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从站位到坐位的脊柱矢状位序列变化
被引量:
2
1
作者
周思宇
王伟
+3 位作者
孙卓然
李维
桑
雨
阳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目的:研究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的脊柱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以及与正常人群在体位改变时的变化差异,探讨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对不同体位下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腰椎融合内固...
目的:研究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的脊柱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以及与正常人群在体位改变时的变化差异,探讨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对不同体位下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58例(A组),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63.7±8.5岁(43~81岁),根据术中腰骶是否融合将A组分为腰骶融合组(A1组,26例)与腰骶未融合组(A2组,32例)。对照组为90例中老年健康志愿者(B组),其中男39例,女51例,平均年龄53.2±5.7岁(42~71岁)。所有受试者均行站立位和坐位时的全脊柱X线片检查,应用院内图片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脊柱矢状位轴(SVA)、T1骨盆角(TP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A组与B组的差异,以及A1组、A2组和B组在站位和坐位时矢状位序列变化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SVA增加(19.7±33.1mm vs 37.9±27.4mm,P<0.001),TPA增加(11.7°±6.2°vs 17.1°±8.0°,P<0.001),LL减小(41.6°±13.6°vs 35.6°±14.3°,P<0.001),TK减小(30.5°±12.0°vs 28.0°±12.1°,P<0.05),PT增加(15.1°±6.7°vs 19.4°±9.5°,P<0.001),SS减少(32.3°±8.7°vs 28.7°±9.9°,P<0.001)。A组患者LL和TK的减小,以及SVA的增加显著小于B组(P<0.05),其中A1组PT的增加显著小于B组(2.1°±7.1°vs 6.1°±8.9°,P<0.05),而A2组PT的增加程度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6.0°±6.6°vs 6.1°±8.9°,P>0.05)。结论: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的脊柱从站位到坐位时表现为骨盆后旋,胸、腰椎曲度变直,脊柱矢状轴前移,但其胸腰椎曲度变化和矢状轴前移的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短节段腰椎融合术会限制坐位时骨盆的后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位序列
坐位
腰椎融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从站位到坐位的脊柱矢状位序列变化
被引量:
2
1
作者
周思宇
王伟
孙卓然
李维
桑
雨
阳
李危石
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北京大学医学部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9-294,共6页
文摘
目的:研究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的脊柱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以及与正常人群在体位改变时的变化差异,探讨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对不同体位下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58例(A组),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63.7±8.5岁(43~81岁),根据术中腰骶是否融合将A组分为腰骶融合组(A1组,26例)与腰骶未融合组(A2组,32例)。对照组为90例中老年健康志愿者(B组),其中男39例,女51例,平均年龄53.2±5.7岁(42~71岁)。所有受试者均行站立位和坐位时的全脊柱X线片检查,应用院内图片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脊柱矢状位轴(SVA)、T1骨盆角(TP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A组与B组的差异,以及A1组、A2组和B组在站位和坐位时矢状位序列变化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SVA增加(19.7±33.1mm vs 37.9±27.4mm,P<0.001),TPA增加(11.7°±6.2°vs 17.1°±8.0°,P<0.001),LL减小(41.6°±13.6°vs 35.6°±14.3°,P<0.001),TK减小(30.5°±12.0°vs 28.0°±12.1°,P<0.05),PT增加(15.1°±6.7°vs 19.4°±9.5°,P<0.001),SS减少(32.3°±8.7°vs 28.7°±9.9°,P<0.001)。A组患者LL和TK的减小,以及SVA的增加显著小于B组(P<0.05),其中A1组PT的增加显著小于B组(2.1°±7.1°vs 6.1°±8.9°,P<0.05),而A2组PT的增加程度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6.0°±6.6°vs 6.1°±8.9°,P>0.05)。结论: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的脊柱从站位到坐位时表现为骨盆后旋,胸、腰椎曲度变直,脊柱矢状轴前移,但其胸腰椎曲度变化和矢状轴前移的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短节段腰椎融合术会限制坐位时骨盆的后旋。
关键词
矢状位序列
坐位
腰椎融合
Keywords
Sagittal alignment
Sitting
Lumbar fusion
分类号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从站位到坐位的脊柱矢状位序列变化
周思宇
王伟
孙卓然
李维
桑
雨
阳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