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50
1
作者 张启跃 周长勇 +5 位作者 吕涛 谢韬 刘伟 孙媛媛 江新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3-526,I0004,共5页
本文介绍了云南罗平地区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保存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其研究意义。该生物群产于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地层对比和化石鉴定表明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以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棘... 本文介绍了云南罗平地区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保存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其研究意义。该生物群产于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地层对比和化石鉴定表明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以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棘皮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昆虫等)、双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化石保存完好,分布广泛,埋藏方式独特。罗平生物群无论在丰度、分异度及化石保存上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对研究埋藏学、古生态学、古地理以及三叠纪海洋生物尤其是海生爬行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平生物群 鱼类 爬行类 安尼期 中三叠世 云南
下载PDF
墨脱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30
2
作者 郑来林 廖光宇 +4 位作者 耿全如 董翰 孙志民 李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8-462,共5页
在传统的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一条时代为晚三叠世的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并查明中侏罗世杂色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该蛇绿混杂岩带两侧的地层之上,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中有一条印支晚期叠合的缝合带。查证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的空间... 在传统的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一条时代为晚三叠世的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并查明中侏罗世杂色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该蛇绿混杂岩带两侧的地层之上,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中有一条印支晚期叠合的缝合带。查证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的空间展布和物质组成。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蛇绿混杂岩,呈向NE凸的倒U字型连续分布于南迦巴瓦变质岩系和冈底斯岩浆弧之间,主要由变质的超镁铁质侵入岩、辉绿-辉长岩、玄武岩和硅质岩组成。该岩石经历了强烈的剪切变形和糜棱岩化作用,主期韧性剪切的性质为伸展拆离,变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日喀则地区蛇绿岩中的玄武岩基本相同。将南迦巴瓦岩群解体,厘定了该岩群原岩及变质峰期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弧 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 角度不整合 印支运动 南迦巴瓦变质岩系 高压麻粒岩 喜马拉雅
下载PDF
云南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地层时代的厘定:来自牙形石的证据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启跃 周长勇 +6 位作者 吕涛 谢韬 刘伟 孙媛媛 黄金元 赵来时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0-305,共6页
罗平生物群是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007年在云南省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统关岭组中首次发现的以海生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多种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珍稀海洋生物化石群.根据实测剖面资料和牙形石证据对罗平生物群地层时代进行... 罗平生物群是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007年在云南省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统关岭组中首次发现的以海生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多种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珍稀海洋生物化石群.根据实测剖面资料和牙形石证据对罗平生物群地层时代进行了厘定,研究表明罗平生物群产于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的Pelsonian亚期,为进一步研究罗平生物群及三叠纪海洋生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平生物群 安尼期 关岭组 牙形石
原文传递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的解体 被引量:19
4
作者 孙志明 耿全如 +3 位作者 郑来林 李生 廖光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15,共8页
通过对研究区南迦巴瓦岩群的大比例尺填图工作 ,根据南迦巴瓦岩群的原岩建造、变质程度的不同、变形样式的差异 ,将其解体为在区域上具有可填性 3套岩石组合———直白岩组、派乡岩组和多雄拉混合岩 ,三者之间均以构造面接触。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南迦巴瓦岩群 解体 西藏
下载PDF
四川广元地区上三叠统小塘子组、须家河组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邹光富 夏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73-80,共8页
根据层序地层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上三叠统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沉积地层露头剖面的详细研究,划分出2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三级层序的时限为2.9Ma。研究区上三叠统沉积地层从下到上由滨海相、三角洲相、辫状... 根据层序地层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上三叠统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沉积地层露头剖面的详细研究,划分出2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三级层序的时限为2.9Ma。研究区上三叠统沉积地层从下到上由滨海相、三角洲相、辫状河相、冲积扇相组成,为印支期扬子地台西缘前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北西侧龙门山推覆造山作用的沉积响应。根据区域不整合面和其它层序界面特征,结合沉积盆地充填序列、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域的时空配置,建立了该区晚三叠世地层格架和4个等时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上三叠统 小塘子组 须家河组 广元地区 四川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沉积响应 被引量:18
6
作者 许效松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72-79,共8页
伴随相对海平面由上升转为下降的周期变化,塔里木盆地在早古生代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张→挤压→隆升的开合旋回,早期(震旦纪—中奥陶世)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呈现西台(碳酸盐台地)东盆(满加尔 库鲁克塔格深水盆地)的古地理格局。中西... 伴随相对海平面由上升转为下降的周期变化,塔里木盆地在早古生代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张→挤压→隆升的开合旋回,早期(震旦纪—中奥陶世)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呈现西台(碳酸盐台地)东盆(满加尔 库鲁克塔格深水盆地)的古地理格局。中西部广大地区沉积了巨厚的浅水台地相碳酸盐岩,以中晚寒武世的下丘里塔格群和早中奥陶世的上丘里塔格群为标志;东部的满加尔 库鲁克塔格则以厚度不大的远洋硅 灰泥沉积为主。盆地构造性质的转换及沉积古地理的巨大改变发生于中奥陶世中晚期,以塔中、塔北的隆起和塘古孜巴斯坳陷及阿瓦提 满加尔坳陷的形成为标志,呈近南北向隆 坳相间的盆地格局。沉积记录的响应表现为碳酸盐台地的消失、陆源物质的逐渐注入和向上变粗、火山活动和火山碎屑的出现以及巨厚砂泥质浊积岩在塔东盆地内的充填等。因此,中晚奥陶世—中泥盆世是塔里木盆地海域逐渐萎缩、盆地不断隆升和相对海平面逐渐下降的一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早古生代 地质构造 沉积学
下载PDF
T7^2界面与塔中隆起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 被引量:13
7
作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4-32,共9页
T27界面为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与良里塔格组灰岩地震反射界面,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隆起上奥陶统内部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序转换面,是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型沉积向陆源碎屑充填沉积转换的标志。过去普遍认为两个组之间为连续沉积,界面... T27界面为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与良里塔格组灰岩地震反射界面,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隆起上奥陶统内部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序转换面,是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型沉积向陆源碎屑充填沉积转换的标志。过去普遍认为两个组之间为连续沉积,界面性质系海侵上超并赋予“淹没台地”的涵义。但随着近年塔河油田南部地区的勘探和塔中隆起区北缘Ⅰ号断裂带油气富集规律性的深入研究,表明T27界面是一个区域性的古暴露界面和沉积间断界面。界面之下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顶面有明显的削蚀和截切现象,残存厚度在塔北、塔中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反映塔北隆起T27界面的构造及风化壳岩溶作用明显强过塔中隆起。古暴露和风化壳岩溶作用导致T27界面之下的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岩溶,是塔中低凸起北缘Ⅰ号断裂构造带的主要油气藏聚集层位;在塔河南部,形成了一套厚度最大可达300m并贯穿良里塔格组与下伏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的古岩溶洞穴系统,造就了塔河油田今天以南部斜坡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灰岩古岩溶洞穴系统为主要油气储层的勘探大场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界面 T7^2界面 塔中隆起 碳酸盐岩
下载PDF
罗平生物群产出层位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媛媛 刘俊 +4 位作者 吕涛 许效松 张启跃 江新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10-1117,共8页
为了解云南罗平地区新近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古环境信息,我们对其产出层位——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大凹子剖面的碳酸盐岩进行了全岩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大凹子剖面δ13C值分布范围在-4.5‰~1.... 为了解云南罗平地区新近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古环境信息,我们对其产出层位——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大凹子剖面的碳酸盐岩进行了全岩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大凹子剖面δ13C值分布范围在-4.5‰~1.1‰之间,平均为-3.03‰,δ18O值分布在-5.2‰~-1.0‰之间,平均为-3.36‰。同位素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凹子剖面的同位素值受后期大气水参与的成岩作用影响较小。结合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的证据,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说:δ13C值明显偏负的层位主要是由硫酸菌的还原作用所导致。这种活动所释放的H2S也部分解释了罗平生物群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在排除掉成岩作用的影响之后,本剖面δ13C分布在-3.0‰~1.1‰之间,平均值为-1.44‰,δ18O分布在-3.5‰~-2.5‰之间,平均值为-2.94‰。尽管如此,与同时期其他有关剖面相比,大凹子剖面δ13C值仍然偏低,对此我们进行了探讨和解释,并利用高水位时期的δ18O数据作为基本资料对罗平地区的古海水温度进行了恢复。结果显示其温度值分布在27~32℃之间,平均为29℃左右,说明罗平地区当时气候比较温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平生物群 稳定同位素 古温度 关岭组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花岗质片麻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志明 董瀚 +6 位作者 廖光宇 郑来林 耿全如 李生 石文礼 张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10,共10页
野外地质填图和研究发现,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有古老的花岗岩侵入,并在鲁霞地区圈定了9个花岗质侵入体.古老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侵位于南迦巴瓦岩群直白岩组中,与南迦巴瓦岩群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而形成花岗质片... 野外地质填图和研究发现,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有古老的花岗岩侵入,并在鲁霞地区圈定了9个花岗质侵入体.古老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侵位于南迦巴瓦岩群直白岩组中,与南迦巴瓦岩群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而形成花岗质片麻岩套.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质片麻岩、黑云母花岗质片麻岩、闪长质片麻岩等.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片麻岩套具'S'型特征,可能有深部幔源物质的加入.花岗岩形成深度在2~5km之间,侵位时代为552~525Ma,为新元古代晚期,属泛非期陆内演化阶段的产物.高喜马拉雅地区在元古宙末期形成了结晶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南迦巴瓦岩群 花岗质片麻岩 西藏
下载PDF
东秦岭南带沉积盆地性质和演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强 翟刚毅 +1 位作者 杨志华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3,共7页
通过对横穿东秦岭南带震旦系到三叠系精细沉积露头分析 ,把沉积盆地沉降、盆地动力分析结合起来 ,通过事件和事件沉积来反映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受到的重大地质事件影响 。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盆地分析 震旦系 三叠系 地质事件 沉积盆地
下载PDF
紫木凼金矿床载金矿物及金的赋存状态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立全 牟传龙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7-81,共5页
紫木凼金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氧化矿石中,金呈显微粒状自然金—显微金嵌布于褐铁矿、石英、水云母、方解石的颗粒间或孔隙中,原生矿石中,金主要呈次显微粒状自然金—次显微金包裹体,其次是类质同像形式赋存在含砷... 紫木凼金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氧化矿石中,金呈显微粒状自然金—显微金嵌布于褐铁矿、石英、水云母、方解石的颗粒间或孔隙中,原生矿石中,金主要呈次显微粒状自然金—次显微金包裹体,其次是类质同像形式赋存在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矿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木凼金矿床 载金矿物 赋存状态 金矿床
下载PDF
罗平地区断裂构造的遥感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谢韬 张启跃 +4 位作者 刘伟 吕涛 周长勇 文芠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05-1409,共5页
罗平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对该区构造格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弥勒—师宗断裂北缘的构造演化。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宏观上对断裂特征进行全面解译和识别的特点,结合野外调查,分析提取断裂的影像特征,在对断裂构造进行密度分析的基础上,... 罗平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对该区构造格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弥勒—师宗断裂北缘的构造演化。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宏观上对断裂特征进行全面解译和识别的特点,结合野外调查,分析提取断裂的影像特征,在对断裂构造进行密度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断裂在地质地貌上的特征。研究发现,罗平地区北东向断裂带是师宗—弥勒断裂北沿部分,对罗平地区三叠系以来的地层沉积和构造演化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形成了断裂两侧不同的地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平 密度分析 断裂构造 遥感 弥勒—师宗断裂
下载PDF
四川锦屏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及地质灾害 被引量:4
13
作者 廖忠礼 廖光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9-104,共6页
文章通过对四川锦屏山地区区域地质概况、河流阶地、第四纪断层及老断层新活动、地震活动的研究,认为该地区自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由此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关键词 四川 锦屏山地区 新构造运动 地质灾害 地震活动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断层 河流阶地
下载PDF
贵州兴义烂滩剖面中—上三叠统之交鱼类微体化石和牙形石生物地层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韬 刘石磊 +4 位作者 黄金元 文芠 胡智丹 周长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03-712,共10页
贵州兴义烂滩剖面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在该剖面第6层中发现3类辐鳍鱼牙齿化石,其伴生有介形类Cavellina jangyouensis,在12层中发现软骨鱼类鱼鳞化石和2类辐鳍鱼牙齿化石,在第14发现大量的粗菊石Trachyceras sp.。在该剖面上建立了2个... 贵州兴义烂滩剖面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在该剖面第6层中发现3类辐鳍鱼牙齿化石,其伴生有介形类Cavellina jangyouensis,在12层中发现软骨鱼类鱼鳞化石和2类辐鳍鱼牙齿化石,在第14发现大量的粗菊石Trachyceras sp.。在该剖面上建立了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和Paragondolella tadpole带。根据牙形石特征,把中晚三叠世拉丁和卡尼期的界线定于12层底部。该剖面为该区中上三叠统之交的地层提供了较好的生物地层格架,对地层时代划分及区域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三叠世 竹杆坡组 鱼类微体化石 牙形石 贵州兴义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缘云南东川地区澄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物源和地壳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永娟 林仕良 +3 位作者 秦雅东 任光明 庞维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43-1956,共14页
澄江组是晋宁不整合面之上最早沉积的地层之一,了解其物源对于认识扬子西缘早期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扬子西缘东川地区澄江组底部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澄江组碎屑锆石的年龄谱具有780~900 Ma、约1000... 澄江组是晋宁不整合面之上最早沉积的地层之一,了解其物源对于认识扬子西缘早期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扬子西缘东川地区澄江组底部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澄江组碎屑锆石的年龄谱具有780~900 Ma、约1000 Ma、约1800 Ma的峰值,最年轻一组碎屑锆石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01±5 Ma(MSWD=2.4,n=9),与区内澄江组底部火山岩的年龄十分接近,限定研究区澄江组的沉积下限为约800 Ma。综合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锆石形态及古地理特征,认为东川地区澄江组底部的物源主要来自于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剥蚀,其次为东川群的沉积再循环。通过扬子地块南华纪早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发现,扬子西缘与北缘在新元古代之前可能具有不同的地壳演化历史。扬子西缘不同地区澄江组之间存在物源差异,与区域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澄江组 碎屑锆石 HF同位素 地壳演化 东川
下载PDF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中三叠世安尼期牙形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韬 刘石磊 +4 位作者 胡智丹 周长勇 黄金元 文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0-288,共9页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新苑组位于扬子地台和右江盆地交汇处,为中三叠世台缘斜坡相沉积,在该组中上部发现了牙形石动物群,除少量分枝分子外,都归属于Neogondolella属,建立了4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Neogondolella bulgarica、Neogondolel...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新苑组位于扬子地台和右江盆地交汇处,为中三叠世台缘斜坡相沉积,在该组中上部发现了牙形石动物群,除少量分枝分子外,都归属于Neogondolella属,建立了4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Neogondolella bulgarica、Neogondolella bifurcata、Negondolella constricta、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未见顶界)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中晚期,其特殊的古地理位置,对系统研究与对比罗平生物群、盘县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探讨该时期盆地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苑组 安尼期 牙形石 罗平生物群 贵州安龙
下载PDF
四川广元—朝天地区推覆构造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邹光富 贾宝江 +2 位作者 冯心涛 谭钦银 《四川地质学报》 2002年第3期133-138,共6页
根据 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野外重点地段的解剖研究 ,将广元 -朝天地区推覆构造划分为四个推覆构造带 ,并论述了该区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变形模式 ;提出了区内滑覆是由推覆形成的 ,其发展方向为由北西向南东 ,扩展方式为前展式。探... 根据 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野外重点地段的解剖研究 ,将广元 -朝天地区推覆构造划分为四个推覆构造带 ,并论述了该区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变形模式 ;提出了区内滑覆是由推覆形成的 ,其发展方向为由北西向南东 ,扩展方式为前展式。探讨了本区推覆构造的形成演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广元-朝天地区 逆冲推覆构造 变形模式 形成演化机制 造山带
下载PDF
西藏波密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层序及盆地演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傅恒 李洪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54-59,共6页
西藏波密及邻区松宗、然乌一带,下石炭统诺错组与中上泥盆统松宗组之间的层序不整合界线是藏东南地区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盆地性质转变的重要界面。界线之下的松宗组为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界线之上,以大规模的火山活动、盆地裂解为标... 西藏波密及邻区松宗、然乌一带,下石炭统诺错组与中上泥盆统松宗组之间的层序不整合界线是藏东南地区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盆地性质转变的重要界面。界线之下的松宗组为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界线之上,以大规模的火山活动、盆地裂解为标志,伴随着沉积盆地的持续沉陷和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沉积了以石炭系诺错组和来姑组为代表的向上变深序列,相对海平面在晚石炭世达到了顶点,以来姑组上部的含铁质板岩和大套的浊积岩为标志。其后,以洛巴堆组为代表的晚石炭世末期—二叠纪的沉积记录,则代表了一个缓慢的向上变浅的沉积层序。在这个向上变深再变浅的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火山活动呈现了明显的由强转弱的变化轨迹。中侏罗统马里组陆相红色磨拉石不整合堆积于下伏地层之上,表明本区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经历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褶皱造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火山活动 层序 红色磨拉石 波密地区 西藏
下载PDF
建立云南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刍议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韬 张启跃 +4 位作者 周长勇 吕涛 刘伟 孙媛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10-112,共3页
云南罗平生物群是继贵州关岭动物群之后的又一新发现。本文结合云南罗平生物群的特点,分析了罗平生物群的科学研究价值、审美学价值及其开发前景,认为建立地质公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罗平 生物群 地质公园 可行性研究
下载PDF
贵州兴义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牙形石生物地层及碳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韬 刘石磊 +3 位作者 胡智丹 周长勇 文芠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3-342,共10页
扬子地台嘉陵江组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当时海水的碳同位素变化。贵州兴义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根据岩性、岩相,嘉陵江组划分为四段,以开阔-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特点,牙形石生物地层可划分出Parachirognathus-Pachycladina... 扬子地台嘉陵江组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当时海水的碳同位素变化。贵州兴义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根据岩性、岩相,嘉陵江组划分为四段,以开阔-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特点,牙形石生物地层可划分出Parachirognathus-Pachycladina和Neospathodus homeri-N. triangularis牙形石组合带,时代归属于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该区坝佑和龙广2条典型嘉陵江组剖面上采集的25件碳酸盐岩样品进行碳同位素测试表明,δ13C值介于-1.7‰~5.9‰,包括2个完整的下降-上升旋回,其高频率的震荡变化是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延迟的直观体现,表现为海洋环境的不稳定性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组 牙形石 碳同位素 兴义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