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妍 曹勇 +3 位作者 谭悦 潘迪 郑长清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1059-1062,共4页
目的观察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药物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消化内科病房收治的中重度UC患者(定义为基线期Mayo评分6~12分)9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观察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药物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消化内科病房收治的中重度UC患者(定义为基线期Mayo评分6~12分)9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例患者经IFX治疗,第14周临床有效率为85. 9%,缓解率为73. 9%,黏膜愈合率为44. 6%;第30周临床有效率为94. 6%,缓解率为86. 9%,黏膜愈合率为71. 7%。经IFX治疗第14周与第30周Mayo评分、Mayo内镜亚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第2、6、8、14、30周时WBC、PLT、Hb、ESR、CRP、PT、D-dimer、ALB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完成30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92例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2例患者因黏液脓血便持续发作,最终择期行回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另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反复发作,进而应用环孢素转换治疗。结论 IFX可有效改善中重度UC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愈合,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夫利昔单抗 结肠炎 溃疡性
原文传递
肠道菌群稳态与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梁爱媛 +1 位作者 高诗雨 郑长清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08-114,共7页
结直肠癌是一种涉及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风险因素的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菌群与消化道之间的共生作用对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也十分重要。菌群在炎症、药物代谢,甚至癌症的发展中扮... 结直肠癌是一种涉及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风险因素的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菌群与消化道之间的共生作用对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也十分重要。菌群在炎症、药物代谢,甚至癌症的发展中扮演着许多角色,然而由感染、饮食或生活方式等变化引起的菌群组成的改变却可影响这种共生关系。同样,菌群组成的变化使部分菌种在肠内引发炎症反应甚至致癌,从而对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综述将总结目前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之间潜在的联系,重点关注细菌在肠道中所参与的各种反应,从而为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代谢 细菌毒素 炎症
下载PDF
辅以微信平台的PBL教学法在消化内科实习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王东旭 金玉 +4 位作者 潘迪 曲素萱 郑诗航 林连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5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辅以微信平台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应用于消化内科临床实习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盛京医院消化内科60名临床实习的本科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BL组及对照组,每组30名学生,其中PBL组采用辅以微... 目的探讨辅以微信平台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应用于消化内科临床实习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盛京医院消化内科60名临床实习的本科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BL组及对照组,每组30名学生,其中PBL组采用辅以微信平台的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带教结束后评估两组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感受。结果PBL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文献检索、临床技能、病案分析的考核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教学满意度、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上亦高于对照组(P<0.05);PBL组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及学习感受。结论辅以微信平台的PBL教学法适于在消化内科实习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微信平台 消化内科 临床实习 教学效果 学习感受
下载PDF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与幽门螺杆菌阳性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恩铭扬 +4 位作者 林连捷 孙妍 谭悦 王东旭 郑长青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6期648-652,共5页
目的评估应用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与幽门螺杆菌(H.pylory,Hp)阳性率的关系。方法益生菌疗法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主要包括双歧杆菌1×10~7CFU/g,保加利亚乳杆菌1×10~6CFU/g和嗜热... 目的评估应用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与幽门螺杆菌(H.pylory,Hp)阳性率的关系。方法益生菌疗法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主要包括双歧杆菌1×10~7CFU/g,保加利亚乳杆菌1×10~6CFU/g和嗜热链球菌1×10~6CFU/g。100例IBD患者分为UC(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组和CD(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组,每组50例,另有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UC组和CD组每日给予相同剂量三联活菌片(0.5 g/片,4片/次,2次/d),并在3个月内不间断给药。如未出现症状加剧或需要额外治疗,则在用药当日及用药3个月后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并在用药前后同时测定三组Hp阳性率。结果UC组和CD组各有47例参加本研究,共计94例。用药3个月后,UC组Mayo评分显著下降(4.02±2.18vs.7.66±1.83,P<0.01),其中有效40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5.11%,治疗前后炎症指标(CRP、ESR、Hb、A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Mayo评分显著下降(4.26±1.78 vs.7.38±1.61,P<0.01),其中有效38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0.85%,治疗前后炎症指标(CRP、ESR、Hb、A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益生菌治疗后,UC组和CD组的Hp阳性率均显著升高(80.85%vs.57.45%,57.45%vs.36.17%,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Hp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80.85%vs.90%,57.45%vs.90%)。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益生菌可以改善炎症指标并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与益生菌疗效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炎症指标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英夫力西治疗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恩铭扬 +4 位作者 孙妍 林连捷 谭悦 王东旭 郑长青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英夫力西(IFX)治疗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改变的关系。方法收集104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52例,克罗恩病(CD)52例,使用英夫力西治疗前后测定肠道菌群数量。另取30例健康志愿者新鲜粪便,定量培养进行菌群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英夫力西(IFX)治疗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改变的关系。方法收集104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52例,克罗恩病(CD)52例,使用英夫力西治疗前后测定肠道菌群数量。另取30例健康志愿者新鲜粪便,定量培养进行菌群分析,同时测定三组C反应蛋白、血沉两项数据结果,分析其与肠道细菌组成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UC组酵母菌(1.09±0.17)、肠球菌(5.01±0.36)和消化球菌(3.99±0.23)的数量显著下降,乳酸杆菌(7.95±0.69)的数量显著上升(P<0.01);CD组酵母菌(1.06±0.19)、肠球菌(4.91±0.37)和消化球菌(3.90±0.19)的数量显著下降,乳酸杆菌(8.07±0.76)的数量显著上升(P<0.01)。治疗后,UC组CRP(10.33±4.64)、ESR(9.10±4.11)水平降低(P<0.01);CD组CRP(7.31±4.68)、ESR(9.27±3.13)水平降低(P<0.01)。结论使用英夫力西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后,酵母菌、肠球菌和消化球菌数量显著降低,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恢复到正常水平,炎症指标CRP和ESR下降,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夫力西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炎性指标
下载PDF
肠内营养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东旭 林连捷 +2 位作者 潘迪 郑长青 《中国综合临床》 2018年第5期471-473,共3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合并营养不良。肠内营养可以改善IBD患者的营养状态,缓解病情,促进疾病的恢复。因此,要重视肠内营养在IBD治疗中的意义,加强肠...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合并营养不良。肠内营养可以改善IBD患者的营养状态,缓解病情,促进疾病的恢复。因此,要重视肠内营养在IBD治疗中的意义,加强肠内营养在IBD患者中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营养不良 肠内营养
原文传递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发病机制
7
作者 孙文长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85-188,共4页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我国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目前广泛应用的动物模型是mdx小鼠,但其没有很好地模拟人类疾病特点。最近,Sacco等报导了一个新的小鼠模型mdx/mTRG2,它不仅有抗肌萎缩蛋白的缺陷,还有端粒酶的缺失,较好地模...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我国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目前广泛应用的动物模型是mdx小鼠,但其没有很好地模拟人类疾病特点。最近,Sacco等报导了一个新的小鼠模型mdx/mTRG2,它不仅有抗肌萎缩蛋白的缺陷,还有端粒酶的缺失,较好地模拟了人类疾病的症状。通过该模型,人们认识到抗肌萎缩蛋白的缺陷引起肌细胞退化,肌肉干细胞被激活对抗其退化,但干细胞的过度增殖又导致端粒长度下降,引起肌肉干细胞增殖能力的衰竭,最终产生了肌营养不良的表型。该模型使人们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动物模型 端粒酶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