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强致病性冠状病毒与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郑云萧 何伟 陶生策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20年第8期1243-1257,共15页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在中国武汉暴发并迅速席卷全球。截至2020年7月7日,在全球范围内感染人数超过1150万,死亡人数达到53万。导致严重疾病的冠状病毒还包括SARS-CoV和MERS-CoV。SARS-CoV-2与SARS-CoV在...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在中国武汉暴发并迅速席卷全球。截至2020年7月7日,在全球范围内感染人数超过1150万,死亡人数达到53万。导致严重疾病的冠状病毒还包括SARS-CoV和MERS-CoV。SARS-CoV-2与SARS-CoV在致病性、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结构上高度同源,其感染及发病机制亦有较高的相似性。针对以上三种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尚无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冠状病毒基本生物学机制的理解尚不充分。蛋白质在病毒的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病毒与宿主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为开发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有效疫苗和高效药物提供指引。本文综述了SARS-CoV-2、SARSCoV及MERS-CoV三种冠状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病毒自身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所发挥的功能,如转录翻译、病毒组装、抑制免疫反应等,以期对SARS-CoV-2的机制研究及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SARS-CoV-2 SARS-COV MERS-CoV 病毒-宿主相互作用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病毒受体鉴定技术最新进展
2
作者 孔维莎 何伟 +1 位作者 郭书娟 陶生策 《生命的化学》 CAS 2023年第3期419-427,共9页
病毒感染是由病毒附着蛋白和宿主细胞表面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启动的。细胞受体是病毒入侵宿主的关键,开发高通量且准确的病毒受体鉴定方法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控至关重要。近年来,多种技术推动了病毒受体鉴定,大体可分为基因组和相互作用... 病毒感染是由病毒附着蛋白和宿主细胞表面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启动的。细胞受体是病毒入侵宿主的关键,开发高通量且准确的病毒受体鉴定方法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控至关重要。近年来,多种技术推动了病毒受体鉴定,大体可分为基因组和相互作用组两大类。基因组技术包括CRISPR/Cas9敲除、CRISPR激活、cDNA文库、RNA干扰以及随机插入诱变等;相互作用组技术包括蛋白质芯片、亲和纯化质谱和交联质谱等。本文试图重点分析基于基因组和相互作用组的相关技术,对其应用及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病毒受体鉴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宿主相互作用 受体鉴定 基因组技术 相互作用组技术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检测技术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雪宁 朱元首 +1 位作者 何伟 陶生策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20年第8期1258-1269,共12页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正在全球蔓延,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病毒的防控至关重要。至今,国内外多个实验室及生物公司已针对SARS-CoV-2病毒开发了一系列检测方法...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正在全球蔓延,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病毒的防控至关重要。至今,国内外多个实验室及生物公司已针对SARS-CoV-2病毒开发了一系列检测方法,主要分为病原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三类。病原学检测主要为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基因测序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微滴式数字PCR技术以及CRISPR核酸检测技术等。血清学检测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侧流免疫层析技术以及蛋白质芯片技术等。本文试图就新冠病毒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简要介绍,以期为该病毒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原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 现场检测
原文传递
基于蛋白质组芯片的结核分枝杆菌系统生物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何伟 郑云萧 陶生策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5-422,共8页
近些年全球结核病疫情愈发严重,耐药性结核病使其雪上加霜。一个重要原因是结核病新药的匮乏以及结核分枝杆菌相关基础研究的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技术以促进结核病系统生物学基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新机制,发现新靶标,开发新... 近些年全球结核病疫情愈发严重,耐药性结核病使其雪上加霜。一个重要原因是结核病新药的匮乏以及结核分枝杆菌相关基础研究的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技术以促进结核病系统生物学基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新机制,发现新靶标,开发新药物。结核分枝杆菌功能蛋白质组芯片的出现旨在促进结核病相关研究工作。考虑到结核分枝杆菌高毒力、复制周期长和需要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开展研究等特点和难点,该工具为结核病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目前这一技术手段的应用已经使我们对结核分枝杆菌-宿主相互作用、小分子-蛋白结合以及抗生素耐药性机制等关键生物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同行了解这一有效的工具,本文综述了结核分枝杆菌功能蛋白组芯片的几种主要应用,期望同行专家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结核病相关的基础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蛋白质组芯片 病原-宿主相互作用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