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经皮心外膜电刺激建立大鼠心脏骤停模型 被引量:7
1
作者 舒婷婷 张瑜涵 +5 位作者 郭朗 徐丽 邵伟婧 孙鹏 韩继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 探索构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动物模型的一种新方法,即采用改良后的经皮心外膜电刺激的途径诱导大鼠心室颤动。方法 实验地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急诊医学实验室。选择健康雄性Sprag... 目的 探索构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动物模型的一种新方法,即采用改良后的经皮心外膜电刺激的途径诱导大鼠心室颤动。方法 实验地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急诊医学实验室。选择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0 只,体质量330~380 g,麻醉后选用针灸针作为导电极,采用定量化的定位刺入点引导针灸针经胸壁刺入到达心外膜,持续交流电刺激诱颤并维持6 min,然后给予胸外按压,静推肾上腺素和电除颤等常规心肺复苏术。结果 有效电刺激开始后本实验10只大鼠全部成功诱发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诱颤的电流强度为(1.80±0.59) mA,电刺激后诱发CA的时间为(5.07±2.37)s,电刺激总时间为(187.50±12.75)s,CA总时间为6 min。电刺激结束时9 只大鼠心电监护显示为室颤,1 只大鼠显示为无脉性电活动。CPR后10 只大鼠均恢复自主心律,CPR时间(190.90±68.60)s,除颤次数(1.20±0.63) 次,静脉推注肾上腺素次数(1.20±0.42) 次。术后尸体解剖没有发现肉眼可见的心外膜下出血和明显的肺部淤血情况。结论 采用改良后经皮心外膜电刺激诱发室颤的方法简便可行、心肺复苏模型稳定,能够满足心肺复苏基础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颤动 心脏骤停 改良方法 心外膜电刺激 大鼠
原文传递
不同时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大鼠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邵伟婧 许双 +5 位作者 黄鹤 舒婷婷 张瑜涵 周榆然 孙鹏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大鼠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经皮心外膜电刺激诱导心室颤动方法建立大鼠CA模型。53只雄...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大鼠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经皮心外膜电刺激诱导心室颤动方法建立大鼠CA模型。53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假手术组(SHAM,n=5)、CPR组(n=12)和VNS组(n=36)。SHAM组不经历CA/CPR;VNS治疗分别设置在CA前30 min(PRE组,n=12)、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5 min(POST5组,n=12)以及ROSC后30 min(POST30组,n=12),以统一的刺激参数给予迷走神经电刺激30 min。观察大鼠ROSC后24、48、72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72 h生存率。采用TUNEL染色检测ROSC后72 h的大鼠脑组织皮质区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检测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subunit-containing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的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PR组(生存率为33.33%)相比,CA前VNS处理(PRE,生存率为75%)和CA后VNS处理(POST5组生存率75%;POST30组生存率83.33%)均可显著提高大鼠CPR后72 h生存率(P<0.05),降低ROSC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脑皮质细胞凋亡阳性率,而VNS各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S处理后脑皮质α7nAChR的表达较CPR组增加。结论CA前和ROSC后5 min和30 min给予VNS处理均对CA/CPR大鼠具有脑保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α7nAChR介导的抗炎与抗凋亡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心脏骤停 α7nAChR 凋亡 大鼠
原文传递
超声治疗用于脓毒症大鼠模型的效果初探
3
作者 黄鹤 蔡雨 +4 位作者 邵伟婧 许双 周榆然 孙鹏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0-1115,共6页
目的将超声治疗方法用于脓毒症模型大鼠,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7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2)、脓毒症模型组(n=22)、超声治疗组(n=22)、柠檬酸甲基卡可尼丁(MLA)联合超声治疗组(n=22)。Sham组... 目的将超声治疗方法用于脓毒症模型大鼠,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7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2)、脓毒症模型组(n=22)、超声治疗组(n=22)、柠檬酸甲基卡可尼丁(MLA)联合超声治疗组(n=22)。Sham组仅开腹、找到盲肠、游离盲肠,但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脓毒症模型组采用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术毕,每组大鼠皮下注射预热好的37℃生理盐水。超声治疗组大鼠给予超声治疗〔用飞利浦IU22 L9-3超声仪、9 MHz探头,在脾区每6 s进行击破序列1次,每次1 s,机械指数(MI)0.72,治疗时间10 min〕。MLA联合超声治疗组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特异性阻断剂MLA 4 mg/kg,术后2 h进行超声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术后24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含量;记录各组大鼠10 d存活率,并用临床疾病评分(CDS)评估各组大鼠表现;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和结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ham组比较,脓毒症模型组大鼠10 d存活率降低〔40%(4/10)比100%(6/6)〕,术后24 h CDS显著升高(分:10.73±2.19比6.17±0.58),TNF-α、IL-6和IL-1β含量均明显增加〔TNF-α(ng/L):42.00±8.92比13.16±3.19,IL-6(ng/L):129.37±25.04比63.99±12.92,IL-1β(ng/L):254.98±67.27比76.83±25.39,均P<0.01〕。与脓毒症模型组比较,超声治疗组大鼠存活率升高〔70%(7/10)比40%(4/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CDS显著降低(分:7.64±2.68比10.73±2.19),TNF-α、IL-6和IL-1β含量明显减少〔TNF-α(ng/L):16.93±6.02比42.00±8.92,IL-6(ng/L):73.65±24.38比129.37±25.04,IL-1β(ng/L):111.86±14.08比254.98±67.27,均P<0.01〕。与超声治疗组比较,MLA联合超声治疗组大鼠存活率有所降低〔60%(6/10)比70%(7/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CDS显著升高(分:9.55±2.72比7.64±2.68),TNF-α、IL-6和IL-1β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炎症 胆碱能抗炎通路 超声治疗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