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智时代老年人的能动性建构研究——以护理机器人为切入点
1
作者 小西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2,共10页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但在深层次上,则意味着一个新的文明范型的出现。老龄文明要求人们重思伦理实体和道德主体之间的依存与张力,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我理解和生存方式。养老实践中护理机器人的应用,形塑了孝伦理...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但在深层次上,则意味着一个新的文明范型的出现。老龄文明要求人们重思伦理实体和道德主体之间的依存与张力,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我理解和生存方式。养老实践中护理机器人的应用,形塑了孝伦理在现代社会的新形态,并且为拓展老年人能动性和维护个人尊严提供了新的可能。老龄文明随数字智能时代一同到来,老年人的数字融入决定了数智时代老年人建构自身主体性的条件和限度。老年人有生存意义上的义务参与数字化生活,这在提升老年人主体性的同时,也加强了代际互动和社会联结,是建构老年生活意义空间的重要赋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文明 护理机器人 能动性 数字融入 生存义务
原文传递
关怀伦理学与操心本体论——对普遍伦理规范的一个探求 被引量:1
2
作者 小西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3-20,146,共9页
新兴的关怀伦理学从批判传统伦理学出发,希望成为传统伦理学的更优替代。传统伦理学预设了原子化个体并把自主性作为目标,关怀伦理学则强调生存所必需的关怀经验和人的相互依赖,并以此为新的伦理范型的基础和旨归。但是关怀伦理学面临... 新兴的关怀伦理学从批判传统伦理学出发,希望成为传统伦理学的更优替代。传统伦理学预设了原子化个体并把自主性作为目标,关怀伦理学则强调生存所必需的关怀经验和人的相互依赖,并以此为新的伦理范型的基础和旨归。但是关怀伦理学面临两个难题:关怀作为传统的女性经验,为何应提升为人类普遍的伦理范式?发生在私领域的关怀,是否应该成为公领域的道德考虑?回答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需要澄清关怀的存在论含义。可以运用海德格尔的操心本体论为关怀伦理学奠定存在论基础,因为操心本体论把关怀或操心(care)揭示为人的普遍本质,生存即筹划自身可能性的活动,而人作为在世的与人共在,本就内在地相互关联。关怀伦理学也启示出了操心本体论所蕴含的伦理向度,展开了生存论伦理学的一个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伦理学 操心本体论 共在 普遍伦理规范
下载PDF
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的战争与和平——以《理想国》和《法律篇》为探讨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小西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84,共7页
战争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法律篇》从克里特立法着眼于战争进入关于立法目标的讨论,克里特人认为战争是人类生活的常态,战败意味着丧失财富和被奴役。《理想国》描述的理想城邦围绕战争进行建制,因为人性的贪婪必然导... 战争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法律篇》从克里特立法着眼于战争进入关于立法目标的讨论,克里特人认为战争是人类生活的常态,战败意味着丧失财富和被奴役。《理想国》描述的理想城邦围绕战争进行建制,因为人性的贪婪必然导致战争,城邦需要掠夺资源来维持体面舒适的城邦生活。但《理想国》第二卷提到一个只满足必要需求且远离战争的城邦,苏格拉底称其为“真正的健康城邦”;《法律篇》也论证了和平优于战争,立法应以城邦的整全德性为目标。综合《理想国》和《法律篇》可以证成以下结论:立法着眼于战争,意味着立法正视人类生活的实情,但战争只是追求和平的手段,追求和平与追求城邦的整全德性互为构成条件,是政制和立法的最终目标。柏拉图的战争理论还有助于理解当代战争形态与对和平的诉求、军事技术与民间使用的交互渗透,以及在此基础上国民生活的整合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法律篇 战争 立法目标 整全德性
下载PDF
科斯戈尔德能动性理论的双重思想脉络——康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小西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5,共9页
克里斯汀·科斯戈尔德的能动性理论中,包含了对康德道德哲学和柏拉图灵魂学说的双重运用。其主要特点是论证了行动者根据规范性机制来构建自我。这个思路的洞见在于确立了规范性内在于人的能动性结构,道德动机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要求... 克里斯汀·科斯戈尔德的能动性理论中,包含了对康德道德哲学和柏拉图灵魂学说的双重运用。其主要特点是论证了行动者根据规范性机制来构建自我。这个思路的洞见在于确立了规范性内在于人的能动性结构,道德动机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要求。但不足之处在于过分简化了柏拉图灵魂学说,把理性的作用仅限定为评估身体欲望,一方面忽视了理性欲望及其对人的引导,另一方面忽视了人的修养和进步。这两个问题导致其理论无法涵盖对于行动者来说非常重要的历时性维度。但是,在此基础上,把时间性引入能动者的自我构建,能够发展出人生作为整体的历时统一性。历时统一性要求层次更丰富的规范性,体现出能动者的个体性。构建历时统一性,也是探求使得共时统一性成为可能的心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 规范性 理性欲望 历时统一性 心理机制
原文传递
康德主义动物伦理学的另一种可能——对科斯戈尔德的批判与重构
5
作者 小西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1-148,共8页
科斯戈尔德指出动物是目的论统一体,所以动物是自在目的,是目的王国的成员。动物不具有理性,作为目的王国的“消极公民”享受普遍法的保护。但是,根据康德原著中的定义,消极公民是指具有理性潜能,只是暂时无法运用理性能力的人。因此,... 科斯戈尔德指出动物是目的论统一体,所以动物是自在目的,是目的王国的成员。动物不具有理性,作为目的王国的“消极公民”享受普遍法的保护。但是,根据康德原著中的定义,消极公民是指具有理性潜能,只是暂时无法运用理性能力的人。因此,动物不能被看作消极公民。但科斯戈尔德关于“动物是自在目的”的论证仍是成立的,可在此基础上探索康德式动物伦理学的另一种可能。研究脆弱性的文献区分了两种脆弱性:广义脆弱性指人会受伤害的一般境况,狭义脆弱性指弱势群体。弗摩撒讨论了这两种脆弱性在康德伦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动物在人类主宰的世界中也具有这两种脆弱性,把弗摩萨的分析拓展到动物,可以推出人对动物负有义务,动物是道德义务的承载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伦理学 自在目的 消极公民 脆弱性
下载PDF
心理矛盾与自我构成——道德哲学新视阈
6
作者 小西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2-100,共9页
伦理两难引发的心理矛盾有可能破坏自我的统一性,造成能动性的瘫痪,常被理性主义哲学家看作应当避免的负面现象。然而,心理矛盾对理解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重价值面向有积极作用,也为行动主体的自我改善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在重估心理矛... 伦理两难引发的心理矛盾有可能破坏自我的统一性,造成能动性的瘫痪,常被理性主义哲学家看作应当避免的负面现象。然而,心理矛盾对理解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重价值面向有积极作用,也为行动主体的自我改善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在重估心理矛盾的道德哲学意义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出转化和结合矛盾两极、以矛盾张力为行动依据的折中式解决方案。折中式方案促使行动主体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多重实践同一性,对所处社会情境作出更恰切的反应,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变革。因此,心理矛盾不仅凸显出自我是在时间中的展开,也揭示出自我深刻地内嵌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解决心理矛盾,正是打破自我的静态统一性、建构更加立体的动态统一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体现出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影响和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矛盾 自我构成 折中式行动 失向经验
原文传递
正义与成己——以科斯戈尔德和海德格尔为例
7
作者 小西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87,共7页
正义理论即关于人的应得(“属己的”)以及构建相应的社会制度来实现人的应得的理论。不同的正义理论的分歧,主要在于无法就什么是人的应得达成共识。回答什么是人的应得,需要理解人是什么。正义不仅是“外在”社会规范,其关切点更涉及... 正义理论即关于人的应得(“属己的”)以及构建相应的社会制度来实现人的应得的理论。不同的正义理论的分歧,主要在于无法就什么是人的应得达成共识。回答什么是人的应得,需要理解人是什么。正义不仅是“外在”社会规范,其关切点更涉及人的成己。从当代规范性研究中康德式存在主义理论切入正义的存在论基础,分析评述科斯戈尔德的能动性理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论:科斯戈尔德论证人通过正义赢得自我,但是把正义和成己联系得过于紧密;海德格尔认为本真地存在即作为整体去存在,在世界之中赢得“属己的”并让他人也成为其自己,揭示出正义和成己之间的内在关联。旨在正义理论和存在主义哲学之间建立桥梁,为发展正义理论建立恰切的存在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应得 自我构成 本真此在 成己
下载PDF
紧密的共同体和多元的思想广场——比较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系和维也纳大学哲学系
8
作者 小西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7年第2期518-522,共5页
在一个纯粹的分析哲学系受几年训练,再到一个选题自由度稍大的地方做博士论文,也算比较幸运的经历了。俄亥俄州立大学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哲学系,系里保持着排他的分析哲学传统,当代哲学的各个核心领域,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 在一个纯粹的分析哲学系受几年训练,再到一个选题自由度稍大的地方做博士论文,也算比较幸运的经历了。俄亥俄州立大学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哲学系,系里保持着排他的分析哲学传统,当代哲学的各个核心领域,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识论等等,都分别有两三个教授,有人退休或跳槽, 便立即招聘新人来填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系 维也纳
原文传递
我们-经验——与格尔达·瓦尔特一道(英文)
9
作者 汉斯·伯恩哈特·施密特 小西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6年第2期528-544,共17页
还原论关于集体意向性的观点主张集体的、共同的或者共享的意向性'不是别的而是'一个具有共有知识、信念或意识的结构的个体意向性复合体。在当前的争论中,许多作者论证还原主义是错的。还原主义的问题已经在20世纪早期的现象... 还原论关于集体意向性的观点主张集体的、共同的或者共享的意向性'不是别的而是'一个具有共有知识、信念或意识的结构的个体意向性复合体。在当前的争论中,许多作者论证还原主义是错的。还原主义的问题已经在20世纪早期的现象学中得到了处理。这篇论文着眼于还原主义的问题,检查格尔达·瓦尔特(1923)的关于我们-经验的现象学,并且探索了当前争议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论 集体意向性 现象学 我们-经验
原文传递
论自我构成中的道德律和存在主义决断——从考斯加德的主体性建构视域来看
10
作者 小西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5期32-39,共8页
考斯加德认为,主体即主体根据道德律来构建自我的活动。人的实践身份负责解释人的个体性。然而,人的多重实践身份有可能造成实践两难。面对实践两难,作为普遍性原则的道德律不再能够指导行为,人必须做出存在主义决断,这个决断在主体性... 考斯加德认为,主体即主体根据道德律来构建自我的活动。人的实践身份负责解释人的个体性。然而,人的多重实践身份有可能造成实践两难。面对实践两难,作为普遍性原则的道德律不再能够指导行为,人必须做出存在主义决断,这个决断在主体性的基础上,构成自身的个体性。所以,自我构成既需要普遍的道德律,也需要个人在道德律的基础上作出个体性的抉择。康德主义是走在中途的存在主义,因为主体性必须落实在并兑现于自我的个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自我 构成性原则 实践两难 存在主义决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