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武侠电影女明星“荒江女侠”的由盛转衰——徐琴芳艺术观念探寻
1
作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53,共4页
1975年,劳拉·穆尔维曾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提及“男性凝视”。在电影领域,很多学者都关注到了“男性凝视”这一现象。在今天,人们更多探讨的是“男性凝视”的反转。当代中国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地位似乎和男性角色的地位颠倒... 1975年,劳拉·穆尔维曾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提及“男性凝视”。在电影领域,很多学者都关注到了“男性凝视”这一现象。在今天,人们更多探讨的是“男性凝视”的反转。当代中国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地位似乎和男性角色的地位颠倒了过来,她们不同于传统电影中的女性,她们更独立、更自信,展现着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但人们常常会误以为这是现代电影中女性所独有的面貌,实则不然。回溯历史,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挖掘会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中,早已有了和现代电影女性形象颇为相似的女性角色。而在二三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武侠电影中,女性角色又变得极为特殊,“侠女”的形象活跃在大银幕之上,象征着独特的早期武侠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电影 视觉快感 当代中国电影 劳拉·穆尔维 叙事电影 武侠文化 史料考证 男性角色
下载PDF
一九四O年代的中国电影:战争风云、历史转折、多元形态——第七届中国电影史年会综述 被引量:2
2
作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41-143,共3页
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电影史年会于2018年10月19日至21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年会综述 历史转折 多元形态 南京艺术学院 战争 电影资料馆 电影电视
下载PDF
浅析“作者论”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72,共2页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与文学、绘画等密不可分,在文学批评中,首先产生了"作者"的概念。"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浪漫主义诗人和批评家们对‘作者’地位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浪漫主义文论视‘作者’为艺术创新的核心元素,...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与文学、绘画等密不可分,在文学批评中,首先产生了"作者"的概念。"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浪漫主义诗人和批评家们对‘作者’地位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浪漫主义文论视‘作者’为艺术创新的核心元素,肯定和强调‘作者’这一主体的自觉性、自由性和创造性,成为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传统。"[1]在电影领域,"作者论"受到了人们的日渐关注。1948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论 中国电影 浪漫主义诗人 文学批评 核心元素 艺术创新 影评人 冯小刚 阿斯特 文学创作
下载PDF
无辜者受苦,罪者受罚,人饮血而为人——浅析科恩兄弟电影 被引量:1
4
作者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3期3-5,共3页
科恩兄弟的电影是苦涩里带着欢笑,科恩电影的人物都很笨拙,这样的笨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在科恩电影里,编剧会设置一个很明显的困境,有时甚至是一个困境后还接着一个绝境,点燃人物的犯罪动机,使得电影里的人物陷入自我折磨的深... 科恩兄弟的电影是苦涩里带着欢笑,科恩电影的人物都很笨拙,这样的笨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在科恩电影里,编剧会设置一个很明显的困境,有时甚至是一个困境后还接着一个绝境,点燃人物的犯罪动机,使得电影里的人物陷入自我折磨的深渊。B级片暴力、血腥、性等娱乐化的商业元素,能成功刺激到观众的眼球。但科恩兄弟的电影其实与好莱坞传统B级片大不相同,科恩电影看似是类型片,却又反传统反类型,充满了对类型片的嘲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恩兄弟电影 人物困境 好莱坞 B级片元素 黑色幽默
下载PDF
“侠隐于市”——论30、40年代之交武侠电影的短暂复兴
5
作者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94,共7页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武侠电影蓬勃发展,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创作热潮。三十年代初,武侠电影出现了人为的断流,直到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武侠电影才又经历了极其短暂的复兴。本文通过分析“武侠电影中‘侠’与‘盗’的...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武侠电影蓬勃发展,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创作热潮。三十年代初,武侠电影出现了人为的断流,直到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武侠电影才又经历了极其短暂的复兴。本文通过分析“武侠电影中‘侠’与‘盗’的变化”“商业逐利与救国心态的二重奏”“‘不中不西’题材的武侠影片”,试图揭示武侠电影缘何短暂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电影 短暂复兴 侠与盗
原文传递
与世界和解前——浅析范桑特电影中男性角色成长阶段
6
作者 《电影评介》 2014年第15期64-65,共2页
"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没有尊卑,没有贵贱,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当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我们这些鸟儿,不动情则已,一动起情来,就要大祸临头了。"[1]白先勇在描写酷儿人群的小说《孽子》中,... "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没有尊卑,没有贵贱,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当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我们这些鸟儿,不动情则已,一动起情来,就要大祸临头了。"[1]白先勇在描写酷儿人群的小说《孽子》中,用这句话描绘了酷儿人群的形象。1997年,格斯·范桑特导演因《心灵捕手》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2008年,他执导的电影《米尔克》更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在范桑特的电影里,可以明显看出具有特殊酷儿身份的男性主角在跨入成人世界前所需经历的三个阶段:困惑焦虑期、反抗毁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桑 最佳原创 白先勇 男性角色 成人世界 米尔 桑特 前所 伊诺 先锋派
下载PDF
第二届南京电影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
7
作者 《剧影月报》 2014年第3期8-13,共6页
2014年5月4日—6日,由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民国电影研究所与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南京电影论坛"民国电影中的时尚、文化与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南艺影视学院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60余位学者提交论文并到会参与研讨。论坛... 2014年5月4日—6日,由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民国电影研究所与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南京电影论坛"民国电影中的时尚、文化与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南艺影视学院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60余位学者提交论文并到会参与研讨。论坛开幕式由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蔡伟院长主持,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米如群致欢迎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胡子光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教授代表嘉宾致辞,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东致辞并宣布论坛开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史 中国电影家协会 电影研究 影视学院 电影艺术 中国文联 许鞍华 艺术电影 两岸学者 当代电影
下载PDF
泼墨写白芍——诗意写实主义表演大师赵丹艺术思想转变及其艺术观念探寻
8
作者 《剧影月报》 2019年第4期22-24,共3页
目前对赵丹的表演与艺术思想转变尚未有详细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赵丹的表演与艺术思想的几次转变以及赵丹的艺术问题,探究赵丹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观念。从'纳中西表演流派之长'到'踏入现实主义之路',再到'与角色融为... 目前对赵丹的表演与艺术思想转变尚未有详细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赵丹的表演与艺术思想的几次转变以及赵丹的艺术问题,探究赵丹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观念。从'纳中西表演流派之长'到'踏入现实主义之路',再到'与角色融为一体'、'追求更高艺术境界',至50年代,赵丹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赵氏表演体系'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演我” 赵氏表演体系 赵丹
下载PDF
从类型电影谈鸳鸯蝴蝶派电影人的文化补救
9
作者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第1期107-109,共3页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电影流派,这个流派诞生了诸多的电影人。笔者通过挖掘《申报》等早期报纸与刊物,从考证的角度对鸳鸯蝴蝶派进行深入研究,探寻鸳鸯蝴蝶派类型电影及鸳鸯蝴蝶派电影人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鸳鸯蝴蝶派 类型电影叙事 文学化影像风格
下载PDF
“我演我”与赵氏表演体系——诗意写实主义表演大师赵丹艺术观念探寻
10
作者 《戏剧之家》 2022年第7期31-33,共3页
目前,对赵丹的表演与艺术思想转变尚未有详细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赵丹戏剧与电影的表演艺术思想转变以及赵丹的艺术问题,探究赵丹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观念。从"纳中西表演流派之长"到"踏入现实主义之路",再到"与... 目前,对赵丹的表演与艺术思想转变尚未有详细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赵丹戏剧与电影的表演艺术思想转变以及赵丹的艺术问题,探究赵丹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观念。从"纳中西表演流派之长"到"踏入现实主义之路",再到"与角色融为一体""追求更高艺术境界",在50年代,赵丹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赵氏表演体系"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演我” 赵氏表演体系 赵丹
下载PDF
流动影像与镜头预见性——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纪录片与电影研究
11
作者 《西部广播电视》 2021年第24期94-95,105,共3页
本文将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纪录片与电影进行研究,以纪录片为主,探究纪录片的本源与真实性问题,探寻影像记录与信息传播的流动性,分析影像传播中的利与弊;同时分析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的镜头预见性,探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纪录片与电影所... 本文将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纪录片与电影进行研究,以纪录片为主,探究纪录片的本源与真实性问题,探寻影像记录与信息传播的流动性,分析影像传播中的利与弊;同时分析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的镜头预见性,探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纪录片与电影所带有的宿命论色彩,展现电影大师纪录片与电影中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影像传播 镜头预见性
下载PDF
见天地、见众生与见自己——论树木希林电影《天天是个好日子》
12
作者 《剧影月报》 2021年第6期13-14,共2页
《天天是个好日子》这部影片由大森立嗣导演,同时这部影片也是日本国宝级演员树木希林的遗作,人们借由这部影片怀念着这位是枝裕和《小偷家族》中的“奶奶”。就美学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谈这部电影再合适不过,文化与艺术最终都是融会贯通... 《天天是个好日子》这部影片由大森立嗣导演,同时这部影片也是日本国宝级演员树木希林的遗作,人们借由这部影片怀念着这位是枝裕和《小偷家族》中的“奶奶”。就美学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谈这部电影再合适不过,文化与艺术最终都是融会贯通,“好”的东西、珍贵的东西其本质都是一样的,这部电影不仅反映出日本电影美学在当下的变化,同时从这部影片当中也可以直观看到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文艺创作理论的演化,传统的美学与现今的美学看似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实其深层并无不同,在美的观念世界之中,美的原型或许早已搭好或许没有,但不同的表象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通过电影,我们恰恰可以捕捉住这些瞬息万变的表象,探寻生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美学 是枝裕和 国宝级 文艺创作 文化与艺术 融会贯通 美的观念 树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