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雷电探测定位系统观测的2008—2014年ADTD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雷电频数平均为6.12×105次/a,逐年变化趋势不明显;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为22.22 k A,负地闪平均为-7.99 k A,正地闪电流强度...利用雷电探测定位系统观测的2008—2014年ADTD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雷电频数平均为6.12×105次/a,逐年变化趋势不明显;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为22.22 k A,负地闪平均为-7.99 k A,正地闪电流强度是负地闪电流强度绝对值的2.78倍。2)6—8月为雷电活动频发时段,正地闪活动比例冬季却最高,秋季次之;午后雷电活动最频繁,其中12—21时为雷电活动最频繁时段,约占总地闪数的79.4%;正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17.46 k A,负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7.01 k A。3)雷电活动频数和强度空间分布年际变化较大,其中九江市辖区、南昌东南部—抚州中北部一带局部正地闪比例为9%—15%。展开更多
利用NCAR/NCEP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及闪电定位资料,对江西省夏末秋初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环流背景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冷平流使江西自北向南逐步降温,大气层结呈现"上干冷,下暖湿"的状态,大气层趋于不稳定;2...利用NCAR/NCEP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及闪电定位资料,对江西省夏末秋初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环流背景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冷平流使江西自北向南逐步降温,大气层结呈现"上干冷,下暖湿"的状态,大气层趋于不稳定;2)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退,500 h Pa高空槽不断东移南压,槽前正涡度平流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同时700 h Pa的低涡、850 h Pa的切变线等低值系统的发展,与高低空急流的相互配置,诱发了此次过程;3)赣中北部和赣南CAPE值较大,CIN值都介于-20~0 J/kg之间,CAPE与CIN搭配较合理;4)江西中低层大气持续处于气流抬升区,大气层结不稳定,大气辐合上升,这是暴雨发生必要条件之一;5)江西大部分区域有一个水汽通量中心,最大达15 g·cm^(-1)·hpa^(-1)·s^(-1)以上,且中部有一个很大的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达-70×10^(-7)g·cm^(-2)·hpa^(-1)·s^(-1)以上,表明水汽源源不断地从东海向江西上空输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水汽条件。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雷电探测定位系统观测的2008—2014年ADTD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雷电频数平均为6.12×105次/a,逐年变化趋势不明显;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为22.22 k A,负地闪平均为-7.99 k A,正地闪电流强度是负地闪电流强度绝对值的2.78倍。2)6—8月为雷电活动频发时段,正地闪活动比例冬季却最高,秋季次之;午后雷电活动最频繁,其中12—21时为雷电活动最频繁时段,约占总地闪数的79.4%;正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17.46 k A,负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7.01 k A。3)雷电活动频数和强度空间分布年际变化较大,其中九江市辖区、南昌东南部—抚州中北部一带局部正地闪比例为9%—15%。
文摘利用NCAR/NCEP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及闪电定位资料,对江西省夏末秋初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环流背景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冷平流使江西自北向南逐步降温,大气层结呈现"上干冷,下暖湿"的状态,大气层趋于不稳定;2)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退,500 h Pa高空槽不断东移南压,槽前正涡度平流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同时700 h Pa的低涡、850 h Pa的切变线等低值系统的发展,与高低空急流的相互配置,诱发了此次过程;3)赣中北部和赣南CAPE值较大,CIN值都介于-20~0 J/kg之间,CAPE与CIN搭配较合理;4)江西中低层大气持续处于气流抬升区,大气层结不稳定,大气辐合上升,这是暴雨发生必要条件之一;5)江西大部分区域有一个水汽通量中心,最大达15 g·cm^(-1)·hpa^(-1)·s^(-1)以上,且中部有一个很大的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达-70×10^(-7)g·cm^(-2)·hpa^(-1)·s^(-1)以上,表明水汽源源不断地从东海向江西上空输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水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