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文与创造: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 被引量:21
1
作者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37,共5页
叙事是文字和影像这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在艺术形式上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文字语言和视觉语言最具渗透性的特征。但因媒介的本体特征不同,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在互通之中有差异,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换,不是叙事方式和内容的简单移植,... 叙事是文字和影像这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在艺术形式上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文字语言和视觉语言最具渗透性的特征。但因媒介的本体特征不同,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在互通之中有差异,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换,不是叙事方式和内容的简单移植,而是一种具有互文性的创造与对话。对叙事媒介的转换和比较研究有助于丰富文字和影像各自的叙事分析和叙事学研究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 文字 影像 叙事
下载PDF
消费伦理与欲望叙事:德莱塞《美国悲剧》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22
2
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6-63,共8页
本文立足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从消费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消费、欲望、伦理三个关键词的提炼,对德莱塞的《美国悲剧》进行了重新解读,阐明德莱塞的创作不仅通过欲望叙事实现了上个世纪之交美国小说叙事伦理的转移,并且早在消费主义肇始的美... 本文立足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从消费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消费、欲望、伦理三个关键词的提炼,对德莱塞的《美国悲剧》进行了重新解读,阐明德莱塞的创作不仅通过欲望叙事实现了上个世纪之交美国小说叙事伦理的转移,并且早在消费主义肇始的美国,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具有普适性和重要性的现代命题,那就是欲望的膨胀和消费的异化必然导致伦理的失衡。在当今消费主义超越地区而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文化症候之时,消费、欲望、伦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挖掘《美国悲剧》的当代意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悲剧》 消费 伦理 欲望 叙事
下载PDF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6
3
作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98-100,共3页
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困扰师生的难题。本文分析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长期以来排徊不前的原因以及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因素,试图找到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写作教学 成果教学法 教程教学法
下载PDF
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与译者汉语文化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7
4
作者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7,94,共6页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出发,论述中国翻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在后殖民语境下所面临的变化。阐明中国文化的对外"译出",作为强调主体性文化干预的一项策略,是实现平等交流、消除文化霸权的有效途径。但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出发,论述中国翻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在后殖民语境下所面临的变化。阐明中国文化的对外"译出",作为强调主体性文化干预的一项策略,是实现平等交流、消除文化霸权的有效途径。但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导致译者深层次母语文化能力的缺失以及汉译外处境的尴尬。因此,调整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理念,切实提高译者的汉语文化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语境 翻译人才 汉语文化 能力的培养 译者 中国文化 文化能力 后殖民理论
原文传递
风景的政治——库柏小说的风景再现与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被引量:14
5
作者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8,158,共9页
作为美国文学的先驱,詹姆斯·菲尼莫·库柏留给美国文学与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就是其小说创作中的风景。他对美国西部边疆风景的全景式描绘和如画般再现,一直以来均受到各方的肯定与赞赏。但有关库柏风景再现背后的政治却很少有... 作为美国文学的先驱,詹姆斯·菲尼莫·库柏留给美国文学与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就是其小说创作中的风景。他对美国西部边疆风景的全景式描绘和如画般再现,一直以来均受到各方的肯定与赞赏。但有关库柏风景再现背后的政治却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当代风景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库柏小说的风景再现对于民族意识、民族身份的建构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表征的意义。库柏的风景作为象征之风景,已经成美国形象的重要表达和集体记忆的重要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柏 风景 民族意识 民族身份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本体的回归与审美嬗变 被引量:13
6
作者 欧阳宏生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1,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常生活叙事在电视剧创作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逐渐成为电视剧叙事的主流形态。本期"理论探讨"栏目毛凌滢、欧阳宏生的文章《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本体的回归与审美嬗变》描述了这一发展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常生活叙事在电视剧创作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逐渐成为电视剧叙事的主流形态。本期"理论探讨"栏目毛凌滢、欧阳宏生的文章《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本体的回归与审美嬗变》描述了这一发展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社会文化和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特征 电视剧 日常生活叙事 审美嬗变 回归 大众文化时代 电视单本剧 电视连续剧
原文传递
冲突的张力——《红字》的二元对立叙事 被引量:11
7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89,共9页
本论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挖掘出《红字》隐藏在表层叙事之下的三组二元对立结构,认为正是这一系列的对立组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了巨大的意义和审美张力,使小说成为一个内容交错、意义复杂的立体文本网络。
关键词 二元对立叙事 张力 冲突
原文传递
《红字》中的镜子意象及其叙事意蕴 被引量:10
8
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88,共8页
镜子以及具有反射、映照功能的物体如玻璃、眼睛、水坑、小溪、天体等贯穿于霍桑的小说《红字》之中并构成了一系列的意象组合。这些看似平常的意象却常常出现在情节和人物心理发展的关键时刻,具有非常深刻的寓意。但它们在《红字》的... 镜子以及具有反射、映照功能的物体如玻璃、眼睛、水坑、小溪、天体等贯穿于霍桑的小说《红字》之中并构成了一系列的意象组合。这些看似平常的意象却常常出现在情节和人物心理发展的关键时刻,具有非常深刻的寓意。但它们在《红字》的研究中却往往被忽略,至今尚缺乏充分的阐释与分析。本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对《红字》的镜子意象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认为镜子以及类似镜子的物体不仅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并且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性格塑造、自我认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们也承载了自我反省的伦理学上的意义,成为心灵框架的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镜子意象 自我认知 他者 叙事意蕴
原文传递
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主体性建构 被引量:8
9
作者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62,共8页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以其复杂的叙事视角、丰富多样的主题吸引了评论界的关注。表面上看,小说讲述的是父权制压迫对女儿们造成的爱情悲剧和情感伤害。但事实上,揭开沃克驳杂的叙事迷雾和错综...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以其复杂的叙事视角、丰富多样的主题吸引了评论界的关注。表面上看,小说讲述的是父权制压迫对女儿们造成的爱情悲剧和情感伤害。但事实上,揭开沃克驳杂的叙事迷雾和错综交织的主题,可以发现,其深层的叙事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叙事和不同的性经历,探讨黑人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主体性构建以及黑人女性的自我解放与救赎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沃克 《父亲的微笑之光》 身体叙事 主体性
原文传递
解构历史话语 重构历史真相——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被引量:7
10
作者 殷兆慧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83,共5页
莫里森认为艺术家是"最真实的历史学家",在这一点上,她与新历史主义者不谋而合。在《宠儿》中,通过对历史上的玛格丽特·加纳弑婴案多重表述的回应,莫里森一方面对"历史编纂"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奴隶主通过对黑... 莫里森认为艺术家是"最真实的历史学家",在这一点上,她与新历史主义者不谋而合。在《宠儿》中,通过对历史上的玛格丽特·加纳弑婴案多重表述的回应,莫里森一方面对"历史编纂"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奴隶主通过对黑奴话语的剥夺、身体的规训和惩罚,令历史书写沦为权力运作的产物;另一方面,她极力再现历史真实,通过逆转手法的运用,以讲故事的方式建构以女性为主体的日常生活叙事及对黑奴身体的重写,实现通过历史想象重构历史真实的目的。莫里森这种看似矛盾的历史观体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现实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宠儿》 新历史主义 解构 重构 现实关怀
原文传递
地理空间与种族、性别政治:论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 被引量:7
11
作者 熊敏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第2期52-55,共4页
关键词 《他们眼望上苍》 地理空间 种族歧视 性别政治 赫斯顿 黑人文学 1937年 女性文学
下载PDF
论《白鲸》的民族形象与帝国意识形态的同构 被引量:6
12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102,共9页
1919年麦尔维尔的《白鲸》开启了其经典化的历程,在之后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小说不仅被批评界广泛接受,而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白鲸的形象早已渗透进美国大众文化、商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之中,该小说已成为美国民族文化记忆和美国身份认... 1919年麦尔维尔的《白鲸》开启了其经典化的历程,在之后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小说不仅被批评界广泛接受,而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白鲸的形象早已渗透进美国大众文化、商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之中,该小说已成为美国民族文化记忆和美国身份认同的来源之一。作为经典名作,国内外对《白鲸》的解读与阐释已经十分丰富,从宗教的、象征的、生态批评的视角的解读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各种评论见仁见智,甚至结论完全相反。本文试图立足19世纪小说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麦尔维尔在貌似传奇与宗教寓言的海洋叙事中对新兴的美国民族形象和民族性格的刻画,揭示隐匿在民族形象书写背后的帝国意识形态及其与美国民族性格的同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鲸》 海洋叙事 民族形象 帝国意识
原文传递
美国改编研究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发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0-75,共6页
随着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再次成为中西方学术研究的热点。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电影文化强国和改编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美国的改编研究在理论、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与突破。本文拟结合... 随着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再次成为中西方学术研究的热点。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电影文化强国和改编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美国的改编研究在理论、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与突破。本文拟结合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和艺术潮流,对美国改编研究在理论、观念和范式层面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进行梳理分析,阐明当下美国改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给国内同样高涨的改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与借鉴,为本土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改编研究 文学 影视 跨学科
下载PDF
改编电视剧批评:多元视角与跨学科的立体审视 被引量:5
14
作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4-86,共3页
9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异常活跃繁荣,改编观念和实践亦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然而,与改编实践不相称的是改编研究与批评的落后。改编批评理念与标准的单一、狭隘,不仅使自身缺乏理性思辩,又往往不能触及到研究对象的本质。本文... 9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异常活跃繁荣,改编观念和实践亦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然而,与改编实践不相称的是改编研究与批评的落后。改编批评理念与标准的单一、狭隘,不仅使自身缺乏理性思辩,又往往不能触及到研究对象的本质。本文分析了当前改编电视剧批评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指出对改编电视剧的批评应当有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多元视角与跨学科的立体审视是改编电视剧批评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编电视剧 批评 多元 跨学科
下载PDF
哥特之外的另一副面相——英国如画美学与爱伦·坡小说的风景审美
15
作者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1,共12页
本文立足爱伦·坡创作时代的美学与文化语境,以坡的自然风景类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从历时性与共时性角度探讨18世纪英国美学特别是如画美学对坡的自然审美与风景再现的影响,揭示坡对如画美学的本土化吸收和个性化发展,以及坡在哥特... 本文立足爱伦·坡创作时代的美学与文化语境,以坡的自然风景类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从历时性与共时性角度探讨18世纪英国美学特别是如画美学对坡的自然审美与风景再现的影响,揭示坡对如画美学的本土化吸收和个性化发展,以及坡在哥特式恐怖、忧郁以及冷漠笔调背后的另一幅面相,那就是融崇高、优美、如画为一体、融诗歌、绘画、建筑、园林设计为一体、融自然与艺术创造为一体的审美理想以及天人合一的浪漫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风景叙事 如画美学
原文传递
文字与镜像——两种不同叙事魅力的《紫色》 被引量:4
16
作者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79-81,共3页
文字与影像作为不同的叙事媒介有着美学与叙事的共通性,但因媒介的差异,二者的表意与叙事方式又存在着差别。它们有着各自不可代替的交相辉映的艺术魅力。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改编自小说的影像叙事并不低于文字叙事。本论文以《紫色》... 文字与影像作为不同的叙事媒介有着美学与叙事的共通性,但因媒介的差异,二者的表意与叙事方式又存在着差别。它们有着各自不可代替的交相辉映的艺术魅力。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改编自小说的影像叙事并不低于文字叙事。本论文以《紫色》的电影改编为例,探讨文字与镜像所呈现的不同的叙事魅力,说明电影的改编是对原作的创造性阐释,既和原作呈现多重互文性关系,又有自己的独立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 镜像 叙事
下载PDF
文字与镜像——两种不同叙事魅力的《紫色》 被引量:3
17
作者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第2期134-137,共4页
文字与影像作为不同的叙事媒介有着美学与叙事的共通性,但因媒介的差异,二者的表意与叙事方式又存在着差别。它们有着各自不可代替的交相辉映的艺术魅力。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改编自小说的影像叙事并不低于文字叙事。本论文以《紫色》... 文字与影像作为不同的叙事媒介有着美学与叙事的共通性,但因媒介的差异,二者的表意与叙事方式又存在着差别。它们有着各自不可代替的交相辉映的艺术魅力。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改编自小说的影像叙事并不低于文字叙事。本论文以《紫色》的电影改编为例,探讨文字与镜像所呈现的不同的叙事魅力,说明电影的改编是对原作的创造性阐释,既和原作呈现多重互文性关系,又有自已的独立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 镜像 叙事
下载PDF
多样的缪斯——摄影、如画美学与霍桑《七个尖角顶的宅第》的审美追求 被引量:3
18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0-140,160,共12页
《七个尖角顶的宅第》既是霍桑仅次于《红字》的重要作品,又是最能体现其个人风格和美学风格的小说。但人们往往从内容层面,如道德伦理、历史观、文化政治策略、孤独异化等视角解读该小说,小说的审美特质和美学来源常常被忽略。本文从... 《七个尖角顶的宅第》既是霍桑仅次于《红字》的重要作品,又是最能体现其个人风格和美学风格的小说。但人们往往从内容层面,如道德伦理、历史观、文化政治策略、孤独异化等视角解读该小说,小说的审美特质和美学来源常常被忽略。本文从霍桑创作时代的技术、艺术和美学语境出发,以《七个尖角顶的宅第》为例,着重探讨19世纪早期摄影术即达盖尔照相法,以及流行于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如画美学理论对该小说创作的影响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试图厘清霍桑审美追求的源头,阐明霍桑如何得心应手地把不同类别的艺术融合到小说的创作之中,既达到了摄影般栩栩如生的效果,又充分体现了如画的美学理念。霍桑在该小说中对视觉艺术的借鉴与融合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甚至可以说为他之后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视觉优先实验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桑 达盖尔照相法 如画理论 《七个尖角顶的宅第》
原文传递
科技、伦理与美的政治:霍桑《胎记》的伦理批评 被引量:2
19
作者 《华中学术》 2013年第1期140-147,共8页
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描述了18世纪末期美国社会极端崇尚科学和理性,而忽略人文和道德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该小说所蕴含的科技与伦理、爱情伦理与美的政治进行解读,认为该小说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在世界面... 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描述了18世纪末期美国社会极端崇尚科学和理性,而忽略人文和道德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该小说所蕴含的科技与伦理、爱情伦理与美的政治进行解读,认为该小说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在世界面临更为复杂的科技发展与人文道德危机的今天,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记》 科学 伦理 完美
原文传递
女性叙事学视角下的《占有》阐释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美香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1期140-144,共5页
A.S.拜厄特的长篇小说《占有》被认为是英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出发,解读小说中的叙事声音、叙事时间和修辞方式,探讨作者是如何采用迂回巧妙的叙事策略来挑战和颠覆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学创作方... A.S.拜厄特的长篇小说《占有》被认为是英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出发,解读小说中的叙事声音、叙事时间和修辞方式,探讨作者是如何采用迂回巧妙的叙事策略来挑战和颠覆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学创作方式并构建起女性叙事权威的,从而更好地明晰拜厄特的创作意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叙事学 拜厄特《占有》 女性声音 叙事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