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冲击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菌群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高春娣 韩颖璐 +4 位作者 程丽阳 杨箫阳 豪华 欧家丽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80-2689,共10页
为探究温度冲击引起的污泥膨胀机理,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SBR工艺分别运行温度骤降系统和温度梯度降低系统,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温度变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整体变化,并对膨胀阶段优势丝状菌类型进行解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温度冲击引起的污泥膨胀机理,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SBR工艺分别运行温度骤降系统和温度梯度降低系统,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温度变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整体变化,并对膨胀阶段优势丝状菌类型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温度骤降系统优势丝状菌为微丝菌(Microthrixparvicella),SVI值升高至291mL/g以上,温度梯度降低系统优势丝状菌为Eikelboom Type 0092型丝状菌,SVI值稳定维持在250mL/g,因此Eikelboom Type 0092型丝状菌适宜在温度冲击环境中生长繁殖.温度冲击方式不同导致菌群组成具有差异性,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均值为39.3%,其占比在不同阶段变化较小.两个系统在污泥膨胀阶段Actinobacteria和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占比不同.各样本中与去除有机物相关微生物菌群丰度均值为13.6%,Nitrospira其相对丰度均值为2.48%,占NOB总含量80%以上.温度梯度降低系统发生的Eikelboom Type 0092型丝状菌型污泥微膨胀,其出水水质没有发生严重恶化,COD和NH_(4)^(+)-N的去除效果均高于温度骤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冲击 Eikelboom Type 0092 微生物群落 功能菌 污泥微膨胀
下载PDF
鼠李糖脂对污泥自热高温微氧体系有机碳源释放的影响
2
作者 邢一言 高春娣 +3 位作者 刘奕伟 豪华 欧家丽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2,共10页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在自热高温微氧(ATMAD)发酵体系中对有机碳源的释放会产生何种影响,选取鼠李糖脂(RL)这一无毒无害且易于获取的典型生物表面活性剂,依托ATMAD发酵体系,展开实验探究.结果表明,投加0.02~0.07g/gTSS鼠李糖脂对反应体系中...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在自热高温微氧(ATMAD)发酵体系中对有机碳源的释放会产生何种影响,选取鼠李糖脂(RL)这一无毒无害且易于获取的典型生物表面活性剂,依托ATMAD发酵体系,展开实验探究.结果表明,投加0.02~0.07g/gTSS鼠李糖脂对反应体系中污泥的溶解,可溶性有机物的释放及挥发性脂肪酸的积累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提高,产酸相关功能菌的丰度也有所增加,当投加量为0.07g/gTSS时,VFA累积浓度最高,为空白组的1.63倍,判断此时为最佳投放浓度;当投加浓度高于0.10g/gTSS时,会对有机碳源的释放产生抑制.在ATMAD体系中添加适量鼠李糖脂对于开发优质外加碳源这一工作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热高温微氧 鼠李糖脂 污泥消化 有机碳源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A^(2)/O工艺Microthrix parvicella型微膨胀污泥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春娣 程丽阳 +4 位作者 韩颖璐 杨箫阳 邢一言 豪华 彭永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6-915,共10页
为探究Microthrix parvicella引发的污泥膨胀微生物群落特征,采用A^(2)/O工艺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污泥膨胀中微生物群落整体、硝化菌群和丝状菌群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系统运行温度由24℃降低为14℃并运行21 d后诱发了M.parvic... 为探究Microthrix parvicella引发的污泥膨胀微生物群落特征,采用A^(2)/O工艺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污泥膨胀中微生物群落整体、硝化菌群和丝状菌群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系统运行温度由24℃降低为14℃并运行21 d后诱发了M.parvicella污泥膨胀,污泥体积指数由81 mL/g升高至197 mL/g,系统中COD和NH^(+)_(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和98%。污泥膨胀使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Actinobacteria门相对丰度由8%增大到20%,优势地位明显提升,Proteobacteria门和Nitrospirae门相对丰度降低。低温下AOB、Nitrospira丰度降低,Nitrobacter丰度升高,但系统内仍存在一定数量的硝化菌群,这维持了良好的硝化效果。丝状菌群中M.parvicella、Thiothrix和Flavobacterium相对丰度升高,其余8种丝状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升高温度后,污泥膨胀得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工艺 低温 污泥膨胀 微丝菌 微生物群落 硝化菌
下载PDF
pH值调控方法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豪华 高春娣 +2 位作者 刘奕伟 邢一言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648-4657,共10页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批次试验考察了pH值为5,7,9,10的恒定调节方式和分阶段pH值调节方式对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机物溶出情况的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pH值调控方法下的发酵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pH...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批次试验考察了pH值为5,7,9,10的恒定调节方式和分阶段pH值调节方式对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机物溶出情况的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pH值调控方法下的发酵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pH值恒定调节方式下碱性和酸性条件可溶出更多的有机物,积累量在pH=10时达到最大,此时可溶性有机物(SCOD)浓度为323.77mg/gVSS,VFAs产量为183.38mgCOD/gVSS.在发酵初期,以前4d控制pH=10且后续使pH值自然下降的阶段调节方式有利于产酸阶段产出更多的VFAs,其产量最高为208.78mgCOD/gVSS,比pH=10恒定调节下的VFAs总量最大值高出13.90%.采用不同pH值调节方式后微生物丰度在门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但主要的优势微生物均为Firmicu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ota和Chloroflexi.对于恒定调节方式,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ota的相对丰度在pH=10的条件下达到最高,为61.14%和15.57%,远高于其他pH值恒定调节下的菌群丰度;对于分阶段pH值调节方式,上述两类微生物较pH=10恒定调节方式的相对丰度又有较大提升,分别提升至68.46%和18.43%.从属水平上来看,与水解酸化有关的菌群(Proteiniclasticum、Bacillus、Acetoanaerobium、Proteocatella和Alkaliphilus等)丰度在pH=10恒定调节中占比为32.38%,在分阶段pH值调节方式中占比为51.62%.分阶段pH值调节方式整体上提高了水解酸化菌的相对丰度,更有利于发酵过程中VFAs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发酵 可挥发性脂肪酸 PH值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Al^(3+)对污泥自热高温微氧消化产酸及有机物释放的影响
5
作者 刘奕伟 高春娣 +3 位作者 豪华 欧家丽 邢一言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81-3488,共8页
为开发利用剩余污泥消化液中的有机物,向污泥自热高温微氧消化(ATMAD)体系投加不同量的AlCl_(3)·6H_(2)O,研究Al^(3+)对该体系内有机物、挥发性脂肪酸(VFA)及氨氮、磷酸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消化体系内存在的Al^(3+)抑制了有机... 为开发利用剩余污泥消化液中的有机物,向污泥自热高温微氧消化(ATMAD)体系投加不同量的AlCl_(3)·6H_(2)O,研究Al^(3+)对该体系内有机物、挥发性脂肪酸(VFA)及氨氮、磷酸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消化体系内存在的Al^(3+)抑制了有机物的分解转化,改变了污泥消化液中有机组分的含量与构成.对照组中VFA的最大产量是Al^(3+)浓度为1.0g/L的实验组VFA产量的6.9倍.消化结束后Al^(3+)浓度为1.0g/L的体系内NH_(4)^(+)-N浓度为502.06mg/L,而对照组中NH_(4)^(+)-N浓度仅为334.41mg/L.Al^(3+)也降低了体系内微生物活性.消化体系中存在的Al^(3+)不利于活性污泥ATMAD体系的产酸与稳定化,在污泥ATMAD体系中应避免引入过多的Al^(3+),以保证消化体系能够充分产酸,释放有机物,为污水处理生物脱氮提供优质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消化液 有机物 ATMAD 微生物 Al^(3+)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