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咸淡水交替隔沟灌溉对土壤盐分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解学敏 郭维华 +3 位作者 潘小保 毛程阳 缴锡云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234-239,共6页
为研究时空交替模式下咸淡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河北南皮对夏玉米4个生育期(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采用微咸水(4 g/L)、淡水(1 g/L)进行咸淡水交替隔沟灌溉的遮雨测坑试验。根据不同的咸淡水灌溉模式组合,分... 为研究时空交替模式下咸淡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河北南皮对夏玉米4个生育期(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采用微咸水(4 g/L)、淡水(1 g/L)进行咸淡水交替隔沟灌溉的遮雨测坑试验。根据不同的咸淡水灌溉模式组合,分为4个处理:处理1-全生育期4条沟均为"淡咸淡咸"交替沟灌;处理2-全生育期沟1和沟3均灌淡水,沟2和沟4均灌咸水;处理3-全生育期沟1和沟3淡咸交替,沟2和沟4咸淡交替;对照CK处理-全生育期4条沟均为淡水灌溉。结果表明:夏玉米收获后,各处理土层土壤盐分和离子累积程度大小关系为全生育期灌淡水的CK处理<咸淡水交替隔沟灌的处理3 <咸淡水固定隔沟灌的处理2和淡咸淡咸交替灌的处理1;较全生育期淡水处理,咸淡水交替灌溉减产率为24. 8%,咸淡水固定隔沟灌溉减产率为22. 1%,咸淡水交替隔沟灌溉减产率为11. 3%;在全生育期相同咸淡水灌溉量的情况下,选择咸淡水交替隔沟灌溉方式土壤盐分累积量最小,较全淡水节约淡水量50%。可为缺乏淡水资源的华北平原灌区夏玉米灌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淡水交替隔沟灌 土壤盐分 产量 夏玉米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河套灌区玉米植株氮素浓度诊断及污染风险评估
2
作者 林人财 陈鹤 +3 位作者 张宝忠 魏征 李益农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2,共7页
【目的】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对河套灌区玉米生育期氮素浓度进行诊断并进行氮素污染风险评估,为施肥决策及农业面源污染溯源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实测玉米植株氮素浓度数据,利用多种植被指数量化玉米植株氮素浓度... 【目的】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对河套灌区玉米生育期氮素浓度进行诊断并进行氮素污染风险评估,为施肥决策及农业面源污染溯源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实测玉米植株氮素浓度数据,利用多种植被指数量化玉米植株氮素浓度,建立玉米生育期氮素浓度诊断模型。对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植被指数诊断模型进行评价,得到临界氮素浓度,并对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氮素污染风险进行评估。【结果】2020年河套灌区玉米种植面积最大,为27.5万hm^(2),在玉米各生育阶段中,拔节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花粒期分别以GBNDVI、RVI、NRI、NDVI建立的氮素浓度诊断模型为最优模型;基于氮素浓度诊断模型的遥感监测发现,小喇叭口期、花粒期植株氮素浓度较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植株氮素浓度较高;玉米氮素污染风险主要发生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小喇叭口期存在少量的Ⅳ级污染风险,花粒期不存在氮素污染风险。【结论】根据玉米植株氮素浓度诊断模型得到的氮素浓度值,获得以灌溉单元为基础的氮素污染风险等级分布,可为施肥决策和农业面源污染溯源提供合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浓度 玉米 遥感 污染风险 河套灌区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邱小琮 尹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共4页
通过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耦合盆栽试验,以补灌定额(X1)、氮肥施量(X2)、磷肥施量(X3)、钾肥施量(X4)为试验因素,选用4因素5水平的均匀设计,研究不同水、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影响,建立起马铃薯淀粉含量与灌水量、氮、磷、钾... 通过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耦合盆栽试验,以补灌定额(X1)、氮肥施量(X2)、磷肥施量(X3)、钾肥施量(X4)为试验因素,选用4因素5水平的均匀设计,研究不同水、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影响,建立起马铃薯淀粉含量与灌水量、氮、磷、钾施用量的关系方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影响顺序为:X3>X2>X1>X4,各因子交互作用对马铃薯淀粉含量影响顺序为:X1X3>X1 X2>X1 X4,二次项X1、X2、X3系数为负,说明灌水量、氮肥施量、磷肥施量过多和不足均会对淀粉含量产生副作用。以马铃薯淀粉含量为目标函数,最大值为17.60%时,各补水时期灌水量最佳分配为:补灌定额为930m3/hm2,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分别为180、240、276.1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水肥耦合 补灌定额 淀粉含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