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透液总蛋白量是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新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被引量:7
1
作者 郭宝春 江心 +5 位作者 张欣洲 贺晓蕾 王向阳 郑学 李涌泉 李雄根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29-833,共5页
目的 研究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与临床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中心随访的CAPD患者178例,完成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检测及有关病史采集,完成颈动脉彩超和心脏彩超检测,并进行前瞻性随访≥12个月... 目的 研究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与临床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中心随访的CAPD患者178例,完成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检测及有关病史采集,完成颈动脉彩超和心脏彩超检测,并进行前瞻性随访≥12个月,观察新发临床CVD的发生.结果 CAPD患者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平均为(5.0±1.8)g.CAPD患者有既往心血管疾病史或糖尿病史者或有颈动脉硬化者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均较无相应病史者多(分别是t=2.082,P=0.039;t=2.601,P=0.010;t-2.217,P=0.029).CAPD患者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与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单位:mm)、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ⅣSd,单位:mm)、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单位:mm)、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单位:g/m2)均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分别是r=0.222,P=0.040;r=0.217,P=0.043;r=0.339,P=0.002;r=0.305,P=0.007),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的直线相关关系(r=-0.221,P=0.040).其中114例CAPD患者完成了前瞻性随访,平均随访(15.3±1.5)个月.以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的第50位数(P50)为界分为高腹透液蛋白组和低腹透液蛋白组,卡方检验显示,高腹透液蛋白组新发CVD发生率显著高于低腹透液蛋白组(40.4%比19.3%,x2=6.035,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与年龄、血清白蛋白、LVDd均为CAPD患者新发CV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APD患者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与既往心血管疾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硬化有关,且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障碍相关,是CAPD患者新发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慢性 腹膜透析 心血管疾病 蛋白质丢失
原文传递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177例次致病菌菌谱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贺晓蕾 张欣洲 江心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8年第12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菌谱及其耐药性,以及致病菌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结果(1)致病菌株分析:透出液培养阳性率达68.36%(121/177)。革兰...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菌谱及其耐药性,以及致病菌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结果(1)致病菌株分析:透出液培养阳性率达68.36%(121/177)。革兰阳性菌感染79例次,其中16.53%(20/121)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感染49例次,其中9.92%(12/121)为耐B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2)耐药率分析:革兰阳性菌中万古霉素耐药率为5.26%(4/76),尚未发现对阿米卡星耐药的革兰阴性菌株。(3)转归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真菌性腹膜炎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腹膜透析退出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性腹膜炎(P〈0.01)。结论革兰阳性菌感染推荐使用万古霉素,革兰阴性菌感染推荐使用阿米卡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膜炎 致病菌 耐药性
下载PDF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江心 张欣洲 《河北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1312-1315,共4页
关键词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心血管疾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腹透液蛋白丢失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向阳 张欣洲 +3 位作者 江心 郭宝春 李涌泉 贺晓蕾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14期2127-2128,共2页
目的研究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腹透液蛋白丢失的相关因素,并探讨腹透液蛋白丢失与CAP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腹透门诊随诊的透析时间超过6个月的CAPD患者12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透析时间... 目的研究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腹透液蛋白丢失的相关因素,并探讨腹透液蛋白丢失与CAP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腹透门诊随诊的透析时间超过6个月的CAPD患者12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透析时间,测坐位血压,检测其24h腹透液和尿液容量、蛋白质、尿素氮、肌酐和患者空腹血清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甲状旁腺素等指标。并通过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双侧颈动脉分叉处IMT的最大值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指标。结果腹透液蛋白丢失与腹透患者的年龄、脉压差、血清白蛋白、尿素氮、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腹透肌酐清除率相关(P<0.05),其中年龄、脉压差和载脂蛋白A1是腹透液蛋白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37例腹透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其颈动脉IMT为(0.96±0.30)mm,对患者颈动脉IMT和24h腹透液蛋白丢失量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r=0.414,P=0.032)。将CAPD患者分为无粥样硬化组和粥样硬化组,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者26例(70.27%),其腹透液蛋白(6.16±2.43)g;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1例(29.73%),其腹透液蛋白(2.90±0.83)g,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4,P=0.01)。结论在腹膜透析患者中,腹透液蛋白丢失量与颈动脉IMT存在正相关,通过腹透液蛋白的测定,可能有助于预测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透液蛋白丢失 颈动脉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