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血栓形成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0
1
作者 马淑梅 邹德玲 +6 位作者 孙志军 杨智勇 曹乾 孙兆清 李晓东 孙英贤 水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2-314,共3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患者的罪犯血管内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为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的发生提供临床病理基础....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患者的罪犯血管内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为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的发生提供临床病理基础.方法选择UA患者68例,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龄40~73(62.4±8.6)岁,除外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性心绞痛患者.上述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检查和治疗的同时,对其'罪犯'血管进行血管内视镜检查.结果 (1)68例患者(68支'罪犯'血管)中均观察到粥样斑块(100%),其中有血栓者63例(92.7%),有内膜损伤者46例(67.7%).(2)68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者中,黄色斑块者48例(70.5%),淡黄色斑块者18例(26.5%),白色斑块者2例(2.9%).(3)63例血栓均为附壁性非闭塞性血栓,其中红色或混合性血栓11例(17.5%),白色或粉红色血栓52例(82.5%).(4)46例内膜损伤者中均可见到血栓形成,其中红色或混合性血栓11例(23.9%),白色或粉红色血栓35例(76.1%).结论在UP患者中观察到黄色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及其伴随的血栓形成,是引起UA的病理基础.因此,在黄色斑块破裂之前采取何种治疗措施使其稳定化,是预防ACS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内 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罪犯”血管 angina 梗死后心绞痛 病理基础 内膜损伤 红色血栓 斑块破裂 介入性检查 内视镜检查 方法选择 治疗措施
原文传递
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对无症状性粥样斑块破裂的观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马淑梅 李晓东 +1 位作者 水野 大场崇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56-458,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发生的频率及其与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 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连续观察 30例稳定性心绞痛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非责任血管内粥样斑块破裂发生 ,进一步探讨其与糖尿病、高血压、高...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发生的频率及其与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 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连续观察 30例稳定性心绞痛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非责任血管内粥样斑块破裂发生 ,进一步探讨其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及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30例 (41支 )非责任血管内观察到斑块破裂者 10例 (33.3% )、血管 10支 (2 4.4% ) ,其中合并糖尿病者 7例 (70 .0 % ) ,与无斑块破裂组的 5例 (2 5 .0 %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有合并高血压者 8例 (80 .0 % ) ,与无斑块破裂组的 7例 (35 .0 %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无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占稳定性心绞痛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三分之一 ,并且与糖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对无症状性斑块破裂的观察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子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8
3
作者 马淑梅 李晓东 +3 位作者 孙亚清 王丽君 水野 大场崇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通过对无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观察及其与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关系的探讨 ,为临床上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提供积极的防治措施。方法 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连续观察 62例冠心病患者的非罪犯血管内粥样斑块的颜色及... 目的 通过对无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观察及其与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关系的探讨 ,为临床上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提供积极的防治措施。方法 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连续观察 62例冠心病患者的非罪犯血管内粥样斑块的颜色及有无破裂发生 ,探讨其与冠心病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非罪犯血管内观察到黄色斑块者 48例 (77 4% ) ,其中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39例 (81 3 % ) ,与 1 4例无黄色斑块组中的 6例 (42 9%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非罪犯血管内观察到斑块破裂者 31例 (50 0 % ) ,其中合并高血压者 2 3例 (74 2 % ) ,与 31例无斑块破裂组中的 1 0例 (32 3 %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胆固醇的增加与黄色斑块的形成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视镜 高胆固醇血症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冠心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无症状性斑块破裂
原文传递
无症状性冠状动脉内膜病变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淑梅 孙志军 水野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冠状动脉内膜病变的发生频率及其与高血压、糖尿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关系。方法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2003-06—2004-09日本医科大学附属千叶北总病院收治的1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冠状动脉内膜病变的发生频率及其与高血压、糖尿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关系。方法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2003-06—2004-09日本医科大学附属千叶北总病院收治的1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非罪犯血管进行观察其有无黄色斑块、斑块破裂和(或)血栓形成等内膜病变,分别探讨它们与高血压、糖尿病和LDL-C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155支)非罪犯血管内,观察到内膜病变者80例(66·67%),其中合并高血压和高LDL-C血症者明显高于非内膜病变组(P<0·005),合并糖尿病者也高于非内膜病变组(P<0·05);观察到黄色斑块者30例(25·00%),其中合并高LDL-C血症者明显高于非内膜病变组(P<0·005);观察到斑块破裂和(或)伴有血栓形成等复杂斑块者50例(41·66%),其中合并高血压者明显高于非内膜病变组(P<0·005),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也高于非内膜病变组(P<0·01)。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等是无症状性粥样斑块形成、不稳定甚至破裂的基础,所以,对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积极控制和治疗对ACS的预防是极其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内视镜 无症状性内膜病变 高血压 糖尿病 LDL-C
原文传递
应用血管内镜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静 赵吉光 +4 位作者 祝金明 孙健力 马丽华 回长玲 水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89-1490,共2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镜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1例,根据不同年龄分为老年组(24例)和非老年组(27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病变血管(75%以上狭窄)和非病变血管,应用血管内镜对上述冠脉血管内... 目的应用血管内镜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1例,根据不同年龄分为老年组(24例)和非老年组(27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病变血管(75%以上狭窄)和非病变血管,应用血管内镜对上述冠脉血管内存在斑块的颜色(分为白色和黄色)进行观察。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在病变血管观察到的黄色斑块比率为79%vs70%,白色斑块比率为21%vs20%,无统计学意义。在非病变血管观察到的黄色斑块比率为62.5%vs26%,老年组黄色斑块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有统计学意义。白色斑块比率为37.5%vs74%,老年组白色斑块的比率低于非老年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不仅病变血管,非病变血管内黄色的不稳定斑块也增加,这是导致老年患者ACS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视镜 年龄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血管镜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静 赵吉光 +2 位作者 张文琪 王金鹏 水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865-1866,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视镜 缺血性心脏病
下载PDF
应用血管内视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研究
7
作者 马淑梅 孙志军 水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4-326,共3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罪犯血管进行观察,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提供临床病理依据。方法:选择ST段抬高AMI(STMI)28例,非ST段抬高AMI(NSTMI)18例,在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性检查...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罪犯血管进行观察,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提供临床病理依据。方法:选择ST段抬高AMI(STMI)28例,非ST段抬高AMI(NSTMI)18例,在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性检查和治疗的同时,对罪犯血管进行血管镜检查。结果:STMI组和NSTMI组的罪犯血管内均可见到黄色斑块,其中NSTMI组中观察到斑块破裂者明显高于STMI组(88.89%vs57.14%,P=0.022)。STMI组中观察到红色或混合性血栓者明显高于NSTMI组(92.85%vs55.56%,P=0.003),并且前者以闭塞性血栓为主(78.57%vs11.11%,P<0.0001),后者以非闭塞性的壁在性血栓为主(44.44%vs14.29%,P=0.054)。结论:黄色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及其伴随的血栓形成,是引起AMI的病理基础;STMI以红色或混合性闭塞性血栓为主,而NSTMI则以非闭塞性的附壁血栓为主。因此,在黄色斑块破裂之前采取何种治疗措施使其稳定化,是预防AMI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内窥镜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评价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内膜增殖和血栓形成
8
作者 谢勇 何胜虎 +3 位作者 顾翔 徐日新 高野雅充 水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干涉断层显像(OCT)技术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置入后3个月和2年后内膜增殖和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方法对3个月组进行SES置入后3个月的OCT随访观察,对2年组进行SES置入后2年的随访观察。测量每一个支架支撑杆表面... 目的应用光学干涉断层显像(OCT)技术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置入后3个月和2年后内膜增殖和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方法对3个月组进行SES置入后3个月的OCT随访观察,对2年组进行SES置入后2年的随访观察。测量每一个支架支撑杆表面的新生内膜厚度,并评估无内膜覆盖支架支撑杆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结果2年组的内膜厚度显著大于3个月组[(71±93)μm比(29±41)μm,P〈0.01],而2年组中的无内膜覆盖支架支撑杆的比例明显低于3个月组(5%比15%,P〈0.01)。2年组与3个月组无内膜覆盖支撑杆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比95%,P〉0.05)。两组中均有14%的患者出现无临床症状的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SES置入后3个月到2年新生内膜的增生在不断进展,无内膜覆盖支撑杆数明显减少。但是直到支架置入后2年,多数患者体内仍然存在部分无内膜覆盖的支架支撑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支架 血管内膜 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血管内窥镜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9
作者 张静 朱孝民 水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年第3期138-139,共2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血管内腔的情况及其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 应用冠脉血管内窥镜观察 31例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和恢复期 )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 14例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组 10例 ...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血管内腔的情况及其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 应用冠脉血管内窥镜观察 31例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和恢复期 )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 14例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组 10例 ,支架置入组 15例 (其中 8例行PTCA后置入支架 )治疗后即刻及 1个月后的冠状动脉内腔血栓的形态、颜色情况。结果 在支架置入组中冠状动脉内腔均为附壁内栓 ,无一例是管腔内血栓 ;而在PTCR组和PTCA组中管腔内血栓分别占 86 %和90 % ,比支架置入组管腔内血栓多 (P <0 0 0 1)。结论 通过冠脉血管内窥镜的应用得知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 ,支架置入术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优于PTCA和PT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窥镜 冠心病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休克
10
作者 水野 林毅 《日本医学介绍》 1991年第7期305-306,共2页
一、休克程度判定Allgower的休克指数以综合血压与脉搏数作为休克时血循环状态的指标,为脉搏数/收缩期血压。0.5为正常,1.0为中度休克,1.
关键词 休克 诊断
下载PDF
应用血管内视镜观察不稳定性动脉斑块的形成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静 陈宏勃 +4 位作者 邢玥 张基昌 马丽华 回长玲 水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斑块 血管内视镜 危险因素 不稳定性 冠心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