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极端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风 被引量:162
1
作者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41-651,共11页
依据资料分析发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呈反向变化关系,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异常偏高( 低) 时期,30 ~50oN 的亚洲大陆中部气压显著偏低( 高) ,致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减弱( 增强) ... 依据资料分析发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呈反向变化关系,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异常偏高( 低) 时期,30 ~50oN 的亚洲大陆中部气压显著偏低( 高) ,致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减弱( 增强) 以及亚洲大陆北部气温显著偏高( 低)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异常变化对北大西洋涛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其对北半球海平面气压、850 hPa 温度的影响也明显要弱于北大西洋涛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涛动 西伯利亚高压 极端变化 季风
下载PDF
冬季北极涛动和北极海冰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8
2
作者 卞林根 张人禾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1-220,共10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冬季北极涛动 (北大西洋涛动 )和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北极海冰 东亚气候 北大西洋涛动 影响 变化 冬季 研究
下载PDF
冬季北极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 被引量:84
3
作者 黄荣辉 高登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7-275,共9页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区是影响东亚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之一,该海区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500hPa高度场的EU遥相关型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弱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冬季该海区海冰偏多,则500h...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区是影响东亚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之一,该海区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500hPa高度场的EU遥相关型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弱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冬季该海区海冰偏多,则500hPa高度场容易出现EU遥相关型(日本及西欧500hPa高度场偏高),亚洲大陆上的冷高压减弱。而北太平洋海域海平面气压升高,致使东亚冬季风偏弱以及2月份入侵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减少;而冬季该海区海冰偏少时,情况正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面积 EU遥相关型 冬季风 季风 海冰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气候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年代际转型及其可能成因 被引量:67
4
作者 张人禾 +1 位作者 赵平 韩晋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7-706,共10页
指出了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气候转型。伴随着这次年代际转型,80年代末以后中国东部南方地区降水明显增多,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且南北范围变大,西北太平洋上空850hPa反气旋增强。中国东部夏... 指出了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气候转型。伴随着这次年代际转型,80年代末以后中国东部南方地区降水明显增多,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且南北范围变大,西北太平洋上空850hPa反气旋增强。中国东部夏季80年代后期出现南方多雨的年代际转型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存在密切联系,它们也都在80年代末出现年代际转型。从80年代末以后,伴随着欧亚大陆春季积雪明显减少和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明显增高,中国夏季南方降水明显增加。文中分析了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和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影响中国降水的物理过程,指出欧亚大陆春季积雪能够在500hPa激发出大气中的遥相关波列,所激发出的波列可以从春季一直持续到夏季,造成中国北方为高压控制,南方为微弱低压控制,使得降水出现在中国南方。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的升高能够减小海陆热力差异,使得夏季风减弱,导致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夏季气候 年代际变化 年代际转型
下载PDF
秋-冬季节北极海冰对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52
5
作者 苏京志 张人禾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2335-2343,共9页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前期秋到冬季北冰洋东部、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秋冬季北冰洋海冰密集度与同期海表温度异常可导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及东亚的地表气温异常.数值...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前期秋到冬季北冰洋东部、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秋冬季北冰洋海冰密集度与同期海表温度异常可导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及东亚的地表气温异常.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该结论,并且所有的数值试验结果一致表明,较低的海冰密集度能导致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温度负异常.本文提出了一种机制来解释秋冬季北极海冰密集度和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联系.9月份海冰密集度为预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前期信号,而若由单纯的热带海温异常则不能预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在近20年来(1990~2009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呈现增强的趋势,并伴随着亚洲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温度的降温趋势,从而导致近年来东亚严冬频发.最后,讨论了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地表气温短期趋势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西伯利亚高压 东亚气候 严冬频发
原文传递
Eurasian Snow Cover Variabil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被引量:44
6
作者 杨琨 张人禾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1-44,共14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atistical linkage between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and the preceding spring Eurasian snow water equivalent (SWE), using the datasets of summer rainfall observations from 513 stations, 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atistical linkage between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and the preceding spring Eurasian snow water equivalent (SWE), using the datasets of summer rainfall observations from 513 stations, satellite-observed snow water equivalent,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variables i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79 to 2004. The first two coupled modes are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method. The leading SVD mode of the spring SWE variability shows a coherent negative anomaly in most of Eurasia with the opposite anomaly in some small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 The mode displays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uperposed on an interdecadal variation that occurred in the late 1980s, with persistent negative phases in 1979-1987 and frequent positive phases afterwards. When the leading mode is in its positive phase, it corresponds to less SWE in spring throughout most of Eurasia. Meanwhile, excessive SWE in some small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 summer rainfall in South and Southeast China tends to be increased, whereas it would be decreased in the up-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recent two decades, the decreased spring SWE in Eurasia may be one of reasons for severe droughts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and much more significant rainfall events in South and Southeast China. The second SVD mode of the spring SWE variability shows opposite spatial variation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Eurasia, while mo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 are in phase. This mod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s with the succeeding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that is, less spring SWE in western Eurasia and excessive SWE in eastern Eurasia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te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asian snow cover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interdecadal variation
下载PDF
北半球海-冰-气系统的10年振荡及其振源初探 被引量:33
7
作者 高登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7-144,共8页
采用最大熵谱方法分析了1953~1990年间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指数、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周期,并把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与春夏各季节副热带高压的特征量指数(包括面积指数、... 采用最大熵谱方法分析了1953~1990年间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指数、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周期,并把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与春夏各季节副热带高压的特征量指数(包括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在海冰-大气气候系统中,明显存在10年尺度周期性变化;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与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海冰偏多(少)则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东亚冬季风也偏弱(强);冬季海冰面积变化与春夏各季节副热带高压的范围、强度均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海冰变化要超前0~1年;复经验正交分析表明大气10年尺度周期性变化的振荡源分布均与某一海区(洋区)有关,大气10年尺度变化是对海洋(海冰)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10年振荡 副热带高压 北半球 大气动力学
下载PDF
Possible Impacts of Winter Arctic Oscillation on Siberian High,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Sea-Ice Extent 被引量:41
8
作者 王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97-320,共24页
Using the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set covering a 40-year period from January 1958 to December 1997,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1950-1992), and monthly sea-ice concentration dataset for the period from 1953 to 1995, we... Using the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set covering a 40-year period from January 1958 to December 1997,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1950-1992), and monthly sea-ice concentration dataset for the period from 1953 to 1995, we investigate connections between winter Arctic Oscillation (AO) and Siberian high (SH),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and winter sea-ice extent in the Barents Se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nter AO not only influences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Arctic and the North Atlantic sector, but also shows possible effects on winter SH, and further influences EAWM, When winter AO is in its positive phase, both of winter SH and the EAWM are weaker than normal, and air temperature from near the surface to the middle troposphere is about 0.5-2degreesC higher than normal in the southeastern Siberia and the East Asian coast, including eastern China, Korea, and Japan. When AO reaches its negative phase, an opposite scenario can be observed.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winter SH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limate variations in Arctic and the North Atlantic sector. Its influence intensity and extent are obviously weaker than AO, exhibiting a 'local, feature in contrast to AO. This study further reveal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how the winter AO is related to winter SH. It is found that winter SH vari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both dynamic processes and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middle troposphere. The western SH variation mainly depends on dynamic processes, while its eastern part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 The maintaining of winter SH mainly depends on downward motion of airflow of the nearly entire troposphere. The airflow originates from the North Atlantic sector, whose vari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AO. When AO is in its positive (negative) phase, downward motion remarkably weakened (strengthened), which further influences winter SH. In addition, winter AO exhibits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simultaneous sea-ice extent in the Barents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Oscillation (AO) Siberian high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sea-ice extent
下载PDF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pring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Chinese Summer Rainfall:A Further Study 被引量:41
9
作者 张人禾 Bin W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666-678,共13页
In our previous study, a statistical linkage between the spring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SIC) and the succeeding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during the period 1968-2005 was identified. This linkage is demonstrated ... In our previous study, a statistical linkage between the spring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SIC) and the succeeding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during the period 1968-2005 was identified. This linkage is demonstrated by the leading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that accounts for 19% of the co-variance. Both spring SIC and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exhibit a coheren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two apparent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that occurred in the late 1970s and the early 1990s.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both spring Arctic SIC and Eurasian snow cover on the summer Eurasian wave train may explain their statistical linkage. In this study, we show that evolutio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from spring to summer, to a great extent, may expla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ring and summer Arctic SIC anomalies, and is dynamically consistent with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recent decad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pring Arctic SIC and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on interannual time scales is more important relative to interdecadal time scales. The summer Arctic dipole anomaly may serve as the bridge linking the spring Arctic SIC and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and their coherent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may reflect the feedback of spring SIC variability on the atmosphere. The summer Arctic dipole anomaly shows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relative to the Arctic Oscil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summer rainfall Arctic dipole anomaly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近期变化趋势 被引量:38
10
作者 阳坤 郭晓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23-932,共10页
最近30年,青藏高原气温明显上升,风速明显减弱.青藏高原的地表和大气热源强度在如何变化成为季风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应用青藏高原1984~2006年期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计算方法获得的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趋... 最近30年,青藏高原气温明显上升,风速明显减弱.青藏高原的地表和大气热源强度在如何变化成为季风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应用青藏高原1984~2006年期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计算方法获得的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一类是基于微气象基本理论和野外观测资料发展起来的物理方法,考虑了大气稳定度和地表热力粗糙度对热交换系数的影响;另一类是气候学研究常用的经验方法,即设定热交换系数为常数或风速的函数.结果表明:由物理方法估计的年均感热通量以每10年2%的速率在减弱;各季节的感热通量除冬季外,有约每10年2%~4%的减弱趋势.由两种经验方法估计的感热通量的气候平均值比较接近,但变化趋势却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即:当热交换系数设定为常数时,估计的年均感热通量以每10年约7%的速率减弱;当热交换系数与风速负相关时,感热通量则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因此,过去计算感热通量的经验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感热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稳定度 通量参数化 感热趋势
原文传递
北极海冰的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6
11
作者 黄荣辉 高登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428,共15页
文中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 ,模拟研究了北极海冰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尤其是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式中海冰厚度处理趋于合理分布 ,导致东亚冬、夏季风偏强 ,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冰... 文中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 ,模拟研究了北极海冰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尤其是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式中海冰厚度处理趋于合理分布 ,导致东亚冬、夏季风偏强 ,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冰岛低压的模拟结果更趋合理 ;另一方面 ,海冰厚度变化可以激发出跨越欧亚大陆的行星波传播 ,在低纬度地区 ,该行星波由西太平洋向东太平洋地区传播 ;海冰厚度变化对低纬度地区的对流活动也有影响。冬季北极巴伦支海海冰变化对后期大气环流也有显著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冬季巴伦支海海冰偏多 (少 )时 ,春季 (4~ 6月 )北太平洋中部海平面气压升高 (降低 ) ,阿留申低压减弱 (加深 ) ,有利于春季白令海海冰偏少 (多 ) ;而夏季 ,亚洲大陆热低压加深 (减弱 ) ,5 0 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 (南 )、强度偏强 (弱 ) ,东亚夏季风易偏强 (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冰 厚度 东亚季风 巴伦支海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面积
下载PDF
冬季北极海冰长期变化对华北降水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黄荣辉 高登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90-594,共5页
分析表明,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可以影响8 月份海河、辽河流域的降水;而冬季巴芬湾、戴维斯海峡海冰对7 月黄河中上游流域降水有影响,海冰与降水变化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北极 海冰 长期变化 降水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北极海冰融化影响东亚冬季天气和气候的研究进展以及学术争论焦点问题 被引量:29
13
作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6-805,共20页
北极历来是影响东亚冬季天气、气候的关键区域之一。北极表面增暖要比全球平均快2~3倍,即所谓北极的放大效应。随着全球增暖的持续以及北极海冰的持续融化,北极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进而可能对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天气、气候... 北极历来是影响东亚冬季天气、气候的关键区域之一。北极表面增暖要比全球平均快2~3倍,即所谓北极的放大效应。随着全球增暖的持续以及北极海冰的持续融化,北极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进而可能对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天气、气候产生影响。本文概述了有关北极海冰融化影响冬季东亚天气、气候的主要研究进展,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影响东亚冬季气候变率以及极端严寒事件的可能途径、存在的科学问题,以及学术界的争论焦点。秋、冬季节是北极海冰快速形成时期,此时北极海冰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要强于大气对海冰的影响。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异常偏少,不仅影响北冰洋局地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而且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对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天气、气候产生影响。北极海冰通过以下两个可能机制来影响东亚冬季的天气、气候:(1)北极海冰的负反馈机制;(2)由海冰异常偏少引起的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机制。秋、冬季节北极海冰持续异常偏少,特别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异常偏少,既可以加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偏强),也可以导致冬季风偏弱。导致海冰影响不确定性的部分原因是:(1)夏季北极大气环流状态影响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反馈效果;(2)冬季大气环流对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响应的位置、强度不同造成的。秋、冬季节北极海冰持续异常偏少,在适宜的条件下(例如,前期夏季北极大气环流的热力和动力条件,有利于加强北极海冰偏少对冬季大气的反馈作用),可以激发出有利于冬季亚洲大陆极端严寒过程的大气环流异常。目前学术界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关于北极增暖、北极海冰融化对中纬度区域影响的争论;(2)关于1980年代后期以来,冬季欧亚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冰 极端事件 西伯利亚高压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与北大西洋接壤的北极海冰和年际气候变化 被引量:22
14
作者 黄荣辉 高登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8期1993-1998,共6页
冬季与北大西洋接壤的北极海冰面积变化与北大西洋区域气候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处于异常偏高(低)时期,冰岛低涡加深(减弱)位置偏北(南),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也偏强(弱),并且位置也偏北(南),导... 冬季与北大西洋接壤的北极海冰面积变化与北大西洋区域气候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处于异常偏高(低)时期,冰岛低涡加深(减弱)位置偏北(南),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也偏强(弱),并且位置也偏北(南),导致中纬度纬向西风偏强(弱),受其影响中纬度北大西洋海温升高(降低),因而增强(减弱)暖洋流向高纬度区域输送,流入巴伦支海的北大西洋海水增多(减少),致使巴伦支海南部混合层水温偏高(偏低);同时,大气温度场分布也表明,欧洲北部及其相邻的北极区域增暖(变冷)以及巴芬湾、戴维斯海峡附近区域气温降低(升高),致使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减少(增多)以及巴芬湾、戴维斯海峡海冰增加(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涛动 海冰 北极 气候变化 年际变化
原文传递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及其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以及外强迫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5
15
作者 张人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9-233,共15页
利用欧洲中心35年(1968—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ERA-40),通过矢量经验正交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第2、3优势模态及其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异常之间的联系。这两个优势模态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有... 利用欧洲中心35年(1968—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ERA-40),通过矢量经验正交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第2、3优势模态及其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异常之间的联系。这两个优势模态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累计解释协方差超过了东亚夏季风的第1模态。东亚夏季风变率的第2模态解释了13%的风场协方差,由两个不同的子模态构成(P21和P22),分别对应夏季500hPa高度场的双阻塞高压异常型(乌拉尔山附近以东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异常)和欧亚大陆北部的准纬向遥相关波列。东亚夏季风第3模态解释了8.2%的风场协方差,依然包括两个不同的子模态(P31和P32),分别对应夏季500 hPa高度场在欧亚大陆北部的两个不同遥相关波列。这些夏季风模态均对中国降水变化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华北和东北地区。近几十年来中国夏季降水的两次年代际变化与夏季风第3模态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春季北极海冰对于中国夏季降水变化和夏季风模态P31均是先兆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模态 中、高纬度环流异常 北极海冰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2 位作者 效存德 逯昌贵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2-691,F003,共21页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大气科学 南极 海冰 中山站 北极 大气化学 气候 半岛地区 鹅种
下载PDF
从2011/2012和2015/2016年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看北极海冰以及前期夏季北极大气环流异常的作用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杨琨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3-696,共14页
利用美国NCEP/NCAR、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得来中心海冰密集度资料,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2011/2012和2015/2016年两个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和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尽管热带太平洋海温背景截然不... 利用美国NCEP/NCAR、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得来中心海冰密集度资料,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2011/2012和2015/2016年两个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和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尽管热带太平洋海温背景截然不同(分别为弱的拉尼娜事件和强厄尔尼诺事件),但这两个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均异常偏强,自1979年以来其强度分别排第1和第5位。前期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是导致这两个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的主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前期夏季北冰洋表面反气旋风场,以及其上空对流层中、低层平均气温偏高,加强了北极海冰偏少对冬季大气变率的负反馈,进一步促进了西伯利亚高压的加强,从而有利于东亚地区冬季阶段性强严寒的出现。因此,夏季北极大气环流的动力和热力状态不仅影响夏、秋季北极海冰,而且对海冰偏少影响亚洲冬季气候变率有重要调节作用。2015/2016年冬季强厄尔尼诺事件并不能掩盖来自北极海冰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西伯利亚高压 北冰洋 反气旋 厄尔尼诺事件
下载PDF
冬春季节北极海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高登 黄荣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利用1953~1990年海冰密集度资料,研究了冬、春季节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 征。结果表明:冬、春季节海冰变率大的海区主要有巴伦支海、格陵兰海、巴芬湾、戴维斯 海峡以及白令海;在巴芬湾、戴维斯海峡和白令海海区,冬季海冰... 利用1953~1990年海冰密集度资料,研究了冬、春季节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 征。结果表明:冬、春季节海冰变率大的海区主要有巴伦支海、格陵兰海、巴芬湾、戴维斯 海峡以及白令海;在巴芬湾、戴维斯海峡和白令海海区,冬季海冰变率比春季的大;冬、春 季节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均与春季白令海海冰面积呈反向变化关系,与巴芬湾、戴维 斯海峡海冰面积也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分析还表明:北极海冰面积还表现出年代际时间尺 度变化,尤其在冬季。春季格陵兰海海冰明显存在12年变化周期,而在冬、春季节,喀拉 海、巴伦支海海冰存在10年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巴伦支海 变率 年代际变化 白令海 年变化 格陵兰 春季 季节 海区
全文增补中
春季欧亚积雪异常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震坤 朱伟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4期196-201,共6页
利用NCAR的新一代GCM CAM3.1版本模式,研究了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积雪异常通过改变其后夏季的土壤湿度和温度分布,造成对流层厚度场的异常,激发一个从欧洲西部到东亚的500hPa高度... 利用NCAR的新一代GCM CAM3.1版本模式,研究了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积雪异常通过改变其后夏季的土壤湿度和温度分布,造成对流层厚度场的异常,激发一个从欧洲西部到东亚的500hPa高度场异常波列。我国南、北方处于符号相反的高度场异常区,同时降水也呈现南北相异的态势,这表明春季欧亚积雪异常是影响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一个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积雪 中国夏季降水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传播及其与欧亚遥相关型的关系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杨双艳 +1 位作者 张人禾 周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LFO)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年际尺度上与同期欧亚大气背景环流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冬季欧亚中高纬LFO以10-30d周期为主,且具有明显向东南方向传播的特征。其经、纬向平...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LFO)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年际尺度上与同期欧亚大气背景环流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冬季欧亚中高纬LFO以10-30d周期为主,且具有明显向东南方向传播的特征。其经、纬向平均移速分别约为3.4纬度/d和15经度/d。进一步分析发现,冬季欧亚中高纬LFO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欧亚遥相关型(Eu)密切相关。定义乌拉尔地区的脊和东亚、欧洲西北部的槽比常年弱(强)时,即EU指数小于(大于)零时,为EU负(正)位相。当对流层中上层EU处于负位相时,此时,对流层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这些因素均导致欧亚地区大尺度经向环流偏弱,环流较为平直,不利于LFO的传播;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中高纬 度大气低频振荡 传播特征 欧亚遥相关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