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PCR技术首次用缅甸蟒人工养殖混养种群作为实验样本,进行mt DNA COI基因序列扩增,得到28条mt 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1 428 bp,其中T、C、A和G的含量分别为29.8%、15.5%、27.9%和26.9%,A+T的含量(54.8%)高于C+G的含量(45.2%)。...采用PCR技术首次用缅甸蟒人工养殖混养种群作为实验样本,进行mt DNA COI基因序列扩增,得到28条mt 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1 428 bp,其中T、C、A和G的含量分别为29.8%、15.5%、27.9%和26.9%,A+T的含量(54.8%)高于C+G的含量(45.2%)。保守位点(C)占89.6%,变异位点(V)占9.6%,简约信息位点(Pi)占1.7%。根据个体系统发育进化树与群体间遗传距离重新判定缅甸蟒人工养殖混养养殖种群的个体来源,并确定28条养殖个体中8条来自海南,20条来自越南。从遗传距离结果可以看出,缅甸蟒养殖群体与野生缅甸蟒相比,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展开更多
文摘采用PCR技术首次用缅甸蟒人工养殖混养种群作为实验样本,进行mt DNA COI基因序列扩增,得到28条mt 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1 428 bp,其中T、C、A和G的含量分别为29.8%、15.5%、27.9%和26.9%,A+T的含量(54.8%)高于C+G的含量(45.2%)。保守位点(C)占89.6%,变异位点(V)占9.6%,简约信息位点(Pi)占1.7%。根据个体系统发育进化树与群体间遗传距离重新判定缅甸蟒人工养殖混养养殖种群的个体来源,并确定28条养殖个体中8条来自海南,20条来自越南。从遗传距离结果可以看出,缅甸蟒养殖群体与野生缅甸蟒相比,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