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被引量:5558
1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5 位作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杨杰孚 张健 韩雅玲 王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60-789,共30页
自“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发布以来,心力衰竭(心衰)的诊疗、预防及综合管理等相关领域有不少新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 自“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发布以来,心力衰竭(心衰)的诊疗、预防及综合管理等相关领域有不少新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参考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以及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进行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师协会 心力衰竭 治疗指南 诊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美国心脏病学会 欧洲心脏病学会 美国心脏协会
原文传递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72
2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12 位作者 黄伟剑 黄德嘉 张澍 陈柯萍 陈学颖 戴研 侯小锋 华伟 刘兴斌 苏蓝 宿燕岗 邹建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0-36,共27页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希浦系统起搏,尤其是国内...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希浦系统起搏,尤其是国内原创的LBBP,因参数更理想、操作更简单,弥补了HBP的不足,引起广泛关注且发展迅速。但作为新技术,希浦系统起搏仍处在起步阶段,其定义、操作、适应证及程控设置尚无统一标准。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并组织专家撰写了此共识,旨在指导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技术,更加安全、有序地促进希浦系统起搏在国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识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标准 适应证
原文传递
托伐普坦治疗心衰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3
作者 高阳 于海波 +3 位作者 焉晓蕾 许国卿 武敏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796-798,共3页
目的观察托伐普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指南推荐的规范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托伐普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指南推荐的规范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托伐普坦7.5~15.0 mg/d,血钠升至正常范围停用。评估服药前后患者血钠、血肌酐、血钾及尿量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有入选患者根据血钠浓度分为3组,分别为重度低钠组(n=11)、中度低钠组(n=13)及轻度低钠组(n=34),比较3组患者用药后的血钠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应用托伐普坦治疗后的平均血钠水平为(138.4±3.4)mmol/L,高于用药前的(128.5±5.5)mmol/L;用药后平均尿量为(3 548.3±980.7)ml,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 295.0±796.3)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肌酐、血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3个亚组患者用药后血钠水平均有显著提升。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高钠血症,无高血钾、肝损害,无急性肾功能不全及原有肾功能加重。结论托伐普坦能够有效纠治心力衰竭患者的低钠血症,明显增加尿量,近期疗效显著,应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低钠血症 托伐普坦
下载PDF
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早发和迟发心脏压塞的诊断及处理 被引量:25
4
作者 韩雅玲 +1 位作者 孙鸣宇 陶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5期283-286,共4页
目的 总结心脏介入治疗 (PCI)并发早发和迟发心脏压塞的发生率、临床特点、诊断、处理和结果。方法 分析 1994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连续进行的 63 0 6例PCI病例资料。结果 63 0 6例PCI患者发生心脏压塞 10例 (0 16% ) ,其中 3例 (3... 目的 总结心脏介入治疗 (PCI)并发早发和迟发心脏压塞的发生率、临床特点、诊断、处理和结果。方法 分析 1994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连续进行的 63 0 6例PCI病例资料。结果 63 0 6例PCI患者发生心脏压塞 10例 (0 16% ) ,其中 3例 (3 0 % )在导管室诊断 (早发心脏压塞 ) ;7例 (70 % )延迟发生 (迟发心脏压塞 ,平均发生在PCI术后 2 6h)。发生心脏压塞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无该并发症的PCI者 [(66 8± 9 3 )岁对 (55 4± 13 3 )岁 ,P <0 0 1]。多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合并心脏压塞的患者为多支和复杂血管病变。 3例早发心脏压塞表现为术中血压突然下降和左前斜位X线透视下心影外缘出现透亮环。 7例迟发心脏压塞患者早期表现为心率、血压突然下降 ,经阿托品和多巴胺治疗后出现心动过速但血压不能恢复至原水平。急诊超声心动图示 8例有大量或中量心包积液。 2例早发心脏压塞直接急诊外科手术治疗 ,8例行心包穿刺引流 ,仅 1例引流后仍需外科处理。 5例患者静脉应用鱼精蛋白 ,4例患者心包腔内应用了鱼精蛋白。 10例均成功治愈。结论强化诊断意识、识别心脏压塞的早期临床表现和急诊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快速诊断的关键。经及时行心包穿刺引流、应用鱼精蛋白和外科处理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介入性治疗 并发症 早发心脏压塞 迟发心脏压塞 诊断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希氏束起搏在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于海波 +5 位作者 王娜 智豪 徐白鸽 高阳 王祖禄 韩雅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心力衰竭(心衰)伴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HPCD)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短期结果.方法 入选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具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心衰伴...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心力衰竭(心衰)伴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HPCD)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短期结果.方法 入选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具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心衰伴HPCD的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知情同意将HBP作为首选方法纠正HPCD.统计HBP纠正HPCD成功率、起搏参数、起搏表现及短期临床效果,根据纠正HPCD的HBP类型分为选择性HBP(S-HBP)组和非选择性HBP(NS-HBP)组,并比较未起搏状态下的基线组、S-HBP组、NS-HBP组心电图相关参数的变化.同时比较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HBP及双心室起搏状态下参数的差别.结果 18例患者,11例房颤,其中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另外7例为窦性心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所有患者平均QRS时限150~180(170±11)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19%~35%(27%±5%).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纠正HPCD的总成功率为89%(16/18),HBP纠正HPCD的起搏阈值为0.8~1.8 (1.4±0.3) V/1.0 ms,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为2.0~13.6(6.8±3.0) min.16例患者临床HBP的QRS时限85~135(103±18) ms,较自身QRS时限明显缩短(P〈0.01).S-HBP纠正HPCD组的QRS时限明显小于NS-HBP纠正HPCD组的QRS时限[(92±4) ms对(132±6) ms,P〈0.01].有8例房颤患者同时植入了HBP导线及左心室起搏导线.HBP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3.8~12.2 (6.9±2.6) min短于左心室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10.2~39.8(22.8±9.5) min(P〈0.01);术后HBP纠正HPCD的QRS时限90~135(111±19) ms比双心室起搏的QRS时限125~140(133±5) ms进一步缩短(P=0.02).HBP术后1个月,16例患者的LVEF为23%~47%(37%±6%)较基线明显提高(P〈0.01).结论 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纠正心衰患者因HPCD导致的心脏电学不同步,临床实践可行,短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希氏束起搏 希氏-浦肯野系统
原文传递
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评价 被引量:23
6
作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4期81-82,共2页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水肿面积、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有效率...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水肿面积、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水肿面积、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有效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促进脑血肿吸收和减轻脑水肿,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高血压脑出血 疗效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对预后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孙毅 张权宇 +6 位作者 刘威 张伊 王南南 唐颖 韩雅玲 张剑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18-520,525,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北部战区总院心血管内科心脏康复中心收治的1525例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健康问卷9项与广泛焦虑问卷7项...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北部战区总院心血管内科心脏康复中心收治的1525例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健康问卷9项与广泛焦虑问卷7项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焦虑/抑郁组(A组,n=875)与焦虑和(或)抑郁组(B组,n=650)。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摄氧量与终点事件。结果1525例PCI术后患者中,焦虑和(或)抑郁有650例(42.6%)。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他汀类药物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无氧阈摄氧量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靶血管血运重建、全因死亡(心性死亡)比例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与无氧阈摄氧量≥40%是焦虑和/或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合并糖尿病与既往PCI史是焦虑和/或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或)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且预后较差。运动治疗有望成为PCI术后焦虑和(或)抑郁防治及改善预后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焦虑 抑郁 预后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短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8
作者 刘荣 于海波 +7 位作者 那堃 徐白鸽 高阳 焉晓蕾 许国卿 王娜 王祖禄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44-546,共3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与...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与盐酸贝那普利组,每组各20例。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盐酸贝那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贝那普利。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左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改善情况。结果标准化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T-proBNP、LVEF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LVESD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各指标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能在短期内改善缺血性心肌病HFmrEF患者的收缩功能及NT-proBNP心力衰竭指标,安全有效,但抑制心肌重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缺血性心肌病 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
下载PDF
野战介入救治方舱应用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孙景阳 +5 位作者 姚天明 霍煜 王耿 韩雅玲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68-70,I0003,共4页
目的探讨野战介入救治方舱的救治范围、机动性能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方法通过参加卫勤演习及远程机动,在微创介入方舱内开展不同种类介入诊治手术动物实验,汇总相关数据,并观察手术时间、影像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共对16只实验动... 目的探讨野战介入救治方舱的救治范围、机动性能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方法通过参加卫勤演习及远程机动,在微创介入方舱内开展不同种类介入诊治手术动物实验,汇总相关数据,并观察手术时间、影像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共对16只实验动物实施5种19台介入诊治手术,影像对比灵敏度、可视空间分辨率均可满足手术要求,无伪影。1只实验猪因麻醉意外死亡,余手术均较顺利,1只实验犬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4h术区局部血肿,经及时处理存活。实施远程机动1次约700km,发动机动力保持正常,未发生机械故障。参加沈阳战区军事卫勤演练1次,舱体展开正常,舱内设备无毁损,固定设备无松动,工作状态良好。结论新型野战介入救治方舱系统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方舱内开展心血管系统疾病微创介入诊治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战方舱 介入治疗 军队卫生
下载PDF
射频消融室性早搏治疗特发性和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祖禄 韩雅玲 +4 位作者 王冬梅 王耿 王守力 孙鸣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24-428,共5页
报道射频消融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治疗特发性或心肌梗死 (MI)后恶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各 1例。例 1女性 2 6岁 ,因阵发性心悸 1年 ,加重伴晕厥 4天入院。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单形室早和短阵VT。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入院后第 3天无诱因出... 报道射频消融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治疗特发性或心肌梗死 (MI)后恶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各 1例。例 1女性 2 6岁 ,因阵发性心悸 1年 ,加重伴晕厥 4天入院。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单形室早和短阵VT。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入院后第 3天无诱因出现意识丧失 ,持续约 2min自行缓解 ,心电图示多形性VT ,导致VT的室早形态与临床中频发室早相同。例 2男性 6 4岁 ,急性广泛前壁MI半个月后出现VT ,尽管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纠正心力衰竭、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 3个月 ,VT仍频繁发作 ,VT发作时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 ,有时转为心室颤动 ,多需直流电复律。 2例消融术中均出现频发室早 ,形态与临床上诱发VT的室早形态相同。例 1心室猝发刺激诱发出多形性VT伴阿 斯综合征发作。例 2心室程序电生理刺激可诱发出 4种形态持续性VT。例 1结合激动和起搏标测 ,在右室流出道消融室早成功 ;例 2在左室间隔部向右室凸出的室壁瘤周围标测到室早时提前体表QRS波 5 0ms的Purkinje纤维电位 ,在此处消融室早成功。例 1随访 2 1个月无晕厥。例 2术后继续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随访 10个月无晕厥和持续性VT。结论 :在部分特发性或急性MI患者中消融诱发VT的室早可能根治恶性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起源于乳头肌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世倍 王祖禄 +5 位作者 韩雅玲 金志清 张虹 时书音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69-176,共8页
目的报道特发性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连续8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及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右心室乳头肌的VA患者,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T)6例、频发室性早搏(PVCs... 目的报道特发性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连续8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及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右心室乳头肌的VA患者,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T)6例、频发室性早搏(PVCs)2例,男7例,女1例,年龄4~66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结果8例患者中,6例VA起源于左心室后组乳头肌,余2例分别起源于左心室前组乳头肌和右心室间隔部乳头肌。与特发性左心室分支性VT相比,左心室乳头肌起源VA的QRS时限较宽,VT或PVCs时可有QRS波改变。所有8例患者消融均较困难,4例应用普通头端4mm射频导管消融后复发,其中3例在第2次或第3次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1例4岁患者再次应用普通4mm导管消融成功;4例首次消融即应用盐水灌注导管,即刻消融成功,随访中1例复发。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特发性心室乳头肌起源VA并非少见,其体表心电图具有一定特征,消融多较困难,复发率较高,应用盐水灌注导管可能有助于提高消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乳头肌 射频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早期心肺运动试验的特点 被引量:14
12
作者 孙毅 张剑 +4 位作者 贺婧斐 唐颖 刘莹 韩雅玲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371-373,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相关数据,探讨完全及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AMI患者CPET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15年4月-2016年6月就诊于沈阳军区总院心内科接受PCI治疗后行CPET...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相关数据,探讨完全及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AMI患者CPET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15年4月-2016年6月就诊于沈阳军区总院心内科接受PCI治疗后行CPET检查的AMI患者344例,其中完全血运重建组243例(CR组,70.6%),未完全血运重建组101例(IR组,29.4%)。全部受试者均使用瑞士Schiller CS-200心肺运动试验系统进行测试,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R组与IR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终止运动心肺试验的主要原因均为疲劳乏力,其他终止原因依次为心电图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达到次极量目标心率、血压过度增高、胸痛及呼吸困难,终止原因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等不良事件。无论CR组还是IR组,无氧阈时摄氧量(AT时VO2)、峰值摄氧量(峰值VO2)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用力肺活量(FVC%)轻度下降。CR组峰值VO2和FVC均高于IR组(P〈0.05)。结论 AMI接受PCI术后患者心肺运动耐力减低主要表现为峰值VO2和AT时VO2明显下降,FVC%轻度下降;早期行心肺运动试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CR可改善AMI患者的峰值VO2和F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不完全血运重建 心肺运动试验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中应用探讨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娜 +7 位作者 于海波 智豪 徐白鸽 高阳 焉晓蕾 刘荣 许国卿 王祖禄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7年第5期401-407,共7页
目的探讨希氏束(HB)起搏(HBP)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HBP手术的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统计HBP手术的成功率,随访观察HBP阈值、起搏百分比及起搏导线稳定性。结果 6... 目的探讨希氏束(HB)起搏(HBP)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HBP手术的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统计HBP手术的成功率,随访观察HBP阈值、起搏百分比及起搏导线稳定性。结果 63例患者,心率[46.9±6.7(31~73)]次/分,QRS波时限为[89.6±10.4(70~118)]ms,心房颤动(AF)伴缓慢心室率2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AVB)39例。HBP手术成功率为79.4%(50/63),其中AF伴缓慢心室率患者的成功率为91.7%(22/24),完全AVB患者的成功率为71.8%(28/39)。单一术者前30例HBP手术学习阶段成功率为70.0%(21/30);后33例成功率为87.9%(29/33)。成功HBP手术的X射线曝光时间为(6.2±3.6)min。25例植入了右室起搏备份导线。术后不同时期随访,HBP百分比平均大于99%(85%~100%)。术后6个月随访,仅1例患者HBP阈值升高到2.5V/0.5ms。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无起搏导线移位,无HBP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中进行HBP可行性好且术后起搏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希氏束 心动过缓 起搏 QRS波群 可行性
原文传递
标测浦肯野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祖禄 +4 位作者 韩雅玲 孙鸣宇 王晶 马薇 黄从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27-331,共5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中标测浦肯野电位(Pur P)和舒张期电位(DP)的作用.方法44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9~74岁,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均有阵发性心悸史,ILVT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 目的探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中标测浦肯野电位(Pur P)和舒张期电位(DP)的作用.方法44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9~74岁,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均有阵发性心悸史,ILVT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41例、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右偏3例.在ILVT时标测到最早Pur P或DP的部位进行消融.结果44例患者的ILVT均在左心室间隔左后分支(41例)或左前分支(3例)分布的范围内消融成功.25例和19例分别在标测到PurP(Pur P组)和DP(DP组)的部位消融成功,成功消融部位Pur P或DP分别提前体表心电图QRS波19~40(27±6)ms和26~60(41±10)ms(P<0.01).在DP组的19例中,13例在标测到DP时可同时标测到Pur P,6例局部仅能标测到DP;12例首先在标测ILVT时较早的Pur P部位消融不能成功,后通过标测DP消融成功.成功消融ILVT的平均放电次数在Pur P组和DP组分别为4次和2次.DP组较Pur P组消融ILVT的成功部位在间隔部上移约0.5~2.0 cm.成功消融ILVT后,窦性心律下体表心电图心电轴明显改变的发生率在Pur P组和DP组分别为44%和84%(P<0.05).平均随访(23±12)个月,41例起源于左后分支的ILVT复发3例,均为Pur P组.结论ILVT通过标测室速时的Pur P和DP均可能消融成功,DP通常较Pur P有更早的激动时间,在标测到DP处消融有非常高的成功率和通常需要较少的消融次数.成功消融ILVT后,窦性心律下发生心电轴明显改变的发生率在DP组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浦肯野电位 舒张期电位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舒张期 标测 电位 心电轴左偏 ILVT 右束支阻滞 体表心电图
原文传递
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雪 王祖禄 +3 位作者 韩雅玲 苗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快慢型AVNRT消融患者42例。消融方法为在心室起搏或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逆传慢径心房激动部位,然后在窦性心律下或心动过速时消融。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 目的探讨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快慢型AVNRT消融患者42例。消融方法为在心室起搏或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逆传慢径心房激动部位,然后在窦性心律下或心动过速时消融。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逆传慢径、1:1前传慢径及不能诱发任何类型AVNRT。结果所有42例均消融成功。逆传慢径消融成功部位在三尖瓣环和冠状静脉窦(CS)口之间(传统慢径区域)36例(86%),其最早逆传心房激动也位于上述区域;逆传慢径在CS近端或/和二尖瓣环心房侧消融成功6例(14%),其最早逆传心房激动多位于CS近端1~3cm处。结论多数快慢型AVNRT可在传统慢径区域(房室结右侧后延伸)消融成功,但部分病例需要在CS近端和/或二尖瓣环房侧(左侧后延伸)消融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快慢型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老年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特点 被引量:13
16
作者 于海波 王冬梅 +3 位作者 王祖禄 陈蕾 韩雅玲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439-2440,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 2004~2007年109例接受起搏器治疗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既往无冠心病病史,无心绞痛表现及心电图改变,平均年龄(72.58±7.02)岁;病窦(SSS)51例,房室传导阻滞(...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 2004~2007年109例接受起搏器治疗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既往无冠心病病史,无心绞痛表现及心电图改变,平均年龄(72.58±7.02)岁;病窦(SSS)51例,房室传导阻滞(AVB)39例,持续性房颤长间歇15例,双结病变4例;共植入VVI单腔起搏器24例,双腔起搏器85例。起搏器术前根据Jud ings方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老年109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50%者81例(74%),冠脉狭窄≥50%即通过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28例(26%)。其中50%≤冠脉狭窄〈70%患者7例(25%),狭窄程度≥70%21例(75%)。单支血管病变15例(占冠心病患者54%),双支血管病变5例(18%),三支血管病变8例(28%)。不同冠脉狭窄程度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分析发现,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即使无心绞痛症状,高龄男性患者存在冠心病的可能性高。结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即使无心绞痛表现亦要积极注意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建议对拟行永久起搏器治疗的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常规冠脉造影检查,尤其针对高龄男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起搏器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璇 王祖禄 +4 位作者 杨桂棠 金志清 韩雅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 评估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自2013年3月11日至2014年4月16日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将接受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分为达比加群酯组60例和华法林组60例.达比加群酯组:房颤导管消融... 目的 评估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自2013年3月11日至2014年4月16日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将接受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分为达比加群酯组60例和华法林组60例.达比加群酯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110 mg或150mg,每日2次口服,至少服用2个月.华法林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3~6 mg,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至少服用2个月.所有患者从抗凝开始到抗凝结束选用同一种抗凝药物.结果 ①基线水平比较,除收缩压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及大出血事件发生;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不明显出血事件分别为4例和2例(P>0.05).华法林组及达比加群酯组的平均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5.1±6.7)d对(10.2±3.3)d,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2±4.3)d对(2.8±1.6)d,P<0.05],华法林组的总住院天数及术后住院天数较达比加群酯组明显延长.结论 口服达比加群酯用于血栓栓塞低、中危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抗凝安全有效,且可明显降低住院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抗凝治疗 华法林 达比加群酯
原文传递
经主动脉无冠窦内射频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祖禄 +2 位作者 杜丹 韩雅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脏电生理特点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方法。方法 13例患者男3例,女10例,年龄52.7±9.8岁,阵发性房速病史4.2±4.5年。心房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脏电生理特点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方法。方法 13例患者男3例,女10例,年龄52.7±9.8岁,阵发性房速病史4.2±4.5年。心房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并于右房及主动脉无冠窦内进行激动标测。均于无冠窦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13例心房刺激均能反复诱发或终止房速,平均周长340.9±46.0ms,房速时P′波时限77.8±14.4ms,明显短于窦性心律时P波时限111.2±10.3ms(P<0.05)。常规激动标测,所有患者于His束处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经主动脉逆行方法 ,所有患者于无冠窦内标测到心房激动较His束处的心房激动提前9.3±6.1ms,放电1~2次于2~8s内终止房速。随访3~36个月,无复发病例及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房速具有窄P′波及常规标测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位于His束处的特点。经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消融是一种根治此类房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房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主动脉 无冠窦
下载PDF
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临床应用--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柯萍 华伟 +9 位作者 刘欣 杨杰孚 宿燕岗 粱兆光 汪芳 陈泗林 于波 汤宝鹏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了解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的注册研究,连续入选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除颤器患者。所有... 目的:了解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的注册研究,连续入选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除颤器患者。所有患者均程控打开远程监测功能,每日收集其远程监测信息。由第三方公司负责数据收集和监测。结果2009年2月10日至2014年12月31日,323家医院参与注册研究,共5378例患者植入了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 CIED。植入量逐年增加,至2012年趋稳定。家庭监测无信息传输比例为7.8%。植入总量按地区分布,北京占首位。按居住地分布情况,在植入家庭监测功能的 CIED 患者中,北京地区患者仍然占据首位,40%接受家庭监测功能CIED 患者远离植入中心。平均随访时间(711.6±486.0) d,死亡445例,死亡率为8.3%(445/5378)。结论家庭监测功能 CIED 已广泛应用于国内临床,但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植入器械类型中,起搏器仍占据绝大部分。通过第三方公司负责网络监测和数据管理方式可提高家庭监测信息传输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监测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随访
原文传递
电生理标测冠状静脉窦分支最延迟电激动处植入左室导线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被引量:11
20
作者 于海波 +6 位作者 孙毅 金志清 许国卿 付柳静 李世倍 王祖禄 韩雅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讨电生理标测冠状静脉窦(CS)分支最延迟电激动处植入左室导线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方法 10例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均满足NYHA心功能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且QRS波时限≥120 ms。CRT术中在可植入左室导线的CS分支... 目的探讨电生理标测冠状静脉窦(CS)分支最延迟电激动处植入左室导线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方法 10例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均满足NYHA心功能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且QRS波时限≥120 ms。CRT术中在可植入左室导线的CS分支内进行电生理标测,将标测的最延迟心室电激动处作为左室导线的植入部位,观察该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结果 10例中,扩张型心肌病7例,缺血性心脏病3例;7例为窦性心律,3例为心房颤动;9例ECG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为室内传导阻滞。对10例的28个可作为左室导线植入部位的CS分支进行了电生理标测,10例均成功将左室导线植入在标测的最延迟电激动处,该处局部电位较体表ECG的QRS波起始延迟116±28 ms。术后即刻QRS波时限为121±17 ms,比术前153±30 ms明显缩短,P<0.01。8例CRT术后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均有CRT应答(8/8,100%),其中3例超应答(3/8,37.5%),另外1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术后2个月死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8例CRT应答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LVEF值、左室收缩末容积、二尖瓣返流速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6±0.5级vs 3.3±0.5级;405±92 m vs 307±82m;0.42±0.06 vs 0.30±0.04;121±38 ml vs 153±44 ml;3.9±1.2 m/s vs 4.5±1.5 m/s,P均<0.01)。结论电生理标测指引CS分支最延迟电激动处植入左室导线的CRT方法可行且短期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电生理标测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导线 电激动顺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