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行知与育才学校 被引量:4
1
作者 《今日四川》 1994年第2期46-47,共2页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培养难童中的人才幼苗而创办的育才学校,于1939年7月20日在四川省合川县草街子古圣寺正式开学。据1940年6月28日统计,育才学校共招收168名学生,其中难童136名,是从四川境内的12个保育院、1个教养院和3个儿童剧...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培养难童中的人才幼苗而创办的育才学校,于1939年7月20日在四川省合川县草街子古圣寺正式开学。据1940年6月28日统计,育才学校共招收168名学生,其中难童136名,是从四川境内的12个保育院、1个教养院和3个儿童剧团里选拔的16个省的流浪儿童,还有3名朝鲜儿童。此外,还有32名革命者後代、著名学者及当地贫苦农民的子女。後来学校陆续扩大到重庆化龙桥红岩村和和平路管家巷等地,抗战胜利後分设在重庆谢家湾和上海大场,师生日益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德育教育 育才学校 人民教育家 四十年代 旱生 保育院 四川省 生活教育 流浪儿童
下载PDF
他们拯救了三万难童——邓颖超等领导战时儿童保育会拯救孤儿到四川散记 被引量:1
2
作者 《今日四川》 1995年第4期28-29,共2页
我是抗战时期中国儿童保育总会抢救出来的三万名难童之一。目前我已从四川省文化厅的工作岗位上离退下来。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我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每当我想起五十多年前走过的那段艰苦历程,心里便久久不能平静……
关键词 儿童保育 保育院 邓颖超 四川 孤儿 宋美龄 保育工作 1938年 孩子们 抗战时期
下载PDF
陶行知与难童教育
3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12年第2期31-37,共7页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他的难童教育,是全面抗战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生活教育在抗战时期的结晶。
关键词 生活教育 陶行知 难童 人民教育家 与时俱进 抗战文化 抗战时期 结晶
下载PDF
诗六首
4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06年第4期36-37,共2页
下载PDF
不朽的“一门三杰”——悼念同窗好友田大畏同志
5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13年第3期74-76,共3页
今年6月12日上午8时许,许垫屏(田大畏夫人)从北京来电话说:“田大畏走了!”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昨天还说手术成功,指标正常!”她悲痛地又说:“今晨2点多钟,他对护士说,感觉难受,话音刚落,心脏就停止跳动了!... 今年6月12日上午8时许,许垫屏(田大畏夫人)从北京来电话说:“田大畏走了!”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昨天还说手术成功,指标正常!”她悲痛地又说:“今晨2点多钟,他对护士说,感觉难受,话音刚落,心脏就停止跳动了!几年前他做心脏支架,也很顺利,这次为治疗尿道堵塞,住进友谊医院,医生说要做个小手术,术后未料出现这样的意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志 同窗 悼念 手术 心脏
下载PDF
宝贵的精神食粮 多彩的文化珍品——记彭洋制作的陶行知教育言论实寄封
6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15年第4期48-51,共4页
光阴茬苒,星移斗转。彭洋同志于2013年10月9日病逝,至今快两年了,我们深深地怀念他。 彭洋,是在蓉育才学校校友中年龄最大、党龄、革命工龄最长的老大哥。他1922年1月生于四川云阳,1938年10月入党,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 光阴茬苒,星移斗转。彭洋同志于2013年10月9日病逝,至今快两年了,我们深深地怀念他。 彭洋,是在蓉育才学校校友中年龄最大、党龄、革命工龄最长的老大哥。他1922年1月生于四川云阳,1938年10月入党,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进重庆育才学校社会组。两年后离校,到工厂做党的地下工作。1980年从广元一所大型电子厂(任副主任)调至成都中国电子器材公司(任副主任、经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食粮 实寄封 陶行知 重庆育才学校 言论 教育 制作 珍品
下载PDF
陶行知与群众文化
7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17年第1期46-49,共4页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终于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早已举世闻名。同时,他也是。位伟大的文学家、大众诗人、群众文化的先驱者、倡导者。这方面,还不为众所周知。本文试...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终于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早已举世闻名。同时,他也是。位伟大的文学家、大众诗人、群众文化的先驱者、倡导者。这方面,还不为众所周知。本文试就陶行知对我国群众文化的贡献,作些探索,就教于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文化 陶行知 政治家 教育家 文学家 先驱者 倡导者
下载PDF
陶校长教育我们学做真人
8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17年第2期35-37,共3页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敬爱的陶行知校长,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高尚品德,他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他对我们流浪儿童的真挚的爱,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成为鼓舞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陶...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敬爱的陶行知校长,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高尚品德,他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他对我们流浪儿童的真挚的爱,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成为鼓舞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陶行知先生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教育家 校长 真人 共产主义战士 人民教育事业 献身精神 流浪儿童 陶行知
下载PDF
厚爱与期待——记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对育才的关怀
9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08年第2期56-57,52,共3页
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对育才给予的全面、无私的关怀、支持和帮助,非一篇文章所能尽述,本文谨就个人亲身经历和有关同学经历的几件事,记述于后:
关键词 周恩来 邓颖超 关怀 育才 同志 期待 亲身经历
下载PDF
他们拯救了三万难童
10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18年第1期57-58,共2页
我是抗战时期中国儿童保育总会抢救出来的三万名难童之一。目前我已从四川省文化厅的工作岗位上离退下来。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我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每当我想起五十多年前走过的那段艰苦历程,心里便久久不能平静……救救孩子们“... 我是抗战时期中国儿童保育总会抢救出来的三万名难童之一。目前我已从四川省文化厅的工作岗位上离退下来。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我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每当我想起五十多年前走过的那段艰苦历程,心里便久久不能平静……救救孩子们“七七”事变后的短短几个月,日寇侵占了我国半壁河山,人民惨遭屠杀,无数孩子流离失所,处于饥寒交迫之由……“救救孩子们”有良知的中国人发出了共同的呼声。1938年1月,在中共长江局的关怀下,由邓颖超、沈钧儒、郭沫若等为首,联系各党派、各界爱国人士184人签名发起组织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了以李德全为主任的筹备委员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童 战时儿童保育会 “七七”事变 中国儿童 筹备委员会 抗战时期 工作岗位 晚年生活
下载PDF
陶行知关爱儿童
11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11年第3期170-172,共3页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诞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户贫寒家庭,他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他生长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在民族生死存亡,社会激荡的时代,他深知教育对国家、对人民的重要,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1917...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诞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户贫寒家庭,他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他生长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在民族生死存亡,社会激荡的时代,他深知教育对国家、对人民的重要,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1917年,他从美国留学归来,即投身于人民教育事业,先后创办安徽公学(1923年在南京)、南京晓庄师范学校(1927年)、江苏淮安新安小学(1929年)、上海山海工学团(1932年)、重庆育才学校(1939年)、重庆社会大学(1946年)以及许多中、小学和幼稚园,可谓桃李满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 重庆社会大学 儿童 关爱 人民教育事业 晓庄师范学校 重庆育才学校
下载PDF
心系祖国 情满香江──记周又郎及其陶印谱《当归铭》
12
作者 《今日四川》 1997年第2期23-24,共2页
With the love to the country,Mr. Zhou Youlang, an expert on pottery stamp and famous calligrapher, made a pottery stamping picture named “Going Home” as a dedication to Hong Kong’s home coming day on July 1, 1997. ... With the love to the country,Mr. Zhou Youlang, an expert on pottery stamp and famous calligrapher, made a pottery stamping picture named “Going Home” as a dedication to Hong Kong’s home coming day on July 1, 1997. This picture is formed by four separate pottery stamping drawings in perfect layout, captioned with poems and beautiful handwri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印谱 篆刻艺术 香港回归 炎黄子孙 郭沫若 徐悲鸿 海内外 “一国两制” 香江
下载PDF
四川省群众创作展览会演
13
作者 竞波 《人民音乐》 1959年第3期20-22,共3页
四川省于今年1月8日至22日举行了群众文化积极分子大会及群众文艺创作展览会演大会。这是一次群众文艺活动的大检阅,来自工农商学兵及各兄弟民族的二千多名代表聚集一堂,给大会带来各种形式的节目象盛开的百花,显示了四川群众文艺活动... 四川省于今年1月8日至22日举行了群众文化积极分子大会及群众文艺创作展览会演大会。这是一次群众文艺活动的大检阅,来自工农商学兵及各兄弟民族的二千多名代表聚集一堂,给大会带来各种形式的节目象盛开的百花,显示了四川群众文艺活动的大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文艺 作品 四川省 展览会 大会 生活中 群众文化 节目 创作内容 大丰收
原文传递
著名小提琴家杨秉孙病逝
14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17年第3期23-24,共2页
杨秉孙2017年5月3日不幸于美国休斯顿病逝,享年88岁。噩耗传来,我们非常痛惜。他天资聪慧,才华横溢,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祖国的音乐事业,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好同学、好同志、好兄弟。
关键词 小提琴家 中外文化交流 勤奋学习 音乐事业 休斯顿
下载PDF
陶行知校长与我们的育才学校
15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16年第4期68-69,共2页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培养难童中的人才幼苗而创办的育才学校,于1939年7月20日在四川省合川县草街子古圣寺正式开学。据1940年6月28日统计,育才学校共招收168名学生,
关键词 育才学校 陶行知 校长 人民教育家 1939年 1940年 合川县 四川省
下载PDF
我们生活在育才
16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16年第4期70-72,共3页
本文原载《现代妇女》一九四四年第三卷四期,系当年“三八妇女节”时六位育才学校女同学集体写作。她们都是从保育院和儿童剧团选拔而进入育才学校的,文章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年育才学校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情况。六十年后... 本文原载《现代妇女》一九四四年第三卷四期,系当年“三八妇女节”时六位育才学校女同学集体写作。她们都是从保育院和儿童剧团选拔而进入育才学校的,文章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年育才学校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情况。六十年后,当年的“幼苗”早已成长。锻炼成才,成为音乐、绘画、翻译等方面的专家和各条战线的骨干。尤其是孙振侠,她是朝鲜革命者的后裔,她意志坚强、多才多艺,由社会组转入戏剧组,曾参加一九四三年育才学校在重庆抗建堂四幕儿童剧《小主人》的演出,感人至深,许多观众为之动情、流泪。孙振侠的父亲和三个弟妹都牺牲于东江纵队。血染中华沃土。后来,孙振侠回国,在金日成大学教中文,兼作中、俄、朝文翻译,为中朝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在育才学校校庆六十五周年纪念之际,刊登这篇文章,尤为珍贵,作为向已故的陶校长和老师们献上的一柱心香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才学校 生活 《现代妇女》 社会实践 三八妇女节 集体写作 文化交流 周年纪念
下载PDF
拜读孙朝云《历史见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文有感
17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18年第4期16-17,共2页
我作为古圣寺时期育才社会组老校友,非常欣慰、兴奋地读到《历史见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文,这是一篇具有深远历史意义、有重大影响的中美文化交流的文章。此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陶会等单位和崇敬陶行知先生的人士,于2016年1月2... 我作为古圣寺时期育才社会组老校友,非常欣慰、兴奋地读到《历史见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文,这是一篇具有深远历史意义、有重大影响的中美文化交流的文章。此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陶会等单位和崇敬陶行知先生的人士,于2016年1月22日将著名雕塑家博杰精心雕塑的陶行知铜像送至美国八大常青藤名校之一——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美四方有关代表约50人参加了陶行知铜像揭幕伩式,以纪念100年前陶行知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和陶先生逝世70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教育家 历史见证 陶行知 哥伦比亚大学 朝云 东亚图书馆 历史意义 文化交流
下载PDF
高山仰止 光照千秋——《中国在转变中》读后感
18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06年第1期12-12,共1页
读陶先生于1917年在美国用英文发表的文章《中国在转变中》(吴琴南译,全文已编人再版《陶行知全集》第12卷)。为之折服、为之感动。
关键词 中国 读后感 高山 光照 陶行知 文章
下载PDF
诗二首
19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06年第2期56-56,共1页
读“教师汪文风:从‘童怀周’ 到审判江青”一文有感 “诗抄”泪如泉,审判严正坚。 有幸几搏斗,人生何皎妍!
下载PDF
怀念吴树琴先生
20
作者 《重庆陶研文史》 2004年第2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怀念吴树琴先生》 毕汝钦 新诗 重庆育才学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