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 被引量:6
1
作者 武才娃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1998年第2期20-24,共5页
18世纪中国的手工业、工艺品、园林建筑、戏剧小说、哲学伦理等,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文明的风采,赢得西欧人的青睐,在欧洲引起了中国文化热。由于中国产品不断涌进西欧市场,且物美价廉,对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以... 18世纪中国的手工业、工艺品、园林建筑、戏剧小说、哲学伦理等,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文明的风采,赢得西欧人的青睐,在欧洲引起了中国文化热。由于中国产品不断涌进西欧市场,且物美价廉,对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中国自然经济停滞不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欧洲 中国 文化 经济
下载PDF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论冯友兰的《阐教化》 被引量:3
2
作者 武才娃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8-11,共4页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是高校教师如何恪守自己的角色使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问题。"教师"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赋予了教师不容回避的、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的使命与责任内涵,而这种使命与责任正是教育改革的依...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是高校教师如何恪守自己的角色使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问题。"教师"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赋予了教师不容回避的、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的使命与责任内涵,而这种使命与责任正是教育改革的依据和发展的方向。冯友兰树人师、重教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深入解读其教育哲学、现代教育精神与价值取向富有启发意义,而且有助于揭示其教育思想中培养人与师德关系的当代实践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人师 师德
下载PDF
如何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武才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42-146,共5页
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蕴涵着一开好这类课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一切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讲好这类课的重要方法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讲... 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蕴涵着一开好这类课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一切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讲好这类课的重要方法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讲到他们的心里去,使学习这类课程转变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 理论教学 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
下载PDF
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代际公平问题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9-24,共6页
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北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环境代际公平理念和原则,阐述城市与环境、人与环境等关系,论证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环境资源的影响作用与挑战.
关键词 环境 代际公平 世界城市 挑战
下载PDF
论陆世仪的经世理学 被引量:1
5
作者 武才娃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5-99,共5页
陆世仪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其理学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将“内圣”之学转化为“外王”之功 ,高扬“切于用世” ,认为“理学不知一贯 ,则害及于身心 ;经济不知一贯 ,则害及于家国天下”。指出“封建、井田、学校三者 ,致治... 陆世仪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其理学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将“内圣”之学转化为“外王”之功 ,高扬“切于用世” ,认为“理学不知一贯 ,则害及于身心 ;经济不知一贯 ,则害及于家国天下”。指出“封建、井田、学校三者 ,致治之大纲。后世若欲治平道理 ,总不出此”。告诫“今人所当学者 ,正不止六艺 ,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类 ,皆切于用世 ,不可不讲” ,故士大夫应在政治、经济、教育上“经邦济世”。陆世仪作为明遗 ,既不仕清 ,又不隐遁出世 ,而是“以道自任” ,关心天下利弊、民生 ,把“理学”与“经济”统一起来 ,由理论引入实践 ,体现出清初学术重经世致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世仪 理学 经济 经邦济世
下载PDF
洪亮吉义理学试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武才娃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98,共10页
在考据学占主导地位的清乾嘉时期,洪亮吉提出了自己特色的义理学。他所阐发的物竞天择、反对命定论、生死倚伏、控制人口等观点,可谓标新立异,为清代义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训诂、考据为基础,注重经验层面的研究,尤其是把学... 在考据学占主导地位的清乾嘉时期,洪亮吉提出了自己特色的义理学。他所阐发的物竞天择、反对命定论、生死倚伏、控制人口等观点,可谓标新立异,为清代义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训诂、考据为基础,注重经验层面的研究,尤其是把学理运用于实践,期望说明一些社会实际问题,构建不同于宋明理学的务实义理学。他的一些提法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甚至具有近代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亮吉 义理学 物竞天择 反命定论 控制人口
原文传递
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的当今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9-13,共5页
文章通过回顾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大的纪念碑文》,从三个角度即联大的使命、传统、精神,来思考今天大学的定位和教育状况。尤其针对目前衡量大学的尺度,即要看其校园面积、招生人数、有多少国家级实验室、多少教授、多少篇论著、多少项... 文章通过回顾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大的纪念碑文》,从三个角度即联大的使命、传统、精神,来思考今天大学的定位和教育状况。尤其针对目前衡量大学的尺度,即要看其校园面积、招生人数、有多少国家级实验室、多少教授、多少篇论著、多少项重点课题、中青年教授比例及博士学位者比例等等,很少有衡量教师在某领域的独创性贡献、对学术传承和发展起重大作用(即大师)的标准。所以,无论在办学理念、民主制度,还是在教育传统、精神气质上,西南联大皆为现代大学做出了惊人的榜样。在最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为什么能保存最完善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最优秀的建设人才?冯友兰在其纪念碑碑铭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在这里回顾联大的纪念碑文,并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她的传统和精神不被世人忘却。实际上,我们更关注的则是这一传统和精神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西南联大 纪念碑文 学者的使命 教育的精神
下载PDF
试论清初理学的特色
8
作者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74-76,共3页
清初学者为了调整理学中程朱与陆王两派的门户之争,针对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之虚理、与世无补、而流于禅学的倾向,提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学风,主张“切于用世”,“康济群生”的理学。因此,明清之际... 清初学者为了调整理学中程朱与陆王两派的门户之争,针对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之虚理、与世无补、而流于禅学的倾向,提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学风,主张“切于用世”,“康济群生”的理学。因此,明清之际出现了修正、反思理学,以回归原典;批判、继承理学,以经世致用等特色的学术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理学 程朱陆王 经世致用
下载PDF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兼论王国维的艺术境界
9
作者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9,共3页
本文着眼于冯友兰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从觉解与诗意、有我与无我、信仰的意志与意志的信仰等三个方面,把冯氏的天地境界说与王国维的艺术境界说作一比较,来阐述其哲学中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中的哲学意蕴,使哲学达到既“可信”又“可爱”... 本文着眼于冯友兰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从觉解与诗意、有我与无我、信仰的意志与意志的信仰等三个方面,把冯氏的天地境界说与王国维的艺术境界说作一比较,来阐述其哲学中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中的哲学意蕴,使哲学达到既“可信”又“可爱”的境界统一。尤其是两人所追求的人类自由存在意义,使他们在“同天境界”和“艺术境界”中,共同运用了中国道家境界理论,不禁耐人寻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地境界 艺术境界 觉解 诗意
下载PDF
清初儒道德思想发微
10
作者 武才娃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3-109,共7页
清初伊始,儒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突现出鲜明的特点,即务实求真、 经世致用。在清初儒看来,伦理道德的建设关系到“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因此 ,清初儒为学术的去虚就实,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以“... 清初伊始,儒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突现出鲜明的特点,即务实求真、 经世致用。在清初儒看来,伦理道德的建设关系到“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因此 ,清初儒为学术的去虚就实,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以“明学术,正人心”为己任, 立 足于“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现实,把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结合,阐扬了 原始儒家的伦理经世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儒 伦理道德 务实求真 经世致用
原文传递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
11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83-90,共8页
本文旨在探讨“五四”时期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一方面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取向的观点 ,既以反对进化论而同激进派和自由派相对峙 ,又强调变化、发展而超越旧保守主义和复古派的主张。另一方面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责任的阐述 ... 本文旨在探讨“五四”时期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一方面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取向的观点 ,既以反对进化论而同激进派和自由派相对峙 ,又强调变化、发展而超越旧保守主义和复古派的主张。另一方面 ,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责任的阐述 ,对社会 ,对青年一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传统文化 批评取向 批评责任
下载PDF
试论和谐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才娃 《北京教育(德育)》 2009年第9期16-17,24,共3页
在进一步深化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教学质量 积极主动性 思想道德品质 角色定位 教学改革 学习过程 校园精神文化 道德人格
原文传递
儒家“安身立命”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64-72,共9页
安身立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强调用仁爱之心,道德关怀去体察自然、社会和人心,阐示道德主体追求超越,安顿自我,寻找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其内容包括人在宇宙自然中、人在社会中、人在自我心中的存在意义.面对纷沓而至的二十... 安身立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强调用仁爱之心,道德关怀去体察自然、社会和人心,阐示道德主体追求超越,安顿自我,寻找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其内容包括人在宇宙自然中、人在社会中、人在自我心中的存在意义.面对纷沓而至的二十一世纪,儒家的文化理想,将对人们的信仰和价值系统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身立命 现代价值 儒家 人生价值观
下载PDF
钱穆的德性知识——读《晚学盲言》札记
14
作者 武才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6-68,共3页
《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晚年集中讨论中西方传统文相差异的一部著作。文章仅从先生关于中国人的德性知识出发,阐明其国学精要,即知识从德性起,知识贵通做人。由此表明先生的一贯主张:中国人的知识主尚德,是融通人志、人事、人心、人生的... 《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晚年集中讨论中西方传统文相差异的一部著作。文章仅从先生关于中国人的德性知识出发,阐明其国学精要,即知识从德性起,知识贵通做人。由此表明先生的一贯主张:中国人的知识主尚德,是融通人志、人事、人心、人生的,中国人的学问是完善人格,培养境界的统一过程,中国人的学术精神是“尊德性而道问学”。钱穆先生的为学与做人一致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学者反省学术良知,承担文化伦理责任,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知识 贵通做人 学术良知
下载PDF
论“以德治国”与党的建设
15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第B06期17-21,共5页
本文通过对儒家治国论所提供的思想资源的论述 ,指出“以德治国”中的“德”首先是指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自身道德 ,即党德、官德。那么 ,党德、官德的建设 ,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能力和水平的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批判继承我国... 本文通过对儒家治国论所提供的思想资源的论述 ,指出“以德治国”中的“德”首先是指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自身道德 ,即党德、官德。那么 ,党德、官德的建设 ,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能力和水平的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德治传统 ,将对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治国" 执政水平 党建工作 儒家治国论
下载PDF
清儒性一元论初探
16
作者 武才娃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52,共9页
关键词 气一元论 清儒 “气质之性” 人性问题 人性论 义理 宋儒 批判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
17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6年第z1期31-35,共5页
人文素质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则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植根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的,那些长期影响中国人的生存模式、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是构成中华民... 人文素质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则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植根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的,那些长期影响中国人的生存模式、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是构成中华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文化力量的感召.从而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养成和提高其人文精神,健全和完善其人格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辩证思考
下载PDF
“孔子思想与21世纪”研讨会述评
18
作者 武才娃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5-16,共2页
“孔子思想与21世纪”研讨会述评武才娃(北京建工学院100044)由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联合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韩国成均馆、广东三水市孔子学会协办,“孔子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孔子思想与21世纪”研讨会述评武才娃(北京建工学院100044)由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联合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韩国成均馆、广东三水市孔子学会协办,“孔子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9月25日至28日在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孔学与儒学 21世纪 研讨会 儒家思想 述评 中国文化 宗教 孔子儒学 台湾学者
原文传递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新方法
19
作者 武才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年第z1期71-76,共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高校大学生的公共理论必修课,如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社会及现时问题的能力,使之学有所用,一直是哲学教学改革在探索的问题.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创新与尝试,尤其是深入研究了这一探索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调查 实践环节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大学道德教育的失落与复兴
20
作者 武才娃 《北京观察》 2007年第11期26-28,共3页
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是引导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故大学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上责无旁贷。而今天,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因此,高校的基础性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性道德教育 大学生 失落 社会良心 道德进步 道德行为 大学教育 道德现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