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5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18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
被引量:
6
1
作者
武才娃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1998年第2期20-24,共5页
18世纪中国的手工业、工艺品、园林建筑、戏剧小说、哲学伦理等,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文明的风采,赢得西欧人的青睐,在欧洲引起了中国文化热。由于中国产品不断涌进西欧市场,且物美价廉,对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以...
18世纪中国的手工业、工艺品、园林建筑、戏剧小说、哲学伦理等,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文明的风采,赢得西欧人的青睐,在欧洲引起了中国文化热。由于中国产品不断涌进西欧市场,且物美价廉,对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中国自然经济停滞不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欧洲
中国
文化
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论冯友兰的《阐教化》
被引量:
3
2
作者
武才娃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8-11,共4页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是高校教师如何恪守自己的角色使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问题。"教师"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赋予了教师不容回避的、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的使命与责任内涵,而这种使命与责任正是教育改革的依...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是高校教师如何恪守自己的角色使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问题。"教师"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赋予了教师不容回避的、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的使命与责任内涵,而这种使命与责任正是教育改革的依据和发展的方向。冯友兰树人师、重教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深入解读其教育哲学、现代教育精神与价值取向富有启发意义,而且有助于揭示其教育思想中培养人与师德关系的当代实践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
教化
人师
师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如何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性
被引量:
2
3
作者
武才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42-146,共5页
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蕴涵着一开好这类课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一切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讲好这类课的重要方法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讲...
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蕴涵着一开好这类课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一切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讲好这类课的重要方法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讲到他们的心里去,使学习这类课程转变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
理论教学
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代际公平问题研究
被引量:
2
4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9-24,共6页
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北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环境代际公平理念和原则,阐述城市与环境、人与环境等关系,论证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环境资源的影响作用与挑战.
关键词
环境
代际公平
世界城市
挑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陆世仪的经世理学
被引量:
1
5
作者
武才娃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5-99,共5页
陆世仪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其理学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将“内圣”之学转化为“外王”之功 ,高扬“切于用世” ,认为“理学不知一贯 ,则害及于身心 ;经济不知一贯 ,则害及于家国天下”。指出“封建、井田、学校三者 ,致治...
陆世仪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其理学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将“内圣”之学转化为“外王”之功 ,高扬“切于用世” ,认为“理学不知一贯 ,则害及于身心 ;经济不知一贯 ,则害及于家国天下”。指出“封建、井田、学校三者 ,致治之大纲。后世若欲治平道理 ,总不出此”。告诫“今人所当学者 ,正不止六艺 ,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类 ,皆切于用世 ,不可不讲” ,故士大夫应在政治、经济、教育上“经邦济世”。陆世仪作为明遗 ,既不仕清 ,又不隐遁出世 ,而是“以道自任” ,关心天下利弊、民生 ,把“理学”与“经济”统一起来 ,由理论引入实践 ,体现出清初学术重经世致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世仪
理学
经济
经邦济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洪亮吉义理学试探
被引量:
1
6
作者
武才娃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98,共10页
在考据学占主导地位的清乾嘉时期,洪亮吉提出了自己特色的义理学。他所阐发的物竞天择、反对命定论、生死倚伏、控制人口等观点,可谓标新立异,为清代义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训诂、考据为基础,注重经验层面的研究,尤其是把学...
在考据学占主导地位的清乾嘉时期,洪亮吉提出了自己特色的义理学。他所阐发的物竞天择、反对命定论、生死倚伏、控制人口等观点,可谓标新立异,为清代义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训诂、考据为基础,注重经验层面的研究,尤其是把学理运用于实践,期望说明一些社会实际问题,构建不同于宋明理学的务实义理学。他的一些提法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甚至具有近代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亮吉
义理学
物竞天择
反命定论
控制人口
原文传递
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的当今思考
被引量:
1
7
作者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9-13,共5页
文章通过回顾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大的纪念碑文》,从三个角度即联大的使命、传统、精神,来思考今天大学的定位和教育状况。尤其针对目前衡量大学的尺度,即要看其校园面积、招生人数、有多少国家级实验室、多少教授、多少篇论著、多少项...
文章通过回顾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大的纪念碑文》,从三个角度即联大的使命、传统、精神,来思考今天大学的定位和教育状况。尤其针对目前衡量大学的尺度,即要看其校园面积、招生人数、有多少国家级实验室、多少教授、多少篇论著、多少项重点课题、中青年教授比例及博士学位者比例等等,很少有衡量教师在某领域的独创性贡献、对学术传承和发展起重大作用(即大师)的标准。所以,无论在办学理念、民主制度,还是在教育传统、精神气质上,西南联大皆为现代大学做出了惊人的榜样。在最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为什么能保存最完善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最优秀的建设人才?冯友兰在其纪念碑碑铭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在这里回顾联大的纪念碑文,并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她的传统和精神不被世人忘却。实际上,我们更关注的则是这一传统和精神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西南联大
纪念碑文
学者的使命
教育的精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清初理学的特色
8
作者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74-76,共3页
清初学者为了调整理学中程朱与陆王两派的门户之争,针对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之虚理、与世无补、而流于禅学的倾向,提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学风,主张“切于用世”,“康济群生”的理学。因此,明清之际...
清初学者为了调整理学中程朱与陆王两派的门户之争,针对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之虚理、与世无补、而流于禅学的倾向,提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学风,主张“切于用世”,“康济群生”的理学。因此,明清之际出现了修正、反思理学,以回归原典;批判、继承理学,以经世致用等特色的学术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理学
程朱陆王
经世致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兼论王国维的艺术境界
9
作者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9,共3页
本文着眼于冯友兰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从觉解与诗意、有我与无我、信仰的意志与意志的信仰等三个方面,把冯氏的天地境界说与王国维的艺术境界说作一比较,来阐述其哲学中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中的哲学意蕴,使哲学达到既“可信”又“可爱”...
本文着眼于冯友兰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从觉解与诗意、有我与无我、信仰的意志与意志的信仰等三个方面,把冯氏的天地境界说与王国维的艺术境界说作一比较,来阐述其哲学中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中的哲学意蕴,使哲学达到既“可信”又“可爱”的境界统一。尤其是两人所追求的人类自由存在意义,使他们在“同天境界”和“艺术境界”中,共同运用了中国道家境界理论,不禁耐人寻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地境界
艺术境界
觉解
诗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初儒道德思想发微
10
作者
武才娃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3-109,共7页
清初伊始,儒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突现出鲜明的特点,即务实求真、 经世致用。在清初儒看来,伦理道德的建设关系到“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因此 ,清初儒为学术的去虚就实,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以“...
清初伊始,儒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突现出鲜明的特点,即务实求真、 经世致用。在清初儒看来,伦理道德的建设关系到“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因此 ,清初儒为学术的去虚就实,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以“明学术,正人心”为己任, 立 足于“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现实,把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结合,阐扬了 原始儒家的伦理经世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儒
伦理道德
务实求真
经世致用
原文传递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
11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83-90,共8页
本文旨在探讨“五四”时期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一方面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取向的观点 ,既以反对进化论而同激进派和自由派相对峙 ,又强调变化、发展而超越旧保守主义和复古派的主张。另一方面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责任的阐述 ...
本文旨在探讨“五四”时期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一方面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取向的观点 ,既以反对进化论而同激进派和自由派相对峙 ,又强调变化、发展而超越旧保守主义和复古派的主张。另一方面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责任的阐述 ,对社会 ,对青年一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传统文化
批评取向
批评责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和谐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
1
12
作者
武才娃
《北京教育(德育)》
2009年第9期16-17,24,共3页
在进一步深化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教学质量
积极主动性
思想道德品质
角色定位
教学改革
学习过程
校园精神文化
道德人格
原文传递
儒家“安身立命”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
2
13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64-72,共9页
安身立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强调用仁爱之心,道德关怀去体察自然、社会和人心,阐示道德主体追求超越,安顿自我,寻找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其内容包括人在宇宙自然中、人在社会中、人在自我心中的存在意义.面对纷沓而至的二十...
安身立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强调用仁爱之心,道德关怀去体察自然、社会和人心,阐示道德主体追求超越,安顿自我,寻找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其内容包括人在宇宙自然中、人在社会中、人在自我心中的存在意义.面对纷沓而至的二十一世纪,儒家的文化理想,将对人们的信仰和价值系统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身立命
现代价值
儒家
人生价值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钱穆的德性知识——读《晚学盲言》札记
14
作者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6-68,共3页
《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晚年集中讨论中西方传统文相差异的一部著作。文章仅从先生关于中国人的德性知识出发,阐明其国学精要,即知识从德性起,知识贵通做人。由此表明先生的一贯主张:中国人的知识主尚德,是融通人志、人事、人心、人生的...
《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晚年集中讨论中西方传统文相差异的一部著作。文章仅从先生关于中国人的德性知识出发,阐明其国学精要,即知识从德性起,知识贵通做人。由此表明先生的一贯主张:中国人的知识主尚德,是融通人志、人事、人心、人生的,中国人的学问是完善人格,培养境界的统一过程,中国人的学术精神是“尊德性而道问学”。钱穆先生的为学与做人一致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学者反省学术良知,承担文化伦理责任,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知识
贵通做人
学术良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以德治国”与党的建设
15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第B06期17-21,共5页
本文通过对儒家治国论所提供的思想资源的论述 ,指出“以德治国”中的“德”首先是指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自身道德 ,即党德、官德。那么 ,党德、官德的建设 ,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能力和水平的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批判继承我国...
本文通过对儒家治国论所提供的思想资源的论述 ,指出“以德治国”中的“德”首先是指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自身道德 ,即党德、官德。那么 ,党德、官德的建设 ,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能力和水平的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德治传统 ,将对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治国"
执政水平
党建工作
儒家治国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儒性一元论初探
16
作者
武才娃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52,共9页
关键词
气一元论
清儒
“气质之性”
人性问题
人性论
义理
宋儒
批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
17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6年第z1期31-35,共5页
人文素质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则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植根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的,那些长期影响中国人的生存模式、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是构成中华民...
人文素质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则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植根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的,那些长期影响中国人的生存模式、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是构成中华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文化力量的感召.从而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养成和提高其人文精神,健全和完善其人格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辩证思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孔子思想与21世纪”研讨会述评
18
作者
武才娃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5-16,共2页
“孔子思想与21世纪”研讨会述评武才娃(北京建工学院100044)由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联合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韩国成均馆、广东三水市孔子学会协办,“孔子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孔子思想与21世纪”研讨会述评武才娃(北京建工学院100044)由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联合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韩国成均馆、广东三水市孔子学会协办,“孔子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9月25日至28日在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孔学与儒学
21世纪
研讨会
儒家思想
述评
中国文化
宗教
孔子儒学
台湾学者
原文传递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新方法
19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年第z1期71-76,共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高校大学生的公共理论必修课,如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社会及现时问题的能力,使之学有所用,一直是哲学教学改革在探索的问题.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创新与尝试,尤其是深入研究了这一探索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调查
实践环节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学道德教育的失落与复兴
20
作者
武才娃
《北京观察》
2007年第11期26-28,共3页
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是引导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故大学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上责无旁贷。而今天,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因此,高校的基础性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性道德教育
大学生
失落
社会良心
道德进步
道德行为
大学教育
道德现状
原文传递
题名
18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
被引量:
6
1
作者
武才娃
出处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1998年第2期20-24,共5页
文摘
18世纪中国的手工业、工艺品、园林建筑、戏剧小说、哲学伦理等,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文明的风采,赢得西欧人的青睐,在欧洲引起了中国文化热。由于中国产品不断涌进西欧市场,且物美价廉,对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中国自然经济停滞不前。
关键词
18世纪
欧洲
中国
文化
经济
分类号
K5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论冯友兰的《阐教化》
被引量:
3
2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出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8-11,共4页
文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是高校教师如何恪守自己的角色使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问题。"教师"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赋予了教师不容回避的、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的使命与责任内涵,而这种使命与责任正是教育改革的依据和发展的方向。冯友兰树人师、重教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深入解读其教育哲学、现代教育精神与价值取向富有启发意义,而且有助于揭示其教育思想中培养人与师德关系的当代实践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人
教化
人师
师德
Keywords
human
moralization
human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如何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性
被引量:
2
3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42-146,共5页
文摘
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蕴涵着一开好这类课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一切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讲好这类课的重要方法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讲到他们的心里去,使学习这类课程转变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思想政治
理论教学
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代际公平问题研究
被引量:
2
4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出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9-24,共6页
文摘
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北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环境代际公平理念和原则,阐述城市与环境、人与环境等关系,论证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环境资源的影响作用与挑战.
关键词
环境
代际公平
世界城市
挑战
Keywords
environment
fairness between environmental generations
megacity
challenge
分类号
B82-058 [哲学宗教—伦理学]
F29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陆世仪的经世理学
被引量:
1
5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5-99,共5页
文摘
陆世仪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其理学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将“内圣”之学转化为“外王”之功 ,高扬“切于用世” ,认为“理学不知一贯 ,则害及于身心 ;经济不知一贯 ,则害及于家国天下”。指出“封建、井田、学校三者 ,致治之大纲。后世若欲治平道理 ,总不出此”。告诫“今人所当学者 ,正不止六艺 ,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类 ,皆切于用世 ,不可不讲” ,故士大夫应在政治、经济、教育上“经邦济世”。陆世仪作为明遗 ,既不仕清 ,又不隐遁出世 ,而是“以道自任” ,关心天下利弊、民生 ,把“理学”与“经济”统一起来 ,由理论引入实践 ,体现出清初学术重经世致用的特征。
关键词
陆世仪
理学
经济
经邦济世
分类号
B24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洪亮吉义理学试探
被引量:
1
6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98,共10页
文摘
在考据学占主导地位的清乾嘉时期,洪亮吉提出了自己特色的义理学。他所阐发的物竞天择、反对命定论、生死倚伏、控制人口等观点,可谓标新立异,为清代义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训诂、考据为基础,注重经验层面的研究,尤其是把学理运用于实践,期望说明一些社会实际问题,构建不同于宋明理学的务实义理学。他的一些提法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甚至具有近代指向。
关键词
洪亮吉
义理学
物竞天择
反命定论
控制人口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的当今思考
被引量:
1
7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出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9-13,共5页
文摘
文章通过回顾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大的纪念碑文》,从三个角度即联大的使命、传统、精神,来思考今天大学的定位和教育状况。尤其针对目前衡量大学的尺度,即要看其校园面积、招生人数、有多少国家级实验室、多少教授、多少篇论著、多少项重点课题、中青年教授比例及博士学位者比例等等,很少有衡量教师在某领域的独创性贡献、对学术传承和发展起重大作用(即大师)的标准。所以,无论在办学理念、民主制度,还是在教育传统、精神气质上,西南联大皆为现代大学做出了惊人的榜样。在最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为什么能保存最完善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最优秀的建设人才?冯友兰在其纪念碑碑铭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在这里回顾联大的纪念碑文,并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她的传统和精神不被世人忘却。实际上,我们更关注的则是这一传统和精神的复兴。
关键词
冯友兰
西南联大
纪念碑文
学者的使命
教育的精神
分类号
G40-01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清初理学的特色
8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
出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74-76,共3页
文摘
清初学者为了调整理学中程朱与陆王两派的门户之争,针对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之虚理、与世无补、而流于禅学的倾向,提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学风,主张“切于用世”,“康济群生”的理学。因此,明清之际出现了修正、反思理学,以回归原典;批判、继承理学,以经世致用等特色的学术思潮。
关键词
清初
理学
程朱陆王
经世致用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兼论王国维的艺术境界
9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
出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9,共3页
文摘
本文着眼于冯友兰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从觉解与诗意、有我与无我、信仰的意志与意志的信仰等三个方面,把冯氏的天地境界说与王国维的艺术境界说作一比较,来阐述其哲学中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中的哲学意蕴,使哲学达到既“可信”又“可爱”的境界统一。尤其是两人所追求的人类自由存在意义,使他们在“同天境界”和“艺术境界”中,共同运用了中国道家境界理论,不禁耐人寻味。
关键词
走地境界
艺术境界
觉解
诗意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初儒道德思想发微
10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3-109,共7页
文摘
清初伊始,儒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突现出鲜明的特点,即务实求真、 经世致用。在清初儒看来,伦理道德的建设关系到“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因此 ,清初儒为学术的去虚就实,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以“明学术,正人心”为己任, 立 足于“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现实,把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结合,阐扬了 原始儒家的伦理经世的思想。
关键词
清初儒
伦理道德
务实求真
经世致用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
11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
出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83-90,共8页
基金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99年社科基金
文摘
本文旨在探讨“五四”时期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一方面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取向的观点 ,既以反对进化论而同激进派和自由派相对峙 ,又强调变化、发展而超越旧保守主义和复古派的主张。另一方面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责任的阐述 ,对社会 ,对青年一代 。
关键词
学衡派
传统文化
批评取向
批评责任
Keywords
Study and Judge” faction
traditionl culture
critical direction
critical responsibility
分类号
G04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和谐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
1
12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出处
《北京教育(德育)》
2009年第9期16-17,24,共3页
文摘
在进一步深化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教学质量
积极主动性
思想道德品质
角色定位
教学改革
学习过程
校园精神文化
道德人格
分类号
G645.6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儒家“安身立命”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
2
13
作者
武才娃
出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64-72,共9页
文摘
安身立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强调用仁爱之心,道德关怀去体察自然、社会和人心,阐示道德主体追求超越,安顿自我,寻找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其内容包括人在宇宙自然中、人在社会中、人在自我心中的存在意义.面对纷沓而至的二十一世纪,儒家的文化理想,将对人们的信仰和价值系统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安身立命
现代价值
儒家
人生价值观
Keywords
Settle down and get on with one's work
Modem value
Spiritual homeland
Ultimate aim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钱穆的德性知识——读《晚学盲言》札记
14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
出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6-68,共3页
文摘
《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晚年集中讨论中西方传统文相差异的一部著作。文章仅从先生关于中国人的德性知识出发,阐明其国学精要,即知识从德性起,知识贵通做人。由此表明先生的一贯主张:中国人的知识主尚德,是融通人志、人事、人心、人生的,中国人的学问是完善人格,培养境界的统一过程,中国人的学术精神是“尊德性而道问学”。钱穆先生的为学与做人一致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学者反省学术良知,承担文化伦理责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德性知识
贵通做人
学术良知
分类号
G0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以德治国”与党的建设
15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
出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第B06期17-21,共5页
文摘
本文通过对儒家治国论所提供的思想资源的论述 ,指出“以德治国”中的“德”首先是指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自身道德 ,即党德、官德。那么 ,党德、官德的建设 ,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能力和水平的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德治传统 ,将对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关键词
"以德治国"
执政水平
党建工作
儒家治国论
Keywords
running the country with virtue
party'morality
official morality
the level of leadership
分类号
D26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儒性一元论初探
16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工学院社科系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52,共9页
关键词
气一元论
清儒
“气质之性”
人性问题
人性论
义理
宋儒
批判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
17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6年第z1期31-35,共5页
基金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基础科学基金(1004054)
文摘
人文素质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则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植根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的,那些长期影响中国人的生存模式、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是构成中华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文化力量的感召.从而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养成和提高其人文精神,健全和完善其人格修养.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辩证思考
分类号
G05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孔子思想与21世纪”研讨会述评
18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工学院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5-16,共2页
文摘
“孔子思想与21世纪”研讨会述评武才娃(北京建工学院100044)由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联合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韩国成均馆、广东三水市孔子学会协办,“孔子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9月25日至28日在香...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孔学与儒学
21世纪
研讨会
儒家思想
述评
中国文化
宗教
孔子儒学
台湾学者
分类号
B222.2-2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新方法
19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年第z1期71-76,共6页
文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高校大学生的公共理论必修课,如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社会及现时问题的能力,使之学有所用,一直是哲学教学改革在探索的问题.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创新与尝试,尤其是深入研究了这一探索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调查
实践环节
教学改革
分类号
G642.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学道德教育的失落与复兴
20
作者
武才娃
机构
北京建工学院人文社科部
出处
《北京观察》
2007年第11期26-28,共3页
文摘
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是引导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故大学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上责无旁贷。而今天,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因此,高校的基础性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性道德教育
大学生
失落
社会良心
道德进步
道德行为
大学教育
道德现状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18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
武才娃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1998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论冯友兰的《阐教化》
武才娃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如何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性
武才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代际公平问题研究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陆世仪的经世理学
武才娃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洪亮吉义理学试探
武才娃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1
原文传递
7
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的当今思考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试论清初理学的特色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兼论王国维的艺术境界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清初儒道德思想发微
武才娃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0
原文传递
11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试论和谐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武才娃
《北京教育(德育)》
2009
1
原文传递
13
儒家“安身立命”的现代价值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钱穆的德性知识——读《晚学盲言》札记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论“以德治国”与党的建设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清儒性一元论初探
武才娃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孔子思想与21世纪”研讨会述评
武才娃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0
原文传递
19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新方法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大学道德教育的失落与复兴
武才娃
《北京观察》
200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