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针长留针配合运动疗法对早期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英淑 彭建东 +6 位作者 阮世琪 孙丽涛 李洋 汪伶芳 杜迎梅 许军委 怀 《陕西中医》 2019年第8期1124-1126,1130,共4页
目的:观察头针长留针配合运动疗法对早期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运动疗法和针刺治疗,其中治疗组头针留针3h且留针期间行运动疗法;对照组头针留针30mi... 目的:观察头针长留针配合运动疗法对早期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运动疗法和针刺治疗,其中治疗组头针留针3h且留针期间行运动疗法;对照组头针留针30min、取针后行运动疗法,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帕金森病功能量表UPDRSⅢ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UPDRSⅢ评分结果、日常生活能力的ADL评分结果和治疗前的情况,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的UPDRSⅢ评分情况、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长留针配合运动疗法能够促使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显著增强,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针刺治疗 头针 长留针 运动疗法 临床研究
下载PDF
PDGFRA基因突变型胃肠间质瘤生物学行为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袁伟 黄雯 +7 位作者 任磊 怀 董思瑶 都向阳 徐晨 方勇 沈坤堂 侯英勇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α受体(PDGFRA)基因突变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生物学行为谱系,比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良恶性评估方法与改良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的临床应用效能。方法:收...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α受体(PDGFRA)基因突变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生物学行为谱系,比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良恶性评估方法与改良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的临床应用效能。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2020年手术切除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 119例,复习其临床病理资料、随访记录后续治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19例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中,男性79例,女性40例;年龄25~80岁,中位年龄60岁,此组病例均来源于胃。其中11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54个月,13例疾病进展。总体5年无瘤生存率为90.1%,总生存率94.1%。参考改良版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组分别8、32、38和35例,其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0%、95.6%、94.3%、80.5%,非高危3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高危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95.0%、8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1)。按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良恶性评估方法,非恶性43例(37.4%),低度恶性56例(48.7%),中度恶性9例(7.8%),高度恶性7例(6.1%),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0%、91.7%、77.8%、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7.5%、77.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包含良性到高度恶性广谱生物学行为谱系,按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良恶性评估方法,非恶性和低度恶性多见,术后预后好,少部分为中~高度恶性,单纯手术切除预后差。此型GIST总体上表现为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是源于中~高度恶性构成比低。改良版NIH方案不能有效地对PDGFRA突变型GIST进行危险度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受体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α 预后
原文传递
外科手术切除胃中危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袁伟 黄雯 +7 位作者 任磊 怀 都向阳 傅敏 徐晨 方勇 沈坤堂 侯英勇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4-389,共6页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外科手术切除胃中危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过程和预后,为今后临床实践的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诊断为胃中危GIS...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外科手术切除胃中危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过程和预后,为今后临床实践的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诊断为胃中危GIST病例,记录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经过和结局。结果360例胃中危GIST,男性190例,女性170例;平均年龄59岁;平均最大径5.9 cm;247例行基因检测(247/360,68.6%),其中KIT突变198例(80.2%)、PDGFRA突变26例(10.5%)、KIT/PDGFRA野生型23例(9.3%);按照12项指标的中山方法,非恶性239例,恶性121例(低度恶性103例,中度恶性15例,高度恶性3例)。获访241例,55例(22.8%)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0例进展(进展率4.1%),1例死亡(为PDGFRA突变,病死率0.4%),5年无瘤生存率96.0%,5年总生存率99.6%。此组胃中危GIST中,有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在总体人群、KIT突变组、PDGFRA突变组、野生型组、非恶性组以及恶性组,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恶性组与非恶性组相比,在总体人群(P<0.01)、伊马替尼治疗组(P=0.044)、无伊马替尼治疗组(P<0.01)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IT突变恶性患者,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无瘤生存率潜在获益(P=0.241)。结论胃中危GIST涵盖从良性到高度恶性的异质性生物学行为谱系,不能视为同一危险度的疾病,可进一步良恶性分层,以非恶性和低度恶性为主。外科手术切除总体疾病进展率低,真实世界数据显示术后现有伊马替尼治疗方案无明显获益。KIT基因突变恶性患者辅助治疗潜在延长无瘤生存率,GIST良恶性和基因突变综合分析对临床决策更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马替尼 胃肠间质瘤 无瘤生存率 外科手术切除 低度恶性 临床决策 预后因素 良恶性
原文传递
内镜活检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袁伟 黄雯 +5 位作者 任磊 都向阳 怀 胡健卫 徐晨 侯英勇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活检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1日内镜活检确诊GIST病例, 复阅HE切片、整理免疫组织化学、基因检测结果, ...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活检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1日内镜活检确诊GIST病例, 复阅HE切片、整理免疫组织化学、基因检测结果, 记录临床治疗经过。结果共计检索出GIST诊断记录4 095例, 其中内镜活检发现肿瘤组织67例, 占比1.6%。男性48例, 女性19例, 男女比2.5∶1.0;年龄31~90岁, 平均61岁;胃59例, 十二指肠8例。梭形细胞型47例, 上皮样型14例, 混合细胞型6例。免疫组织化学DOG1阳性100.0%(64/64), CD117阳性98.4%(62/63), CD34阳性87.5%(56/64), S-100蛋白阳性3.6%(2/56),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12.1%(7/58), 结蛋白阳性12.3%(7/57), 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4.0%(2/50)。依据形态学评估34例可归为恶性GIST。初诊考虑为低分化癌3例, 均为上皮样型GIST, 另有4例梭形细胞型GIST由于肿瘤细胞数量较少, 初诊时无法明确或漏诊。在67例病例中, 26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 检测率38.8%(26/67), 活检后2例患者失访;33例直接手术, 手术患者仅2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 检测率6.1%(2/33);16例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及手术, 这部分患者10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 检测比例10/16;16例持续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患者中, 14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 检测比例14/16。结论内镜活检诊断GIST的比例很低, 对于绝大多数的活检材料是能够完成准确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查以指导临床治疗。上皮样型GIST有迷惑性, 梭形细胞型GIST少数易漏诊, 了解病史、查看内镜记录有助于避免陷阱。行分子靶向治疗者, 完善基因检测, 可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活组织检查 基因表达 基因 肿瘤
原文传递
BRAF V600E突变型胃肠间质瘤13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5
作者 任磊 袁伟 +5 位作者 黄雯 都向阳 怀 黄洁 徐晨 侯英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4-409,共6页
目的探讨BRAF V600E突变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13例BRAF V600E免疫组化阳性GIST,采用ARMS法和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回顾性分析13例BRAF V600E突变型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目的探讨BRAF V600E突变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13例BRAF V600E免疫组化阳性GIST,采用ARMS法和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回顾性分析13例BRAF V600E突变型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并采用2008版NIH方案和良恶性分析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3例BRAF V600E突变型GIST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41~69岁,平均54.8岁。发病部位:胃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大网膜1例。肿瘤最大径0.9~25 cm,平均5.3 cm。手术切除标本8例,内镜切除标本5例。梭形细胞型11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5例、低危3例、中危0例、高危5例;中山方法:非恶性5例(良性3例,交界性2例)、低度恶性5例、中度恶性2例、高度恶性1例。随访时间2~84个月,平均32个月,11例无瘤生存,2例术后用伊马替尼分别治疗6个月和15个月后肿瘤进展。NIH高危患者疾病进展率为40%;中山方法的中度恶性疾病进展率为50%,高度恶性疾病进展率为100%。结论BRAF V600E突变型GIST罕见,可发生于消化道多个部位,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偶见上皮样细胞型,免疫组化标记BRAF V600E可用于BRAF V600E突变型GIST的初筛,具有广谱的生物学行为,伊马替尼治疗无明确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肠间质瘤 BRAF V600E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胰腺导管腺癌重要驱动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间相关性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谢吻 怀 +3 位作者 董磊 袁菲 王朝夫 郭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5期581-587,共7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重要驱动基因突变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靶向测序技术检测269例PDAC患者中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中重要驱动基因(KRAS、TP53、SMAD4及CDKN2A)突...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重要驱动基因突变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靶向测序技术检测269例PDAC患者中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中重要驱动基因(KRAS、TP53、SMAD4及CDKN2A)突变状态与包括年龄、肿瘤分化程度、预后等在内的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269例PDAC患者中,KRAS、TP53、SMAD4、CDKN2A的突变率分别为82.53%(222/269)、55.02%(148/269)、15.24%(41/269)、11.15%(30/269)。KRAS突变均为错义突变,其中94.59%发生于2号外显子的12位密码子,5.41%则发生于3号外显子的61位密码子。KRAS突变与年龄相关,小于70岁患者中KRAS突变率为80.09%,大于70岁患者中为93.75%(P<0.05);TP53突变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中、高分化患者中TP53突变率为52.52%,低分化患者中为74.19%(P<0.05);SMAD4、CDKN2A突变与患者的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P53突变是影响PDA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突变患者的死亡风险为非突变患者的4.3倍)。结论:4种重要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中,KRAS、TP53基因突变状态分别与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相关,且TP53突变状态可作为预测PDAC术后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驱动基因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