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霾期间PM_(2.5)、PM_(10)污染与呼吸科、儿呼吸科门诊人数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69
1
作者 殷永文 程金平 +4 位作者 魏海平 嵇若旭 于金莲 于宏然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94-1898,共5页
为了探讨上海市霾期间PM2.5、PM10污染与呼吸科、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的相关性;对上海市6所大中型医院2009-01-01~2009-12-31期间医院呼吸科、儿呼吸科日门诊人数及霾天PM2.5、PM10的浓度数据运用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探讨上海市霾期间PM2.5、PM10污染与呼吸科、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的相关性;对上海市6所大中型医院2009-01-01~2009-12-31期间医院呼吸科、儿呼吸科日门诊人数及霾天PM2.5、PM10的浓度数据运用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当日和滞后日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发现,在霾发生当日,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50μg/m3,呼吸科、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分别增加3%和0.5%;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34μg/m3,呼吸科、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分别增加3.2%和1.9%;同时PM2.5、PM10污染对门诊人数影响的滞后累积效应大于当日效应,且在霾污染暴发第6 d时累积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推测,上海市霾期间PM2.5、PM10污染对医院呼吸科、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门诊人数 呼吸科 儿呼吸科
原文传递
我国部分城市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99
2
作者 张懿华 +3 位作者 王东方 徐捷 魏海萍 崔虎雄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年第B12期34-39,共6页
分析了2010年臭氧试点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我国臭氧污染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南方城市臭氧质量浓度高于北方,超标时间跨度大,全年都可能出现臭氧超标。由于太阳最大辐射值的时间差异,导致东西部城市臭氧最大小时质量... 分析了2010年臭氧试点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我国臭氧污染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南方城市臭氧质量浓度高于北方,超标时间跨度大,全年都可能出现臭氧超标。由于太阳最大辐射值的时间差异,导致东西部城市臭氧最大小时质量浓度值出现时间有差异。城市尺度上,郊区下风向臭氧质量浓度高于城区,且总体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存在由城市向下风方向的区域输送,以及臭氧污染与霾污染同步出现的大气复合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试点城市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光化学污染 评估监测网
下载PDF
上海城区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58
3
作者 张懿华 王东方 +4 位作者 赵倩彪 崔虎雄 李娟 伏晴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263-3270,共8页
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在上海城区点位采集了181组PM2.5样品,采用热光反射法(thermal optical reflectance,TOR)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含量.结果表明,上海城区环境空气PM2.5中OC和EC年... 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在上海城区点位采集了181组PM2.5样品,采用热光反射法(thermal optical reflectance,TOR)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含量.结果表明,上海城区环境空气PM2.5中OC和EC年平均浓度分别为8.6μg·m-3±6.2μg·m-3和2.4μg·m-3±1.3μg·m-3,两者之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20%.OC和EC的季节平均浓度值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秋季OC和EC在PM2.5中的比例最高.全年OC/EC比值为3.54±1.14.采用最小OC/EC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得到SOC年均浓度为3.9μg·m-3±4.2μg·m-3,占OC含量的38.9%.夏季SOC浓度低且与O3最大小时浓度值相关性好,表明光化学反应是夏季SOC的重要生成途径,主导西风向的秋冬季SOC浓度高于静风条件下的浓度水平,存在输送作用.进一步对OC1、OC2、OC3、OC4、EC1、EC2、EC3和OPC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城区PM2.5中OC和EC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生物质燃烧和道路尘,这4个来源对含碳组分的贡献率达69.8%~81.4%,其中机动车尾气在4个季节中的贡献率均较高,生物质燃烧贡献约15%~20%,春季和秋季道路尘影响明显,冬季燃煤的贡献高于其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碳 元素碳 来源分析 上海
原文传递
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在上海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6
4
作者 王茜 伏晴艳 +6 位作者 王自发 王体健 刘萍 陆涛 林陈渊 黄嫣旻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0年第4期1-6,11,共7页
介绍了上海市世博环境空气质量集合数值预报系统的框架,分析了各模式在上海市空气质量预报及排放源污染贡献测算中的应用情况,提出开发多种预报手段、实施集合预报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空气质量预报 集合数值预报 排放源 上海
下载PDF
上海城区典型空气污染过程中细颗粒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47
5
作者 张懿华 +4 位作者 高松 魏海萍 沙斐 蔡艳 沈丽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15-1121,共7页
采集了上海城区2009年10月10~21日期间2次空气污染过程的样品,在对污染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探讨了污染源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4日的灰霾过程主要由本地排放的污染物二次转化形成,PM2.5占PM10比重超过... 采集了上海城区2009年10月10~21日期间2次空气污染过程的样品,在对污染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探讨了污染源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4日的灰霾过程主要由本地排放的污染物二次转化形成,PM2.5占PM10比重超过60%且PM2.5中离子组分含量高.17~19日的浮尘过程中,受北方沙尘影响本市粗颗粒浓度上升,PM2.5所占比重下降,二次离子组分从细颗粒物向粗颗粒物转移且Ca2+浓度上升,同时受到长江三角洲区域秸秆焚烧的影响,细颗粒物中K+,EC和OC含量高.因此,应在控制本地源排放的同时,加强对细颗粒尤其是二次细颗粒污染及其前体物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 PM2.5 水溶性离子 碳组分 灰霾 浮尘 秸秆焚烧
下载PDF
上海市臭氧污染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3
6
作者 林燕芬 王茜 +5 位作者 伏晴艳 许建明 刘启贞 李芳 黄侃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67,共8页
分析2006—2016年上海市的监测数据发现,臭氧(O_3)浓度存在逐年上升趋势,污染持续时间有所增加,但除水平风速有下降趋势外,其他相关气象因素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显著。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O_3超标主要集中在西南部郊区,但市区O_3超... 分析2006—2016年上海市的监测数据发现,臭氧(O_3)浓度存在逐年上升趋势,污染持续时间有所增加,但除水平风速有下降趋势外,其他相关气象因素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显著。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O_3超标主要集中在西南部郊区,但市区O_3超标潜势不容忽视。O_3污染高发季节的污染玫瑰图分析发现,上海市南部地区是影响上海市O_3污染的关键区域;对于NO_2减排的影响分析发现,尽管上海市O_3平均浓度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在NO_2下降幅度最为明显的内环市区和北部郊区,O_3上升幅度低于NO_2下降幅度较小的内外环区域和西部郊区,表明上海市的O_3污染控制仍需持续推进NOx的减排,并同步推进VOCs的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臭氧 时空分布特点
下载PDF
上海城区典型污染过程VOCs特征及臭氧潜势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崔虎雄 吴迓名 +4 位作者 高松 王东方 张懿华 伏晴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37-3542,共6页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GC-FID)监测系统对上海市城区典型污染前、污染中和污染后的55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自动连续监测,分析了各个阶段VOCs(C2~C12)体积分数、物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区典型污染前VOCs平均体积...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GC-FID)监测系统对上海市城区典型污染前、污染中和污染后的55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自动连续监测,分析了各个阶段VOCs(C2~C12)体积分数、物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区典型污染前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27×10-9;污染中VOCs体积分数迅速增加,比污染前高3倍,达到87×10-9;具体以烷烃最高(35.2×10-9)、芳香烃次之(30.0×10-9)、烯烃最低(21.6×10-9);用最大臭氧生成潜势量(ΦOFP)对不同污染阶段污染VOCs大气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污染阶段VOCs的ΦOFP均呈现污染前<污染后<污染中的变化特征.污染前期的ΦOFP依次是芳香烃(53.0%)>烯烃(36.1%)>烷烃(11.7%);污染中期的ΦOFP依次是芳香烃(54.7%)>烯烃(36.7%)>烷烃(9.8%);污染后期ΦOFP则依次是烯烃(52.7%)>芳香烃(36.0%)>烷烃(13.2%).具体关键活性物种主要包括甲苯、间、对二甲苯、1,3-丁二烯、乙烯、丙烯等芳香烃和烯烃物种,具体以烯烃C2~C4为主,芳香烃C6~C8为主.不同污染阶段O3与ΦOFP之间存在典型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并且ΦOFP转化为O3的量均小于20%,说明臭氧浓度仍有很大上升空间;这对定量评估大气中VOCs对臭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污染 挥发性有机物 最大臭氧生成潜势量 增量反应性
原文传递
中国环保重点城市API指数的时空模态区域分异 被引量:39
8
作者 魏海萍 +3 位作者 伏晴艳 高松 黄嵘 黄嫣旻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4-391,共8页
从区域空气污染监测、分析、预报研究与综合管理需求出发,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将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2004年7月1日-2006年6月30日2年逐日API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时空分布资料分解为模态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并对模态间... 从区域空气污染监测、分析、预报研究与综合管理需求出发,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将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2004年7月1日-2006年6月30日2年逐日API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时空分布资料分解为模态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并对模态间差异性进行了Morlet小波分析,研究其频谱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环保重点城市API指数时空模态区域分异体系.结果表明:以API指数作为评价指标,中国主要城市空气污染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全国47个重点城市可分为10个区域,分别代表不同的污染时空模态.EOF及Morlet小波方法将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API指数的时空分布清晰地表达出来,为空气污染区域分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由于城市空间分布稀疏,难以涵盖全国所有城市的空气污染信息,因此,区域划分体系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I指数 时空模态 区域分异 经验正交函数 MORLET小波
下载PDF
某市霾污染因子PM2.5引起居民健康危害的经济学评价 被引量:37
9
作者 殷永文 程金平 +4 位作者 魏海萍 嵇若旭 于金莲 于宏然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定量评价某市霾污染因子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及其经济损失。方法采用以流行病学研究为基础的暴露-反应关系估算某市2009年因霾污染因子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单位健康效应的经济价值统计相应的经济损失。结... 目的定量评价某市霾污染因子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及其经济损失。方法采用以流行病学研究为基础的暴露-反应关系估算某市2009年因霾污染因子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单位健康效应的经济价值统计相应的经济损失。结果 2009年该市霾污染因子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共造成经济损失达24.61亿元,占该市2009年GDP的0.17%。结论该市目前的霾污染水平造成的居民健康危害及经济损失较为明显,该方法可用于PM2.5致居民健康危害的经济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污染 颗粒物 健康危害
原文传递
上海中心城区冬季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组成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10
作者 王东方 高松 +2 位作者 张元茂 魏海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5-58,72,共5页
采样分析了上海中心城区冬季2009年1月-2月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组分,并对其污染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城区范围内OC、EC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OC、EC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PM2.5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 采样分析了上海中心城区冬季2009年1月-2月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组分,并对其污染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城区范围内OC、EC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OC、EC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PM2.5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88%、1.49%;ρ(OC)/ρ(EC)比值较高,为5.73,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二次有机污染;OC质量浓度和EC质量浓度有着很好的相关性,二者一定程度上有着相同的源;春节前后,TC浓度变化(即OC+EC)呈现明显的假日效应,机动车排放是TC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元素碳 PM2.5
下载PDF
基于VOCs加密监测的上海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林燕芬 +9 位作者 高宗江 林长青 周守毅 宋钊 陈晓婷 梁国平 王茜 黄侃 黄蕊珠 伏晴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6-133,共8页
针对2017年8月4—7日在上海市及周边城市发生的臭氧污染过程,结合30个采样点连续4 d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苏玛罐样品分析数据及O_3和NO_2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O_3和NO_2的时间变化特征、VOCs组分及臭氧生成潜势(OFP)... 针对2017年8月4—7日在上海市及周边城市发生的臭氧污染过程,结合30个采样点连续4 d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苏玛罐样品分析数据及O_3和NO_2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O_3和NO_2的时间变化特征、VOCs组分及臭氧生成潜势(OF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VOCs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样期间,上海市的O_3和NO_2平均浓度水平总体均高于周边的5个城市.VOCs均值浓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为西北部高于东南部,上海市VOCs均值浓度为48×10^(-9),相较周边城市处于中间水平.上海市各类VOCs浓度为OVOCs>烷烃>卤代烃>芳香烃>烯炔烃,OFP贡献为芳香烃>烯炔烃>烷烃>OVOCs和卤代烃.VOCs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溶剂使用、化工和石化工艺过程是上海市VOCs的3个主要来源.结合VOCs来源解析与OFP的贡献分析,控制上海市臭氧污染需重点削减溶剂使用和化工工艺过程中的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苯等芳香烃的排放,同时加强机动车和石化工艺过程中丙烯、乙烯和乙炔的排放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来源解析 上海
原文传递
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数指标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束炯 +3 位作者 张弛 廉丽姝 孙娟 陈端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0-464,共5页
根据上海市1999~2002年间逐时能见度资料的分析,建立了上海市大气能见度等级.通过对影响能见度变化的气象因子和污染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能见度的因子主要是污染、云量和相对湿度以及天气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 根据上海市1999~2002年间逐时能见度资料的分析,建立了上海市大气能见度等级.通过对影响能见度变化的气象因子和污染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能见度的因子主要是污染、云量和相对湿度以及天气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数指标体系,并对各等级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当能见度等级为差时,影响能见度的因子按其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污染因子、云量和相对湿度因子、天气状况因子;当能见度等级为较差时,3种因子作用相当;当能见度等级为中等及较好时,天气状况因子作用最大;当能见度等级为好时,不需要说明其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指数 消光系数 分视指数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上海世博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原因分析 被引量:32
13
作者 黄嫣旻 魏海萍 +1 位作者 张懿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3,共6页
通过2001—2010年世博会同期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和特征分析,简析上海世博会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世博后空气污染反弹问题的原因。结果表明,世博期间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8.4%,为历年同期最佳;大气污染防控措施成效显... 通过2001—2010年世博会同期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和特征分析,简析上海世博会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世博后空气污染反弹问题的原因。结果表明,世博期间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8.4%,为历年同期最佳;大气污染防控措施成效显著,尤其是脱硫措施实施效果明显;世博后由于季节变换、沙尘影响和监管力度减弱等因素导致空气污染有所反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环境空气质量 变化特征 原因分析 世博后反弹
下载PDF
上海夏季臭氧生成机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罗恢泓 袁自冰 +7 位作者 郑君瑜 杨雷峰 黄志炯 黄晓波 林小华 贾光林 李文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4-168,共15页
上海的臭氧污染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深入了解臭氧的生成机制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是采取科学有效防控措施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应用长三角地区最新的臭氧前体物排放清单和本地化WRF/Modified SMOKE/CMAQ数值模型系统,对2017年8月1—9日上海市一... 上海的臭氧污染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深入了解臭氧的生成机制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是采取科学有效防控措施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应用长三角地区最新的臭氧前体物排放清单和本地化WRF/Modified SMOKE/CMAQ数值模型系统,对2017年8月1—9日上海市一次持续性臭氧污染事件进行了模拟研究.同时,在重现臭氧浓度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针对一系列前体物防控措施及其对臭氧峰值浓度的影响开展了敏感性实验,建立了上海夏季臭氧污染爆发时段各区域臭氧及其前体物的非线性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此次臭氧污染事件中上海市臭氧污染机制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时间方面,上海市整体臭氧生成机制由NO_x控制经过渡区转变为VOCs控制;空间方面,上海北部及西部多处于NO_x控制,南部为过渡区,中部及东部则以VOCs控制为主,且大尺度环流是导致其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当上海受大陆低压控制盛行偏南风时,区域传输以VOCs为主,臭氧的防控应侧重于NO_x减排;当上海受副高边缘控制主要吹偏北风时,区域传输以NO_x为主,臭氧的防控应侧重于VOCs减排;当上海受弱高压脊控制背景风微弱,区域传输不显著时,臭氧防控的重点应以VOCs和NO_x协同控制为主.在目前的预报技术下,大尺度环流特征通常可以提前48~72 h进行准确预报,因此,可以根据大尺度环流预报结果及时调整本地防控策略,以达到在不同污染特征下臭氧削峰的最大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成机制 时空变化特征 臭氧防治策略 上海市
原文传递
基于SOA和O3生成潜势的上海市VOCs优控物种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为评估上海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采用SUMMA罐采样实验室GC-FID/MS分析方法开展了环境空气104种臭氧前体物和TO-15组分分析,采用DNPH吸附管采样实验室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开展了环境空气13种... 为评估上海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采用SUMMA罐采样实验室GC-FID/MS分析方法开展了环境空气104种臭氧前体物和TO-15组分分析,采用DNPH吸附管采样实验室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开展了环境空气13种醛酮类组分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8-11月上海市代表点位VOCs摩尔分数均值范围为20. 61~50. 38 nmol/mol,臭氧生成潜势(OFP)均值范围为60. 55~184. 12μg/m^3,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AFP)为21. 63~61. 72μg/m^3。醛酮类和芳香烃类是OFP的主要贡献因子,贡献占比分别为31. 5%~55. 2%和21. 6%~37. 8%。芳香烃类对AFP贡献超过90%。从主要组分构成来看,城区人口密集区点位乙烷、丙烷浓度最高,其他点位甲醛浓度最高;甲醛对OFP贡献最大;间/对二甲苯在浦东书院点位AFP贡献最大,其他点位为甲苯。OFP和AFP双控物种各点位均有4~5个主要物种,以芳香烃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 气溶胶生成潜势
下载PDF
VOCs比值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6
作者 盛涛 陈筱佳 +4 位作者 高松 刘启贞 伏晴艳 高宗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2-130,共9页
近年来随着VOCs在线监测工作在全国的开展,海量数据的有效性验证和数据分析工作量也随之增加;VOCs种类繁多,应用多种组分分析来发现特征和规律,存在很大难度。比值法由于便捷、快速等优势,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该研究梳理了最新国内外V... 近年来随着VOCs在线监测工作在全国的开展,海量数据的有效性验证和数据分析工作量也随之增加;VOCs种类繁多,应用多种组分分析来发现特征和规律,存在很大难度。比值法由于便捷、快速等优势,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该研究梳理了最新国内外VOCs比值法的主流应用研究进展,详细汇总了比值法在验证监测数据质量、指示污染来源和分析光化学反应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旨在为VOCs的数据质量验证、污染特征分析和溯源等方面提供基础方法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比值法 验证数据 污染来源 光化学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上海春季近地面臭氧污染区域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梁昱 刘禹含 +3 位作者 王红丽 李莉 陆克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807-3815,共9页
为研究上海春季近地面臭氧污染的区域性特征,对长三角地区55个城市国控站点及上海市54个城市监测站点2016年5月的臭氧监测网络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并将分析结果与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主... 为研究上海春季近地面臭氧污染的区域性特征,对长三角地区55个城市国控站点及上海市54个城市监测站点2016年5月的臭氧监测网络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并将分析结果与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可以解析出行为模式不同的臭氧生成及传输来源主成分,且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下可以解析出区域背景臭氧浓度.长三角地区春季区域臭氧特征复杂,存在9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所能解释的背景臭氧浓度在68.8~154.7μg·m^(-3)之间,而上海市主成分解析结果较为集中,仅能解析出两个主成分,且第一主成分即可解释90.5%的臭氧.对比同时段长三角及上海市主成分分析解析结果,上海市春季臭氧污染主要受到来自海洋的东南风影响,高浓度臭氧污染的本地生成贡献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臭氧 污染区域性特征 传输影响 主成分分析 上海市
原文传递
上海市浦东城区二次气溶胶生成的估算 被引量:21
18
作者 崔虎雄 吴迓名 +4 位作者 伏晴艳 张懿华 王东方 王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003-2009,共7页
利用2010年5~10月不同日最高O3小时浓度(O3,max)下PM10浓度变化评估不同O3浓度水平下二次气溶胶生成量.CO作为一次颗粒物的标志物,O3作为光化学反应水平的指示物种.结果表明不同光化学水平条件下,PM10中一次与二次气溶胶浓度及比例存... 利用2010年5~10月不同日最高O3小时浓度(O3,max)下PM10浓度变化评估不同O3浓度水平下二次气溶胶生成量.CO作为一次颗粒物的标志物,O3作为光化学反应水平的指示物种.结果表明不同光化学水平条件下,PM10中一次与二次气溶胶浓度及比例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光化学水平的增加,PM10中一次气溶胶排放浓度增长不大(0.036~0.044 mg.m-3),二次气溶胶的生成量却呈数倍增长(0.018~0.055 mg.m-3);二次与一次气溶胶浓度的比例也从49.8%增加到124.5%.O3,max出现的时间也随着光化学水平的增强由13:00推迟到14:00,二次气溶胶生成的主要时段也从11:00~20:00增加到09:00~20:00;此外,PM2.5中主要组分SO24-、NO3-、OC等比例随着光化学水平(即O3,max浓度)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当O3,max<0.10 mg.m-3时,PM2.5主要由12.0%有机碳(OC)、18.7%硫酸盐、13.1%硝酸盐和4.5%元素碳(EC)组成,而O3,max>0.20mg.m-3时,PM2.5主要由20.0%有机碳(OC)、22.9%硫酸盐、23.1%硝酸盐和4.7%元素碳(EC)组成.说明SO24-、NO3-、OC受光化学水平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气溶胶 光化学反应 臭氧 气溶胶组分
原文传递
上海市氮氧化物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莉 束炯 +2 位作者 李朝颐 陈端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根据上海市 1 998- 2 0 0 0年 NOx浓度监测数据 ,对其月变化、城乡差异进行分析。将 NOx 浓度最低、最高月份值与气象条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NOx浓度年内月变化呈“U”型 ,在冬季出现最高值 ,夏、秋季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冬季稳定型... 根据上海市 1 998- 2 0 0 0年 NOx浓度监测数据 ,对其月变化、城乡差异进行分析。将 NOx 浓度最低、最高月份值与气象条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NOx浓度年内月变化呈“U”型 ,在冬季出现最高值 ,夏、秋季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冬季稳定型气象条件出现频率高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夏、秋季则相反。应用 SPSS统计分析软件 ,对 NOx浓度与各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NOx 浓度与风速有很强的负相关性 ,与气温、气压、太阳辐射等要素也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 NOx浓度的气象学预报模式。 NOx浓度城乡差异明显 ,城区高于郊区。因为 NOx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 ,集中于城区 ;另外郊区建筑物不像城区那么密集 ,扩散条件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氮氧化物 污染 气象条件 上海市
下载PDF
上海市典型交通环境空气污染特征 被引量:19
20
作者 盛涛 潘骏 +2 位作者 刘启贞 伏晴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93-3200,共8页
基于2018年上海市3种类型的交通环境空气监测站(路边站,港口站和机场站)的在线监测数据,探讨了3种交通站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昼夜分布特征,比较分析了同期上海市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并揭示了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对交通环境空气的影响.结果显... 基于2018年上海市3种类型的交通环境空气监测站(路边站,港口站和机场站)的在线监测数据,探讨了3种交通站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昼夜分布特征,比较分析了同期上海市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并揭示了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对交通环境空气的影响.结果显示,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尤其是港口环境空气中NOx,NO2和NO年小时平均浓度显著高于上海市年小时平均浓度;其中NO高出上海市年小时平均浓度比例最高,港口,路边和机场环境空气NO浓度分别为68,36和17μg/m^3,分别高出上海市年小时平均浓度871%,414%和143%;交通环境空气中的O3平均浓度范围为42~65μg/m^3,均低于上海市平均浓度.NOx,NO2,NO,PM10,PM2.5,CO和BC(黑炭)昼夜浓度主要呈现双峰分布特征,且峰值出现时间与交通活动高峰时间较为吻合;O3的峰值大多出现在13:00,且机场环境空气浓度中O3浓度最高,峰值浓度为108μg/m3.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上海市路边环境空气中SO2,NOx,NO2,NO,PM10,PM2.5,O3,CO和BC在周一~周日无明显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交通环境空气 污染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