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文本《新译红楼梦》评介 被引量:6
1
作者 《红楼梦学刊》 1979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清代蒙古人哈斯宝的蒙文手抄本《新译红楼梦》(以下简称《新译》)于一九七三年被发现,嗣后进行了初步的校勘整理。这是个一百二十回原著的四十回节译本,除译文外,还包括译者撰写的序言、读法、总录、四十篇回批和十一幅插图。
关键词 红楼梦 性格 知识分子 蒙古文 曹雪芹 哈斯 手抄本 评介 校勘整理 王夫人
原文传递
色彩与线条——民族审美心理的表现符号系统 被引量:3
2
作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8-52,共5页
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分别运用视觉符号、听觉符号或视听两种符号来传达民族审美情感。各类艺术品种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从不同的视角表现民族审美心理特征,形成了诸多美学学科和分支。如民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民族绘画美学,书法美学,... 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分别运用视觉符号、听觉符号或视听两种符号来传达民族审美情感。各类艺术品种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从不同的视角表现民族审美心理特征,形成了诸多美学学科和分支。如民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民族绘画美学,书法美学,以及戏剧、电影、建筑、雕刻的民族化理论等。这些独立的学科正在或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审美心理 线条美 各民族 符号系统 书法 色彩观 色彩文化 绘画 艺术品种 空间意识
下载PDF
节奏与旋律——民族审美心理的表现符号系统 被引量:2
3
作者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75-84,共10页
节奏与旋律构成民族音乐的基础。它们是摹拟与复写民族审美心理律动、塑造民族性格的因子、要素和必备条件。从单纯的生理节律到复杂多变的艺术化节奏象征着民族审美心理升华的两个历史阶段。中国节奏体系具备了超越自然(生理)和充分人... 节奏与旋律构成民族音乐的基础。它们是摹拟与复写民族审美心理律动、塑造民族性格的因子、要素和必备条件。从单纯的生理节律到复杂多变的艺术化节奏象征着民族审美心理升华的两个历史阶段。中国节奏体系具备了超越自然(生理)和充分人工化的文化素质,表现出中国人美感的成熟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旋律的审美效应源自民族音乐特有的音响组织结构与民族感知方式、情感方式之间“异质同构”的共振。民族旋律既是民族音乐的灵魂,以其独特的表现符号系统反映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养成的谛听、感觉、体验、辩识的听觉功能;同时,它又勿须翻译而能赢得世界的普遍理解,其中包含着人类喜怒哀乐共同性的情感内容。民族旋律的生成:民族特具的生理基础——天赋才能和精神类型的规定性,主要的决定条件——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历史传统的陶冶与铸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奏 旋律 民族审美心理 民族音乐 表现符号系统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文学的思想 被引量:3
4
作者 《民族文学研究》 1984年第2期3-16,20+145,共16页
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文学的特征及民族文学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等论述,对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期发表的梁一孺《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文学的思想》一... 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文学的特征及民族文学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等论述,对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期发表的梁一孺《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文学的思想》一文,可视为一个良好的尝试。这篇文章从民族文学的构成、继承发扬民族文学优良传统、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诸方面,阐述了马恩列斯关于民族文学的许多重要思想。可供同志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民族性格 俄罗斯民族 马克思恩格斯 各民族 文学作品 民族风格 列夫·托尔斯泰 德国
原文传递
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S2期75-84,共10页
显示民族特征、民族个性的领域非常广阔。其中,民族心理素质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民族心理是一座迷宫。从外观看,它轮廓鲜明,清晰可辨,焕发着奇异的光彩。可是一旦深入它的内部,去寻根觅踪,穷其奥秘,又谈何容易.
关键词 民族审美心理 民族个性 民族心理 民族生活 审美趣味 民族特征 丑陋的中国人 战争中 蒙古族文化 札木合
下载PDF
民族化:文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与陈越同志商榷 被引量:2
6
作者 《文学评论》 1987年第4期38-42,共5页
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创作实践中,文艺民族化一直是众所瞩目的课题。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外国,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一些同志看来,文艺民族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开放的时代无关宏旨,是已经解决或... 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创作实践中,文艺民族化一直是众所瞩目的课题。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外国,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一些同志看来,文艺民族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开放的时代无关宏旨,是已经解决或接近解决的一种“历史现象”。今天还来提倡民族化,旧事重提,恰恰反映出一种对抗世界文学潮流的民族保守心理。可是实际情况表明,愈是国际交流频繁强化(无论是顺向还是逆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化大众化 繁荣发展 文艺民族化 民族性 民族诗人 世界文学 民族风格 民族文学 中国作风 中国气派
原文传递
新兴学科:民族审美心理学 被引量:1
7
作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77-82,共6页
1.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民族审美心理学以民族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及其外化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总结民族审美心理的特殊规律和比较各民族不同的审美经验,以达到完善民族审美素质、丰富人类艺术实践的日的。2.尽管民族... 1.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民族审美心理学以民族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及其外化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总结民族审美心理的特殊规律和比较各民族不同的审美经验,以达到完善民族审美素质、丰富人类艺术实践的日的。2.尽管民族的审美心理现象属于人的内部世界,但它可以通过各民族早期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以及以后的艺术实践等各种各样的审美心理载体和行为的分析中见出;而大量的民族学和审美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出现,也为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提供了条件。3.由于“类型”概念在民族学、心理学和美学的研究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它可以被提升为民族审美心理学的核心范畴。这一范畴的具体运用是区分此一民族与彼一民族审美心理差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审美心理 心理类型 民族心理学 审美心理学 审美素质 集体无意识 心理现象 研究对象 审美心理结构 心理差异
下载PDF
阳刚之气 飞动之美——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识的发展及形式美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61-67,共7页
“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它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这种“特殊性”和“特点”既积淀凝聚于审美对象(自然美,社... “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它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这种“特殊性”和“特点”既积淀凝聚于审美对象(自然美,社会美)上,又通过审美主体(民族成员)的审美意识鲜明地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 审美意识 飞动 民族成员 形式美 英雄史诗 审美对象 动物美 社会美 色彩美
下载PDF
民族语言——民族审美心理外化的物质载体 被引量:1
9
作者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3-17,共5页
民族语言(这里主要指文学语言或艺术语言),这种人类特有的“心灵的经验的符号”(亚里士多德语),其转化生成过程即是某种民族审美心理的物质外化过程,因而必然带着民族主体的主观色彩即民族性。民族语言并非一种可以同民族主体和民族个... 民族语言(这里主要指文学语言或艺术语言),这种人类特有的“心灵的经验的符号”(亚里士多德语),其转化生成过程即是某种民族审美心理的物质外化过程,因而必然带着民族主体的主观色彩即民族性。民族语言并非一种可以同民族主体和民族个体须臾分离而独立自在的形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语言 艺术语言 民族审美心理 民族性 形式系统 民族个体 语言获得机制 语言结构 语言符号 转换生成
原文传递
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谈明晰性与模糊性
10
作者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82-87,共6页
这里所谓明晰性与模糊性,对审美心理本身而言,是它固有的品格或特征;对审视这一心理结构的“旁观者”(他民族成员)来说,则是把握对象内涵与表现形态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民族审美心理的整体效应既是明晰的,可以捉摸的;又是模糊的,... 这里所谓明晰性与模糊性,对审美心理本身而言,是它固有的品格或特征;对审视这一心理结构的“旁观者”(他民族成员)来说,则是把握对象内涵与表现形态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民族审美心理的整体效应既是明晰的,可以捉摸的;又是模糊的,不可捉摸的。两者之间不存在泾渭分明的边界线,一切都以时间、地点、对象、条件为转移。它们是审美心理结构中多种元素不断排列组合的外化,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丰富性、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审美心理 模糊性 明晰性 基本特征 审美心理结构 心灵辩证法 审美感受 排列组合 表现形态 丰富性
下载PDF
苍劲雄健的草原牧歌——蒙古族文学的美学特色 被引量:1
11
作者 《民族文学研究》 1986年第3期67-73,共7页
蒙古族向以勇武慓悍著称于世。八百年前,这个生息塞北的游牧部落一跃登上世界舞台,横扫欧亚,遂鹿中原,扮演了“天之骄子”的角色。从此以后,这个民族连同它的文化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持久的注目。粗犷、毫爽、坦诚、雄壮被公认... 蒙古族向以勇武慓悍著称于世。八百年前,这个生息塞北的游牧部落一跃登上世界舞台,横扫欧亚,遂鹿中原,扮演了“天之骄子”的角色。从此以后,这个民族连同它的文化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持久的注目。粗犷、毫爽、坦诚、雄壮被公认为蒙古族鲜明突出的民族性格。它的文学富于苍劲、健举的气势,焕发出铁马金戈式的阳刚之美。这是我国多民族的美学交响乐中黄钟大吕的高声部,在中华民族璀灿瑰丽的美学宝库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蒙古族文学的传统主题和风格情调是赞颂征服自然力、反抗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崇拜勇敢和力量。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理想主义组成了整部蒙古族文学史的主旋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文学 阳刚之美 草原 多民族 民族性格 文化形态 史传文学 征服自然 美学范畴 主旋律
原文传递
民族审美意识的符号系统
12
作者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47-152,226,共7页
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对于任何物质的或精神的现象,以及它们的许多运动形式,人都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借助一定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表达它们的意义,传递某种信息。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文化形式(如艺术)、社会行为(如民族交流)都带着或多或少... 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对于任何物质的或精神的现象,以及它们的许多运动形式,人都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借助一定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表达它们的意义,传递某种信息。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文化形式(如艺术)、社会行为(如民族交流)都带着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符号意义。图象(如绘画)、标志(如声音)、象征(如语言)各自指代它们的特定对象,同时它们自身又是某种符号。符号学的基本宗旨就在闸明“能指”(如玫瑰花——作为符号)与“所指”(玫瑰花所代表的激情——意义)二者之间的对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民族语言 民族审美意识 符号系统 民族审美心理 民族情感 形式意味 绘画 审美情感 游牧民族
原文传递
论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 被引量:1
13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1989年第4期67-72,99,共7页
任何民族的审美心理都要经历由幼稚到成熟、由朴野到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机制的自组织能力需要通过外界刺激物(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间接的作用才能顺利地实现。这种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任何民族的审美心理都要经历由幼稚到成熟、由朴野到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机制的自组织能力需要通过外界刺激物(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间接的作用才能顺利地实现。这种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是心理活动的生命之源,各种静止的、内省的或单因论的观点都无法正确解释审美心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作为内因或根据,心理机制的内驱力和自调功能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与一般心理活动相比,民族审美心理又具备系统效应的二重性: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民族功能。二者互相激发,相辅相成。不论审美功能还是民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审美心理 心理机制 审美功能 审美心理活动 心理形成 审美心理结构 社会因素 生活方式 交互作用 社会环境
下载PDF
文艺批评的锐利武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 被引量:1
14
作者 《内蒙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12-16,共5页
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反复印证和考验,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代表的文艺理论体系,其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不但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指导了抗战后期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和建国后新文艺的发展... 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反复印证和考验,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代表的文艺理论体系,其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不但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指导了抗战后期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和建国后新文艺的发展,而且在今后还将继续保持其理论光辉,产生深远的影响。《讲话》提出来的一整套马克思主义的创作论和批评原则,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创作 创作论 《讲话》 批评原则 抗战后期 文艺理论 文艺实践 革命文艺 毛泽东文艺思想 人民文艺
下载PDF
《蓝幽幽的峡谷》人物塑造谈片
15
作者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6年第1期91-94,共4页
小说《蓝幽幽的峡谷》(《草原》1984年第12期,以下简称《峡谷》)出自一位初试笔锋的蒙古族业余作者之手,荣膺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选取新的视角展示人物心理层次,朝着纵深方向开掘灵魂。在剖析民族性格的丰富内涵和发展... 小说《蓝幽幽的峡谷》(《草原》1984年第12期,以下简称《峡谷》)出自一位初试笔锋的蒙古族业余作者之手,荣膺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选取新的视角展示人物心理层次,朝着纵深方向开掘灵魂。在剖析民族性格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趋势上,把道德评价和美学评价结合起来,人物形象有相当的力度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谷 人物塑造 民族性格 性格美 蒙古族 兽性 美学评价 《草原》 系列小说 主人公
下载PDF
民族语言的审美特征——民族审美心理分析之一
16
作者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63-67,共5页
民族语言往往被本民族视为“完美无缺”并引以为自豪,民族语言在其历史过程中总是同民族审美心理同步发展的。民族语言的美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于民族文学和民族艺术之中。客观评价民族语言的审美价值,就要正确认识民族语言的审美特征... 民族语言往往被本民族视为“完美无缺”并引以为自豪,民族语言在其历史过程中总是同民族审美心理同步发展的。民族语言的美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于民族文学和民族艺术之中。客观评价民族语言的审美价值,就要正确认识民族语言的审美特征。把外语摒除在民族审美领域之外的作法是狭隘的。只有熟练掌握外语才能充分领略外语的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语言 审美心理 审美价值
下载PDF
鲁迅民族风格二题
17
作者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4年第4期106-111,共6页
(一)“力之美”——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阳刚(崇高)和阴柔(优美)是中国美学史上源远流长、交相辉映的两种美学传统。鲁迅民族化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从美学的角度看,主要是追求崇高、阳刚之美。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中国人主导的审美... (一)“力之美”——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阳刚(崇高)和阴柔(优美)是中国美学史上源远流长、交相辉映的两种美学传统。鲁迅民族化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从美学的角度看,主要是追求崇高、阳刚之美。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中国人主导的审美理想和情趣,也是民族美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正面看,鲁迅小说忧愤、深广、严峻、悲怆。早期的《狂人日记》、《药》,稍晚的《祝福》、《伤逝》、《离婚》,直到后期的《故事新编》,都贯穿着这样的基调。他的杂文更是进发着强韧、激越、锋利的火花,“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深刻地体现着觉醒了的无产者“力之美”的崇高理想和战斗风格。从反面看,鲁迅一生都在毫不容情地否定着、批判着、鞭挞着奴颜和媚骨。从愚弱国民的痼疾,到剥削阶级营垒中“媚态的猫”、向主子摇尾乞怜的“叭儿狗”,都成了他痛心疾首的讨伐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民族风格 审美理想 陀思妥夫斯基 阳刚之美 力之美 中国人 《故事新编》 美学思想 审美心理
下载PDF
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洪流”——典型环境探微
18
作者 《内蒙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62-67,共6页
一关于典型环境的讨论,近来日趋活跃。创作和理论从来是相互引发,相得益彰的。一定时期的文学创作实践,总要伴之以相应的理论批评活动,某种新思潮。
关键词 文学创作实践 矛盾的特殊性 陆文婷 活动轨迹 社会主义文学 哈克 社会生活内容 批评活动 悲剧气氛 正面典型
下载PDF
开放性与封闭性——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
19
作者 《民族文学研究》 1988年第2期40-45,共6页
无论从时间纵向或空间横向看,民族和民族心理素质都是形态结构别具一格的开放体系。民族作为社会群体,它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与世隔绝,否则就会在自我孤立中停滞、蜕化以至消亡。民族审美心理的构成从本质上说也是动态的,外向的,它的变异... 无论从时间纵向或空间横向看,民族和民族心理素质都是形态结构别具一格的开放体系。民族作为社会群体,它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与世隔绝,否则就会在自我孤立中停滞、蜕化以至消亡。民族审美心理的构成从本质上说也是动态的,外向的,它的变异更新大体和民族的开放趋势同步,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成正比。一个面向世界的民族,其审美观念总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而常青常新。在民族心理的整体结构中,审美观念特别敏感,特别活跃,富于求知求新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审美心理 审美观念 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心理素质 心理机制 民族精神 美学思想 审美理想 民族传统 共同美
原文传递
从朴野到文明——民族审美心理的历程
20
作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1-76,共6页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原始民族和现代民族之间存在着一个经济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巨大时空跨度。单就文化——心理结构而言,原始民族和现代民族的差异极大。它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积累,而是根本性质上的分野。元初文化—...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原始民族和现代民族之间存在着一个经济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巨大时空跨度。单就文化——心理结构而言,原始民族和现代民族的差异极大。它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积累,而是根本性质上的分野。元初文化——心理结构无法重建,它标志着一个漫长历史时代的结束。但是,从朴野到文明的过渡并不形成所谓“文化的断裂带”,民族传统在历史性的蜕变中采取了特定的形式。从宏观的视角看,民族审美心理总是处于某种纵向继承与横向拓展的座标系格局之中,并由此获得它的定性,确立它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审美心理 朴野 原始艺术 民族审美意识 民族和现代 文明时代 心理结构 元初文化 格式塔 旧事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