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广州市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梁宇 裴成磊 +5 位作者 高敏 周声圳 赵军 张金谱 杭建 范绍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为研究新冠疫情发生后广州市实行疫情防控政策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利用广州市2019年12月1日—2020年2月29日的空气质量指数数据及广州塔垂直梯度观测站实时监测的PM_(2.5)、PM1.0、NO_(x)、O_(3)、SO_(2)和CO等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 为研究新冠疫情发生后广州市实行疫情防控政策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利用广州市2019年12月1日—2020年2月29日的空气质量指数数据及广州塔垂直梯度观测站实时监测的PM_(2.5)、PM1.0、NO_(x)、O_(3)、SO_(2)和CO等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污染物特征雷达图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疫情前后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实施疫情防控政策后,除O_(3)外,其他组分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NO_(x)下降幅度最大为68.5%,且浓度随着高度上升而降低;其次PM_(2.5)下降39.5%,但PM_(2.5)浓度随高度下降幅度不明显;相反地,O_(3)浓度升高了18.0%,且浓度随着高度上升而增加.研究发现,疫情防控期间NO_(x)浓度的减少导致了O_(3)浓度的积累,从而增强了大气氧化性,促进了高空中二次气溶胶的生成.综上,疫情管控期间污染物的减排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显著作用,但由于PM_(2.5)、NO_(x)与O_(3)之间复杂的关系,仍需要加强区域间和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协调控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垂直分布 污染特征 新冠疫情 广州塔
原文传递
哈尔滨市供暖期PM2.5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房文旭 宋维薇 +6 位作者 梁宇 王晓燕 李雷 何廷堃 马丽楠 徐玉洁 胡明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94-3802,共9页
在哈尔滨市2014年1—3月的供暖期间对城区、郊区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室内外PM2.5样品进行了同时采集,分析了样品中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无机元素后,通过颗粒物热力学模型计算了颗粒物原位酸度,并通过基于标记的正矩阵分解(PMF)模型对室... 在哈尔滨市2014年1—3月的供暖期间对城区、郊区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室内外PM2.5样品进行了同时采集,分析了样品中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无机元素后,通过颗粒物热力学模型计算了颗粒物原位酸度,并通过基于标记的正矩阵分解(PMF)模型对室内外颗粒物的来源进行了表征.计算结果表明,3个地点室外PM2.5原位酸度均低于室内,且室内外颗粒物原位酸度均为市区最高.PMF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区、郊区及农村地区二次源对室外PM2.5的贡献均排第3位.交通源对市区及郊区的贡献在16%~20%,对于农村地区则是最弱的影响因素.生物质燃烧是农村地区室内外PM2.5的首要来源;燃煤和工业排放则是市区室内外PM2.5的主要来源;工业排放是郊区室外PM2.5的首要来源,与郊区的石化及金属工业有密切联系.因此,为提升哈尔滨市供暖期的空气质量,在进行农村散煤与生物质燃烧治理,推进农村地区清洁能源利用的同时,应多措并举注重城市交通状况改善和促进燃煤锅炉与工业超低排放技术的升级改造,促进区域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市 PM2.5 源解析 原位酸度 室内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