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千年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印度夏季风降水变化的石笋记录
1
作者 蔡炳贵 +2 位作者 李苗发 王芳 刘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5-1589,共15页
基于云南西北部香格里拉赤土仙人洞一支长约120 mm的石笋(CTXRD1205),通过5个230Th年龄、400余个年纹层和237个稳定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近千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印度夏季风降水演化序列。记录显示,近千年来δ^(18)O在波动中呈偏正-偏负... 基于云南西北部香格里拉赤土仙人洞一支长约120 mm的石笋(CTXRD1205),通过5个230Th年龄、400余个年纹层和237个稳定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近千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印度夏季风降水演化序列。记录显示,近千年来δ^(18)O在波动中呈偏正-偏负-偏正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印度东北部石笋δ^(18)O呈同向变化,而与印度中部石笋δ^(18)O呈反向变化,指示区域夏季风降水从逐渐减弱后增强,在小冰期后半段开始显著减弱的长期变化趋势;近200年来季风整体呈偏弱的态势,是公元1000年以来最干旱的时期,这一时期来自印度洋的水汽有所减少;在此基础上,近千年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夏季风降水存在着几个多年代-百年尺度的偏强/偏弱时期,其中14世纪、15世纪初和18世纪的3次较为显著的干旱事件在中南半岛和南亚地区的记录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谱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近千年来研究区年代-百年尺度上的夏季风降水变化主要受太阳活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调控作用;但自然驱动背景下的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和小冰期与叠加了人类活动背景下的现代暖期,二者对研究区夏季风调控作用有所不同。在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和小冰期,区域季风降水偏强/偏弱对应于太阳活动极大期/极小期和PDO正相位/负相位,而在现代暖期,太阳活动影响减弱,区域季风降水偏强/偏弱对应于PDO负相位/正相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滇西北 石笋 稳定氧同位素 印度夏季风 近千年
原文传递
云南赤土仙人洞石笋黑碳年纹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苗发 +2 位作者 王芳 刘宏 蔡炳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0-311,共2页
早在1926年,Allison[1]就报道了美国宾州Bears Cave石笋的层状生长特征;1960年,Broecker等[2]报道了美国加州Moaning Cave一个覆盖了人类股骨的钙华,该样品有1206个可识别的和200个被掩盖的环状韵律层,经放射性碳同位素定年,被认为这些... 早在1926年,Allison[1]就报道了美国宾州Bears Cave石笋的层状生长特征;1960年,Broecker等[2]报道了美国加州Moaning Cave一个覆盖了人类股骨的钙华,该样品有1206个可识别的和200个被掩盖的环状韵律层,经放射性碳同位素定年,被认为这些韵律层为年层,可能反映了沉积方式的季节性变化;1993年,Baker等[3]通过微层计数与铀-钍定年,发现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首次验证了英国石笋荧光微层是年纹层,其发光强度可能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并指出显微发光层可能是由上覆土壤的腐殖酸和富里酸的激发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黑子周期 年纹层 石笋 放射性碳同位素 钙华 韵律层 误差范围 富里酸
原文传递
闽西赖源溶洞群小流域河流δD、δ^(18)O时空特征及其水文学意义
3
作者 黄庭悦 +5 位作者 王芳 彭卓剑 李苗发 陈越 卢淑娴 蔡炳贵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2期10-16,共7页
基于2021年1月—2022年6月对闽西赖源溶洞群小流域河流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开展连续观测的数据,本研究探讨了赖源溶洞群小流域地表河和地下河的补给关系,结果表明:(1)郑地溪上村段小流域内地表河和地下河的δ^(18)O表现出不同的时空... 基于2021年1月—2022年6月对闽西赖源溶洞群小流域河流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开展连续观测的数据,本研究探讨了赖源溶洞群小流域地表河和地下河的补给关系,结果表明:(1)郑地溪上村段小流域内地表河和地下河的δ^(18)O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地下河δ^(18)O值较为稳定,时空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接近于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加权平均值,而地表河时空变化较大,在地下河汇入点的上下河段存在明显差异,上段河道δ^(18)O响应降水δ^(18)O变化,但相较降水加权平均值显著偏正,下段受地下河δ^(18)O混合效应明显。(2)流域地表河和地下河δ^(18)O在不同程度上受蒸发作用的影响,但总体上较为微弱。地下河δ^(18)O与降水年加权平均值变化趋势一致,地下水δ^(18)O低于地表水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单向补给地表水。(3)在地下河汇入点的下游河段的δ^(18)O表现为上游河水与地下河混合的结果,可以利用δ^(18)O的二元混合模型估算地下河流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8)O δD 喀斯特小流域 河流水体 赖源溶洞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