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2
1
作者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 被引量:119
2
作者 李延兴 杨国华 +7 位作者 李智 郭良迁 黄珹 朱文耀 符养 王琪 王敏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65-81,共17页
从地壳运动与应变的角度给出了活动地块的定义,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最近几年GPS观测得到的由1598个GPS站速度组成的统一速度场,估计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参数,分析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中国大陆各地块存在一致的... 从地壳运动与应变的角度给出了活动地块的定义,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最近几年GPS观测得到的由1598个GPS站速度组成的统一速度场,估计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参数,分析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中国大陆各地块存在一致的向东运动分量,但其南北分量是不一致的。西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北运动分量,东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南运动分量。在90°E以东,从喜马拉雅地块向NE方向,各地块的运动方向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运动速率是不相同的。从总体上看是西部大、东部小,南部大、北部小,西部大约是东部的3~4倍。各地块主压应变方向的空间分布是不相同的。在90°E以西各地块的主应变方向基本上为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基本为NE向,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主应变与剪应变率也是不同的,其中喜马拉雅、天山地块的主压和最大剪应变率最高,其次是拉萨、羌塘、滇西南、祁连与川滇地块。东部各地块的应变率较小。根据应变状态推测,喜马拉雅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5.2±1.5)mm/a,仍然是现今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次是天山地块,天山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0.1±0.9)mm/a。这两个地块目前仍处于隆升状态,从面应变看,面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地壳运动 应变状态 运动状态 运动分量 应变方向
原文传递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与变形动态过程 被引量:120
3
作者 方颖 +3 位作者 武艳强 王敏 杜方 平建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518,共14页
利用GPS等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应变积累,以及大区域地壳运动微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同震位移场分布等分析、讨论了汶川地震前近10年区域地壳变形的表象所反映的大震孕震最后阶段的物理过程.结... 利用GPS等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应变积累,以及大区域地壳运动微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同震位移场分布等分析、讨论了汶川地震前近10年区域地壳变形的表象所反映的大震孕震最后阶段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发生汶川8.0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1999-2004年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无明显的相对运动,2004-2007年有一定程度的相对运动显示,以右旋活动为主,年速率为1. 6mm/a.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的巴颜喀拉地块东部为右旋剪切为主兼有推挤的大尺度缓慢变形状态,右旋扭动变形率为2.1±0.2(10^(-8)/a),地壳总体缩短变形率为-0.7±0.1(10^(-8)/a).由GPS基准站资料计算的基线时间序列显示,2005年以来大尺度北东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明显增强,青藏块体相对华南地块的北东向运动明显增强.对汶川大地震前应变积累的特殊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是四川盆地西缘的龙门山断裂带受到其西侧巴颜喀拉地块推挤导致大尺度、长时期、缓慢的地壳应变积累的结果.在发震前不仅龙门山断裂带为显著闭锁状态,且孕震区域可能存在地壳弹性变形趋于极限后难以发生变形的相持阶段,大尺度地壳运动与动力环境的动态变化对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有促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GPS 地壳运动与变形 动态过程 孕震过程
下载PDF
青藏块体东北缘近期水平运动与变形 被引量:85
4
作者 张希 +4 位作者 崔笃信 胡亚轩 陈文胜 王双绪 陈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36-644,共9页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 1 993、1 999年GPS观测资料 ,给出了本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及视应变场分布图 ,提出了由位移观测值直接求解块体旋转和变形参数的方法 ,初步研究了本区构造块体运动与变形特征 .结果表明 :①本区存在整体性向东...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 1 993、1 999年GPS观测资料 ,给出了本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及视应变场分布图 ,提出了由位移观测值直接求解块体旋转和变形参数的方法 ,初步研究了本区构造块体运动与变形特征 .结果表明 :①本区存在整体性向东—东南方的运动(速率约 9mm/a) ;②南部的甘肃—青海块体的运动较快 ,而北部的阿拉善块体的运动较慢 ,二者运动速率相差近 6mm/a,祁连—海原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显著 .③自西向东存在北北东—北东东向压性运动 ;④阿拉善块体、甘肃—青海块体内部存在北西西向张性变形 ,阿拉善块体的整体张性变形更显著 ,鄂尔多斯块体西侧的块体交接地带为压性运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块体运动 变形 视应变场 青藏块体 地壳运动
下载PDF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在球面上整体解算GPS应变场的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88
5
作者 武艳强 +2 位作者 杨国华 方颖 王武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07-1714,共8页
通过对位移与应变微分公式的分析,给出了球坐标系下应用最小二乘配置法由GPS数据整体解算应变场的方法.首先,对模拟数据的理论应变场与采用全部采样数据和随机抽取50%限定采样数据的应变场结果的对比分析,初步验证了最小二乘配置球面整... 通过对位移与应变微分公式的分析,给出了球坐标系下应用最小二乘配置法由GPS数据整体解算应变场的方法.首先,对模拟数据的理论应变场与采用全部采样数据和随机抽取50%限定采样数据的应变场结果的对比分析,初步验证了最小二乘配置球面整体解应变场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利用1 999~2001和2001~2004两期中国大陆区域网GPS速度场数据给出了基于最小二乘配置球面解获得的应变率场结果,概要分析了此期间中国大陆应变率场的动态变化.最后,讨论了最小二乘配置在球面上计算应变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配置 球面GPS应变场 模拟数据 动态演化
下载PDF
华北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力应变场特征 被引量:69
6
作者 张希 +1 位作者 陈兵 薛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57-665,共9页
利用华北GPS监测网 1 992年、1 995年、1 996年的观测资料 ,应用最小二乘配置给出了华北地区相对水平位移场、应变场的分布图像 .经初步研究表明 :华北地区 1 992—1 995年间的水平位移和应变场表现为整体性不均匀的压性运动 ,1 995— 1... 利用华北GPS监测网 1 992年、1 995年、1 996年的观测资料 ,应用最小二乘配置给出了华北地区相对水平位移场、应变场的分布图像 .经初步研究表明 :华北地区 1 992—1 995年间的水平位移和应变场表现为整体性不均匀的压性运动 ,1 995— 1 996年测区东部仍以水平压性运动为主 ,但测区西部则主要表现为张性运动 .水平运动 (方向、大小 )发生显著变化和应变高值区的地带主要位于块体边界带和主要断裂带附近 .燕山断块南边界的北东向断裂存在着较显著的左旋运动 .区内最大剪应变、面膨胀的高值区在天津、北京、唐山一带 .结合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 (DDA)初步分析认为 ,1 992— 1 995年GPS观测结果显示的华北地区存在东、西部构造应力作用的明显差别 ,华北东部以东西向压应力作用为主 ,而西部的南北向构造应力作用又明显大于东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壳水平运动 应力应变场
下载PDF
中国大陆整体无净旋转基准及其应用 被引量:64
7
作者 杨国华 +1 位作者 武艳强 韩月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0,共5页
通常分析中国大陆水平位移(运动)场所采用的参考基准均是相对于欧亚板块的.这个基准对于分析中国大陆的整体运动及其与欧亚板块运动的关系等是合适的,但在研究中国大陆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相对运动时,上述基准就不是很恰当.以'中国... 通常分析中国大陆水平位移(运动)场所采用的参考基准均是相对于欧亚板块的.这个基准对于分析中国大陆的整体运动及其与欧亚板块运动的关系等是合适的,但在研究中国大陆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相对运动时,上述基准就不是很恰当.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 000余个GPS测站的复测资料(1999~2004)为基础,利用数值逼近理论等方法,给出了中国大陆整体水平运动的旋转参数及其一级块体的旋转参数,并用实际应用算例给予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大陆 一级地块 无净旋转基准 水平运动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被引量:62
8
作者 张希 +2 位作者 祝意青 张晓亮 王双绪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63-172,共10页
利用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1991~2000年间的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1998,2000年重力复测资料,初步研究了昆仑山口西M_s 8.1级地震前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分析表明,这一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的水平运动和变形背景有... 利用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1991~2000年间的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1998,2000年重力复测资料,初步研究了昆仑山口西M_s 8.1级地震前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分析表明,这一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的水平运动和变形背景有关,可能是较大尺度的地块活动行为,青藏块体内部左旋剪切变形区的范围很大,这次大地震正好发生在与断裂走向一致的左旋剪切应变率量值最高的区域和面膨胀应变的张性区,重力变化的负值异常区的边缘,区域构造变形背景有利于大型左旋走滑破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地震 地壳运动 区域水平运动 构造变形 重力变化 地块活动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58
9
作者 杨国华 +6 位作者 王敏 张希 吴云 方颖 王双绪 张晓亮 平建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当前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所揭示的大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趋势;讨论了区域水平运动、应变率场分布与强震地点的关系;通过对昆仑山口西Ms8.1等地震区域水平运动与形变的分析,研究了强震过程的区域形变场...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当前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所揭示的大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趋势;讨论了区域水平运动、应变率场分布与强震地点的关系;通过对昆仑山口西Ms8.1等地震区域水平运动与形变的分析,研究了强震过程的区域形变场变化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识别孕震形变场以进行中长期强震地点预测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孕震形变场 强震地点预测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层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动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59
10
作者 赵静 +5 位作者 牛安福 刘杰 武艳强 魏文薪 刘晓霞 闫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2-885,共14页
利用1999—2007期和2009—2013期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讨论了汶川地震对该... 利用1999—2007期和2009—2013期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讨论了汶川地震对该断裂系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结合b值空间分布和地震破裂时-空结果分析了断裂系统的强震危险段.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鲜水河断裂最南端为完全闭锁(闭锁深度25km),中南段地表以下10~15km深度为强闭锁状态,中北段基本处于蠕滑状态;安宁河断裂最南端闭锁很弱,其余位置闭锁深度为10~15km;则木河断裂除最南端闭锁较弱以外,其余位置基本为完全闭锁;小江断裂在巧家以南、东川以南、宜良附近、华宁以北等四处位置闭锁较弱,其余位置为强闭锁.10年尺度的GPS速度场反演所得断层闭锁程度所指示的强震危险段,主要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八美段、安宁河断裂中段、则木河断裂中北段、小江断裂北段东川附近、小江断裂南段华宁—建水段,该结果与地质尺度的断层地震空区和30年尺度的b值空间分布所指示的危险段落具有一致性.汶川地震后断裂带远、近场速度分布和块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种区域地壳运动调整使得负位错模型反演得到的断裂带闭锁情况发生一定变化.汶川地震前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平行断层滑动亏损速率均为左旋走滑亏损,且在安宁河断裂北端、则木河断裂中北段滑动亏损速率最大;除鲜水河断裂中南段与最南端和小江断裂东川附近以外,其余断裂震后滑动亏损速率均有所增加.垂直断层滑动亏损速率既有拉张亏损也有挤压亏损,且鲜水河断裂最南端由震前挤压转变为震后拉张,其余断裂除了安宁河断裂和小江断裂中段与最北端存在挤压滑动亏损速率外均为拉张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汶川地震 DEFNODE负位错反演 断层闭锁 滑动亏损
下载PDF
GPS监测的芦山7.0级地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位移场初步结果 被引量:58
11
作者 武艳强 +10 位作者 王敏 车时 廖华 李强 李鹏 杨永林 向和平 邵志刚 王武星 魏文薪 刘晓霞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910-1916,共7页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的GPS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震前变形场及同震位移场特征.结合震前GPS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地震以逆冲破裂为主兼有少量左旋错动,且破裂可能未达地表,发震断层很可能为灌县-安...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的GPS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震前变形场及同震位移场特征.结合震前GPS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地震以逆冲破裂为主兼有少量左旋错动,且破裂可能未达地表,发震断层很可能为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一条断层.具体结果:①发生芦山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南东向挤压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且主压应变率方向使发震断层呈逆冲兼左旋剪切变形状态,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此次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②GPS检测出同震位移的范围在垂直发震断裂带方向约为230km、平行发震断裂带约为100km,其中同震位移超过10mm的测点分布于垂直发震断层方向的100km范围内;③同震位移场在较大范围主要表现为发震断层逆冲错动的应变释放特征,但在靠近发震断层约70km范围逆冲位移显著偏小,不符合断层错动的位移衰减特征,推断地震破裂未达地表;④在靠近发震断层的上盘约50km范围显示有典型的断层左旋错动位移衰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应变积累状态 连续GPS测量 同震位移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块体划分与运动态势研究 被引量:48
12
作者 虢顺民 张崇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9-231,共13页
根据地壳厚度、重磁场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地貌差异、断陷盆地、地震活动差异等 ,将研究区作了一、二级块体的划分 ,其中一级块体 7个 ,二级块体 33个。一级块体平面上多数呈长条形 ,剖面上呈梯形、倒梯形 ,少数为多边形、三角形... 根据地壳厚度、重磁场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地貌差异、断陷盆地、地震活动差异等 ,将研究区作了一、二级块体的划分 ,其中一级块体 7个 ,二级块体 33个。一级块体平面上多数呈长条形 ,剖面上呈梯形、倒梯形 ,少数为多边形、三角形。二级块体平面上多数呈菱形 ,剖面上呈叠瓦状上冲形 ,少数呈条形或三角形。块体的主要运动形式有 :水平挤压、垂直升降、流展和旋转。块体运动受地壳“压缩 -挤出 -旋转”机制控制 ,即地壳块体受到挤压后产生强烈收缩 ,随后产生地壳块体隆起并产生向东的侧向挤出 ,并在挤出过程中产生块体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一结果对“高分辨率地形变的观测研究和地震预报”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块体划分 运动态热 地震预报 晚第四纪
下载PDF
借助最小二乘配置整体解算地壳视应变场 被引量:52
13
作者 张希 张四新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2期57-62,共6页
研究利用多手段(GPS、跨断层等)形变资料,结合定点应变数据解算地壳视应变场的方法,包括利用间接平差法求单元内部的均匀视应变及借助最小二乘配置求水平视应变连续分布。对华北地区GPS监测网1992年、1995年和199... 研究利用多手段(GPS、跨断层等)形变资料,结合定点应变数据解算地壳视应变场的方法,包括利用间接平差法求单元内部的均匀视应变及借助最小二乘配置求水平视应变连续分布。对华北地区GPS监测网1992年、1995年和1996年3期成果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其视应变场动态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平差 最小二乘配置 视应变场 地壳应力
下载PDF
用最小二乘配置获得地形变应变场动态图像的几个问题研究 被引量:40
14
作者 张希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3期32-39,共8页
针对应用于地壳形变应变推估拟合的最小二乘配置实现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利用模拟等距测边网及大面积水准监测网实测资料,获得了基本上符合高斯型函数特征的位移协方差图形,并给出了确定高斯型函数中参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空... 针对应用于地壳形变应变推估拟合的最小二乘配置实现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利用模拟等距测边网及大面积水准监测网实测资料,获得了基本上符合高斯型函数特征的位移协方差图形,并给出了确定高斯型函数中参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空间域的最小二乘配置内插推广应用于时间域来产生连续变化的动态图像。最小二乘配置具有可以评定精度的优点,已测点分布越密,精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配置 形变应变场 地壳变形 动态图像
下载PDF
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0
15
作者 张国民 张晓东 +5 位作者 吴荣辉 刘杰 张永仙 李刚 黎明晓 《国际地震动态》 2005年第5期39-53,共15页
回顾了古代的地震记录和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经历的几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初期的地震考察、新中国的地震预报开展、地震预报的大发展、90年代新技术发展几个阶段,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预报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并展望未... 回顾了古代的地震记录和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经历的几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初期的地震考察、新中国的地震预报开展、地震预报的大发展、90年代新技术发展几个阶段,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预报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并展望未来地震预报持久科学探索的长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中国西部断层形变趋势异常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陈兵 赵振才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7-85,共9页
运用地壳形变趋势累积率DC 值对中国西部跨断层形变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断层活动引起的形变累积的区域图像并对其孕震意义进行了讨论。综合分析了断层形变的时域演化类型及 1995~ 1996年前后断层形变出现大范围异常的变... 运用地壳形变趋势累积率DC 值对中国西部跨断层形变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断层活动引起的形变累积的区域图像并对其孕震意义进行了讨论。综合分析了断层形变的时域演化类型及 1995~ 1996年前后断层形变出现大范围异常的变化特点 ,明确提出 :1995~ 1996年是 90年代以来中国西部断层网络活动的转折点 ,它与中国西部地震活动主体区的转换 ,亦即青藏块体及周边构造应力场的强、弱阶段交替与作用区间的变化密切相关 ,对1996年中国西部地震活动整体格局的改变具有中短期预兆意义。在此基础上 ,对其力学机制及块体运动背景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 1988~ 1996年北东向 6级地震条带和 1997~ 1999年北西向 5级地震条带的形成 ,从力学原理上证明中国西部目前处于南北向应力相对减弱 ,东西向应力相对增强并起主导作用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形变 趋势累积率 群体异常 转折点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特征与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张希 +2 位作者 王琪 王双绪 张晓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3期35-41,共7页
通过对 1991~ 1999、1999~ 2 0 0 1年川滇地区GPS水平运动资料的非震负位错模型反演和形变应变场时空演化分析 ,结合地质构造 ,研究了块体及边界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强震蕴育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总体上本区呈现近SE向滑移叠加绕... 通过对 1991~ 1999、1999~ 2 0 0 1年川滇地区GPS水平运动资料的非震负位错模型反演和形变应变场时空演化分析 ,结合地质构造 ,研究了块体及边界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强震蕴育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总体上本区呈现近SE向滑移叠加绕垂直轴顺时针转动的复合运动 ,1999~ 2 0 0 1较 1991~ 1999年运动速率及应变率减弱 ;②强震多发生在形变差异显著的块体边界附近和块体边界断层带的高应变积累闭锁段及其附近 ,以及区域应变率高值区及其边缘 ;③目前差异运动显著的块体边界带、断层闭锁段及区域应变率高值区有丽江 小金河断裂及其与剑川断裂交汇区、金沙江断裂与理塘 德巫断裂交汇区、安定河 则木河断裂、红河断裂中东段及其与小江断裂交汇区、怒江及澜沧 勐遮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壳水平运动 非震负位错模型 构造变形特征 强震活动 水平形变 GPS
下载PDF
1999~2001年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水平运动的非震反位错模型及变形分析 被引量:34
18
作者 张希 +2 位作者 王琪 王双绪 张晓亮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4-381,共8页
通过对GPS观测资料的数值模拟 ,获取 1999~ 2 0 0 1年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非震反位错模型 ,结合本区视应变场空间分布 ,研究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运动、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积累部位和强度 .结果表明 :① 9个活动块体呈现... 通过对GPS观测资料的数值模拟 ,获取 1999~ 2 0 0 1年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非震反位错模型 ,结合本区视应变场空间分布 ,研究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运动、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积累部位和强度 .结果表明 :① 9个活动块体呈现东向由偏北至偏南的整体性顺时针运动 .以祁连山—海原断裂为界 ,两侧块体间的左旋相对运动明显 ,由西向东呈现走滑兼NE NEE向挤压 ;②有 2 0条断层段 (多数呈压性 )不同程度地阻碍块体间的相对运动 ,其中祁连山断裂中东段 (包括与日月山—拉脊山断裂交汇区 )及与海原、庄浪河断裂交汇区更有利于应变积累 ,日月山—拉脊山断裂与柴达木块体北边界交汇区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变积累 ;③所得活动块体运动速率及边界断裂对块体相对运动的锁定量较 19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块体东北缘 地壳水平运动 GPS 非震反位错模型 视应变场
下载PDF
青藏块体东北缘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马宗晋 +4 位作者 张希 陈兵 胡亚轩 王双绪 陈文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7-345,共9页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 1993与 1999年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初步研究了该区的应变场与构造变形。该区应变场以近NE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体 ,伴随着近NW向的张性应变。河西走廊中、东段 ,尤其是武威断块是压应变最强的区...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 1993与 1999年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初步研究了该区的应变场与构造变形。该区应变场以近NE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体 ,伴随着近NW向的张性应变。河西走廊中、东段 ,尤其是武威断块是压应变最强的区域。应变场形成的剪应变以近EW向的左旋剪切为主体 ,表明该区NWW向的块体边缘主干断裂的活动方式是左旋走滑兼挤压。剪应变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青藏块体东北边界带的武威、祁连一带。甘青块体与阿拉善块体之间整体左旋扭动速率约为 6mm/a。配合非连续变形分析法 (DDA)数值模拟 ,初步分析了该区的构造应力场背景 ,认为该区相对水平运动和构造变形分布特征不仅是印度板块推挤应力场作用的结果 ,还可能与来自西侧南强北弱的向东的动力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块体 GPS观测 地壳运动 构造变形 数值模拟 水平应变场
下载PDF
GPS技术应用于中国地壳运动研究的方法及初步结果 被引量:31
20
作者 马宗晋 +3 位作者 牛安福 张晓亮 王双绪 陈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1-79,共9页
文中主要就中国利用GPS等空间测地资料研究地壳运动、构造变形 ,以及用于地震预测探索方面 ,从方法技术和近年来取得的一些初步结果进行了概要性论述。介绍了利用GPS技术资料研究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水平应变场、建立地壳运动模型等方... 文中主要就中国利用GPS等空间测地资料研究地壳运动、构造变形 ,以及用于地震预测探索方面 ,从方法技术和近年来取得的一些初步结果进行了概要性论述。介绍了利用GPS技术资料研究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水平应变场、建立地壳运动模型等方法研究的进展。由GPS观测给出的地壳水平运动初步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现时水平运动在全球参考系中为整体向东 ,并兼有顺时针扭转运动。西部地区构造形变强烈 ,整个青藏块体及其边界带 ,以及新疆西部是应变值最高的区域 ,水平应变场主压应变优势分布方向为近NE向 ,空间差异显著 ,反映了印度板块碰撞推挤和青藏块体强烈构造运动的影响。中国大陆东部水平运动的差异性不显著。强震分布于地壳运动的大小、方向显著变化的区域 ,大地震通常发生在水平剪应变高值区或其边缘 ,尤其是与区域主干断裂的构造活动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技术 中国地壳运动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预测 全球定位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