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脑胶质瘤再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祥冬 牛朝诗 +3 位作者 陈鹏 梅加明 姜晓峰 汪业汉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研究复发脑胶质瘤患者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手术治疗的复发脑胶质瘤82例,探讨术后颅内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收集同期行手术治疗的原发脑胶质瘤病例200例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研究复发脑胶质瘤患者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手术治疗的复发脑胶质瘤82例,探讨术后颅内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收集同期行手术治疗的原发脑胶质瘤病例200例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探讨复发性胶质瘤再次手术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复发脑胶质瘤组和原发脑胶质瘤组患者中分别有36例(43.90%)和12例(6.00%)发生颅内感染,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胶质瘤患者中年龄≥55岁、合并糖尿病、其他恶性肿瘤史、III-IV级病理分级、术前合并放化疗、术中脑室系统打开患者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复发胶质瘤患者(P<0.05)。年龄、术前合并糖尿病、术中打开脑室系统、手术时间≥4小时与复发性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较高的颅内感染率有关(P<0.05)。36例复发胶质瘤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标本中共分离出2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居多,占56.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年龄<55岁者,年龄≥55岁的复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风险的OR值为14.783(95%CI=1.011~216.058)。结论复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概率远大于原发胶质瘤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糖尿病、术中打开脑室系统、手术时间>4小时与复发性胶质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较高有关。年龄是复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脑胶质瘤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病原学
原文传递
CD133鉴定胶质瘤干细胞血管周围壁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牛朝诗 +5 位作者 陈建民 倪永丰 董永飞 高歌 梅加明 傅先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1-445,共5页
目的 检测脑肿瘤干细胞(BTSC)标记物CD133、巢蛋白(Nest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74例脑胶质瘤标本中的表达,探讨肿瘤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一壁龛的组成、形态及其在脑肿瘤组织中的分布. 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 目的 检测脑肿瘤干细胞(BTSC)标记物CD133、巢蛋白(Nest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74例脑胶质瘤标本中的表达,探讨肿瘤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一壁龛的组成、形态及其在脑肿瘤组织中的分布. 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手术切除的74例胶质瘤标本,按照WH02000年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标准分为Ⅱ级22例(低级别组)、Ⅲ级27例和Ⅳ级25例(高级别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法分别检测标本中CD133的表达及其与Nestin、PCNA的共表达情况.计算并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CD133+细胞、CD133+血管和CD133+壁龛所占的百分比.并对CD133+血管和CD133+壁龛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CD133+细胞聚集于壁龛内生长,低级别组胶质瘤中CD133+壁龛阳性率较低.壁龛内增殖细胞较少,与相邻肇龛之间界限清晰,周围CD133+血管分布较少.高级别组胶质瘤中CD133+壁龛阳性率高,壁龛之间无明显界限,壁龛内细胞增殖活跃,周围可见丰富的CD133+血管分布:壁龛中除CD133+/Nestin+BTSC外,可见CD133+/Nestin-细胞、CD133/PCNA+细胞等亚群细胞;不同级别胶质瘤CD133+细胞、CD133+血管、CD133+壁龛百分比不同,且肿瘤级别越高,三者表达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壁龛与CD133+血管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5,P=0.000). 结论 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存在着由CD133+/Nestin+BTSC和一些亚群细胞组成的壁龛结构,CD133+血管对于壁龛结构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CD133 壁龛
原文传递
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中央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马龙涛 张伟文 +1 位作者 梅加明 牛朝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7-194,共8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中央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与结果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中央区脑膜瘤患者,采用3D Slicer软件处理原始影像学数据,重建出肿瘤、瘤周静脉、大...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中央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与结果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中央区脑膜瘤患者,采用3D Slicer软件处理原始影像学数据,重建出肿瘤、瘤周静脉、大脑皮质、颅骨、头皮等三维模型,术前采用手机Sina软件进行体表投影辅助皮瓣和骨窗设计,结合术中实际肿瘤部位及其毗邻结构,验证术前重建效果,于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前重建,术中验证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与术前三维重建模型相吻合,均无因术前规划不当引起术中肿瘤显露不充分带来的损伤。46例患者均全切除肿瘤,32例未出现肢体功能障碍、8例肢体功能明显改善、6例肌力下降;均未发生癫发作,1例出现术后感染;无一例死亡。结论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中央区脑膜瘤,可直观、多维度、动态、立体展示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指导术中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及保护瘤周静脉和大脑皮质。手机Sina软件应用于中央区脑膜瘤术前定位具有精确、安全、无创性、方便等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多模态成像 成像 三维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单侧纹状体多靶点注射6-OHDA诱导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梅加明 牛朝诗 +1 位作者 韩暄 张俊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纹状体内多靶点注射6-OHDA诱导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其意义。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向纹状体内多靶点(双靶点、三靶点及四靶点)微量注射等量6-OHDA,于注射后2、3、4和6周观察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偏侧旋转行为学改变;采用... 目的探讨单侧纹状体内多靶点注射6-OHDA诱导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其意义。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向纹状体内多靶点(双靶点、三靶点及四靶点)微量注射等量6-OHDA,于注射后2、3、4和6周观察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偏侧旋转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黑质纹状体TH表达。大鼠经阿朴吗啡诱导偏侧旋转圈数>7r/min(>210r/min),为合格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结果双靶点诱导组,大鼠成模型率为43.3%(13/30);三靶点诱导组,成模型率为70%(21/30);四靶点诱导组大鼠成模型率为66.7%(20/30)。双靶点和三靶点诱导成模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三靶点和四靶点诱导成模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8)。四靶点组有3只大鼠死亡,其他两组尚未见死亡。6周后黑质纹状体TH凋亡检测二靶点与三靶点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三靶点与四靶点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纹状体内三靶点注射不仅能成功诱导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而且能提高动物成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纹状体 动物模型 多靶点
原文传递
脑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牛朝诗 +3 位作者 董永飞 高歌 梅加明 傅先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542-547,共6页
目的检测增殖细胞核标记物Ki-67与脑肿瘤干细胞(BTSCs)标记物CD133、Nestin在60例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BTSCs的增殖活性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Nestin和Ki-67在60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 目的检测增殖细胞核标记物Ki-67与脑肿瘤干细胞(BTSCs)标记物CD133、Nestin在60例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BTSCs的增殖活性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Nestin和Ki-67在60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Ki-67、CD133和Nestin之间的共表达情况。计算两种方法中CD133+细胞、Nestin+细胞和Ki-67+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并将Ki-67+细胞与CD133+细胞、Nestin+细胞和肿瘤病理分级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照WHO 2000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标准所有标本分为Ⅱ级18例,Ⅲ级23例,Ⅳ级19例,在不同的病理级别组中,CD133+、Nestin+和Ki-67+细胞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并且免疫荧光双染相比免疫组化单染更能代表BTSCs的增殖活性研究。在免疫荧光共表达中,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CD133+/Ki-67+细胞(F=30.668,P=0.000)或Nestin+/Ki-67+细胞(F=15.316,P=0.000)的百分比差异都有显著性,并且同时均与CD133+/Nestin+BTSCs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Ki-67+指标与肿瘤级别成正相关,可以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同时与BTSCs标记物CD133、Nestin的表达之间也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免疫荧光双染得出的BTSCs的增殖活性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研究更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KI-67 脑肿瘤干细胞 免疫组化
下载PDF
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梅加明 牛朝诗 +2 位作者 丁宛海 凌士营 计颖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间我科收治行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并有阳性病例结果的99例病例。患者年龄11~81岁,平均50.16岁;其中男54例,女45例;病灶位于额叶10例,颞叶3例,顶枕叶9... 目的探讨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间我科收治行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并有阳性病例结果的99例病例。患者年龄11~81岁,平均50.16岁;其中男54例,女45例;病灶位于额叶10例,颞叶3例,顶枕叶9例,基底节区及丘脑51例,鞍区3例,三角部8例,松果体区2例,多发性病灶1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Leksell-G型定向仪经3.0T磁共振扫描,所有靶点活检均采用单针道Sedan侧方开口活检针,所有入选病例经病理证实阳性结果。根据术后有无临床症状分为症状性出血和非症状性出血,根据出血发生时间分为急性出血(小于24h)和迟发性出血(大于24h)。结果活检部位发生出血率为13.13%(13例),其中无症状性出血10.10%(10例),症状性出血3.03%(3例);恶性胶质瘤占69.23%(9例),淋巴瘤23.08%(3例),其他7.69%(1例);基底节及丘脑占61.54%(8例),其他38.46%(例);急性出血占92.31%(12例),迟发性出血占7.69%(1例)。结论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部位出血具有一定发病率,其中大多为无症状性的急性发病,而基底节区及丘脑部位的恶性胶质瘤、淋巴瘤成为活检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活检 出血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脑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牛朝诗 +4 位作者 高歌 董永飞 梅加明 李静 傅先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3-226,共4页
目的探讨脑肿瘤干细胞(BTSC)增殖活性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TSC标记物CD133、增殖细胞核标记物Ki-67和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CD133/Ki-67和CD133/CD31的共... 目的探讨脑肿瘤干细胞(BTSC)增殖活性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TSC标记物CD133、增殖细胞核标记物Ki-67和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CD133/Ki-67和CD133/CD31的共表达情况;并对BTSC的增殖活性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显示:低级别胶质瘤中,CD133、CD31和Ki-67的阳性表达较少;而在高级别胶质瘤中,CD133、CD31和Ki-67阳性表达明显增加。免疫荧光双染显示:随着胶质瘤级别升高,CD133/Ki-67共表达明显增加,且可见CD133/CD31共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在胶质瘤组织中,Ki-67、CD31表达均与CD133表达呈正相关(r1=0.758,P1=0.000;r2=0.439,P2=0.000),Ki-67与CD31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3=0.816,P3=0.000)。结论 BTSC与微血管联系密切,不仅在区域分布上围绕微血管增殖分化,并且在功能上与微血管相互促进和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肿瘤干细胞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应用IFNM技术可视化面神经 被引量:4
8
作者 梅加明 牛朝诗 +6 位作者 刘会林 凌士营 计颖 丁宛海 姜晓峰 陈海宁 傅先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监测(IFNM)技术在显微切除大型听神经瘤过程中保留面神经的效果。方法对86例单侧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病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切开肿瘤背侧包膜前,根据电刺激肿瘤表面及边缘产生的激发性肌电图来... 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监测(IFNM)技术在显微切除大型听神经瘤过程中保留面神经的效果。方法对86例单侧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病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切开肿瘤背侧包膜前,根据电刺激肿瘤表面及边缘产生的激发性肌电图来探查并确认面神经的行走路径;术中采用自发性肌电图监测面神经,使其免受牵拉、挤压或损伤,交替采用激发性肌电图实时探查、确认面神经,从而在虚拟状态下达到面神经"可视化"。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79例,占91.9%;次全切除5例,占5.8%;大部分切除2例,占2.3%。面神经解剖保留74例,保留率达86.0%;实用听力保留28例,占32.6%。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分级:Ⅰ~Ⅱ级64例,占74.4%;Ⅲ~Ⅳ级15例,占17.4%;Ⅴ~Ⅵ级7例,占8.2%。结论采用IFNM技术术中"可视化"面神经是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得以保留的关键,而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扎实的桥小脑角局部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显微神经外科 术中面神经监测 面神经 小脑脑桥角 监测 手术中
下载PDF
前颞叶和海马切除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钱若兵 傅先 +6 位作者 魏祥品 牛朝诗 韩晓鹏 刘向 喻廉 梅加明 汪业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255-1258,共4页
目的探讨前颞叶和海马切除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9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接受前颞叶和海马切除手术.手术前和手术后3、6月进行认知神经心理学测评以了解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19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接受了前颞叶和... 目的探讨前颞叶和海马切除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9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接受前颞叶和海马切除手术.手术前和手术后3、6月进行认知神经心理学测评以了解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19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接受了前颞叶和海马切除术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术后1例有一过性的言语障碍,2例有一过性的欣快等精神症状。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智力、注意力、记忆功能障碍),前颞叶和海马切除手术没有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在手术后6月一些认知功能反而有改善的趋势。结论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采用前颞叶和海马切除能治愈或减少颞叶癫痫发作,并且对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前颞叶 海马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脊髓背根入髓区手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专家共识
10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 +7 位作者 牛朝诗 赵国光 于炎冰 张建国 梅加明 舒伟 胡永生 陶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466-1473,共8页
为促进脊髓背根入髓区手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缓解某些特定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活和生存质量,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组织神... 为促进脊髓背根入髓区手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缓解某些特定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活和生存质量,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组织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具有脊髓背根入髓区手术经验方面的专家撰写本共识。本共识在系统回顾与总结国内外文献及临床证据基础上,就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与药物治疗、脊髓背根入髓区手术的临床应用、接受脊髓入髓区手术治疗患者的选择、术前检查、手术操作、术后管理以及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形成12条推荐建议,为临床开展脊髓背根入髓区手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脊髓背根入髓区 神经病理性疼痛 手术规范 术后管理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垂体细胞瘤2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李政 牛朝诗 +2 位作者 梅加明 王宣之 陈鹏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的2例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及治疗方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垂体细胞瘤患者,男女各1例,主要症状有头痛、视...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的2例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及治疗方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垂体细胞瘤患者,男女各1例,主要症状有头痛、视力下降,头颅磁共振表现为鞍内、鞍上的等T1、等/稍低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的实质性病灶。分别予以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垂体细胞瘤(WHO I级),术后均未行放疗治疗。两个病例随访4年、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垂体细胞瘤罕见,容易误诊,肿瘤血供丰富,手术全切是治疗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细胞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脑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牛朝诗 +4 位作者 高歌 董永飞 梅加明 李静 傅先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10年第2期82-87,共6页
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BTSC)起源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sell,NSC)的基因突变。本研究检测脑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增殖细胞核标志物Ki-67和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在68例脑胶质瘤中... 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BTSC)起源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sell,NSC)的基因突变。本研究检测脑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增殖细胞核标志物Ki-67和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在68例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脑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Ki-67和CD31在68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2)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CD133/Ki-67和CD133/CD31的共表达情况。计算CD133^+肿瘤干细胞、CD31^+血管和Ki-67^+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WHO2000年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标准所有标本分为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26例。CD133^+肿瘤干细胞、CD31^+血管和Ki-67^+细胞在各级别胶质瘤中均有表达,在低级别组中,免疫组化中可见CD133^+肿瘤干细胞、CD31^+血管和Ki-67^+细胞较少,免疫荧光双染可见CD133^+/Ki-67^+肿瘤干细胞较少,CD133^+肿瘤干细胞周围的CD31^+血管散在分布,同时可见少数CD133^+/CD31^+血管。而在高级别组中,免疫组化中CD133^+肿瘤干细胞、CD31^+血管和Ki-67^+细胞数明显增加,荧光双染中CD133^+/Ki-67^+细胞和CD133^+肿瘤干细胞周围的CD31+血管均明显增多,同样可见少数CD133^+/CD31^+血管。并且,Ki-67^+细胞(r=0.758,P<0.001)和CD31+血管(r=0.439,P<0.001)在高低级别组中的表达均与CD133^+肿瘤干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Ki-67^+细胞和CD31^+血管之间也呈明显的正相关(r=0.816,P<0.001)。结论: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脑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微血管是密切联系的,不仅表现在区域分布上肿瘤干细胞围绕微血管增殖分化,还可以表现在功能上与微血管的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KI-67 脑肿瘤干细胞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化
下载PDF
Lactacystin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病理退行性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梅加明 牛朝诗 董永飞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779-783,共5页
目的观察Lactacystin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病理退行性改变,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取成年健康SD大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6只)和对照组(16只).实验组左侧黑质致密部(SNc)注射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 目的观察Lactacystin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病理退行性改变,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取成年健康SD大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6只)和对照组(16只).实验组左侧黑质致密部(SNc)注射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对照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分别在注射后1、3、5、7、9、11、14和21d.观察两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小胶质细胞并计数.免疫组化检测黑质及纹状体组织罗暗算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元变化和RT—PCR检测黑质部TH和α-synuclein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逐渐出现行为学改变:HE染色显示小胶质细胞在注射Lactacystin后第1天为(3501.92±57.32)个.第7天为(4895.50±52.67)个,第21天为(5340.18±52.87)个.与对照组(3271.23±63.76)个相比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黑质中多巴胺(DA)神经元在注射Lactacystin后逐渐变性死亡.第7天神经元数为(568.57±36.39)个,第21天为(119.67±21.06)个,与对照组(679.76±30.24)个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纹状体TH免疫阳性纤维显示其在注射Lactacystin后逐渐稀疏,强度逐渐变弱,实验组TH免疫阳性纤维平均光密度第7天为(0.1953±0.0076).与对照组(0.2412±0.00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为(0.0781±0.0013)个.与对照组(0.2412±0.0067)个相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mRNA检测显示.THmRNA表达越来越少,而α-synuclein mRNA在残存TH神经元巾逐渐增多。结论Lactacystin诱导的PD模型大鼠的病理呈退行性改变.符合PD发病的隐匿性、缓慢进展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体抑制剂 帕金森病 酪氨酸羟化酶 Alpha-共核蛋白
原文传递
热休克蛋白在神经变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梅加明 牛朝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6期373-377,共5页
随着老年化人口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遭受着神经变性疾病的困扰。大多神经变性疾病的最明显特征是神经细胞内外蛋白质聚集体的出现,这些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耳茨海默(氏)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这种聚集体的蓄积引起细胞变性以及细胞... 随着老年化人口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遭受着神经变性疾病的困扰。大多神经变性疾病的最明显特征是神经细胞内外蛋白质聚集体的出现,这些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耳茨海默(氏)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这种聚集体的蓄积引起细胞变性以及细胞功能的丢失,从而导致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生。然而,热休克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却能阻止细胞内外错折叠蛋白的形成与蓄积,热休克蛋白这种功能的发挥对神经细胞是种保护作用。那么热休克蛋白在神经变性疾病中将如何发挥这种保护作用,以及它在几种常见神经变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如何,本文将就此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帕金森病 阿耳茨海默病 亨廷顿舞蹈病 神经变性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抑郁改善率相关脑功能连接分析
15
作者 常博文 梅加明 +3 位作者 熊赤 陈鹏 蒋曼丽 牛朝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32-539,共8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脑功能连接(FC)与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后抑郁改善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STN-DBS的38例帕金森病患者(包括帕金森病伴抑郁25例和帕金森病...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脑功能连接(FC)与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后抑郁改善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STN-DBS的38例帕金森病患者(包括帕金森病伴抑郁25例和帕金森病不伴抑郁13例)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2例健康志愿者,均进行静息态fMRI检查,术前和术后2年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抑郁程度,计算抑郁改善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功能连接与抑郁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 帕金森病伴和不伴抑郁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存在34个差异功能连接(均P=0.000)。帕金森病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存在4个差异功能连接,分别为左侧枕下回-右侧辅助运动区(t=6.028,P=0.000)、右侧岛叶-右侧外眶回(t=5.525,P=0.000)、左侧旁中央小叶-左侧枕下回(t=5.545,P=0.000)、右侧旁中央小叶-左侧枕下回(t=5.578,P=0.0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右侧枕上回-右侧岛叶zFC值(r_(s)=-0.544,P=0.009)和左侧颞下回-左侧岛叶zFC值(r_(s)=-0.765,P=0.010)与抑郁改善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右侧枕上回-右侧岛叶和左侧颞下回-左侧岛叶的功能连接与抑郁改善率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抑郁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运动症状改善的神经网络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倪陈 陈鹏 +3 位作者 熊赤 蒋曼丽 梅加明 牛朝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帕金森病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疗效的潜在机制仍然不详。本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fMRI)作为工具,试图探索与DBS有... 目的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帕金森病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疗效的潜在机制仍然不详。本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fMRI)作为工具,试图探索与DBS有关的脑功能连接模式,并通过分析大脑功能连接来阐明DBS治疗的潜在机制。方法41例诊断帕金森病并接受DBS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收集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 III)数据。为了检查运动症状改善与大脑功能连接之间的关系,利用fMRI数据对皮层下连接网络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线性回归来预测运动改善结果,并通过留一交叉验证法检验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帕金森病患者fMRI所得脑功能连接与DBS手术临床结果存在相关性,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双侧红核与壳核的功能连接与UPDRS-III评分的术后变化之间存在显着关联(左侧:r=-0.44,P=0.0056,右侧r=-0.46,P=0.0029)。结论大脑红核和壳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可以作为接受DBS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功能磁共振 神经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功能性磁共振导航结合皮质电极描记切除功能区及其附近的癫癎灶 被引量:2
17
作者 钱若兵 傅先 +5 位作者 魏祥品 牛朝诗 刘向 梅加明 韩晓鹏 汪业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fMRI导航结合皮质电极描记切除功能区及其附近癫癎灶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癫癎灶起源于功能区及其附近的癫癎病人的手术经验。病人术前发作频率(2.63±1.68)次/月。术前利用fMRI检查确定功能区位置并与导航... 目的探讨利用fMRI导航结合皮质电极描记切除功能区及其附近癫癎灶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癫癎灶起源于功能区及其附近的癫癎病人的手术经验。病人术前发作频率(2.63±1.68)次/月。术前利用fMRI检查确定功能区位置并与导航图像进行融合,术中使用皮质电极描记标记出癫癎波的位置,通过导航系统了解功能区与癫癎波起源的关系。在保留功能区皮质的基础上,将病灶和癫癎波起源处皮质切除,而位于功能区皮质上的癫癎波起源处则给予小功率皮质热灼。结果皮质发育不全8例,灰质异位症2例,脑外伤后局部皮质软化1例。术后随访6~12个月,癫癎发作完全消失9例,术后3~6d内发作1次2例,随后未再出现癫癎发作。术后未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脑电图显示基本正常。结论fMRI导航结合皮质电极描记切除起源于功能区及其附近的癫癎灶是一种微侵袭的手术方法,在切除癫癎灶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区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大脑皮质 电极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单侧额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前窝大型脑膜瘤 被引量:2
18
作者 姚阳 傅先 +4 位作者 梅加明 钱若兵 魏祥品 牛朝诗 汪业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267-268,共2页
目的总结单侧额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前窝大型脑膜瘤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颅前窝大型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大小为6.0~6.6 cm,均行单侧额底入路显微切除。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13例,Ⅱ级切除7例,Ⅲ级切除2例。结论单侧额... 目的总结单侧额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前窝大型脑膜瘤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颅前窝大型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大小为6.0~6.6 cm,均行单侧额底入路显微切除。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13例,Ⅱ级切除7例,Ⅲ级切除2例。结论单侧额底入路有利于颅前窝大型脑膜瘤的充分暴露和手术切除,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脑组织损伤,同时有利于神经血管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颅前窝 单侧额底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治疗脊髓损伤后疼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梅加明 何芳 牛朝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 探讨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对脊髓损伤后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对4例脊髓损伤后疼痛患者行脊髓背根入髓区(Doras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其中臂丛神经撕脱2例、胸椎和腰椎... 目的 探讨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对脊髓损伤后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对4例脊髓损伤后疼痛患者行脊髓背根入髓区(Doras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其中臂丛神经撕脱2例、胸椎和腰椎脊髓损伤各1例。所有患者通过体感诱发电位(SensoryEvoked 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对患者下肢运动和感觉进行监测。当SEP和MEP潜伏期下降于健侧10%或波幅下降于基线30%进行预警,指导DREZ切开角度和深部范围。分析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ysis scale,VAS)、术侧健康肢体肌力和深感觉功能以及二便功能,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3年,3例患者疼痛缓解率为100%,1例患者疼痛缓解大于50%,无一例患者出现术侧健康肢体肌力下降和深感觉减退,所有患者二便功能无下降,SF-36总评分由术前80.6±10.2上升为108.9±12.4(P<0.05)。结论 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保护脊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后疼痛 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 多模态 神经电生理
原文传递
骑跨后床突、鞍背累及中后颅凹的异形巨大Rathke囊肿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梅加明 计颖 牛朝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6期374-376,共3页
Rathke囊肿是一种颅内少见的良性上皮型肿物,起源于垂体中间叶的Rathke囊,好发于鞍内,少数可向上突破鞍隔达鞍上,临床表现为囊肿周围正常组织受压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就其形态而言,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囊肿,因其囊壁和囊液内容物的复杂多... Rathke囊肿是一种颅内少见的良性上皮型肿物,起源于垂体中间叶的Rathke囊,好发于鞍内,少数可向上突破鞍隔达鞍上,临床表现为囊肿周围正常组织受压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就其形态而言,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囊肿,因其囊壁和囊液内容物的复杂多样性,使得其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本文将报道1例骑跨后床突、鞍背累及中后颅凹的异形巨大Rathke囊肿,并将就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一较为系统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HKE囊肿 中后颅凹 异形 巨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