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0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被引量:642
1
作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9-350,共12页
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我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认为标识任何区域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趋于大体相等。基于该结论... 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我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认为标识任何区域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趋于大体相等。基于该结论,阐释了功能区形成应有利于实现空间均衡正向(差距缩小)演变过程,空间均衡的前提是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探讨了地域功能演替对空间均衡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区划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地域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正确把握程度相关的。进而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开发”与“保护”双重功能的复合、指标体系选择、时空属性相关问题的科学基础。探讨了通过立体流和立体空间均衡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目标的合理性。并从法律、规划和政策构成的空间管治制度安排层面,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实施和协调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功能 主体功能区划 区域发展 空间均衡 空间管治 空间规划 区域政策
下载PDF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被引量:405
2
作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6-201,共16页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区划 区域 可持续发展 空间规划 区域战略 区域政策 中国
原文传递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被引量:206
3
作者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以及各地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问题的解剖,阐释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分不同地区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和调整空间结构以及生态产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论证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地位。进而从"1、2、3、4"战略任务入手论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主要方面:"1"是建设一个美好家园,"2"是促进陆地与海洋两大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3"是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城市化、农业和生态安全3大战略格局,"4"是形成我国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域。最后,从咨询建议的提出、指标体系建立、国土空间评价、区划草案研制以及构建基础理论、研制技术规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中科院研究团队在过去10年间面向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形成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国土空间 生态文明 格局 开发强度 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204
4
作者 陈德亮 徐柏青 +9 位作者 姚檀栋 郭正堂 崔鹏 陈发虎 张人禾 张宪洲 张镱锂 侯增谦 张天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25-3035,1-2,共11页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重点评估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同时预估了未来100年环境的不同情景.本文所用资料全部来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和省部级及以上的统计数据,是首次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的简要版本,体现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主要结论,反映了当今科学界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科学评估 框架和指标 政策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88
5
作者 陶岸君 吕晨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5,共9页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重心 人口重心 区域发展 区域差距 空间均衡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 被引量:139
6
作者 陆大道 刘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96-508,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 在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宏观背景下, 区域开发与发展问题愈来愈成为各级政府规划决策和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针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并每两年编... 改革开放以来, 在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宏观背景下, 区域开发与发展问题愈来愈成为各级政府规划决策和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针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并每两年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跟踪全国及各地区国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动态,分析各地区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对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及生态环境产生的效果, 揭示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地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与变化趋势, 并对地区资源开发与保护、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等提出分析性的建议。本文重点分析评价 “八五”和 “九五”初期国家及各地区实施的区域政策及效果、发展态势和存在问题, 并提出区域发展政策的建议。文中论述了区域宏观战略演变、东西和南北地带性和省区差距、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扶贫、分税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政策效果 中国 经济发展 政策实施
下载PDF
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 被引量:114
7
作者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18-226,共9页
本文通过煤城工业行业结构的系统聚类,从分析煤城产业结构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入手,阐述了煤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并就某些认识观念和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新的看法,继而结合若干煤城的实证分析,对基本思路进... 本文通过煤城工业行业结构的系统聚类,从分析煤城产业结构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入手,阐述了煤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并就某些认识观念和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新的看法,继而结合若干煤城的实证分析,对基本思路进行了具体化研究,归纳出煤城产业经济发展重点和产业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城市 产业结构 转换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41
8
作者 张文忠 王传胜 +1 位作者 吕昕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7-685,共9页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将珠江三角洲划分为4种土地变化类型,即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并总结了不同变化类型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将珠江三角洲划分为4种土地变化类型,即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并总结了不同变化类型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处于不同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县市,其土地利用变化也明显不同,且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状态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最后对产业非农化、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进行了研究,发现各市县的产业非农化、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与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按照产业非农化、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耦合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土地变化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工业化 城市化 土地利用 耦合
下载PDF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 被引量:149
9
作者 陶普.,W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98-407,共10页
本文以7个建制镇的农村工业发展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对比研究我国乡镇工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共性规律,比较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以镇区农村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农村工业发展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地... 本文以7个建制镇的农村工业发展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对比研究我国乡镇工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共性规律,比较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以镇区农村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农村工业发展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地域差异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工业化 经济分析 省际发展 水平差异 中国
下载PDF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被引量:92
10
作者 苗长虹 张文忠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4-650,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研究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迅速复兴,产生了被称为"新区域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导向。文章介绍了"新区域主义"出现的背景,论述其特点及理论渊源,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研究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迅速复兴,产生了被称为"新区域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导向。文章介绍了"新区域主义"出现的背景,论述其特点及理论渊源,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新动向和政策导向,最后评述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 新区域主义 制度主义
下载PDF
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 被引量:93
11
作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60-1068,共9页
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人文地理学前沿问题探讨的综述,阐释了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时空分异规律是现代地理学最高层级的科学难题、也是决定未来地理学前途的关键问题的认识,提出了截至目前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所采用的"过程归纳、区... 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人文地理学前沿问题探讨的综述,阐释了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时空分异规律是现代地理学最高层级的科学难题、也是决定未来地理学前途的关键问题的认识,提出了截至目前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所采用的"过程归纳、区域比较、定性分析、逻辑判断"等4个实用方法,并围绕着区域均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地域功能、空间结构等4个前沿领域,讨论了影响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自然圈对人类活动圈层的作用、综合地理区划原理和方法、以及"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等研究的学术思想,探讨了"未来地球"框架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和重要命题,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基础研究和决策应用贯通"的复杂性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和综合研究集成方法体系建设,将深刻影响着人地系统过程和格局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人文地理 可持续性 区域均衡 地域功能 承载能力 空间结构 未来地球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人文地理视角与新命题 被引量:65
12
作者 许豫东 邵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从地理学最高层面的科学难点问题—"综合性"出发,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的观点。并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解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三个重要内容: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效益驱使、以及协调... 从地理学最高层面的科学难点问题—"综合性"出发,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的观点。并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解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三个重要内容: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效益驱使、以及协调发展理念作用等;提出了规制、对策的经济评价、以及环境伦理等三个人文地理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新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人文地理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下载PDF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5
13
作者 吕晨 孙威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97-1802,共6页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ran'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ran'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格局 GIS 空间自相关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我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与策略 被引量:74
14
作者 孙威 傅小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77,共10页
着眼于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论文对我国矿业城市问题产生的内外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矿业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结合对矿业城市持续发展规律的理论思考和国内不同类型矿业城市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战略与对策。研究认为:①长期以来,没有处理好... 着眼于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论文对我国矿业城市问题产生的内外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矿业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结合对矿业城市持续发展规律的理论思考和国内不同类型矿业城市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战略与对策。研究认为:①长期以来,没有处理好“矿”与“城”的关系是造成矿业城市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更加剧了其与非矿业城市的发展差距;②矿业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矿业城市经济效益存在规模收益递增,油气、钢铁城市发展状况相对较好;③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实现资本优势的转换,推动非矿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城市 持续发展 城市竞争力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状况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80
15
作者 傅伯 欧阳志云 +5 位作者 施鹏 王小丹 郑华 赵文武 吴飞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98-1306,共9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保障生态安全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但受威胁物种多。近15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格局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趋好,水...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保障生态安全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但受威胁物种多。近15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格局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趋好,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均得以提升,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对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受气候暖湿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仍然面临退化草地面积大,以及冻土面积萎缩、沼泽湿地减少、部分生物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局部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风险。为了进一步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议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群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加快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格局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问题 生态安全屏障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被引量:64
16
作者 杨晓光 赵燕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1-708,共8页
利用中国各省1990~199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取丹尼森要素分析法,对影响中国各省区工业GDP增长的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资本投入是20世纪90年代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中国各省资本投入的增长差异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地区经... 利用中国各省1990~199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取丹尼森要素分析法,对影响中国各省区工业GDP增长的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资本投入是20世纪90年代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中国各省资本投入的增长差异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地区经济的差异,而由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所呈现的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90年代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由此得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未来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将出现扩大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区域经济增长 地区差异 丹尼森法 技术 资源优化
下载PDF
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发展的集成研究 被引量:72
17
作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3-40,共8页
综合性是地理学最高层次的科学难点问题。重大自然地理过程一如全球气候变化等注重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机理研究,重要人文与经济地理活动越来越关注同资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这是地理学凸显综合性的重要标志。“区域发展”是地... 综合性是地理学最高层次的科学难点问题。重大自然地理过程一如全球气候变化等注重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机理研究,重要人文与经济地理活动越来越关注同资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这是地理学凸显综合性的重要标志。“区域发展”是地理学综合性研究的重要领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合区划研制等经典领域也迅速向综合研究方向拓展。作者依托“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的地学基础”的研究命题,尝试着建立一个基于集成方法的研究框架,旨在揭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因素的综合作用机理与时空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综合性 区域发展 集成研究
下载PDF
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 被引量:67
18
作者 田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在探讨了20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非农化演变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揭示了城市化与非农就业水平之间的偏差呈逐步缩小的基本规律;并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进行了省域类型划分;重点围绕... 在探讨了20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非农化演变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揭示了城市化与非农就业水平之间的偏差呈逐步缩小的基本规律;并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进行了省域类型划分;重点围绕省域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就业弹性变化,解剖了两者偏差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关系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非农化 省际差异
下载PDF
西南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 被引量:75
19
作者 梁育填 +5 位作者 孙威 韩晓旭 盛科荣 马海龙 徐勇 王传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1-229,共9页
能源是贫困地区农户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本生计资产,过度采伐薪柴的能源消费行为是加剧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因素。西南山区既是我国贫困地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本文选取在西南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 能源是贫困地区农户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本生计资产,过度采伐薪柴的能源消费行为是加剧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因素。西南山区既是我国贫困地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本文选取在西南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脆弱性都具有代表性的云南省昭通市为案例,基于946份调查问卷,采用Tobit模型对非商品性能源和商品性能源的消费比例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①地形特征对西南山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影响显著,薪柴和秸秆等非商品性能源受资源禀赋影响显著,而煤炭等商品性能源更多的是受市场距离影响。②随着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非商品性能源消费比例将下降,煤炭和电力等商品性能源消费比例将上升,但是西南贫困地区由于农户生计资产有限,收入增长缓慢,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艰难。③家庭人均教育程度的提高、从事非农产业有助于西南山区农户增加商品性能源的消费比例,从而提升能源消费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能源 消费结构 西南山区 TOBIT模型
原文传递
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68
20
作者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7年第3期194-201,共8页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入手,解析了传统区域发展模式的弊端和对空间结构效益认识的偏差,讨论了能否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困惑,分析了四大板块(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战略的政策缺陷及原因,探究了以空...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入手,解析了传统区域发展模式的弊端和对空间结构效益认识的偏差,讨论了能否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困惑,分析了四大板块(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战略的政策缺陷及原因,探究了以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不完整为主要问题的体制机制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作用。主体功能区规划是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总图,是政府实施空间管治的纲领性文件和整合相关空间规划资源的实用平台,是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也是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合理建设我们生存空间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规划 区域发展 协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