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气候变化为标志的中国第四纪地层对比表 被引量:121
1
作者 刘东生 施雅风 +13 位作者 王汝建 赵泉鸿 翦如湣 成鑫荣 汪品先 王苏民 袁宝印 吴新智 邱占祥 徐钦琦 黄万波 黄慰文 安芷生 鹿化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8-128,共21页
随着新技术方法的不断引入和地层学多元划分理论的提出,除了传统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又开拓了地貌地层、磁性地层、土壤地层、同位素地层、事件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新的分支。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需要,促使我们去探索第四... 随着新技术方法的不断引入和地层学多元划分理论的提出,除了传统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又开拓了地貌地层、磁性地层、土壤地层、同位素地层、事件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新的分支。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需要,促使我们去探索第四纪地层,特别是陆相地层新的划分方案。本文作者在各自对不同的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中,都或多或少参照深海氧同位素阶段进行过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尝试,自然就产生了以氧同位素阶段为参照的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设想。我们“抛砖引玉”,提出了中国第四纪MIS地层表,只求“有”,尚不能求“准”,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推进我国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对第四纪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地层 同位素地层 地层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全球季风的地质演变 被引量:133
2
作者 汪品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5-556,共22页
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积累,使得对季风的认识已经从区域性现象拓展为全球性系统.在300多年来,季风只看成是一种“巨型的海陆风”,而现在遥感和直接观测的资料支持新的假说,把季风看作是热带辐合带(ITCZ)季节性迁移的表现,因而是一个环... 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积累,使得对季风的认识已经从区域性现象拓展为全球性系统.在300多年来,季风只看成是一种“巨型的海陆风”,而现在遥感和直接观测的资料支持新的假说,把季风看作是热带辐合带(ITCZ)季节性迁移的表现,因而是一个环球系统.作为低纬区的气候现象,季风存在于除南极以外的各大洲,而且贯穿至少6亿年来显生宙的地质历史.系统研究全球季风在时间和空间里变化的时机已经成熟.地质证据表明:在构造尺度即106~108年的时间尺度上,全球季风受大陆分合的“威尔逊旋回”调控,合成“超级大陆”时出现“超级季风”,大陆分解后季风减弱.在轨道尺度即104~105年时间尺度上,全球季风受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的变化即轨道周期调控,呈现2万年的岁差周期以及10万年、尤其是40万年的偏心率周期.在千年及更短的时间尺度上,全球季风受太阳活动周期等多种因素的调控.全球季风演变的周期性,是地球表层系统以及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项基本因素,其40万年偏心率长周期被比喻为地球系统的“心跳”,季风的岁差周期导致4千年前一系列亚洲古文明的衰落,1千年前太阳活动的周期曾导致美洲玛雅文明的毁灭.因此,古气候研究不能只注意冰盖消长的高纬过程,季风、厄尔尼诺等低纬过程在地质历史上更具有普遍性;全球季风的研究是我国地学界有希望做出突破性贡献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热带辐合带 低纬过程 轨道驱动 威尔逊旋回
原文传递
藻类勃发——湖相油源岩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被引量:104
3
作者 刘传联 徐金鲤 汪品先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7-210,T006,共5页
浮游藻类是重要的湖相生油母质,本文以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早第三纪湖相生油岩为例,详细研究了其中藻类(主要是颗石藻和沟鞭藻)化石的分布特征,并通过与现代水体中藻类生产和沉积作用的比较,探讨了生油湖泊中藻类生产和沉积方式及其对油... 浮游藻类是重要的湖相生油母质,本文以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早第三纪湖相生油岩为例,详细研究了其中藻类(主要是颗石藻和沟鞭藻)化石的分布特征,并通过与现代水体中藻类生产和沉积作用的比较,探讨了生油湖泊中藻类生产和沉积方式及其对油源岩形成所起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藻类勃发现象在早第三纪生油湖泊中相当普遍,而且贯穿于各类油源岩的形成过程,这类快速事件性沉积是湖相油源岩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勃发现象 湖相油源岩 湖相生油母质 形成机制 沉积
下载PDF
南海渐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中的证据 被引量:101
4
作者 邵磊 李献华 +4 位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韦刚健 庞雄 刘颖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南海ODP1148站井深859m、时间跨度32.8Ma,是南海大洋钻探中取芯最长、年代最老的站位,详细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的演变历史。该站位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自早渐新世以来南海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变过程。在32Ma、30M... 南海ODP1148站井深859m、时间跨度32.8Ma,是南海大洋钻探中取芯最长、年代最老的站位,详细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的演变历史。该站位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自早渐新世以来南海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变过程。在32Ma、30Ma、28.5Ma、25Ma、23.5Ma和16Ma以及10Ma、8Ma和3Ma沉积物成分存在明显的突变或不连续面。特别是在晚渐新世沉积物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并伴有沉积间断和滑塌作用,代表着南海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一次重大构造运动,该构造运动对我国近代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众多陆相盆地由断陷型转为坳陷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构造 深海沉积 地球化学 渐新世
下载PDF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66
5
作者 汪品先 翦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7,共17页
古气候变化突然事件的发现和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提出了取得高分辨率古环境记录的要求。本文试图对国际以及国内文献作一综述,以介绍晚第四纪环境变迁高分辨率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以海洋部分作为重点。综述涉及千年、百年、十年和年... 古气候变化突然事件的发现和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提出了取得高分辨率古环境记录的要求。本文试图对国际以及国内文献作一综述,以介绍晚第四纪环境变迁高分辨率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以海洋部分作为重点。综述涉及千年、百年、十年和年际的不同时间尺度,但着重阐述“亚米兰科维奇”气候变化,包括Heinrich和Dansgaard/Oeschger事件。对于放射性碳测年数据换算为日历年进行专门讨论,因为这是为环境事件建立精确年代顺序的先决条件。最后,向我国同行提出三点建议:1)在对地层记录运用高分辨率研究方法时要经过精心选择,避免盲目性,并充分意识到此类研究的特殊要求;2)依靠我国所在区域的特殊自然条件,在高分辨率古环境研究中发展独立的学术思想;3)将高分辨率研究方法推广到前第四纪的沉积序列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记录 古环境 放射性碳测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2
6
作者 赵泉鸿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81-501,共21页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在近5年来取得迅速发展。从1994年的中德合作太阳号SO-95航次到1999年的ODP184航次,南海已经成为国际古海洋学研究的新热点。在地层学方面,南沙海区首次建起中国海第一个更新世深海地层...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在近5年来取得迅速发展。从1994年的中德合作太阳号SO-95航次到1999年的ODP184航次,南海已经成为国际古海洋学研究的新热点。在地层学方面,南沙海区首次建起中国海第一个更新世深海地层序列,使用了包括4类微体化石的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和碳酸盐地层学的依据;至于最近4万年来的记录,东沙附近站位的时间分辨率精度已超过20a。文章还综述了海水表层温度等古海洋学参数测定,深海沉积中古气候,特别是古季风演变记录,以及深海沉积作用和突变事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学 第四纪 南海 地层 深海沉积
下载PDF
最近130ka中国的古季风——Ⅱ.古季风变迁 被引量:67
7
作者 安芷生 吴锡浩 +7 位作者 汪品先 王苏民 董光荣 孙湘君 张德二 卢演俦 郑绍华 赵松龄 《中国科学(B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1209-1215,共7页
根据海陆相互作用对古季风变迁的影响和代用气候指标的时间序列,初步重建了最近130ka和18ka东亚季风变迁的历史,重点阐述了夏季风环流活动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中、东部季风气候旋回及有关环境过程模式,初步探讨了我国古季风变迁的机制。
关键词 古季风 太阳辐射变化 海陆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南海三千万年的深海记录 被引量:70
8
作者 汪品先 赵泉鸿 +7 位作者 翦知湣 成鑫荣 黄维 田军 王吉良 李前裕 李保华 苏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06-2215,共10页
1999年春,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 m,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包括在东沙... 1999年春,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 m,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包括在东沙附近建成全球惟一不经拼接的23 Ma同位素连续剖面,在南沙海区建成全球分辨率最高的4个5 Ma剖面之一,并获得分辨率高达10年等级的岩石物理剖面,第1次为亚太地区的环境演变获得了系统的高质量海洋记录.在此基础上,第1次探讨了两千多万年以来气候周期性的演变,展示出0.1,0.4和2Ma等偏心率周期的起伏,说明气候系统对轨道驱动的响应随着冰盖的增长而演变.该航次有关碳循环和季风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将有另两篇文章专题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三千万年 深海记录 大洋钻探184航次 深海地层剖面 气候周期演变 同位素连续剖面 岩石物理剖面
原文传递
最近130ka中国的古季风——Ⅰ.古季风记录 被引量:55
9
作者 安芷生 吴锡浩 +7 位作者 汪品先 王苏民 董光荣 孙湘君 张德二 卢演俦 郑绍华 赵松龄 《中国科学(B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0期1076-1081,共6页
现今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可以作为辨认古季风气候记录的线索。文中着重阐述最近130ka东南季风区的各种古季风记录,它们主要是:历史记录,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沙漠、湖泊、雪线和林线、大陆架沙漠化现象等的地质记录,由植被和哺乳动物代... 现今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可以作为辨认古季风气候记录的线索。文中着重阐述最近130ka东南季风区的各种古季风记录,它们主要是:历史记录,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沙漠、湖泊、雪线和林线、大陆架沙漠化现象等的地质记录,由植被和哺乳动物代表的生物记录。其中,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反映了过去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环境效应突出气候期相互交替的历史。亚洲古季风变迁是中国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季风 古环境 黄土 金球变化
原文传递
南海演变与季风历史的深海证据 被引量:61
10
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17 位作者 赵泉鸿 李前裕 王汝建 刘志飞 吴国瑄 邵磊 王吉良 黄宝琦 房殿勇 田军 李建如 李献华 韦刚健 孙湘君 罗运利 苏新 茅绍智 陈木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28-2239,共12页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纬海区的特色.大洋钻探184航次还取得了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发现深海相渐新统,证明海盆扩张初期已经有深海存在;渐新世晚期地层有4次间断,并经历明显的成岩作用,说明是该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通过沉积类型和速率的对比,发现今天南海南北沉积环境的强烈差异,要到300多万年前方才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184航次 南海 深海沉积 东亚季风 海盆演变
原文传递
从海底观察地球——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被引量:75
11
作者 汪品先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5-130,F0002,共7页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海洋科学界正着手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网络,以探测和理解大洋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过程。这是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从海底进行连续的实时观测,将使得人类可以长期“呆”在海里,...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海洋科学界正着手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网络,以探测和理解大洋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过程。这是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从海底进行连续的实时观测,将使得人类可以长期“呆”在海里,从而改变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同时,这第三平台还将提供窗口,窥测地球的内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地球系统 实时观测 深海过程
下载PDF
新生代亚洲形变与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71
12
作者 汪品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共18页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发生倒转 ,形成了从大陆中央隆升区向周围辐射的亚洲大河流系 .亚洲隆升有可能是北极冰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隆升不仅改变大气环流、加剧风化作用 ,而且还使西伯利亚河系改向北流 ,通过注入北冰洋的淡水促使海水结冰、导致冰盖形成 .新生代亚洲形变 ,也使得亚洲季风系统在早中新世形成 ,又在约 8Ma与约 3Ma时强化 .同时 ,西太平洋边缘海系列的形成 ,也改变了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流经边缘海的太平洋西部边界流 ,对于洋面升降和构造运动极为敏感 ,在冰期低海面时边界流位于边缘海之外 ,使大洋输向大陆的热量和水分大为减少 .今天 ,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能流与物流最为活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新生代 大陆形变 边缘海 气候演变 海陆相互作用
下载PDF
亚洲形变与全球变冷──—探索气候与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52
13
作者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3-221,共9页
亚洲是当代地球上唯一夹在两个汇聚大陆边缘的陆地,在亚洲与西太平洋之间由于地形和气压的巨大反差,形成最为强烈的能流和物流。这种反差,是亚洲在新生代晚期经受全球最大构造形变的产物。印度与亚洲碰撞,太平洋板块转向,边缘海张... 亚洲是当代地球上唯一夹在两个汇聚大陆边缘的陆地,在亚洲与西太平洋之间由于地形和气压的巨大反差,形成最为强烈的能流和物流。这种反差,是亚洲在新生代晚期经受全球最大构造形变的产物。印度与亚洲碰撞,太平洋板块转向,边缘海张裂,中国地形倒转,大江东流,陆架和沿海平原形成,这一系列变化造成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严重气候后果。探索亚洲形变与新生代全球变冷的可能关系,从而揭示气候与构造的关系,是我国地学界责无旁贷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构造形变 新生代 古气候 亚洲形变
下载PDF
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新仙女木”事件 被引量:49
14
作者 汪品先 卞云华 +1 位作者 李保华 黄奇瑜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5期452-460,共9页
根据15个沉积柱状样,对“新仙女木”期气候突变事件(YD)的分布和性质进行探讨。在所有这些经高分辨率地层分析的柱状样中,均发现有“新仙女木”事件,说明在西太平洋边缘海广泛出现。从同位素与微体古生物分析的结果看,^(14)C测年约11~1... 根据15个沉积柱状样,对“新仙女木”期气候突变事件(YD)的分布和性质进行探讨。在所有这些经高分辨率地层分析的柱状样中,均发现有“新仙女木”事件,说明在西太平洋边缘海广泛出现。从同位素与微体古生物分析的结果看,^(14)C测年约11~10kaBP的新仙女木期,是在12kaBP淡水注入海洋高峰之后,一次冬季表层水降温的短暂事件。在长江三角洲和日本海都记录了新仙女木期“视海退”现象,符合新仙女木期是两次海面快速回升期之间一次滞缓期的解释。新仙女木期的冬季表层水降温和盐度增高,均表明冬季风而不是夏季风加强。边缘海的这一次重大气候事件应当对相邻陆地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仙女木期 西太平洋 边缘海 冰消期 古气候学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冰期碳酸盐旋回 被引量:56
15
作者 汪品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1,共11页
碳酸盐旋回是更新世深海沉积最显著的特征。西太平洋边缘海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时空变化尤为强烈,所含深水化学、表层生产力和汇水盆地风化作用的信息也格外丰富。对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南海和苏禄海等五个边缘海表层沉积中的碳... 碳酸盐旋回是更新世深海沉积最显著的特征。西太平洋边缘海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时空变化尤为强烈,所含深水化学、表层生产力和汇水盆地风化作用的信息也格外丰富。对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南海和苏禄海等五个边缘海表层沉积中的碳酸盐分布和冰期碳酸盐旋回进行了比较。总的看来,较深水区(水深>200m)的CaCO3%在高纬海区甚低,而向较低纬海盆增多,显示出碳酸盐百分比与水温和水深的密切关系。西太平洋边缘海至少可区分出四类不同的碳酸盐旋回,即:西北太平洋型,日本海型,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每个类型都蕴含着丰富的陆地和海洋环境信号。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碳酸盐旋回的不同类型取决于各个海盆深层水的来源和性质,而后者又决定于海盆的形态特征。较低纬度海区之所以存在两类不同的碳酸盐旋回,是由于控制碳酸盐相对含量的三项因素(碳酸盐生产力、深海溶解作用和非碳酸盐成分的稀释作用)在溶跃层上下的组合不同。从碳酸盐的保存和溶解指标看来,上述低纬边缘海的深海化学旋回仍属“太平洋型”,只是由于生产力和稀释作用的缘故才在溶跃层以上呈现像“大西洋型”的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冰期旋回 边缘海 西太平洋
下载PDF
低纬过程的轨道驱动 被引量:56
16
作者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4-701,共8页
气候变化轨道驱动的发现,使古气候研究进入了定量探索变化机理的新阶段。然而经典版本的米兰科维奇学说只考虑北半球高纬区的辐射量变化,与新发现的地质记录和热带过程在现代气候中所起的作用相矛盾。文章简要地综述以贸易风与季风系统... 气候变化轨道驱动的发现,使古气候研究进入了定量探索变化机理的新阶段。然而经典版本的米兰科维奇学说只考虑北半球高纬区的辐射量变化,与新发现的地质记录和热带过程在现代气候中所起的作用相矛盾。文章简要地综述以贸易风与季风系统为主的低纬过程如何响应轨道变化,指出岁差与偏心率周期通过驱动热带过程影响全球气候的重要性,建议在古气候研究中发展新思路,重视区别高、低纬区不同过程的轨道周期,从高、低纬区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气候变化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球轨道 热带过程 岁差 偏心率
下载PDF
第四纪冰期旋回转型在南沙深海的记录 被引量:48
17
作者 汪品先 田军 成鑫荣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93-799,共7页
对南沙海区水深2772 m的ODP1143井上部105.08 m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 取得MIS 1~86期即2.25 Ma以来的历史, 时间分辨率约2 ka, 为迄今所知的最好记录之一. 氧同位素曲线详细展示了更新世的冰期旋回, 由早期的40 ka周期为主, ... 对南沙海区水深2772 m的ODP1143井上部105.08 m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 取得MIS 1~86期即2.25 Ma以来的历史, 时间分辨率约2 ka, 为迄今所知的最好记录之一. 氧同位素曲线详细展示了更新世的冰期旋回, 由早期的40 ka周期为主, 向晚期100 ka周期为主的"转型", 证明两者之间有一个长达近300 ka的过渡期, "中更新世革命"并非一次简单的突变. 而且在100 ka的冰期旋回中, 低纬区热带表层水的变化在先, 高纬区冰盖的反应在后. 对比表明, 北半球冰盖增大、冰期延长的原因不在冰盖本身, 而在北半球高纬区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冰期旋回 中更新世 氧同位素分析 气候转型 地层 南沙海区
原文传递
湖相碳酸盐氧碳同位素的相关性与生油古湖泊类型 被引量:57
18
作者 刘传联 赵泉鸿 汪品先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3-367,共5页
对山东东营盆地和南海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生油层中的湖相碳酸盐氧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前者δ18O多为负值、δ13C基本为正值,两者之间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大于0.8而后者δ18O和δ13C均为负值,两者不相关。通过与现代湖泊碳酸... 对山东东营盆地和南海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生油层中的湖相碳酸盐氧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前者δ18O多为负值、δ13C基本为正值,两者之间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大于0.8而后者δ18O和δ13C均为负值,两者不相关。通过与现代湖泊碳酸盐氧碳同位素特征的比较,得出东营盆地早第三纪生油湖泊为封闭型咸水或半咸水湖,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生油湖泊为开放型淡水湖。这一结论与两盆地生油层的沉积学和古生物学证据相一致,说明利用湖相碳酸盐氧、碳同位素的特征及其相关性可以判断生油古湖泊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相关性 湖相碳酸盐 古湖泊 氧同位素 生油层 东营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 被引量:50
19
作者 汪品先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37-851,共15页
近15年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广泛开展,我国科学家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各项国际计划。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计划正在进入其新阶段(如IGBP II,IODP),恰好我国也正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迫切需要回顾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现... 近15年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广泛开展,我国科学家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各项国际计划。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计划正在进入其新阶段(如IGBP II,IODP),恰好我国也正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迫切需要回顾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现状并探讨其今后方向。尽管中国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在增长,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落后于国际的差距仍有拉大的趋势:国际前沿的许多热点问题,在中国尚未提上日程;中国学者在国际计划中早期多有贡献,但在项目总结中却很少有份。为此,提出3点建议:(1)中国地球科学家应当扩大视野、立足本国、面向全球;(2)应当注意国际前沿动向,促进地学与生命科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结合;(3)中国的地球科学,应当从以描述为主向探索机理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应当满足于向国际学术界输出"原料",而要积极参加地球系统科学中关键问题的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球系统科学 地学 生命科学 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南海北坡ODP1146站第四纪粘土矿物记录:洋流搬运与东亚季风演化 被引量:46
20
作者 刘志飞 A.Trentesaux +1 位作者 S.C.Clemens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南海北部ODP1146站第四纪粘土矿物学分析表明,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在冰期时增高,而蒙脱石含量在间冰期时增高.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率和蒙脱石丰度变化可以作为东亚季风演化的矿物学标志.在万年时间尺度上,间冰期盛行的西南... 南海北部ODP1146站第四纪粘土矿物学分析表明,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在冰期时增高,而蒙脱石含量在间冰期时增高.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率和蒙脱石丰度变化可以作为东亚季风演化的矿物学标志.在万年时间尺度上,间冰期盛行的西南表层洋流将更多的蒙脱石由南部和东部向北搬运,表现为加强的夏季风;冰期盛行的逆时针表层洋流将大量伊利石和绿泥石由台湾以及流经吕宋海峡的长江物源搬运至南海北坡,表现为强盛的冬季风.就10万年时间尺度而言,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率与沉积速率的对应关系,指示2000~1200和400-0 ka期间南海北部盛行冬季风,而1200-400ka期间表现为加强的夏季风.夏季风演化的强弱与北半球夏季目射量基本呈线性关系,表明东亚季风演化的天文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坡 ODP1146站 第四纪 洋流搬运 粘土矿物 沉积速率 东亚季风 海洋沉积 演化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