以正义性为可续逻辑,促成五位一体的差异化空间表征、三生协调的结构化空间实践、三维共知的秩序化表征空间的达成的同时,发挥职业教育的多重属性价值,以对接区域性生产实践、提升主体性空间生产能力、实现差序性空间生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空间生产 空间正义
下载PDF
从“精英的傲慢”到“群体的症候”--大学生学业“内卷”的话语生成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宇 《高等理科教育》 2023年第6期65-71,共7页
经过对学术语言符号裹嵌的话语规则的解构,普常化的“内卷”是指一种倦怠、无奈的学习心理以及由此而来的低水平徘徊的学习状态,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和使用。然而,其隐匿的问题逻辑是:群体合谋建构的话语是否真实反映大学生学... 经过对学术语言符号裹嵌的话语规则的解构,普常化的“内卷”是指一种倦怠、无奈的学习心理以及由此而来的低水平徘徊的学习状态,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和使用。然而,其隐匿的问题逻辑是:群体合谋建构的话语是否真实反映大学生学业“内卷”的现实状态。基于现象检视,“内卷”利用技术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了话语内涵的多次更迭,并在群体现实体悟的实在基础上,因应网络互动的高频延展(利益群体的广泛共鸣)、信息干扰的催化煽动(资本裹挟的焦虑贩卖)、期望落空的异化后果(艰难突围的固化效应),导致其湮没于“后舆情时代”滋生的“概念丛林”中,呈现“情绪的影响力超越事实”的泛化模态,并加剧焦虑情绪的泛滥。由此,复归理性的可能路向为:在高校树人上,强调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在个体慎独上,注重从“外源倒逼”走向“自我和解”;在舆论治理上,主张以“正和思维”取代“零和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业内卷 过度竞争 大学生焦虑 情绪泛化
下载PDF
回顾与展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教师教育政策变迁 被引量:3
6
作者 段伟丽 《中国成人教育》 2020年第5期90-96,共7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教师教育政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同时,乡村教师教育中还存在着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70年来我国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教师教育政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同时,乡村教师教育中还存在着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70年来我国乡村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必须继续完善乡村教师教育政策,进而助力乡村振兴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乡村教师教育 政策变迁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义兵 《中国成人教育》 2021年第3期70-75,共6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生产劳动、素质育人、全面育人三大价值取向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国劳动教育逐渐由简单模仿他国转向本土化研究;劳动教育目标由关注社会效益转向个体和社会双维度发展;劳动教育内容在横、纵双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生产劳动、素质育人、全面育人三大价值取向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国劳动教育逐渐由简单模仿他国转向本土化研究;劳动教育目标由关注社会效益转向个体和社会双维度发展;劳动教育内容在横、纵双向进行深化;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由工具性为主转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渐进统一。未来劳动教育更要以人为本,以应对时代挑战;以生命教育为根,以获得全人发展;区校差异为准,以求得扬长补短;理论研究为导,以促进科学长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小学教育 劳动教育 历史演变 基本特征
下载PDF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义兵 《中国成人教育》 2021年第15期66-70,共5页
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加快落实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所需与关键所在。然而,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仍面临意识、制度、... 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加快落实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所需与关键所在。然而,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仍面临意识、制度、组织与实施困境,须以加强理论研究厘清职前职后教育关系为基础,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为保障,形成“四维一体”的培养共同体,共同搭建一体化课程与目标体系,以突破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发展 职前职后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