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本《圣地游记述》再研究
1
作者 武绍卫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俄藏敦煌文书ДX.234《圣地游记述》之前被推定为唐初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但从写本书法、重要用词以及记事风格来看,此写本绝非《中天竺国行记》,而是5世纪中后叶的作品,并且很可能是目前所知抄写年代最早的西域游记。此写本内容极... 俄藏敦煌文书ДX.234《圣地游记述》之前被推定为唐初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但从写本书法、重要用词以及记事风格来看,此写本绝非《中天竺国行记》,而是5世纪中后叶的作品,并且很可能是目前所知抄写年代最早的西域游记。此写本内容极其简略,只记载经行线路和圣迹分布,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用色彩。综合来看,该写本近乎流水账式的极简风格,应是游记作者或后来整理者有意为之,很可能是为当时西行求法之人准备的简明指南手册。北宋初年官方派遣的求法僧团也曾使用过类似的、同样只记载西行路线的S.388《西天路竟一本》,这反映出自南北朝早期至北宋初年,这种简明指南手册一直为西行求法僧所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圣地游记述》 《中天竺国行记》 西行求法 路线指南
原文传递
神龙初册封罽宾考
2
作者 武绍卫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1,共9页
《新唐书·罽宾传》中关于"神龙初册封罽宾王"的记载一直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根据对《新唐书》记载的辨析,可以确认此处文字应该可信;并且,开元十九年蔡景撰写的《述二大德行迹》记载中宗初年僧人义紭确曾作为使团成员前往... 《新唐书·罽宾传》中关于"神龙初册封罽宾王"的记载一直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根据对《新唐书》记载的辨析,可以确认此处文字应该可信;并且,开元十九年蔡景撰写的《述二大德行迹》记载中宗初年僧人义紭确曾作为使团成员前往罽宾,由此亦可确认中宗神龙初年前后罽宾曾遣使唐廷通报事务,而中宗随后派出使团前往罽宾进行册封.神龙初前后,罽宾的遣使与其国内王位更迭有关,同时可能也与当时谢䫻王国以及白衣大食的军事进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龙 罽宾 义紭 谢䫻
下载PDF
无名僧人的名山事业:中古时期僧人的日常抄经与校勘活动 被引量:5
3
作者 武绍卫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3-140,共18页
敦煌藏经洞文献绝大部分都是当时寺院僧人日常所用之物,站在他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处理敦煌文献,则可以对数量庞大的佛教文献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进行深层次发掘。S.102是一件抄有《梵网经》等传世佛教戒律的写本,其上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校勘... 敦煌藏经洞文献绝大部分都是当时寺院僧人日常所用之物,站在他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处理敦煌文献,则可以对数量庞大的佛教文献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进行深层次发掘。S.102是一件抄有《梵网经》等传世佛教戒律的写本,其上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校勘痕迹,以及一份记录此写本艰辛校勘过程的后记。此写本对揭示敦煌乃至整个中古时期僧人抄经、校经、读经等一整套围绕佛教经典展开的日常修行活动极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抄经 抄本 梵网经
原文传递
慧琳所见《往五天竺国传》研究
4
作者 武绍卫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29,共8页
唐开元时期新罗僧慧超撰写的《往五天竺国传》早已佚失,但因被保存在敦煌藏经洞,故得以于20世纪初再次被发现;也因其传记标题、作者姓名以及一些词汇曾被慧琳编入《一切经音义》,所以才能被伯希和等人识别出来。慧琳所摘词汇,是研究《... 唐开元时期新罗僧慧超撰写的《往五天竺国传》早已佚失,但因被保存在敦煌藏经洞,故得以于20世纪初再次被发现;也因其传记标题、作者姓名以及一些词汇曾被慧琳编入《一切经音义》,所以才能被伯希和等人识别出来。慧琳所摘词汇,是研究《往五天竺国传》的关键线索。这些词汇,既有与敦煌本相合者,也有词义相合而文字有异者,更有超出敦煌本者。对慧琳所摘词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敦煌本《往五天竺国传》的内容及性质,也有益于深化对慧琳所见三卷本《往五天竺国传》之内容、篇幅以及形成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本 慧超 《往五天竺国传》 慧琳 《一切经音义》
下载PDF
五代宋初丝路上游方僧的境遇与应对——以敦煌本“乞衣类”《秋吟》为中心
5
作者 武绍卫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29,215,共9页
游方僧是晚唐五代宋初活跃于丝路上的特殊团体,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西行印度求法和巡礼佛教圣迹。行路万里,其间会遇到种种境遇,为维系生存,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敦煌文献中的“乞衣”类《秋吟》很可能是五代宋初西行求法僧带至敦煌的... 游方僧是晚唐五代宋初活跃于丝路上的特殊团体,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西行印度求法和巡礼佛教圣迹。行路万里,其间会遇到种种境遇,为维系生存,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敦煌文献中的“乞衣”类《秋吟》很可能是五代宋初西行求法僧带至敦煌的,反映了丝路上游方僧的生活形态,对了解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应对措施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 《秋吟》 游方僧 化缘
原文传递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众居家原因——兼论唐后期寺众居家现象出现原因 被引量:3
6
作者 武绍卫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1,共8页
敦煌僧众"居家过活"被视为敦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关于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李正宇等先生认为源于吐蕃佛教等原因,但这实际上是过于突出敦煌的独特性了。当将整个唐帝国后期的佛教发展纳入考虑范围,便会发现居家并非敦煌一地独有的... 敦煌僧众"居家过活"被视为敦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关于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李正宇等先生认为源于吐蕃佛教等原因,但这实际上是过于突出敦煌的独特性了。当将整个唐帝国后期的佛教发展纳入考虑范围,便会发现居家并非敦煌一地独有的现象,诸如山东等地亦是如此。多地出现僧人居家现象,实际上是僧团严重膨胀、寺院经济衰退,以及地方僧众与世俗家庭关系不曾分割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归义军 居家 僧房 寺院经济 小农经济
原文传递
一首新破解的敦煌回文诗——S.3046性质新考 被引量:2
7
作者 武绍卫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42,共11页
S.3046历来被视为"随手杂写",但实际上却是一首设计别出心裁的回文诗。这首回文诗既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佛教唯识宗和禅宗发展的产物,也是敦煌佛教徒受唐代文人习作杂体诗风气浸染而创作出的作品。回文诗作者与书者将回文形... S.3046历来被视为"随手杂写",但实际上却是一首设计别出心裁的回文诗。这首回文诗既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佛教唯识宗和禅宗发展的产物,也是敦煌佛教徒受唐代文人习作杂体诗风气浸染而创作出的作品。回文诗作者与书者将回文形态、僧诗内容与个人宗教信仰巧妙结合在一起,使这首诗成为敦煌杂体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时,此件回文诗的发现对我们认知敦煌地区诗人的知识构成、文人情趣及时代风尚等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遗书S.3046 回文诗 般心赞 双勾布局
原文传递
响堂山唐代双束碑复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于亚龙 武绍卫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17,共12页
北响堂山顶部西天宫殿殿门石柱碑现在虽被分做两侧门柱,但实际上是一国内罕见的双束碑。其规格、形制等都与岱岳双束碑非常接近。此碑对于了解北齐以后响堂山的历史演变,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虽然此石柱碑早已残损,但无论从其形制与规格... 北响堂山顶部西天宫殿殿门石柱碑现在虽被分做两侧门柱,但实际上是一国内罕见的双束碑。其规格、形制等都与岱岳双束碑非常接近。此碑对于了解北齐以后响堂山的历史演变,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虽然此石柱碑早已残损,但无论从其形制与规格,还是历史与文物价值等角度来看,它都称得上是"响堂山第一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堂山石窟 双束碑 天宫
原文传递
页码的诞生:中国古籍上的页码及其使用
9
作者 武绍卫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页码”是现代书籍中最不起眼,但又最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不过,这种要素并非随书籍出现而出现。中国书籍中最早具有部分页码功能的可能是简册时代的“简号”,但简号与页码又有很大差别,使用也不广泛。纸质时代后的最初数百年中,中国书... “页码”是现代书籍中最不起眼,但又最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不过,这种要素并非随书籍出现而出现。中国书籍中最早具有部分页码功能的可能是简册时代的“简号”,但简号与页码又有很大差别,使用也不广泛。纸质时代后的最初数百年中,中国书籍的主要形态是卷轴,但卷轴却没有使用过任何页码符号。较多使用页码的是梵夹装,但数量也不是很大。雕版印刷时代,中国书籍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页码。这应该是中国书籍独立产生的页码,与同一时期西方书籍上的页码没有关联。普及后,页码对书籍的阅读和利用产生了深层次影响。但和西方页码系统相比,中国自主产生的书籍页码系统有一定缺陷。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中国书籍上的页码系统逐渐被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码 简册 卷轴 册子 目录
下载PDF
敦煌本P.3618V《秋吟》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武绍卫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63-69,共7页
《秋吟》系僧人化缘所用唱本,之前敦煌文献中共发现四本,即P.3618、S.5572、P.2704V和P.4980等。最新发现的两本《秋吟》,内容一详一略,都抄写在P.3618卷背。这两本《秋吟》的使用者是离开本居寺院而在丝路之上行走的游方僧。它们虽然... 《秋吟》系僧人化缘所用唱本,之前敦煌文献中共发现四本,即P.3618、S.5572、P.2704V和P.4980等。最新发现的两本《秋吟》,内容一详一略,都抄写在P.3618卷背。这两本《秋吟》的使用者是离开本居寺院而在丝路之上行走的游方僧。它们虽然都有缺略,但却保存了之前发现的诸本《秋吟》所不具有的表演环节,可以增进我们对丝路上游方僧的境遇和应对措施的认知。并且在表演环节和叙事文词方面,它们和卷子正面抄写的《秋吟》形成了很好的互补,显示出了抄写者的设计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本P.3618V《秋吟》 游方僧 讲唱 表演
下载PDF
“第四届中国古文书学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武绍卫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6年第5期67-68,共2页
2015年10月24-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中心、徽学研究中心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合办的“第四届中国古文书学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海内外的35位学者围绕中国古代官文书学的界定与分类、官文书的实际应用等... 2015年10月24-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中心、徽学研究中心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合办的“第四届中国古文书学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海内外的35位学者围绕中国古代官文书学的界定与分类、官文书的实际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古文书学 综述 敦煌学研究 简帛研究 大学历史 徽学研究 官文书
原文传递
印图中的信仰:从《一乘法界图》到《般心赞》
12
作者 沈寿程 武绍卫 《形象史学》 2019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602~668)曾创制七十三印图,但于后世渐渐失传;与之类似的印图,唯有《一乘法界图》流传甚广。1《一乘法界图》,历代被视为智俨弟子新罗义湘所作,但房山石经本《一乘法界图》的发现,为学界提供"俨法师制"的说...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602~668)曾创制七十三印图,但于后世渐渐失传;与之类似的印图,唯有《一乘法界图》流传甚广。1《一乘法界图》,历代被视为智俨弟子新罗义湘所作,但房山石经本《一乘法界图》的发现,为学界提供"俨法师制"的说法,“俨法师”即义湘之师——华严二祖智俨法师。其实,无论作者是谁,《一乘法界图》都与智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乘法界图 华严宗 房山石经 《一乘法界图》 三山灯来
原文传递
中古时期五台山信仰的传播路径考——以中古时期的五台山“巡礼”和“化现故事”为中心 被引量:4
13
作者 武绍卫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56,共10页
南北朝以降,五台山逐渐成为文殊菩萨道场,也成为了东亚佛教世界中的重要信仰中心。五台山信仰最初只是流布在五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性信仰,而到了中晚唐时期,则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信仰。这一信仰的扩展过程,更多是层累的造成... 南北朝以降,五台山逐渐成为文殊菩萨道场,也成为了东亚佛教世界中的重要信仰中心。五台山信仰最初只是流布在五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性信仰,而到了中晚唐时期,则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信仰。这一信仰的扩展过程,更多是层累的造成。这一过程中,巡礼僧的传播主体作用,口头、文本、图像等的传播媒介作用,长安、洛阳在传播路线上的中心地位,都值得重视。藉此,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中古时期五台山信仰从区域性信仰发展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信仰过程中的传播阶段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信仰 化现 巡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