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北地区丹洲群锆石U-Pb年代学及对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的启示 被引量:35
1
作者 崔晓庄 新胜 +6 位作者 邓奇 王剑 卓皆文 任光明 蔡娟娟 伍皓 卓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9-1063,共15页
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 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分别为801±4 Ma和781±5 Ma。研究表明,丹洲群白竹组和合桐组一段与下江群甲路组和乌叶组、板溪群沧水铺组和马底驿组、西乡群孙家河组及陆良组一段相当,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合桐组二段与下江群番召组相当,沉积时限为800~780 Ma;拱洞组可与下江群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板溪群五强溪组中上部和牛牯坪组,西乡群大石沟组中上部和三郎铺组,陆良组二段及澄江组、开建桥组、莲沱组、虹赤村组和上墅组的中上部直接对比,沉积时限为780~725 Ma。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系统的典型地层锆石年龄存在5组高峰,峰值年龄分别为818±2 Ma、802±1 Ma、780±4 Ma、756±4 Ma及728±5 Ma。综合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特征及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确定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可分为两期:820~800 Ma和800~725 Ma。此外,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裂谷作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但各期岩浆活动对各裂谷盆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北地区 丹洲群 锆石U-PB年代学 新元古代 裂谷作用 华南
下载PDF
川西新元古界开建桥组底部沉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2
作者 卓皆文 新胜 +5 位作者 王剑 崔晓庄 伍皓 熊国庆 陆俊泽 卓斐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9,共9页
从凉红-苏雄剖面开建桥组底部沉凝灰岩中获得了801.3 Ma±7.2 Ma锆石SHRIMP U-Pb年龄,与前人获得的苏雄组803 Ma±12 Ma年龄高度一致,不仅有效地约束了开建桥组的沉积时代,还从地质年代学上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同时异相关系... 从凉红-苏雄剖面开建桥组底部沉凝灰岩中获得了801.3 Ma±7.2 Ma锆石SHRIMP U-Pb年龄,与前人获得的苏雄组803 Ma±12 Ma年龄高度一致,不仅有效地约束了开建桥组的沉积时代,还从地质年代学上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同时异相关系,为华南新元古界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年龄证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开建桥组的沉积时限为800 Ma^725 Ma,与康滇地区澄江组、扬子东南缘莲沱组和上墅组可以对比。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等研究表明,800 Ma左右是整个华南地区裂谷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第二个旋回的开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开建桥组 沉凝灰岩 SHRIMP U-PB年龄 新元古界 裂谷盆地
原文传递
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模式: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 被引量:22
3
作者 崔晓庄 新胜 +6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伍皓 熊国庆 陆俊泽 邓奇 卓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以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和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具有4个充填序列,分别代表盆地的4个发展阶段。其中,序列I为柳坝塘组及陆良组下段,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属低密度浊流和... 以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和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具有4个充填序列,分别代表盆地的4个发展阶段。其中,序列I为柳坝塘组及陆良组下段,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属低密度浊流和深水饥饿沉积,代表裂谷盆地的快速沉降阶段;序列II为澄江组、陆良组上段及牛头山组,沉积时限为800~725 Ma,属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代表裂谷盆地的成熟发展阶段;序列III为南沱组,沉积时限可能为725~635 Ma,属大陆冰川沉积,代表裂谷盆地开始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转换的阶段;序列IV主要为陡山沱组,沉积时限为635~551 Ma,属潮坪沉积,为裂谷盖地层。进一步研究揭示,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由幼年期分布局限的小型同向半地堑盆地群演化为成熟期统一的大型半地堑盆地,属上叠滑脱盆地。综合研究证实,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应为陆内裂谷盆地,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序列 盆地演化 陆内裂谷盆地 新元古代 华南 RODINIA超大陆
下载PDF
扬子西缘澄江组底部玄武岩形成时代新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4
作者 崔晓庄 新胜 +5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卓斐 伍皓 邓奇 魏亚楠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共13页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澄江组底部发育一套玄武岩,其形成时代一直未能准确限定.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最年轻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澄江组底部发育一套玄武岩,其形成时代一直未能准确限定.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最年轻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04±6 Ma (MSWD=0.40),可以代表澄江组玄武岩的形成时代,从而进一步确定澄江组底界年龄为800 Ma左右.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显示低SiO2,高(K2O+Na2O)、TiO2和Al2O3的特点,具有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性质.结合区域相关研究资料,认为扬子西缘可能存在一个自~800 Ma持续至725 Ma的幕式双峰式岩浆岩带,而澄江组底部玄武岩和苏雄组火山岩均为~800 Ma双峰式岩浆活动的产物,并推测该双峰式岩浆岩带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此外,玄武岩中捕获的锆石年龄信息指示扬子西缘可能存在2.5Ga、1.8~1.6 Ga及1.0 Ga等数期重要的区域构造-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江组 玄武岩 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 扬子西缘
下载PDF
华南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限及其全球对比 被引量:18
5
作者 蔡娟娟 崔晓庄 +6 位作者 兰中伍 王剑 卓斐 邓奇 卓皆文 陈风霖 新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86,共22页
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 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 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 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 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 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 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 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 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 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的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 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的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的启动应晚于650 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的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的强烈刨蚀作用和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的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沙漠及其对季风起源的启示 被引量:15
6
作者 新胜 崔晓庄 +4 位作者 伍皓 熊国庆 卓皆文 陆俊泽 卓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3期54-63,共10页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系统建立前,尤其是古近纪早、中期,青藏高原东缘仍然处于行星环流所控制的干旱带内,发育了大量代表干旱炎热气候的石膏与盐类沉积,但至今尚未找到沙漠存在的确切记录。近年来,笔者采用沉积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的古近纪早、中期红色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早、中期风成沙丘富集带。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理、沉积模式及古气候替代指标等分析,论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古近纪盆山型沙漠沉积体系的可能性。沉积相、古流向分析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由干旱向潮湿、由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转换的界面,可能暗示了东亚季风建立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相关成果可为新生代中国干旱带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贵的沉积学资料,也可为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气环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古近纪 沙漠 古气候 季风起源
下载PDF
四川会理地区古近纪雷打树组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卓斐 崔晓庄 +1 位作者 伍皓 卓皆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8-803,共16页
采用LA-ICP-MS方法,对四川盆地南部会理地区古近纪雷打树组碎屑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了72组单颗粒锆石的U-Pb年龄,建立了碎屑锆石的U-Pb年龄谱。结果表明,雷打树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区间为2465~204Ma,地质时代为古元古... 采用LA-ICP-MS方法,对四川盆地南部会理地区古近纪雷打树组碎屑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了72组单颗粒锆石的U-Pb年龄,建立了碎屑锆石的U-Pb年龄谱。结果表明,雷打树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区间为2465~204Ma,地质时代为古元古代最早期成铁纪至晚三叠世最晚期瑞替阶,年龄分布具有清晰的幕式分布特征,集中分布于5个区间,出现了5个明显的峰值,物源区主要为扬子陆块西缘及其西侧的“三江”造山带。雷打树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显示,扬子陆块西缘经历了古元古代陆壳增生、中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二叠纪玄武岩喷溢及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5次重要的构造热事件,与扬子陆块西缘形成演化进程完全吻合。与四川盆地古近纪柳嘉组碎屑锆石的U-Pb年龄谱相比,雷打树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缺失侏罗纪、白垩纪信号,增加了早奥陶世和早泥盆世信号,说明四川盆地北部与南部的物源存在一定的区别。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对比结果显示,雷打树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具有较高的精确度,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自1000Ma汇聚以来具有很好的亲缘性,而与华北克拉通之间直至400Ma才开始建立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理地区 古近纪 雷打树组 碎屑锆石 LA-ICP-MS U-Pb年龄谱
下载PDF
川西新元古代苏雄组层型剖面底部豆状熔结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卓皆文 新胜 +5 位作者 王剑 崔晓庄 伍皓 熊国庆 陆俊泽 卓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4期85-91,共7页
采用LA-ICP-MS方法,首次对四川西部新元古界苏雄组层型剖面底部豆状熔结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了两组谐和度极高的年龄数据:805.9±4.4 Ma(N=11,MSWD=0.58)和849.4±6.2 Ma(N=6,MSWD=0.34)。其中,805.9&#... 采用LA-ICP-MS方法,首次对四川西部新元古界苏雄组层型剖面底部豆状熔结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了两组谐和度极高的年龄数据:805.9±4.4 Ma(N=11,MSWD=0.58)和849.4±6.2 Ma(N=6,MSWD=0.34)。其中,805.9±4.4 Ma代表凝灰岩沉积年龄,与前人报道的苏雄组流纹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03±12 Ma)高度一致,进一步约束了苏雄组底部火山喷发的起始年代。构造岩浆热事件分析表明,805.9±4.4Ma代表了华南扬子古大陆800 Ma左右的火山喷发事件;而849.4±6.2 Ma则与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850Ma)的同裂谷岩浆活动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雄组 豆状熔结凝灰岩 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 构造岩浆热事件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古近系柳嘉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卓斐 伍皓 +2 位作者 崔晓庄 卓皆文 新胜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84,共9页
四川盆地古近系柳嘉组以发育沙漠沉积为特征,是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风成沙丘富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碎屑锆石LA-ICP-MS年代学方法,首次研究了柳嘉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分析了该组的沉积物来源,探讨了物源区区域构造热事件在柳嘉组碎... 四川盆地古近系柳嘉组以发育沙漠沉积为特征,是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风成沙丘富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碎屑锆石LA-ICP-MS年代学方法,首次研究了柳嘉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分析了该组的沉积物来源,探讨了物源区区域构造热事件在柳嘉组碎屑锆石年龄谱中的反映。获得的53组碎屑锆石U-Pb有效年龄表明,柳嘉组的物源主要集中在1 811Ma^1 677Ma、865Ma^705Ma、457Ma^384Ma、306Ma^240Ma及218Ma^129Ma五个区间,物源区主要为扬子陆块西缘。综合研究表明,柳嘉组碎屑锆石存在5个较为明显的峰值1 773Ma±82Ma、800Ma±5Ma、298Ma±4Ma、252Ma±3Ma及201Ma±2Ma,记录了扬子陆块西缘古元古代—中生代5次较为重要的构造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近纪 柳嘉组 碎屑锆石 LA—ICP-MS 物源 构造热事件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古近纪古风向恢复与大气环流样式重建 被引量:8
10
作者 卓斐 伍皓 +1 位作者 崔晓庄 卓皆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4-741,共8页
四川盆地白垩纪—古近纪发育了大量沙漠沉积,是恢复古风向与重建大气环流样式的宝贵证据。通过对四川盆地古近纪柳嘉组大型风成沙丘前积层倾向的系统测量,参照当时的古纬度、古方位及大气环流模式,恢复了四川盆地古近纪的古风向,重建了... 四川盆地白垩纪—古近纪发育了大量沙漠沉积,是恢复古风向与重建大气环流样式的宝贵证据。通过对四川盆地古近纪柳嘉组大型风成沙丘前积层倾向的系统测量,参照当时的古纬度、古方位及大气环流模式,恢复了四川盆地古近纪的古风向,重建了当时的大气环流样式。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古近纪盛行西风,受西风带控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四川盆地白垩纪早期由东北信风带控制,晚期由西风带控制,古近纪早期则继承了白垩纪晚期的大气环流样式,仍由西风带控制,其大气环流样式的转换大约发生在晚白垩世中期,至少在古近纪柳嘉组沉积时期,东亚季风尚未建立,四川盆地仍为行星环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近纪 沙漠 风成沙丘 古风向 大气环流样式
下载PDF
川西新元古代苏雄组层型剖面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1
作者 卓皆文 卓斐 +6 位作者 新胜 王剑 蔡娟娟 熊国庆 陆俊泽 崔晓庄 刘建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对采自川西新元古代苏雄组层型剖面中上部的英安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获得了两组谐和年龄值:838±9 Ma(n=9,MSWD=0.80)和780±12Ma(n=5,MSWD=1.2)。其中780±12 Ma解释为苏雄组英安岩的喷发时限,代表康滇裂谷盆地强烈... 对采自川西新元古代苏雄组层型剖面中上部的英安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获得了两组谐和年龄值:838±9 Ma(n=9,MSWD=0.80)和780±12Ma(n=5,MSWD=1.2)。其中780±12 Ma解释为苏雄组英安岩的喷发时限,代表康滇裂谷盆地强烈扩张时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而838±9 Ma则可能代表康滇裂谷盆地开启前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综合研究认为,苏雄组位于康滇裂谷半地堑盆地的调节带,为华南新元古代幕式岩浆活动的产物;火山活动和沉积记录均表明,扬子周缘发育与地幔柱相关的裂谷盆地系统,且华南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重要组成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雄组 英安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 构造岩浆热事件
下载PDF
华南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开启时间新证据 被引量:9
12
作者 新胜 崔晓庄 +1 位作者 卓皆文 卓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1-37,共7页
苏雄组为华南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开启初期的火山喷发产物,其形成时限可为制约裂谷盆地开启时间提供新证据。本文对川西汉源九襄地区新元古代苏雄组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测试样品锆石U-Pb... 苏雄组为华南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开启初期的火山喷发产物,其形成时限可为制约裂谷盆地开启时间提供新证据。本文对川西汉源九襄地区新元古代苏雄组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测试样品锆石U-Pb谐和年龄为853±2 Ma(N=13;MSWD=3.1),加权平均年龄为853±4 Ma(N=13;MSWD=2.2)。新的年龄数据表明,苏雄组的底界年龄应该下延至ca. 850 Ma,扬子西缘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开启时间应更改为ca. 850 Ma,与全球超级地幔柱上涌和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间基本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新元古代 裂谷盆地 苏雄组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黔东南新元古代清水江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魏亚楠 新胜 +3 位作者 崔晓庄 卓皆文 卓斐 蔡娟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71,共11页
采用LA-ICP-MS方法,对黔东南雷山地区新元古代清水江组郎德剖面碎屑锆石进行U-Pb同位素测定,以建立清水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从获得的56组单颗锆石有效U-Pb年龄结果反映,清水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区间为934 Ma^931Ma,855 Ma... 采用LA-ICP-MS方法,对黔东南雷山地区新元古代清水江组郎德剖面碎屑锆石进行U-Pb同位素测定,以建立清水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从获得的56组单颗锆石有效U-Pb年龄结果反映,清水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区间为934 Ma^931Ma,855 Ma^847 Ma,827 Ma^825 Ma,805 Ma^798 Ma,785 Ma^776 Ma和767 Ma^763 Ma,最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66 Ma,幕式分布特征明显,峰值突出,充分反映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拼合以来的构造岩浆热事件。U-Pb年龄谱对比结果表明,其U-Pb年龄谱与扬子西缘、扬子北缘U-Pb年龄谱基本一致,代表了扬子陆块的U-Pb年龄谱基本特征。U-Pb年龄谱相似性分析显示,扬子陆块与塔里木陆块亲缘关系密切,而与华北陆块关系疏远,与华夏陆块自1 000 Ma汇聚以来才开始有很好的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清水江组 碎屑锆石 U-Pb年龄谱
原文传递
川西列古六组底部凝灰质杂砾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卓斐 崔晓庄 +5 位作者 卓皆文 王剑 熊国庆 陆俊泽 伍皓 蔡娟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5,共9页
长期以来,川西地区列古六组一直被认为与新元古代冰川晚冰期(Marinoan)地层南沱组相当,从而认为扬子西缘缺失早冰期(Sturtian)沉积,但缺少可靠的年代学证据。针对川西列古六组底部凝灰质杂砾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206)Pb/... 长期以来,川西地区列古六组一直被认为与新元古代冰川晚冰期(Marinoan)地层南沱组相当,从而认为扬子西缘缺失早冰期(Sturtian)沉积,但缺少可靠的年代学证据。针对川西列古六组底部凝灰质杂砾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206)Pb/^(238)U年龄范围为722 Ma^902 Ma,在~725 Ma,~780 Ma,~820 Ma和~850 Ma具有明显的峰值。其中,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24 Ma±12 Ma,代表列古六组底部杂砾岩的最大沉积时间。列古六组沉积序列特征以及华南Sturtian冰期启动年龄分布范围综合分析可知,川西列古六组下段为早冰期沉积,可与长安组对比,而上段则为间冰期沉积,可与富禄组和大塘坡组对比。因此,扬子西缘存在早冰期(Sturtian)和间冰期沉积,不存在晚冰期(Marinoan)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新元古代冰川 列古六组 LA-ICP-MS 锆石U-PB年龄
原文传递
云南剑川盆地古近纪沙漠沉积特征和古风向重建 被引量:2
15
作者 卓斐 伍皓 +1 位作者 崔晓庄 新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87-1500,共14页
气候模拟显示,中国在古近纪曾被带状干旱带控制并被大面积沙漠沉积覆盖,然而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周边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耦合敏感地区却鲜有发现,一定程度制约了东亚季风起源时间和气候变化研究.本文通过岩性、沉积结构、... 气候模拟显示,中国在古近纪曾被带状干旱带控制并被大面积沙漠沉积覆盖,然而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周边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耦合敏感地区却鲜有发现,一定程度制约了东亚季风起源时间和气候变化研究.本文通过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铁质黏土套的化学成分特征和风成沙丘分布面积综合分析,证实了剑川盆地古近系始新统宝相寺组中段典型沙漠沉积的存在.古风向重建显示,沙漠早期为西风控制,晚期为西北风控制并伴随有初始季风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证据可见,青藏高原东缘始新世中晚期经历了一个由干旱到潮湿的气候剧变事件,而沙漠的消失即为该事件的标志.研究区古近纪风向偏转、初始季风雨的出现以及沙漠的消失表明,东亚季风可能始于晚始新世.本文进一步确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沙漠的存在,对深化研究东亚季风起源的时间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沙漠 宝相寺组 青藏高原 古风向重建 东亚季风
下载PDF
滇东成冰纪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卓斐 崔晓庄 +5 位作者 伍皓 卓皆文 王剑 熊国庆 陆俊泽 蔡娟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54,共13页
针对滇东峨山和澄江新元古代晚期成冰纪南沱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的测试结果显示:峨山小街南沱组下段底部冰川杂砾岩最年轻碎屑锆石^(206)Pb/238 U年龄为725 Ma±4 Ma(Th/U=1.4,谐和度=98%);峨山小街南沱组上段底部... 针对滇东峨山和澄江新元古代晚期成冰纪南沱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的测试结果显示:峨山小街南沱组下段底部冰川杂砾岩最年轻碎屑锆石^(206)Pb/238 U年龄为725 Ma±4 Ma(Th/U=1.4,谐和度=98%);峨山小街南沱组上段底部泻湖相泥质粉砂岩最年轻碎屑锆石206Pb/238 U年龄为665 Ma±4 Ma(Th/U=1.9,谐和度=98%);澄江大飞田南沱组下段底部冰川杂砾岩最年轻碎屑锆石206Pb/238 U年龄为728Ma±4 Ma(Th/U=1.7,谐和度=98%)。采用单颗最年轻碎屑锆石U-Pb年龄定年法(YSG)定年可知,南沱组下段底部沉积时间可能晚于或等于725 Ma±4 Ma,上段底部沉积时间可能晚于或等于665Ma±4Ma,与扬子东南缘长安冰期(Sturtian)和富禄间冰期启动时间相近。沉积年龄下限和沉积特征分析表明,滇东南沱组下段可能与扬子东南缘早冰期长安组对比,而滇东南沱组上段则可能与扬子东南缘间冰期富禄组、大塘坡组对比。碎屑锆石U-Pb年龄谱显示,滇东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清晰记录了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其中ca.850 Ma代表超级地幔柱上涌,ca.820 Ma代表裂谷盆地开启,ca.800 Ma代表裂谷盆地强烈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 南沱组 锆石U-PB年龄 冰期 间冰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