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凉螈保护空缺分析与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 被引量:6
1
作者 肖璐瑶 张勘 +5 位作者 朱玉东 束潇潇 郑普阳 王远飞 谢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02-4514,共13页
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严重威胁全球两栖类动物的生存与繁衍,栖息地保护在两栖动物保育中具有高的优先性。大凉螈(Liangshantriton taliangensis)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横断山区特有珍稀有尾类物种。结合大凉螈33个分布位点和9个环境变量数据,... 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严重威胁全球两栖类动物的生存与繁衍,栖息地保护在两栖动物保育中具有高的优先性。大凉螈(Liangshantriton taliangensis)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横断山区特有珍稀有尾类物种。结合大凉螈33个分布位点和9个环境变量数据,本文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了大凉螈当前潜在适宜分布区,再根据现有自然保护地(5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分布进行了保护空缺分析,同时,借助比例体重指数法(SMI)衡量了7个种群共218个个体的身体状况,比较了保护区内外种群间的差异,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识别了保护区内植被变化,据此对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影响大凉螈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变量为NDVI(贡献值34.33%)、最干月份降水量(贡献值26.81%)和海拔(贡献值20.92%);(2)大凉螈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小相岭和凉山山系,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5.38%,现有自然保护地覆盖了大凉螈23.62%的适宜生境,仍有3760.91km^(2)的保护空缺;(3)栗子坪保护区内雄性个体肥满度指数显著大于保护区外个体(t-test,P=0.006),雌性个体肥满度指数无显著差异(t-test,P=0.214),保护区内近6年NDVI值显著高于保护区建立前(Mann-Whitney U test,P<0.0001),均提示总体保护成效优。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确立大凉螈为重要保护目标物种、扩大现有保护区、建立保护小区或拯救中心、建设生态廊道等保护地建设的物种恢复措施,以提升对大凉螈的保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螈 适宜生境 自然保护区 肥满度指数
下载PDF
不同取样方式下大凉螈精子形态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明阳 张勘 +6 位作者 何流洋 朱玉东 虞皓琦 肖璐瑶 郑普阳 谢锋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4-562,共9页
精子形态在精子竞争和精子进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体内受精有尾两栖类雌性和雄性均具有复杂的泄殖腔腺体,都可能对精子形态进行进一步包装和修饰,但这些过程对精子形态特征和功能的影响目前所知甚少。本研究以体内受精的大凉螈(Liangshant... 精子形态在精子竞争和精子进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体内受精有尾两栖类雌性和雄性均具有复杂的泄殖腔腺体,都可能对精子形态进行进一步包装和修饰,但这些过程对精子形态特征和功能的影响目前所知甚少。本研究以体内受精的大凉螈(Liangshantriton taliangensis)为研究对象,系统观察了破碎睾丸、雄性自然排精和冲洗雌性泄殖腔3种方法所收集精子的形态变化;同时,分别利用了t检验、t’检验或U检验,探究了其定量变化。结果显示:取自精子囊和雌性泄殖腔的精子可观察到明显的颈部,而破碎睾丸取样的精子仅观察到胞质小团结构,无明显颈部结构,故推测睾丸中精子尚未成熟;精子在由睾丸到排出体外过程中顶体显著缩短,尾部所占比例显著增加(U检验或t检验,P<0.05),而精子在由精子囊到进入雌性体内的过程中未发生形态或量度上的显著变化(U检验或t检验,P>0.05),仅表现为顶体的进一步缩短(t检验,P<0.05)。本研究提示,精子由睾丸到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可能因其经历的修饰过程而展现出形态和量度上的差异,为精子生物学研究和精子保存提供了选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螈 精子取样方式 精子形态 精子修饰
原文传递
四川宜宾发现黔北角蟾
3
作者 宋佳 +3 位作者 毛雨垚 郑普阳 谢锋 王刚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9-306,共8页
2021年7月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大雪山风景区乌岭沟东北(27°53′N,104°45′E,海拔1380 m)采集到2号角蟾科(Megophryidae)布角蟾属(Boulenophrys)物种标本(标本号:WG202107005和WG202107006)。通过形态学比较并基于线粒体16S r... 2021年7月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大雪山风景区乌岭沟东北(27°53′N,104°45′E,海拔1380 m)采集到2号角蟾科(Megophryidae)布角蟾属(Boulenophrys)物种标本(标本号:WG202107005和WG202107006)。通过形态学比较并基于线粒体16S rR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2号标本是黔北角蟾(B.qianbeiensis)。目前,已知黔北角蟾分布于贵州省桐梓县黄连自然保护区和贵州省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次在四川宜宾发现黔北角蟾确定为四川省两栖类分布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布角蟾属 分布新记录种 四川省
原文传递
温江区药用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调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瑞娟 +2 位作者 黄庆 李妍 杨财容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3期37-41,共5页
指出了公园作为城市绿化的组成部分,既是城市园林绿化和生物多样性比较集中的区域,在城市的生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取成都市温江区3个主要公园绿地——温江区置信城市公园、温江水立方湿地公园和鲁家滩公园,应... 指出了公园作为城市绿化的组成部分,既是城市园林绿化和生物多样性比较集中的区域,在城市的生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取成都市温江区3个主要公园绿地——温江区置信城市公园、温江水立方湿地公园和鲁家滩公园,应用资料查询、药用植物实地调查、分类整理的调查方法,在对其公园内植物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药用植物的筛选、药用价值和药用植物在公园中应用现状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植物资源共76种,其中药用植物有54种,占总植物种类的71.1%;观花药用植物27种、观果药用植物4种、观叶药用植物7种和观株药用植物16种;根据药用植物的药用功效进行分类,可分为8种:清热解毒类、跌打外伤类、疮疱止痒类、风湿类、利尿类、跌打内伤类、止咳类和补药类。针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以及配置规划方面提出了建议:药用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建设中配置中需考虑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利用气味、分泌物等而改变花境设置;公园药用植物的适应性比较强,在培养时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性,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作为人文景点,要增加人的可参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景观设计 应用前景 温江区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的表型性状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财容 魏小萱 +3 位作者 刘松青 叶美金 张海琴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0年第10期14-20,共7页
目的:为分析川西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披碱草表型性状特征,研究其表型性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在川西北高原海拔1500 m^3300 m之间采集了披碱草9个海拔共90个单株,通过测定其28个表型性状并进行分析。结果:披碱草表型性状变异... 目的:为分析川西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披碱草表型性状特征,研究其表型性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在川西北高原海拔1500 m^3300 m之间采集了披碱草9个海拔共90个单株,通过测定其28个表型性状并进行分析。结果:披碱草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5.155%~54.351%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表型性状是花序顶起第2穗节的小穗小花数,变异系数为54.351%,外稃宽变异程度最小,为5.155%,各性状多样性指数均在2以上;相关性分析显示海拔高度与株高、茎秆长、花序底部穗节小穗长、第二颖宽、外稃宽在0.05水平上呈现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特征值较高,能够代表变异的96.973%,其中花序中部穗节小穗长、内稃长、第一叶长、外稃芒长、第一叶宽等贡献率较高;聚类分析以欧式距离5作为划分标准,将9份披碱草聚成4类。结论:川西北高原披碱草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部分形态性状与海拔高度呈现出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表型性状 变异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云南昭通发现红点齿蟾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刚 宋雨千 +2 位作者 王斌 刘松青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46-948,共3页
2019年8月,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徐家坝一溶洞中发现齿蟾雄性成体1只,并采集到12只蝌蚪标本。雄性成体标本形态特征与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模式产地标本相符:即鼓膜明显,有鼓环,雄性第一、二指上婚刺粗大,内外掌突长椭圆... 2019年8月,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徐家坝一溶洞中发现齿蟾雄性成体1只,并采集到12只蝌蚪标本。雄性成体标本形态特征与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模式产地标本相符:即鼓膜明显,有鼓环,雄性第一、二指上婚刺粗大,内外掌突长椭圆形,极显著,排成倒“八”形;体侧有10余个极显著的橘红色或浅黄圆疣;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橘红色。蝌蚪体形肥大,紫色或无色透明,第一行短唇齿的下方,又有一行短唇齿位于左、右第一和二行唇齿之间,两口角处副突多,且有小齿。故鉴定为红点齿蟾,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点齿蟾 分布新记录种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