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期树鼩接种人乙型肝炎病毒的长期实验观察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芳 曹骥 +7 位作者 张晶晶 王琦 苏建家 杨春 欧超 史俊林 多平 李瑗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80-584,共5页
目的观察新生期树鼩接种HBV后体内HBV感染标志物的长期动态。方法6只树鼩于新生期接种人HBV DNA阳性血清,每4~6周抽血1次和每6~12周做肝活体组织检查1次,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Southern b... 目的观察新生期树鼩接种HBV后体内HBV感染标志物的长期动态。方法6只树鼩于新生期接种人HBV DNA阳性血清,每4~6周抽血1次和每6~12周做肝活体组织检查1次,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South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动态观察血清和肝组织中HBV感染标志物的消长,用电镜寻找肝组织内的HBV颗粒和用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新生期树鼩接种后48周,3只动物(1、2和6号)血清和肝组织标本经多对引物进行的nPCR,均稳定显示HBV DNA阳性,肝组织HBV cccDNA阳性;FQ—PCR显示血清和肝组织HBV DNA的拷贝数分别为10^3~10^4/ml和每微克肝组织总DNA 10^7~10^8拷贝;Southern blot检测显示肝组织存在HBV复制中间体HBV cccDNA和HBV单链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显示血清HBsAg持续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数量逐步增多的HBsAg阳性肝细胞。其中的1号动物至接种后2年每做克肝组织总DNA仍可测得10^7~10^8拷贝的HBV DNA,电镜下可见疑似HBV颗粒。另3只动物除nPCR显示肝组织HBV DNA阳性条带和FQ—PCR显示低拷贝数(每微克肝组织总DNA10^3拷贝)HBV DNA外,其余的HBV感染标志物均为阴性或一过性阳性。结论新生树鼩能够长期感染HBV,并且HBV能够在树鼢体内稳定复制和长期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模型 动物 树鼩
原文传递
正肝方对诱发性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邓欣 多平 +2 位作者 杨大国 蒋小玲 吴其恺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43-44,60,共3页
目的:探讨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方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30只、正常对照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 目的:探讨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方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30只、正常对照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正肝方大、小剂量(0.6g/ml,0.3g/ml)预防组在造模期间,将正肝方水剂按10ml/kg分别灌喂大鼠。8周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内γ-谷氨酰转肽酶(GGT)阳性肝细胞增生灶的数量和大小(个/cm2、mm2/个、mm2/cm2)。结果:正肝方大剂量组大鼠肝组织GGT阳性灶的数量和大小,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正肝方能减少AFB1诱发的大鼠肝组织GGT阳性灶的数量和大小,具有预防AFB1诱发的肝癌前病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前病变 正肝方 化学预防 黄曲霉毒素B1
下载PDF
肝细胞癌组织PTEN和Cyclin D1及C-myc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多平 欧超 +5 位作者 段小娴 曹骥 李翠云 焦杨 李瑗 苏建家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519-522,共4页
目的:研究PTEN、Cyclin D1及C-myc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EnVisionTMplu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TEN、Cyclin D1及C-myc蛋白在5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2例HCC中PTEN、Cyclin... 目的:研究PTEN、Cyclin D1及C-myc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EnVisionTMplu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TEN、Cyclin D1及C-myc蛋白在5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2例HCC中PTEN、Cyclin D1和C-myc蛋白染色阳性率分别为42.31%、48.08%和53.84%,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92.31%、25.00%和32.69%,Cyclin D1及C-myc在HC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χ2=5.971,P=0.015;χ2=4.740,P=0.029),而PTEN在HCC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χ2=29.539,P=0.000)。在HCC中PTEN的阳性表达与Cyclin D1、C-myc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3631,P=0.0197;r=-0.3697,P=0.0172);PTEN、Cyclin D1和C-myc在人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明显有关(P<0.05),Cyclin D1、PTEN的检出率与门静脉癌栓也明显有关(P<0.05)。结论:PTEN蛋白低表达、Cyclin D1及C-myc蛋白的过表达可促使肝癌细胞增殖,使肝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力,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病理学 肝肿瘤/病理学 细胞周期蛋白D1/生物合成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不同种属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史俊林 曹骥 +4 位作者 苏建家 杨春 欧超 多平 李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63-969,共7页
目的:进一步验证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piderm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E-FABP)在不同种属的肝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探讨E-FABP在肝癌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目的:进一步验证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piderm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E-FABP)在不同种属的肝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探讨E-FABP在肝癌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E-FABP在人、低等灵长类动物树鼩和啮齿类动物大鼠的肝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应用反转录-聚合酶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技术检测E-FABP mRNA在60例人肝癌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E-FABP mRNA表达水平改变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E-FABP蛋白在人、树鼩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上调(F值分别为12.314、11.387和11.206,P值均<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E-FABP mRNA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F=12.815,P<0.05);E-FABP 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显示E-FABP在肝脏组织的高表达可能与肝癌的转移有关、E-FABP和AFP联合检测有可能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结论:E-FABP有可能作为新的生物标志应用于肝癌的预测转移和早期诊断;E-FABP在不同种属的肝癌组织中共同高表达这一现象,提示其可能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之一,有可能作为防治肝癌的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跨种属 转移
下载PDF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跨种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8
5
作者 史俊林 曹骥 +4 位作者 苏建家 杨春 欧超 多平 李瑗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目的应用跨种属肿瘤关键基因筛选策略,从已报道的大量肝癌相关基因中筛选、定位出影响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分子。方法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实验数据及国内外文献数据,建立肝癌差异表达分子的跨种属数据集,对首批筛选出的候选分子表皮... 目的应用跨种属肿瘤关键基因筛选策略,从已报道的大量肝癌相关基因中筛选、定位出影响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分子。方法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实验数据及国内外文献数据,建立肝癌差异表达分子的跨种属数据集,对首批筛选出的候选分子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验证其在人、树鼩和大鼠的肝癌、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差异表达情况。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初步建成跨种属肝癌差异表达数据集,RT-PCR检测结果显示E-FABP mRNA在人肝癌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7±0.14、0.64±0.12和0.67±0.07I在树鼩肝癌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7±0.25、0.73±0.19和0.68±0.19;在大鼠肝癌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22、0.78±0.16和0.80±0.13。人、树鼩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E—FABP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F值分别为20.910、3.807、4.482,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E-FABP在人、树鼩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癌旁和正常肝组织显著上调。结论跨种属肿瘤关键基因筛选策略可能有助于发现肝癌关键基因,E—FABP有可能是影响肝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分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树鼩属 大鼠 基因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原文传递
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_1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邓欣 杨大国 +2 位作者 吴其恺 单万水 多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357-359,共3页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AFB1)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防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30只、正常大鼠对照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AFB1)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防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30只、正常大鼠对照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正肝方大、小剂量预防组在造模期间,将不同浓度正肝方水剂(0.6g/ml,0.3g/ml)分别灌喂大鼠;模型对照组用无菌蒸馏水灌喂大鼠。8周后处死大鼠、采血,肝组织取材。采用酶动力学法测定大鼠血清ALT、AST、ALP、GGT活性,亚硝酸钠氧化法测定血清TBil,溴甲酚绿比色法测定Alb。结果:AFB1可导致大鼠血清ALT、AST、GGT、TBil水平显著升高,Alb水平下降。正肝方能有效降低AFB1导致的大鼠血清高ALT、AST、ALP、GGT、TBil水平。结论:AFB1可导致大鼠严重肝损伤,具有很强的肝毒性。正肝方具有抗AFB1导致的肝损伤,保护肝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前病变 正肝方/药理作用 肝功能 黄曲霉毒素B1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多种网络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多平 邓雨清 唐孝准 《蛇志》 2020年第3期390-393,共4页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各院校也按要求取消各类线下课程,延期开学。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进...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各院校也按要求取消各类线下课程,延期开学。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进程,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院校积极响应,纷纷调整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网络教学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自主学习型、混合式在线学习型、虚拟环境型三种网络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分析了这三种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就其不足提出了初步的建议。最后,提出在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可针对性地根据三种网络教学模式将网络学习联动起来,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以达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拓宽医学视野,提升医学实验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网络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 应用
下载PDF
影响树鼩体内慢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琦 杨春 +11 位作者 苏建家 曹骥 欧超 杨芳 张晶晶 史俊林 杨芳(2) 多平 王晓娟 王佳 阮萍 李瑗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54-658,共5页
目的探索影响树鼩体内长期感染HBV的因素。方法77只新生期和49只非新生期树鼩,分别以不同的感染源和注射方式接种HBV,部分动物加以辅助措施。接种后定期获取动物血和肝组织,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 目的探索影响树鼩体内长期感染HBV的因素。方法77只新生期和49只非新生期树鼩,分别以不同的感染源和注射方式接种HBV,部分动物加以辅助措施。接种后定期获取动物血和肝组织,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Southemblot和dotblo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子和光学显微镜等多种方法,长期动态观察动物体内HBV感染标志的消长。结果新生期接种的树鼩中6只确定、7只疑似为持续感染,非新生期接种的树鼩无一为持续感染。单份的HBV患者或树嗣血清为效果较好的感染源;皮下注射为较好的接种途径;接种用血清先经纯化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联合检测树嗣血清的HBV免疫学标志和肝组织的HBVDNA为较好的检测方案。结论不同的接种年龄、感染源、接种方法、辅助措施可影响树鼩体内慢性感染HBV的效果,合适的检测方案有助于判断和预测树鼩的感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模型 动物 树鼩
原文传递
基于TCGA甲状腺癌竞争性内源性RNA网络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何东生 多平 +2 位作者 段绪伟 许坚 曾先捷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935-943,共9页
目的识别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C)相关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构建基因间调控网络,探讨TC发病机制,筛选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下载癌症基因... 目的识别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C)相关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构建基因间调控网络,探讨TC发病机制,筛选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510例TC样本和58例正常甲状腺样本的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数据、59例正常甲状腺样本和514例TC样本的miRNA-seq数据以及507例TC患者的临床信息(时间截止为2018-02-17)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miRNA和mRNA。通过miRcode、TargetScan、miRTarBase和miRDB 4个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RNA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构建出TC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ceRNA)网络。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TCceRNA网络中的lncRNA、miRNA和mRNA表达量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对TCceRNA网络中mRNA的基因功能和调控通路进行预测,并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ceRNA网络中唯一一个同时被2个miRNA调控的mRNA TMEM100与TC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TC中异常表达的492个lncRNA、72个miRNA和1 097个mRNA中,分别有31个lncRNA、11个miRNA和12个mRNA参与构建TC的ceRNA网络。其中lncRNA OPCM-LT1(P=0.005)和MIR181A2HG(P=0.011)以及miRNA has-mir-184(P=0.014)、mRNA SALL3(P=0.043)和E2F1(P=0.007)均与TC患者的生存预后显著相关。12个mRNA主要被富集到7个基因功能和19个通路上,P<0.05;其中mRNA TMEM100表达水平与原发肿瘤累及范围(χ~2=9.855,P=0.02)及淋巴结转移(χ~2=25.965,P<0.001)均显著相关。结论成功构建TC相关lncRNA-miRNA-mRNA网络,并识别出潜在的治疗靶点,为后续深入研究TC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TCGA数据库 竞争性内源性RNA lncRNA-miRNA-mRNA
原文传递
正肝方对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细胞周期蛋白D_1及依赖性激酶4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大国 邓欣 +1 位作者 吴其恺 多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正肝方小剂量、正肝方大剂量组各30只、正常组10只...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正肝方小剂量、正肝方大剂量组各30只、正常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正肝方大、小剂量组在造模期间,将正肝方水剂(0.6、0.3 g/ml)按10 ml/kg分别灌胃;模型组用无菌蒸馏水按10 ml/kg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肝组织取材。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Cyclin D1、CDK4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Cyclin D1、CDK4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LI)和表达强度(PU)最高,Cyclin D1、CDK4mRNA表达水平也最高(P〈0.01)。正肝方能降低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Cyclin D1、CDK4蛋白和mRNA的异常高表达(P〈0.01或〈0.05),且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正肝方能通过下调Cyclin D1、CDK4异常表达,改善细胞周期G1~S期调控点失控,从而减缓肝细胞异常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前病变 正肝方 细胞周期蛋白D1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
原文传递
正肝方影响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γ-谷氨酰转移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阳性灶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大国 邓欣 +1 位作者 吴其恺 多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探讨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γ-谷氨酰转移酶(GGT)、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P)阳性灶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防(小剂量)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 [目的]探讨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γ-谷氨酰转移酶(GGT)、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P)阳性灶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防(小剂量)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大剂量)组30只、正常大鼠对照(正常)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大、小剂量组在造模期间,将正肝方水剂(0.6 g/ml,0.3 g/ml)按10ml/kg分别灌胃;模型组用无菌蒸馏水10 ml/kg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肝组织取材。组织化学法做肝组织GGT染色、免疫组化法做肝组织GST-P染色,电脑图像分析系统测量GGT和GST-P阳性灶的数量、大小。[结果]大剂量组大鼠肝组织GGT阳性灶为(10.91±4.25)个/cm2,灶总面积为(2.94±1.52)mm2/cm2;GST-P阳性灶为(24.75±10.99)个/cm2,灶总面积为(4.80±2.75)mm2/cm2,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正肝方能减少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GGT和GST-P阳性灶的数量和大小,对AFB1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癌前病变 正肝方 化学预防
原文传递
血清胸苷激酶检测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芳 多平 +3 位作者 徐茂林 段绪伟 韦正波 许坚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728-73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S-TK1)检测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4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术前血清标本,采用CIS-1型印迹免疫—增强发光系统对S-TK1的浓度进行检测,以S-TK1浓度>2.00pmol/L定义为阳性检出。对比分析S...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S-TK1)检测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4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术前血清标本,采用CIS-1型印迹免疫—增强发光系统对S-TK1的浓度进行检测,以S-TK1浓度>2.00pmol/L定义为阳性检出。对比分析S-TK1的阳性检出率及浓度在术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疾病良恶性组间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最佳S-TK1浓度阈值。结果:甲状腺疾病良性组S-TK1阳性检出率为28.07%(16/57)明显低于恶性组阳性检出率74.07%(20/27)(P=0.000);恶性组S-TK1浓度[(4.90±3.51)pmol/L]明显高于良性组浓度[(1.52±1.12)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S-TK1=2.00pmol/L作为诊断界值时,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4.1%和71.9%,而以S-TK1=3.22pmol/L作为诊断界值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0.4%和89.5%,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前者(Z=4.873,P<0.000 1)。结论:S-TK1可为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S-TK1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MOOC-CBL教学模式在腔镜甲状腺外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孝准 郭鹏 +1 位作者 张丽华 多平 《蛇志》 2021年第1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病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模式在甲状腺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甲状腺外科临床实习的40名外科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教学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A组)和... 目的探讨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病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模式在甲状腺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甲状腺外科临床实习的40名外科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教学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名。A组采用MOOC-CBL教学法,B组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对两组教学后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病史采集、颈部查体、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诊疗方案)和临床技能操作(术前准备、体位、消毒、手术操作)考核成绩以及两组的教学质量(学习兴趣、临床能力、临床思维、教学模式认同)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颈部查体、鉴别诊断、诊疗方案的总成绩分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专业知识、病史采集、术前准备考核成绩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学习兴趣、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以及对教学模式认同度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腔镜手术的MOOC-CBL教学模式在甲状腺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优于LBL,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外科 临床教学 MOOC-CBL教学模式 腔镜手术
下载PDF
RECK及MMP-14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多平 曹骥 +2 位作者 赵荫农 欧超 苏建家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RECK及MMP-14与肝细胞肝癌(HCC)的侵袭转移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61例HCC患者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以及18例正常肝组织中RECK及MMP-14的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RECK及MMP-14的mRNA的表达与相... 目的:探讨RECK及MMP-14与肝细胞肝癌(HCC)的侵袭转移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61例HCC患者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以及18例正常肝组织中RECK及MMP-14的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RECK及MMP-14的mRNA的表达与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RECK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在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而在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MMP-14mRNA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在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RECKmRNA和MMP-14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27),而两者在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ECK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等明显相关,而与肿瘤直径、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肿瘤分化程度以及癌旁有无肝硬化等无明显关系。MMP-14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术后复发、肿瘤直径大小明显相关,而与肿瘤数目、血清AFP水平、肿瘤分化程度以及癌旁有无肝硬化等无明显关系。结论:本研究提示RECK及MMP-14的mRNA表达与HCC的浸润转移有关,RECK及MMP-14可能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作为预测肝癌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RECK MMP-14 MRNA RT—PCR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颜魁 谢莹 +3 位作者 段绪伟 多平 许坚 韦正波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1324-1327,1330,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患侧同期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能够获得Ⅱa、Ⅱb、Ⅲ、Ⅳ、Ⅴ及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患侧同期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能够获得Ⅱa、Ⅱb、Ⅲ、Ⅳ、Ⅴ及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病人资料共61例,其中3例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共计算64侧颈各区淋巴结转移率,并分析各个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T分期、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率等与Ⅱb区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61例病人,共64侧颈Ⅱ、Ⅲ、Ⅳ、Ⅴ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4%(22/64)、43.8%(28/64)、42.2%(27/64)、25.0%(16/64)和48.4%(31/64),其中Ⅱa和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25.0%(16/64)和9.4%(6/64)。多因素分析显示Ⅱa区淋巴结转移是Ⅱ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如果出现Ⅱa区淋巴结转移则Ⅱb区应行常规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颈淋巴结清扫术 Ⅱb区淋巴结 多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胸腺素β1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骥 杨春 +6 位作者 李丽萍 多平 韦薇 李瑗 欧超 苏建家 段小娴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组织胸腺素β10(Thymosin beta-10,Tβ10)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0例HCC患者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18例正常肝组织中Tβ10 mRNA的表达情...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组织胸腺素β10(Thymosin beta-10,Tβ10)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0例HCC患者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18例正常肝组织中Tβ10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Tβ10 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无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和病理分级等指标的关系。结果Tβ10 mRNA在正常肝组织(1.30±0.53)及癌旁肝组织(1.21±0.50)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HCC组织(1.01±0.41)中的表达水平(P<0.05),而在正常肝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β10 mRNA在人HCC组织中的表达与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及肿瘤直径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血清AFP水平及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Tβ10 mRNA在HCC组织中低表达,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THYMOSIN beta-10 RT-PCR
下载PDF
CCT亚基γ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谭晓虹 曹骥 +1 位作者 欧超 多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2987-2990,共4页
目的:探讨CCT亚基γ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一步法检测35例肝癌及癌旁组织、12例正常肝组织中的CCT亚基γ表达.结果:CCT亚基γ在肝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8.57%(31/35),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86%(22... 目的:探讨CCT亚基γ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一步法检测35例肝癌及癌旁组织、12例正常肝组织中的CCT亚基γ表达.结果:CCT亚基γ在肝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8.57%(31/35),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86%(22/35),在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1.67%(5/12).CCT亚基γ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CT亚基γ的表达与肝癌患者年龄、乙肝表面抗原、有无门静脉癌栓、AFP水平、肿瘤直径及临床分期均不相关(P>0.05),但CCT亚基γ的过度表达与肝癌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P<0.0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CCT亚基γ的表达越高.结论:CCT亚基γ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与肝细胞的癌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T亚基γ 肝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_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邓欣 杨大国 +1 位作者 吴其恺 多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343-345,364,共4页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表达的影响。方法: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防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30只、正常大鼠对照组10只。除...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表达的影响。方法: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防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30只、正常大鼠对照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正肝方大、小剂量预防组在造模期间,将不同浓度正肝方水剂(0.6g/ml,0.3g/ml)按10ml/kg分别灌喂大鼠;模型对照组用无菌蒸馏水按10ml/kg灌喂大鼠。8周后处死大鼠,肝组织取材。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IGF-Ⅱ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肝组织IGF-Ⅱ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LI)和表达强度(PU)最高,并且IGF-ⅡmRNA表达水平也最高(P<0.01)。正肝方能降低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IGF-Ⅱ蛋白和mRNA的异常高表达(P<0.01),且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正肝方能通过下调IGF-Ⅱ异常高表达,从而减弱IGF-Ⅱ通过自分泌生长刺激机制导致的AFB1启动的肝细胞异常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前病变 正肝方/药效学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大鼠
下载PDF
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_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和甲胎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欣 杨大国 +2 位作者 刘钦 吴其恺 多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298-300,共3页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正肝方小剂量预防组、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各30只,正常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先后用A...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正肝方小剂量预防组、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各30只,正常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对3组大鼠进行造模。造模期间,将不同浓度正肝方水剂(0.6g/ml,0.3g/ml)分别灌喂正肝方预防组大鼠;用无菌蒸馏水灌喂模型组大鼠。8周后处死大鼠,肝组织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肝组织PCNA、AFP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CNA、AFP染色标记指数(LI)、阳性单位(PU)值最高,正肝方大剂量组大鼠PCNA和AFP染色的PU值、LI值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大剂量正肝方能有效降低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PCNA和AFP的表达,减轻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的异常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前病变 正肝方/药效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 甲胎蛋白 大鼠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Ⅱ mRNA在人肝细胞癌中表达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20
作者 刘宁 吴飞翔 +4 位作者 曹骥 王琪 多平 黄山 赵荫农 《广西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657-659,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Ⅱ mRNA在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CC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5例HCC患者凝血因子Ⅱ mRNA的表达,分析目的基因表达量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55例HCC中凝血因子Ⅱ mRNA的相对表...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Ⅱ mRNA在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CC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5例HCC患者凝血因子Ⅱ mRNA的表达,分析目的基因表达量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55例HCC中凝血因子Ⅱ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1.184±0.535),凝血因子Ⅱ mRNA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凝血因子Ⅱ mRNA相对表达量与AFP、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肝硬化等无相关性(P>0.05)。凝血因子Ⅱ mRNA高表达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结论凝血因子ⅡmRNA有可能成为HCC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凝血因子Ⅱ 荧光定量 临床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