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直流混合微网中多台双向换流器的分散协调控制方法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鹏 连攀杰 +3 位作者 陈安伟 李闻 李鑫明 乐天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51-158,共8页
交直流混合微网综合了交流微网和直流微网的优势,为高密度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交直流混合微网中交直潮流断面由多台AC/DC双向换流器构成,在维持交流区和直流区的功率动态平衡、交流侧频率和直流侧电压恒定等方面... 交直流混合微网综合了交流微网和直流微网的优势,为高密度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交直流混合微网中交直潮流断面由多台AC/DC双向换流器构成,在维持交流区和直流区的功率动态平衡、交流侧频率和直流侧电压恒定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针对多台AC/DC双向换流器的并联运行,基于变步长自适应逆控制理论,提出了一种多台AC/DC双向换流器的分散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兼具了下垂控制与自适应逆控制的优势,既可以使各双向换流器按照额定容量进行有功功率的协调分配,又可以实现对直流母线电压或交流区频率的零误差调节,并获得相较于自适应逆控制更优的动态响应。最后,结合国内首个商业化运营的交直流混合微网示范工程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网(微电网) 交直流混合 双向换流器 分散协调控制 自适应逆理论
下载PDF
罗哌卡因锁骨下入路单点法臂丛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 被引量:7
2
作者 乐天 车薛华 梁伟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研究并确定罗哌卡因在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mini mum local anestheticconcentration,MLAC),该浓度可达到感觉与运动分离,有利于减少臂丛阻滞的局麻药毒性反应,亦有利于外科医师及时发现术中神经损伤、判断术后效果... 目的研究并确定罗哌卡因在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mini mum local anestheticconcentration,MLAC),该浓度可达到感觉与运动分离,有利于减少臂丛阻滞的局麻药毒性反应,亦有利于外科医师及时发现术中神经损伤、判断术后效果。方法选取40名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肘关节以下部位手术的患者,均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以60 mL为总量,第1例患者的起始浓度为0.25%,浓度分级为0.01%。设定注药后45 min内患者感觉阻滞2级,运动阻滞3级或3级以上,术中无牵拉痛,不需要静脉辅助用药为有效。若上一例有效,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若无效,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满足手术的半数有效浓度(half-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interval,95%CI)。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罗哌卡因的EC50及其95%CI分别为0.176%和0.116%-0.212%。结论罗哌卡因应用于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176%,此浓度可在临床上使患者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阻滞 锁骨下入路 神经刺激器 罗哌卡因 最低浓度
下载PDF
交直流混合微网交直潮流断面协调最优控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鹏 李鑫明 +3 位作者 陈安伟 付强 郭天宇 乐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3755-3763,共9页
交直流混合微网为高密度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其中,由多台并联运行的AC/DC双向换流器构成的交直潮流断面对维持混合微网内功率的动态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非线性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一种潮流断面协调... 交直流混合微网为高密度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其中,由多台并联运行的AC/DC双向换流器构成的交直潮流断面对维持混合微网内功率的动态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非线性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一种潮流断面协调最优控制策略。该策略能够依据各换流器的动态裕量实现潮流断面有功功率的协调分配。同时,采用反馈线性化理论设计了非线性最优控制器,使得传输功率和直流电压具有最优的动态响应特性。文章所提控制策略能够兼顾稳态功率合理分配和动态响应最优的双重优化目标。最后,利用MATLAB仿真平台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微网 最优控制 交直潮流断面 协调 分配 动态响应
下载PDF
术中磁共振影像神经导航手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军 丁晓楠 +1 位作者 乐天 梁伟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iMR)影像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22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采用核磁兼容或核磁可用的麻醉材料和设备,在全身麻醉(静吸复合或全凭静脉麻醉)下行iMR影像神经导航辅助颅内肿瘤切除术,术中监测心率... 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iMR)影像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22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采用核磁兼容或核磁可用的麻醉材料和设备,在全身麻醉(静吸复合或全凭静脉麻醉)下行iMR影像神经导航辅助颅内肿瘤切除术,术中监测心率、有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七氟醚浓度、中心静脉压以及动脉血气。结果22例患者肿瘤的全切率从60.0%提高到86.4%。术中患者iMR扫描次数2~5次,手术时间延长1~3h,术中未发生与麻醉和iMR相关的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结论在iMR影像神经导航下行颅内肿瘤切除术的围术期麻醉处理中关注iMR影像神经导航外科相关的信息、手术室应用环境、麻醉技术和药物的选择以及围术期管理对患者的安全是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神经导航 麻醉管理 围术期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配伍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乐天 车薛华 梁伟民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3期389-390,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配伍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高浓度组(0.25%罗哌卡因)和低浓度组(0.125%罗哌卡因),每组30例。...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配伍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高浓度组(0.25%罗哌卡因)和低浓度组(0.125%罗哌卡因),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进行镇痛。记录患者在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同时记录开始下床活动时间,肌力分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高浓度组患者在术后6h、24h、48h及72h的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低浓度组患者(P<0.05);2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无显著差异[(25±2)h比(27±4)h,P>0.05];2组患者的术后24~72h肌力评分平均大于3级;2组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相对于0.125%的罗哌卡因,采用浓度0.25%的罗哌卡因配伍连续股神经阻滞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股神经阻滞 全膝关节置换术 罗哌卡因
下载PDF
一种基于移动平台的智能居家康复评价系统
6
作者 温钊琦 李欣宇 +3 位作者 沈露霞 刘颖 乐天 董子禄 《新潮电子》 2024年第3期88-90,共3页
日益严重的老龄化,使得脑卒中患者数量增加,并出现了医患比例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脑卒中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居家康复成了康复周期中重要的环节,而现有的居家康复主要以自我康复训练为主,缺乏及时专业的康复指导。因此,本文提出... 日益严重的老龄化,使得脑卒中患者数量增加,并出现了医患比例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脑卒中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居家康复成了康复周期中重要的环节,而现有的居家康复主要以自我康复训练为主,缺乏及时专业的康复指导。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在居家环境中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专业智能居家康复管家系统的方案。该系统能够在家中自动跟随使用者,实时采集使用者的康复运动数据,并对使用者的康复运动进行评价,自动给出下一步康复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还能够实现远程医疗,医院专家能够结合康复运动数据评价当前使用者的康复状态。最后,通过招募志愿者试用,对本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让使用者在家随时随地得到个性化的康复动作指导和专业的运动康复状态评价,大幅提高康复效率,降低就医成本,同时规避频繁前往医院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康复评估 移动评价 居家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