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学视野中的个人叙事与公共文化实践 被引量:9
1
作者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65,共9页
以讲述自身生活经历为中心内容的个人叙事,作为被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普遍采用的话语形式和交流手段,已成为实践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田野访谈中所获得的个人叙事,尤其要在日常交流与公共文化实践的视角下来给予理解,不仅要看到它... 以讲述自身生活经历为中心内容的个人叙事,作为被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普遍采用的话语形式和交流手段,已成为实践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田野访谈中所获得的个人叙事,尤其要在日常交流与公共文化实践的视角下来给予理解,不仅要看到它具有实证性资料的意义,而且要从中体会出讲述者如何参与当地社会在知识共享、秩序建构、身分认同、集体记忆等各种公共文化实践的作为及其感受,从而使得民俗学者能够进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交流实践当中去做研究。为此,有必要辨明个人叙事与其所发生交流现场的关系。其中,发生于民俗学访谈现场与发生于当地日常生活现场的个人叙事,既有着局内人与局外人关系方面的差异性,也有着评价和建构现实的公共生活作用上的层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叙事 交流现场 公共文化实践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背景下节日建构的三种模式--基于山东省乡村振兴经验的考察 被引量:5
2
作者 《枣庄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83-87,共5页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建构节日是增加村民收入、实现乡村社会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山东省各地市的田野调查,民众通过建构节日来实现乡村振兴的模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传统节日的非遗化建构、作为社会关系纽带的新兴节日建构...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建构节日是增加村民收入、实现乡村社会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山东省各地市的田野调查,民众通过建构节日来实现乡村振兴的模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传统节日的非遗化建构、作为社会关系纽带的新兴节日建构、作为地方社会旅游吸引物的旅游节日建构。辨明这些节日建构模式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日 乡村振兴 非遗化 社会关系 旅游吸引物
下载PDF
失地农民的非遗保护与身份认同重构
3
作者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1期41-47,共7页
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着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等诸多问题。当前,大多数学者将失地农民视为需要帮扶的对象,而忽视了其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西北旺村的个案展现了失地农民通过非遗保护重建身份感与地方感,实现乡村文化... 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着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等诸多问题。当前,大多数学者将失地农民视为需要帮扶的对象,而忽视了其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西北旺村的个案展现了失地农民通过非遗保护重建身份感与地方感,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实践过程。对西北旺村的非遗保护动机、策略、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基于社区自身生存发展需求而主动进行的、自下而上的内驱型非遗保护是更具可持续性的非遗保护模式。这一模式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城市化进程中,只有充分尊重社区的主体性,深入挖掘社区非遗保护的内驱动力,才能真正实现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城市化 身份认同 内驱型非遗保护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嬗变——以长清剪纸传承人王兰美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5期80-84,共5页
剪纸艺人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民俗角色。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浪潮,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村落共同体内部,其民俗角色由多元变为单一;在超村落的社会层面,其扮演的民俗角色则呈现出不断叠加的多元共存状态。为了适应... 剪纸艺人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民俗角色。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浪潮,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村落共同体内部,其民俗角色由多元变为单一;在超村落的社会层面,其扮演的民俗角色则呈现出不断叠加的多元共存状态。为了适应自身民俗角色的转变,建构自己的新身份,剪纸艺人采取了一系列的角色调适策略,包括:创作风格的雅化、文人化;创作题材的主题化、政治化;价值实现面向的社会化;传承方式的开放化等。厘清剪纸艺人在城市化进程中民俗角色的嬗变过程,以及他们的角色调适策略和身份建构机制,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纸艺人 城市化 民俗角色 调适策略
下载PDF
民间艺术资源化与超村落发展——以北京密云区石城村石头画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3年第5期115-122,共8页
在中国的乡村社会中,不同的村落之间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等级性差异。中国的村落大多不是孤立封闭的,村落社会中的民众始终有一种超村落发展的愿望和诉求。超村落发展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通过民间艺术资源化,拓展村落... 在中国的乡村社会中,不同的村落之间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等级性差异。中国的村落大多不是孤立封闭的,村落社会中的民众始终有一种超村落发展的愿望和诉求。超村落发展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通过民间艺术资源化,拓展村落发展空间,提升村落在区域社会中的等级和地位,是村落实现超村落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民间艺术资源化,是人们出于特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将某种民间艺术形式作为文化资源,赋予其意义,进而加以利用的动态化实践过程。石城村的民间艺术资源化实践是超村落发展传统在当代发扬的经典案例。辨明民间艺术资源化的实践过程与运作逻辑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等级 超村落发展 民间艺术资源化
下载PDF
桑德拉·多尔比个人叙事研究述评 被引量:3
6
作者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98,共10页
桑德拉·多尔比是美国民俗学个体叙事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其研究拓展了美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确立了个人叙事研究的合法性。她的《文学民俗学与个人叙事》是美国民俗学、叙事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几乎所有研究个人叙事的学者都难以... 桑德拉·多尔比是美国民俗学个体叙事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其研究拓展了美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确立了个人叙事研究的合法性。她的《文学民俗学与个人叙事》是美国民俗学、叙事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几乎所有研究个人叙事的学者都难以绕开这本著作。她建构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析方法促进了美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研究范式转型。直到今天,她的个人叙事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德拉·多尔比 个人叙事 美国民俗 日常交流实践
原文传递
建构传承人口述史的理论模型--评冯骥才主编《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13-115,共3页
冯骥才主编的《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一书是对近年来中国"非遗"保护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和提升。该书明确了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奠定了以"对话"和"交流"为核心的方法论基石,建构了传承... 冯骥才主编的《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一书是对近年来中国"非遗"保护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和提升。该书明确了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奠定了以"对话"和"交流"为核心的方法论基石,建构了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模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 传承人 口述史 交流
下载PDF
表演理论视域下的戏曲类非遗保护 被引量:2
8
作者 《艺术与民俗》 2021年第2期77-81,共5页
戏曲表演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顺畅的交流依赖于演员充分展示自己的技巧和艺术魅力,也依赖于观众对演员的技巧及演出的有效性进行品评,观众也是戏曲艺术的传承主体之一。当前,我国戏曲类非遗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演员与... 戏曲表演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顺畅的交流依赖于演员充分展示自己的技巧和艺术魅力,也依赖于观众对演员的技巧及演出的有效性进行品评,观众也是戏曲艺术的传承主体之一。当前,我国戏曲类非遗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不畅,缺乏对观众的有效引导、扶持和培养,观众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基层观众群体文化需求情况掌握不够等。只有恢复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和顺畅的交流关系,戏曲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 戏曲艺术 非遗保护 观众 交流
原文传递
个人叙事选择与集体记忆建构——基于北京D村花钹会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2
9
作者 《民间文化论坛》 2020年第5期104-111,共8页
基于不同的交流目的,民众会有选择性地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有时甚至会对其进行润饰、改造和创编。由此呈现和建构出的个人记忆或村落集体记忆也就难以完全保持“本真”。无论是“本真”的还是“创编”的个人叙事,都是民众建构历史记忆... 基于不同的交流目的,民众会有选择性地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有时甚至会对其进行润饰、改造和创编。由此呈现和建构出的个人记忆或村落集体记忆也就难以完全保持“本真”。无论是“本真”的还是“创编”的个人叙事,都是民众建构历史记忆、表达地方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都应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在使用通过田野调查得到的个人叙事材料时,必须仔细分析和甄别,探究民众讲述个人叙事的目的及背后的讲述动力来源尤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叙事 自传记忆 体化实践 历史连续性 田野作业
下载PDF
宋代城市节日风俗的文献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艺术与民俗》 2020年第1期46-54,共9页
宋代是我国岁时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时的节日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备。通过对《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宋代文献的深入分析,发现宋代的城市节日文化和节日风俗呈现出传统节日与新兴节日并存、节日活动空间更加多元... 宋代是我国岁时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时的节日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备。通过对《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宋代文献的深入分析,发现宋代的城市节日文化和节日风俗呈现出传统节日与新兴节日并存、节日活动空间更加多元、民众参与性增强、娱乐狂欢色彩浓厚、较强的奢侈化倾向等特征,这些节日特征的出现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节日 民众参与 娱乐狂欢 奢侈化
原文传递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民俗保护问题研究
11
作者 李智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53-55,共3页
以撤村并社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社区化建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随着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很多自然村落实体渐渐消失,随着自然村落实体的消失,附着在自然村庄实体之上的部分民俗文化也将不可避免地流失... 以撤村并社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社区化建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随着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很多自然村落实体渐渐消失,随着自然村落实体的消失,附着在自然村庄实体之上的部分民俗文化也将不可避免地流失。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是非常突出的。所以,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各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到对民俗文化的保护问题。文章论述了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以及民俗保护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保护民俗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化 民俗保护 庙会
下载PDF
剪纸对于乡村女性的意义的嬗变
12
作者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8-113,共6页
“女红”时代,剪纸对于乡村女性意义重大:剪纸承载着人们对乡村女性的民俗角色期待,是乡村女性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路径,也是她们重要的日常交流实践方式。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乡村社会转型,女性扮演的民俗角色更加多样化,她们的价值实现... “女红”时代,剪纸对于乡村女性意义重大:剪纸承载着人们对乡村女性的民俗角色期待,是乡村女性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路径,也是她们重要的日常交流实践方式。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乡村社会转型,女性扮演的民俗角色更加多样化,她们的价值实现逐渐社会化,其社交方式也趋于信息化、电子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剪纸对于乡村女性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乡村女性剪纸的民俗角色期待逐渐弱化,剪纸不再是乡村女性的“必修课”和主要价值实现路径,剪纸带给她们的独特身体感受也趋于消失。厘清剪纸对于乡村女性的意义的嬗变,对于研究现代女性文化生态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纸 乡村女性 民俗角色 社会转型
下载PDF
作为常态口头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3期99-107,共9页
民间文学作为民众共享的知识文本,一直被认为是口头传统研究的重要资料,而在日常交流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个人叙事,特别是个人叙事的性质、个人叙事与集体叙事的关系、个人叙事的目的与类型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个人叙事兼具私人性与公共... 民间文学作为民众共享的知识文本,一直被认为是口头传统研究的重要资料,而在日常交流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个人叙事,特别是个人叙事的性质、个人叙事与集体叙事的关系、个人叙事的目的与类型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个人叙事兼具私人性与公共性,与集体叙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交叉、共融在民众的日常交流实践中。考虑到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日常交流的目的和实际效应来看,个人叙事可以表现为多个类型。必须看到,个人叙事作为常态的口头交流实践方式,在社会实现文化共享、知识传习、身份认同、历史记忆等目标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民俗学者在与当地人交流中所获得的个人叙事资料之所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原因正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交流实践 个人叙事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民俗志书写的理论思考--兼论民俗志写人与写文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3-48,共6页
民俗志书写是民俗学者与地方社会民众双向交流与互动的过程。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民俗志书写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民俗志书写普遍存在的两大问题: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只见文化不见"人";只见传统不见当下。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民俗志书写是民俗学者与地方社会民众双向交流与互动的过程。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民俗志书写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民俗志书写普遍存在的两大问题: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只见文化不见"人";只见传统不见当下。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活革命,民众的生活空间、劳作模式、时间秩序、文化认同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现有的民俗志书写理论与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民俗志应当如何书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志 民俗文化 城市化 田野访谈 个人叙事
下载PDF
拟亲属化、等级性与审美异化——抖音戏曲直播问题分析
15
作者 李晶 《山东艺术》 2023年第2期34-39,共6页
当前,在抖音戏曲直播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主播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拟亲属化的关系,约定了超越普通观演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易造成观众的非理性消费;第二,在资本的形塑下,观众被建构为不同的身份等级,主播与观众之间平等的交流... 当前,在抖音戏曲直播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主播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拟亲属化的关系,约定了超越普通观演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易造成观众的非理性消费;第二,在资本的形塑下,观众被建构为不同的身份等级,主播与观众之间平等的交流关系被破坏,等级较高的观众规训着主播的身体表演;第三,部分主播为获取流量,以审丑替代审美,出现了审美异化的现象,潜移默化中对观众产生了不良影响。正视并解决以上问题,戏曲艺术才能更好地传播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抖音 戏曲 拟亲属化 等级性 审美异化
原文传递
生产性保护视角下非遗产品的设计策略--以侯氏社火脸谱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第2期37-41,共5页
侯氏社火脸谱2020年入选山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名录。从生产性保护的视角来看,侯氏社火脸谱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单向度的设计,缺乏与民众的对话和交流;缺少文案设计,产品的文化内涵无法体现;脱离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侯氏社火脸谱2020年入选山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名录。从生产性保护的视角来看,侯氏社火脸谱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单向度的设计,缺乏与民众的对话和交流;缺少文案设计,产品的文化内涵无法体现;脱离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实用性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改进产品设计策略:做好用户需求调研,加强交流对话;讲好非遗故事,做好文案设计;贴近民众日常生活,丰富产品功能。文章剖析这一案例,有助于为手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保护 社火脸谱 产品 设计策略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剪纸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基于对长清剪纸的田野考察
17
作者 《非遗传承研究》 2021年第1期11-15,21,共6页
长清剪纸2008年入选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当下,长清剪纸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为:缺乏对剪纸艺人民俗角色转变的认知和研究;政府在制定保护政策时,没有区分非遗传承人的传... 长清剪纸2008年入选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当下,长清剪纸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为:缺乏对剪纸艺人民俗角色转变的认知和研究;政府在制定保护政策时,没有区分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动力来源;技术世界给手工剪纸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非遗进校园重宣传普及,轻文化传承,且进校园之后,“种子”如何生长为参天大树还未可知。剖析这一案例,有助于为城市化进程中剪纸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清剪纸 城市化 保护与传承
下载PDF
中国民俗学转型发展与表演理论的对话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61,共11页
鲍曼的表演理论,反思并改变了民俗学研究的眼光与方向,推动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以"民间文学文本"为中心,向着以"表演性日常交流实践方式"为中心转变。中国民俗学近几十年来的转型发展,在关注"日常交流实践方... 鲍曼的表演理论,反思并改变了民俗学研究的眼光与方向,推动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以"民间文学文本"为中心,向着以"表演性日常交流实践方式"为中心转变。中国民俗学近几十年来的转型发展,在关注"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方向上,有诸多与表演理论不谋而合的表现,这主要不是因为受到了表演理论的影响,而是在研究中国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学术反思与创新的结果。这种情况说明,中国民俗学的主体性既取决于它与本国社会发展进程血肉相连的关系,也会在与各国民俗学进行对话式的交流中得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理论 日常交流实践 村落 民俗志 中国民俗学派
原文传递
山东大学举办《民俗研究》创刊30周年纪念暨庆祝《民俗研究》前任主编李万鹏教授八十华诞大会
19
作者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自1985年创刊以来,《民俗研究》问世已历卅载。三十年沐风栉雨,不管是当初"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年代,还是当今众声喧哗的"非遗时代",两代办刊人一直坚持民俗学研究的专业视角、学科本位与人文理念,踵事增华,博采约取,如今迎来了三十... 自1985年创刊以来,《民俗研究》问世已历卅载。三十年沐风栉雨,不管是当初"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年代,还是当今众声喧哗的"非遗时代",两代办刊人一直坚持民俗学研究的专业视角、学科本位与人文理念,踵事增华,博采约取,如今迎来了三十而立之年,初具学术公器之气象。2015年11月7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举办纪念活动,来自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并对刚成立的山东大学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中心寄予厚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研究 山东大学 周年纪念 创刊 教授 主编 民俗学研究 众声喧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