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和宗教可以调和”——弗朗西斯·柯林斯与约翰·霍根关于信仰的对话 被引量:2
1
作者 《世界科学》 2007年第4期6-8,共3页
科学与宗教之间向来紧张的关系最近似乎变得更加对立了。以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史蒂芬·平科尔(Steven Pinker)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宗教只是迷信的一种残留形式,应该被人们所摒弃;而宗教信徒们则认为:科学是虚无... 科学与宗教之间向来紧张的关系最近似乎变得更加对立了。以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史蒂芬·平科尔(Steven Pinker)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宗教只是迷信的一种残留形式,应该被人们所摒弃;而宗教信徒们则认为:科学是虚无的,不足以使人们理解存在的奇迹。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则站在这两派中间,他试图以自己为例证明科学和宗教是可以调和的。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头人,柯林斯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领导的是一个耗资几十亿美元、旨在理解人类本质并且攻克遗传疾病的重大科研项目。然而在他的畅销书《上帝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God)中,柯林斯则着重描写了自己如何在1978年接受了基督教,并从此以后成为虔诚教徒的故事。“圣经中的上帝也就是基因组的上帝,”他写道。“他能在教堂里同时也能在实验室接受人们的膜拜。”以下是柯林斯与科学作家约翰·霍根(John Horgan,其代表作为《科学的终结》)关于信仰的一番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西斯 科学家 柯林斯 宗教 对话 调和 人类基因组计划
下载PDF
发现双螺旋之后沃森是如何看DNA结构改变生物学的 被引量:2
2
作者 Waltet Gilbert 《世界科学》 2003年第3期16-17,共2页
维克多·迈克尔赫尼(Victor McElheny)所著的《沃森与DNA:一场科学革命》一书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沃森发起的两大项目——冷泉港实验室和人类基因组计划。该书是对沃森其人的生动描绘,而沃森本人也称得上是科学界的一个... 维克多·迈克尔赫尼(Victor McElheny)所著的《沃森与DNA:一场科学革命》一书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沃森发起的两大项目——冷泉港实验室和人类基因组计划。该书是对沃森其人的生动描绘,而沃森本人也称得上是科学界的一个“项目”。从沃森在芝加哥度过的童年,到他在英国剑桥与克里克一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乃至他在哈佛创建一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该书都以颇有见地的评论和引语娓娓道来。它还详尽描述了冷泉港实验室如何从一个死气沉沉的二流科研机构发展成为现今著名的国际科研中心——其动态、专著和会议都已对现代生物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森 DNA 双螺旋结构 生物学 冷泉港实验室 脱氧核糖核酸
下载PDF
靶杀癌细胞
3
作者 周炜 《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19期88-89,共2页
对于年仅23岁的赵小姐来说,患上结肠癌的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
关键词 癌细胞 结肠癌 治疗方法 863计划
原文传递
美丽心灵的归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访谈录 被引量:1
4
作者 《世界科学》 2005年第3期23-24,22,共3页
虽然关于他的那部电影赢得了四项奥斯卡奖,但数学家约翰·纳什几乎无法从荧幕上认出自己。对于精神疾病尚未痊愈的纳什(他的儿子也患有这种疾病)来说,电影的圆满结局似乎还有欠成熟的考虑。不管怎样,纳什已经重新回到了数学的世界... 虽然关于他的那部电影赢得了四项奥斯卡奖,但数学家约翰·纳什几乎无法从荧幕上认出自己。对于精神疾病尚未痊愈的纳什(他的儿子也患有这种疾病)来说,电影的圆满结局似乎还有欠成熟的考虑。不管怎样,纳什已经重新回到了数学的世界。不久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迈克尔·布鲁克斯在意大利利雅斯特的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对他进行了采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什 数学 记者 访谈录 采访 杂志 心灵 痊愈 结局 美丽
下载PDF
欧洲有望通过“智能一号”重新认识月球
5
作者 《世界科学》 2006年第9期15-15,42,共2页
关键词 月球表面 智能 欧州 欧洲宇航局 欧洲人 探测器 探月
下载PDF
DNA改变世界的23种方式
6
作者 Steve Connor 《世界科学》 2003年第5期17-19,共3页
DNA是掌管人类遗传的分子 ,它携带着一整套命令 ,指引一个微小的受精卵发育成人。自从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揭示了它的结构 ,这半个世纪里的伟大发现方才拉开了序幕。为了向我们的 2 3对结构紧密的染色体表示敬意 ,... DNA是掌管人类遗传的分子 ,它携带着一整套命令 ,指引一个微小的受精卵发育成人。自从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揭示了它的结构 ,这半个世纪里的伟大发现方才拉开了序幕。为了向我们的 2 3对结构紧密的染色体表示敬意 ,本文列举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脱氧核糖核酸 染色体 基因信息 遗传性疾病 治疗
下载PDF
大学生应注重综合素质的训练——徐光宪院士访谈录
7
作者 《世界科学》 2004年第6期17-18,共2页
本文是北京大学化学系几位学生访问该校院士、著名化学家徐光宪教授后整理的访谈稿 ,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参与课题中如何选题、如何通过课题了解社会 ,以及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等 ,值得一读——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训练 课题 素质教育 化学 社会公益性 徐光宪 人物采访
下载PDF
描绘50年后的科学图景——科学大师畅想未来(二)
8
作者 《世界科学》 2007年第3期11-16,共6页
未来50年,最大的科学突破会出现在哪里?作为世界科学界享有盛名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创刊50年度祝活动的一部分,他们在2006年11月18日出版的杂志上发表了当今世界最具才华的科学家各自对未来50年科学发展的预测。
关键词 《新科学家》 描绘 科学发展 杂志 世界
下载PDF
观察世界的窗口——2002年诺贝尔科学奖评述
9
作者 《世界科学》 2003年第1期34-34,21,共2页
关键词 2002年 诺贝尔科学奖 评判标准
下载PDF
怎样获得诺贝尔奖
10
作者 《世界科学》 2005年第12期2-4,共3页
为配合今年诺贝尔奖的颁布,诺贝尔基金会网站发布了由该网站记者对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迈克尔·毕晓普(MichaelBishop)博士的视频访谈资料,所谈内容涉及科学家如何做出创造性工作,以及科学和艺术、宗教间的内在联系等,... 为配合今年诺贝尔奖的颁布,诺贝尔基金会网站发布了由该网站记者对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迈克尔·毕晓普(MichaelBishop)博士的视频访谈资料,所谈内容涉及科学家如何做出创造性工作,以及科学和艺术、宗教间的内在联系等,为使读者了解科学大师的亲身感受,本刊特刊出该次访谈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网站发布 科学家 基金会
下载PDF
描绘50年后的科学图景——科学大师畅想未来(一)
11
作者 《世界科学》 2007年第2期10-15,共6页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类渴望揭开的谜很多,包括:我们是否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能否从生理学上揭开意识之谜?生物的进化是否已有新方向?物理学家能否发现宇宙的万物之理?……事实上,如果刚刚过去的50年在科学上的革命性变化可以互联网和...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类渴望揭开的谜很多,包括:我们是否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能否从生理学上揭开意识之谜?生物的进化是否已有新方向?物理学家能否发现宇宙的万物之理?……事实上,如果刚刚过去的50年在科学上的革命性变化可以互联网和人类基因组为代表的话,那么,未来50年科学上的激动人心的进展,我们现在甚至无法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人类基因组 描绘 智慧生物 物理学家 生理学 互联网 革命性
下载PDF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12
作者 霍华德.格林 《世界科学》 2005年第4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麦克林托克
下载PDF
一位化学家拯救地球的计划——化学家里查德·斯莫利访谈录
13
作者 《世界科学》 2005年第5期36-37,共2页
里查德·斯莫利(RichardSmalley)因在纳米技术领域的杰出工作而分享了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发现了碳60,并把它命名为巴克明斯特富勒烯(简称巴基球),因为这种分子的结构酷似由巴克明斯特·富勒首创的网格球顶。巴基球的发现... 里查德·斯莫利(RichardSmalley)因在纳米技术领域的杰出工作而分享了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发现了碳60,并把它命名为巴克明斯特富勒烯(简称巴基球),因为这种分子的结构酷似由巴克明斯特·富勒首创的网格球顶。巴基球的发现使得碳纳米管技术的发展如鱼得水,已应用于纳米技术的诸多领域。如今,任教于休斯敦赖斯大学的斯莫利把他的注意力转向世界颇为关注的能源问题,并声称纳米技术可用于解决这个“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Discovery》杂志不久前专程采访了斯莫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家 访谈录 Discovery 地球 诺贝尔化学奖 纳米技术 1996年 技术领域 碳纳米管 能源问题 巴基球 碳60 富勒烯 注意力 分子
下载PDF
中国的一个难得机遇——建立“气候交易所”
14
作者 《世界科学》 2006年第9期16-17,共2页
不久前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主办、以“能源与大都市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特邀主讲嘉宾、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Maurice.F.Strong)重点提出了“芝加哥气候... 不久前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主办、以“能源与大都市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特邀主讲嘉宾、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Maurice.F.Strong)重点提出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ClimateExchange)这一概念,并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中国的一个难得机遇”。这令在场的中国听众感到既兴奋又好奇。虽然气候交易所在欧美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对于我国民众来说还比较陌生。为此,笔者专门采访了斯特朗先生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基金会主席江家驷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研讨会 交易 气候 中国 能源 专家 上海市 21世纪
下载PDF
生命超乎我们的想象
15
作者 《世界科学》 2007年第9期7-9,共3页
最近,一则与外星生命有关的信息引起国内外很多人的注意:7月10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科学家经过几年讨论,完成了一份名为"行星系统有机生命的限制"的研究报告。报告围绕"生命构成是否有别的样式"这个核心问题,反... 最近,一则与外星生命有关的信息引起国内外很多人的注意:7月10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科学家经过几年讨论,完成了一份名为"行星系统有机生命的限制"的研究报告。报告围绕"生命构成是否有别的样式"这个核心问题,反思了以地球为中心的思考方式,认为人类以自己习惯的对生命模式的理解、搜寻外星生命的努力迄今尚无进展,这至少提醒人类应该以某种新的眼光来理解"生命",并以此扩大外星生命搜寻范围;而不久前出版的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则报道了科学家对外星生命的新研究和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化学环境 氨水
下载PDF
探求生命之谜 解决实际问题——沃尔哈德访谈录
16
作者 《世界科学》 2006年第9期37-38,共2页
上世纪80年代,克里斯蒂安·N·沃尔哈德(ChristianeN.Volhard)和埃里克·F·维斯查斯(EricF.Wieschaus)解决了生命之谜的一个核心问题:受精卵中的基因如何指导胚胎的形成。由于这项工作,沃尔哈德博士、维斯查斯博士和... 上世纪80年代,克里斯蒂安·N·沃尔哈德(ChristianeN.Volhard)和埃里克·F·维斯查斯(EricF.Wieschaus)解决了生命之谜的一个核心问题:受精卵中的基因如何指导胚胎的形成。由于这项工作,沃尔哈德博士、维斯查斯博士和爱德华·L·刘易斯(EdwardB.Lewis)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自此,沃尔哈德也仅仅是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第10位女性。今年63岁的沃尔哈德目前管理着位于德国蒂宾根市的马普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业余时间她致力于提高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她拿出个人积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女科学家奖的10万美元奖金设立了“克里斯蒂安·N·沃尔哈德基金”,为青年女科学家提供照看孩子和家政服务。沃尔哈德博士6月在纽约就其新书《孕育新生:基因如何引导发育》的出版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克劳迪娅·德雷福斯(ClaudiaDreifus)的采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生命 访谈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发育生物学 女科学家 家政服务 受精卵
下载PDF
种植器官的“农场”
17
作者 《世界科学》 2003年第9期13-14,共2页
詹姆士·芬恩已被逼到了绝境。帕金森氏症正在吞噬他的运动和语言能力,而且所有常用药物都无济于事。因此当医生向他提出一种试验性治疗的建议时,他决定试试运气。1996年9月24日,医生在他的头骨上凿了一个洞,植人数百万个神经元,以... 詹姆士·芬恩已被逼到了绝境。帕金森氏症正在吞噬他的运动和语言能力,而且所有常用药物都无济于事。因此当医生向他提出一种试验性治疗的建议时,他决定试试运气。1996年9月24日,医生在他的头骨上凿了一个洞,植人数百万个神经元,以取代其大脑已经停止制造的一种化学物质。但这些植入物的来源却非同寻常:它们来自一头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异反应 人类免疫系统 器官移植 基因改造
下载PDF
心灵的火花如何点燃——一位认知科学家对创造力的理解
18
作者 《世界科学》 2006年第3期2-3,共2页
对于《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一条永恒的金带》一书的作者、认知科学家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来说,“创造力”意味着不断提出自己难以回答的棘手问题。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的记者不久前就有关创造力的话题采访了这位科学家。
关键词 创造力 科学家 点燃 火花 心灵 创新能力
下载PDF
“思路正确是最关键的”——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岑访谈录
19
作者 《世界科学》 2003年第9期8-10,共3页
因成功揭示南极臭氧空洞成因而获诺贝尔奖的荷兰科学家保罗·克鲁岑,在科学上还有多项重要贡献;是他首先意识到热带森林燃烧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也是他率先发出了核冬天的警报。而在此之前,又是他和他的同事首先开创了数... 因成功揭示南极臭氧空洞成因而获诺贝尔奖的荷兰科学家保罗·克鲁岑,在科学上还有多项重要贡献;是他首先意识到热带森林燃烧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也是他率先发出了核冬天的警报。而在此之前,又是他和他的同事首先开创了数字天气预报模型。在以下对《新科学家》杂志记者的访谈中,保罗·克鲁岑回顾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没有多少研究背景的工程师到成为一名在大气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经历。在看似随意的交谈中,克鲁岑还是透露了不少在科学上如何做出原创性工作的心得,如敢于质疑,不放过任何事物;不仅仅停留在观察的表面,喜欢实干等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克鲁岑在事关名誉、名声问题上表现出的大度和宽容,这似乎使他失去了不少应有的辉煌和名声,但最终却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奖 保罗·克鲁岑 获奖者 荷兰 大气科学 数字天气预报模型 气候变化 核冬天
下载PDF
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面对面
20
作者 《世界科学》 2006年第11期9-10,共2页
关键词 诺贝尔化学奖 获得者 斯坦福大学 基金会 网站 罗杰·科恩伯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