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片水资源质量评价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卓海华 湛若云 +4 位作者 王瑞琳 兰静 翟婉盈 欧阳 臧小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129,206,共9页
通过对长江流域片河流、湖泊、水库及省界水体2003~2017年15 a间的水质监测评价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了流域片水资源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片河流水质总体较好,以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为主,长江干流水质以Ⅲ类为主... 通过对长江流域片河流、湖泊、水库及省界水体2003~2017年15 a间的水质监测评价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了流域片水资源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片河流水质总体较好,以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为主,长江干流水质以Ⅲ类为主且总体趋好。②金沙江石鼓以上、雅鲁藏布江等水资源二级区水质良好,但湖口以下干流水系、太湖水系等水域水质相对较差。③流域片近年来废污水排放总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同时,污水处理率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对流域水资源质量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流域片湖泊水质总体较差且有恶化的趋势。④水库水质相对较好,以Ⅱ类~Ⅲ类为主,但近年来也存在恶化的风险。⑤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库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流域片湖库均呈现出营养水平从低营养状态向高营养状态变化的趋势。⑥长江流域片省界水体水质以符合Ⅰ~Ⅲ类标准为主。⑦纳入评价范围的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在60%左右,其中纳入国务院批复的重要水功能区达标率相对稍高。⑧以目前水功能区达标的水平,要全面达到管理目标、实现流域片水质的根本性好转和全面改善,尚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质量 水质评价 趋势分析 长江流域片
下载PDF
长江干流近岸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3
2
作者 翟婉盈 欧阳 +2 位作者 周伟 余达 郑红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195-4201,共7页
采集长江干流上、中、下游人口分布密集的主要城市江段、三峡库区等19个监测断面的近岸沉积物样品,分别分析了枯水期和丰水期沉积物样品中砷、汞、铜、铅、镉、锌和锰等重金属含量在长江干流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枯水期,砷和铅在三峡... 采集长江干流上、中、下游人口分布密集的主要城市江段、三峡库区等19个监测断面的近岸沉积物样品,分别分析了枯水期和丰水期沉积物样品中砷、汞、铜、铅、镉、锌和锰等重金属含量在长江干流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枯水期,砷和铅在三峡库区寸滩断面含量最大,铜和汞在入江口含量最大.丰水期,长江干流最上游的两个监测断面汞、砷、铜、铅4种重金属含量均较低;三峡库区砷、铜、铅3种重金属总量均较大,汞含量也较高.依据相平衡分配法和沉积物污染指数法(SPI),选取铜和铅两项参数,对长江干流近岸沉积物质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长江干流19个监测断面近岸沉积物等级均为Ⅰ类,但入江口沉积物污染指数(SPI)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干流 沉积物 重金属 空间分布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出水断面磷通量及形态研究(1998-2019年) 被引量:5
3
作者 娄保锋 欧阳 杨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448,共14页
总磷是长江流域备受关注的污染物。来自长江上游的物质输送对长江中下游、对入海口水域水生态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了19982019时期长江上游和中下游之间的衔接断面暨三峡水库出水断面的磷通量及形态变化。整个研究时段分为3个阶段:19982... 总磷是长江流域备受关注的污染物。来自长江上游的物质输送对长江中下游、对入海口水域水生态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了19982019时期长江上游和中下游之间的衔接断面暨三峡水库出水断面的磷通量及形态变化。整个研究时段分为3个阶段:19982002(阶段Ⅰ,三峡水库运行之前),20032013(阶段Ⅱ,作为过渡时期)及20142019(阶段Ⅲ,三峡水库实现175 m正常蓄水位且金沙江下游段向家坝和溪洛渡水库运行后),以阶段Ⅰ、Ⅲ为重点时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20142019年总磷年通量平均为5.67万t/a,比19982002年减少了38.0%;溶解态磷年通量为4.02万t/a,增加了60.0%;颗粒态磷年通量为1.67万t/a,减少了74.9%。磷的主导形态由颗粒态变为溶解态,溶解态磷通量占比由27.5%上升为70.9%;相应地,颗粒态磷通量占比由72.5%下降为29.1%。总磷、溶解态磷和颗粒态磷通量均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近20年来,水沙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含沙量(SS)与水量(Q)正相关性大幅下降,其拟合方程的斜率由1.44下降为0.10,R 2由0.83下降为0.57。溶解态磷月通量在总磷月通量中的占比(λDF)随输沙量或泥沙含量(SS)的增加而减小的规律基本未变,20142019年λDF与SS的经验模型为λDF=1.2883-0.3688×lgSS(mg/L)。三大水库的拦沙作用和流域水土保持作用导致的水沙条件变化是磷通量及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三峡水库出水生物可利用磷浓度升高及光能吸收增强对初级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及藻类密度的影响等生态效应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磷通量 磷形态 时空变化
下载PDF
武汉汉江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卓海华 娄保锋 +6 位作者 徐杰 陈洁 陈杰 兰秀薇 范文重 欧阳 兰静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22-2031,共10页
武汉汉江水源地是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之一,其水质好坏关系到武汉市数百万居民生活及生产用水安全.在引汉济渭、南水北调中线和鄂北调水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运行背景下,利用2004~2021年水质监测成果,对武汉市汉江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及... 武汉汉江水源地是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之一,其水质好坏关系到武汉市数百万居民生活及生产用水安全.在引汉济渭、南水北调中线和鄂北调水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运行背景下,利用2004~2021年水质监测成果,对武汉市汉江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及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武汉汉江水源地水体中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等污染物浓度与武汉市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要求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总磷存在较大超标风险.水源地水体中藻类生长基本不受氮、磷和硅浓度限制,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水温适宜时(6~12℃)暴发硅藻“水华”的风险较高;来水水质对水源地影响较大,西湖水厂至宗关水厂取水口间可能存在污染物汇入;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和氨氮等水质参数浓度时空变化趋势不一致,尤其是氮、磷元素,2016年以来其比值呈快速上升趋势,水体N/P的显著变化可能会引起浮游藻类种群结构及数量改变,从而影响供水安全.水源地水体总体处于中营养至轻度富营养状态,极个别时段可能会出现中度富营养的状况,当前水体营养状态有好转趋势.有必要对水源地污染物来源、数量和变化趋势深入调查以化解潜在供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水质 变化趋势 风险 分析
原文传递
长江口入海总氮通量变化及区域来源特征
5
作者 苏海 娄保锋 +2 位作者 邓世江 黄波 欧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18-2027,共10页
长江口入海总氮通量对近海水域水环境、水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在优选断面基础上研究了2005~2022年长江口水域总氮浓度和入海通量。结果表明:(1)2005~2022年,入海总氮通量年际间波动较大,最大年通量(263万t/a)是最小年通量(116万t/a)的2.27... 长江口入海总氮通量对近海水域水环境、水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在优选断面基础上研究了2005~2022年长江口水域总氮浓度和入海通量。结果表明:(1)2005~2022年,入海总氮通量年际间波动较大,最大年通量(263万t/a)是最小年通量(116万t/a)的2.27倍;长江口水域总氮浓度和入海通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2008~2019时期入海总氮通量相对较高,大部分年份入海通量接近或超过200万t/a。2016年以来,长江入海总氮通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长江入海总氮年通量与年径流量的波动节律具有类似性,丰水年入海总氮通量偏高。相近年径流量情况下入海总氮通量对比表明,长江流域总氮污染控制成效明显。(3)2016~2022年,长江口水域总氮浓度特征为枯水期高于丰水期,平均高24%;入海总氮通量年内分布特征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大约是枯水期的1.93倍。(4)2016~2022年,长江入海总氮年通量(平均为185万t/a)中,来自长江上游、洞庭湖、汉江和鄱阳湖的氮源分别占43.8%、24.4%、4.9%和10.8%。长江中下游干流区间净增的氮源(该区间内除上游、洞庭湖、汉江和鄱阳湖汇入的氮源外,通过其他支流汇入和直接进入该区间的氮源再扣除区间消耗后的部分后)占1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总氮 通量 来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