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 被引量:64
1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1-204,共14页
自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逐渐加强,其中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而这方面引起的主要变动,便是民史概念的提出以及努力使民众成为历史表现的中心和主体。经过民国学人的探索,史学的“眼光向... 自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逐渐加强,其中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而这方面引起的主要变动,便是民史概念的提出以及努力使民众成为历史表现的中心和主体。经过民国学人的探索,史学的“眼光向下”和社会学人类学的重心下移合流,民史的重建渐具雏形。但要避免中国历史研究的初民化,充分发挥社会学人类学影响史学的潜力,如何回到历史现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民史 历史表现 中国史学 国学 影响史 中国历史 社会学人类学 西方社会 变动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被引量:49
2
作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41,共18页
清代学术, 以江淮为渊薮, 影响及于民国。学海堂时期粤学地位上升, 但南学之于岭南只能言籍贯而不能讲居处。浙人把持北京学术界的情形, 持续到 30 年代。虽然章太炎派代桐城古文家而兴为历史进步,地缘垄断却阻碍了学术的进一步... 清代学术, 以江淮为渊薮, 影响及于民国。学海堂时期粤学地位上升, 但南学之于岭南只能言籍贯而不能讲居处。浙人把持北京学术界的情形, 持续到 30 年代。虽然章太炎派代桐城古文家而兴为历史进步,地缘垄断却阻碍了学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北大为中心的新文化派成为北学的代表, 与南高学派分庭抗礼。而南北学的对流, 使北大派在与外界冲突激化复杂的同时, 调整自我, 从而形成现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学术 北大 胡适 陈寅恪 蔡元培 梁启超 《学衡》 文化运动 北京大学 新文化
原文传递
民国学界的老辈 被引量:47
3
作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4,共22页
按照新文化派后来的叙述编成的民国学术史,老辈学人除以遗老身份存在外,不仅无所作为,而且几乎无声无息。实则清季学术虽已中衰,仍然不乏名家,并以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国学研究,影响着五四和后五四两代学人。他们的学术观念或可算是文化... 按照新文化派后来的叙述编成的民国学术史,老辈学人除以遗老身份存在外,不仅无所作为,而且几乎无声无息。实则清季学术虽已中衰,仍然不乏名家,并以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国学研究,影响着五四和后五四两代学人。他们的学术观念或可算是文化遗民,政治上却大都并非遗老。他们对于新派的批评,可以成为反省的借鉴,而他们的理解旧籍之道,不失为回到历史现场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界 老辈学人 国学
原文传递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被引量:49
4
作者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41,共16页
傅斯年提出"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始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完整的表述,却是《史学方法导论》。该讲义可能并未完稿,但其中重要的几讲已有傅斯年本人所写的系统文本作为依据,有助于理解其近乎口号的观念,避免断章取... 傅斯年提出"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始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完整的表述,却是《史学方法导论》。该讲义可能并未完稿,但其中重要的几讲已有傅斯年本人所写的系统文本作为依据,有助于理解其近乎口号的观念,避免断章取义或隔义附会。以比较求得近真与头绪,是将史学与史料学有机联系的关键;而把握扩张史料与新旧史料,整理材料与"聪明考证","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与"虏学"、"全汉",以及考订与"大事"的关系,可以寻其本意,扩张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史料学 史学方法导论
原文传递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 被引量:43
5
作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0-45,共16页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桑兵近代国学研究,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始,到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合并或停刊止,历经半个世纪。其中流派纷呈,见解不一,但总体上看...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桑兵近代国学研究,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始,到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合并或停刊止,历经半个世纪。其中流派纷呈,见解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研究 晚清民国 国学保存会 语言学 《国学季刊》 学术 近代西学 国学门 王国维 齐鲁大学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42
6
作者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53-76,共24页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和指标。经验材料表明,没有教育、通讯、交通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发展,经济增长不能直接作用于政治变革。清末民初,中国的大众传播业迅速发展,并呈现出鲜明的民间化态势。作为经济与政治的中...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和指标。经验材料表明,没有教育、通讯、交通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发展,经济增长不能直接作用于政治变革。清末民初,中国的大众传播业迅速发展,并呈现出鲜明的民间化态势。作为经济与政治的中介环节,这不仅促成政体形式由帝制向共和剧变,而且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连锁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社会变迁 民间化 传播业 政治变革 近代社会 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 经济增长 社会结构
原文传递
清末兴学热潮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34
7
作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3-27,共15页
清季新式教育,经历了洋务、维新和新政三个发展阶段,到1905年,由于正式废除科举制,旧学书院作为封建教育正统形式的地位根本动摇,新式学堂一枝独秀,成为举国关注的一个热点。数以万计的"洋"学堂和数以百万计的"洋"... 清季新式教育,经历了洋务、维新和新政三个发展阶段,到1905年,由于正式废除科举制,旧学书院作为封建教育正统形式的地位根本动摇,新式学堂一枝独秀,成为举国关注的一个热点。数以万计的"洋"学堂和数以百万计的"洋"学生,出现在都市城镇,甚至穷乡僻壤,对社会产生有力撞击,强制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结构,引起剧烈的社会震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群体 清政府 近代化进程 新式教育 传统社会 新式学堂 经济文化 科举制度 教育经费 毕业生
原文传递
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 被引量:31
8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0-98,共9页
本文为即将出版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丛书的解说。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动,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只有了解这千古一大变局的各个层面,对中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识与... 本文为即将出版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丛书的解说。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动,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只有了解这千古一大变局的各个层面,对中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识与制度体系沿革、移植、变更、调适的众多问题深入探究,才能获得理解传统,认识过程,了解现在和把握未来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制度 转型 晚清民国
下载PDF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44,共16页
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近代中国学术转折的标志 ,主要针对前此占据学术主流的章太炎门生。傅氏虽然提出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之类的极端口号 ,但所主张的内容和路径与北京大学国学门的趋向一脉相承。其贡献在于 ,坐言之... 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近代中国学术转折的标志 ,主要针对前此占据学术主流的章太炎门生。傅氏虽然提出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之类的极端口号 ,但所主张的内容和路径与北京大学国学门的趋向一脉相承。其贡献在于 ,坐言之外迅速起行 ,以新机构聚集一批志同道合者 ,在考古等领域很快取得超越前人的成绩。不过 ,只找材料不读书的偏激 ,脱离学术正轨。受此影响 ,学术主流难免走上窄而偏的狭境 ,导致学术界长期陷入派分的纠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言研究所 国学 傅斯年 学术 历史学 考古 史料学 偏激 主流 转折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 被引量:14
10
作者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9-275,共17页
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桑兵在当代史学研究中,女性史这一研究领域,不仅在欧美学术界受到普遍重视,硕果累累,所产生的崭新视角和方法,带动了整个史学的发展,而且在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也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或学会组织,如日... 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桑兵在当代史学研究中,女性史这一研究领域,不仅在欧美学术界受到普遍重视,硕果累累,所产生的崭新视角和方法,带动了整个史学的发展,而且在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也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或学会组织,如日本的中国女性史研究会(197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女性 女性观 女性学 女权运动 女性主义 近代中国 基层社会 辛亥革命时期 编辑出版 妇女研究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 被引量:28
11
作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28,共24页
清季以来,新史学成为中国学人不断追求的至高境界,可是对于新史学的理解和取径却各不相同。为了后来居上,此前的新史学也往往被当作不破不立的对象。在不断趋新的过程中,中国史学的形式根本改观,但要拿出超越旧史学的代表作,却并不容易... 清季以来,新史学成为中国学人不断追求的至高境界,可是对于新史学的理解和取径却各不相同。为了后来居上,此前的新史学也往往被当作不破不立的对象。在不断趋新的过程中,中国史学的形式根本改观,但要拿出超越旧史学的代表作,却并不容易。创新的前提是温故,首先要掌握史学的基本与大体,超越中西新旧,避免盲人摸象,防止以偏为新,才不至于欲辟蹊径而蹈覆辙,甚至南辕北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近代中国 通史
下载PDF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被引量:28
12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96,共12页
历来讲究治学方法,大抵分为二途,专论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实用则浅学不易捉摸。良法必须学识功力兼备才能领会把握,一味面向后学新进的趋时横通,犹如江湖术士的自欺欺人。近代以来,分科治学,各种时髦方法,大都生成于域外,移诸禹内,难免具... 历来讲究治学方法,大抵分为二途,专论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实用则浅学不易捉摸。良法必须学识功力兼备才能领会把握,一味面向后学新进的趋时横通,犹如江湖术士的自欺欺人。近代以来,分科治学,各种时髦方法,大都生成于域外,移诸禹内,难免具有统系却格义附会,导致越有条理去事实真相越远。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还须恪守古训,读书为己,严格自律,以免治学则无知无畏,教书则误人子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国 史料 史学
下载PDF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 被引量:26
13
作者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7-99,共23页
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反驳有人用世界主义反对其提倡民族主义 ,具体所指 ,外部渊源主要是英国的罗素、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者马克思 ,内部则几乎涵盖国家主义以外新文化阵营各个派系的代表 ,甚至包括一度倾向社... 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反驳有人用世界主义反对其提倡民族主义 ,具体所指 ,外部渊源主要是英国的罗素、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者马克思 ,内部则几乎涵盖国家主义以外新文化阵营各个派系的代表 ,甚至包括一度倾向社会主义的国民党人如戴季陶等。世界主义自清末取代以天下观为主导的大同思想进入中国 ,由于“西方”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地位日益上升 ,以及欧战宣告国家主义破产 ,世界主义在以西为尊的新青年中渐成流行趋势。经过与外力压迫下不断高涨的爱国情绪相融合 ,形成“世界的国家主义”或“世界主义的国家”观念 ,与孙中山改造后的民族主义虽有分歧 ,亦存在沟通的基础。随着民族危亡的日趋严重 ,越来越多的新文化派重新回到民族国家的立场。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取舍 ,始终是困扰后发展国家的两难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孙中山 新文化派 三民主义 政治思想
原文传递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 被引量:23
14
作者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7-178,共22页
在清末的革新与救亡运动中 ,知识阶层与民众一开始处于分离状态 ,戊戌与庚子尤为典型。一些知识人认为义和团其情可悯 ,其气可用 ,其举动则可哀。 1 90 1年拒俄运动发端 ,趋新人士主张动员民众 ,文明排外。在梁启超等人国民思想的鼓动... 在清末的革新与救亡运动中 ,知识阶层与民众一开始处于分离状态 ,戊戌与庚子尤为典型。一些知识人认为义和团其情可悯 ,其气可用 ,其举动则可哀。 1 90 1年拒俄运动发端 ,趋新人士主张动员民众 ,文明排外。在梁启超等人国民思想的鼓动下 ,随着国内和东京学界风潮的兴起 ,“少年中国”演化为“学生社会” ,以学生为中国的主人翁 ,由学生引导其他社会成员转变为国民。后来“学生社会”再演进为“中等社会” ,其主旨是 :上层已朽 ,下层尚愚 ,须由中等社会开通和引导下层社会去改造上层社会。这与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当年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相当近似 ,象征着中国趋新知识人士的自觉。拒俄运动使学生和开明士绅直接面对国民的社会责任 ,中等社会的主张部分得到实现 ,四民合为国民 ,而中等社会起着引导及核心作用。此后 ,提出“中等社会”的激进人士较少继续使用这一概念来看待自己与民众的关系 ,而主张体制内变革的立宪派士绅则有所发挥 ,中等社会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从 1 90 5年抵制美货运动起 ,知识阶层与下层民众首次在爱国与革新运动中连为一体 ,而中等社会的概念对于革命派和梁启超也有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时期 拒俄运动 中等社会 梁启超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哲学”发源 被引量:27
15
作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1,共11页
用解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的观念检讨,"哲学"不仅是"philosophy"的译名,其发明者西周以之为东洋学问的对应物。而将"哲学"与东洋连接在一起,始作俑者是东京大学,起重要作用的则是加藤弘之和井上哲次郎。后... 用解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的观念检讨,"哲学"不仅是"philosophy"的译名,其发明者西周以之为东洋学问的对应物。而将"哲学"与东洋连接在一起,始作俑者是东京大学,起重要作用的则是加藤弘之和井上哲次郎。后者在前者授意下撰写的《东洋哲学史》,用西洋philosophy系统条理中国古代思想,将"哲学"由他者的学问即西学,变成东洋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变为普遍性的学问。这与此前中村正直、岛田重礼主讲"支那哲学"仍旧依照中国脉络截然不同,背后实有掌控东亚话语权的立意。中国新进人士如王国维等接受哲学,已经将普遍性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这样的比附后来演变为用西洋系统条理中国思想的天经地义,也引起有识之士的反省。不过,"东洋哲学"与"支那哲学"给东亚尤其是中国提供了重估固有文化的机缘。就此而论,"中国哲学"包括:第一,用哲学概念重装古代思想(一般所谓中国哲学史);第二,"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发生及其来华后的发展演化;第三,借鉴philosophy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思维。寻求"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脉络,应该严格分别一二两项。至于前景如何,后一方面的成效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近代 明治日本
下载PDF
陈季同述论 被引量:22
16
作者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3-141,共16页
陈季同是近代史上一位风云人物,从洋务运动兴起,首批留学欧洲,早期随使驻外,甲申折冲樽俎,到甲午保台自立,戊戌变法维新,庚子中国议会,乃至革命思潮发源,30年间每一大事出,他几乎都适逢其会,或任重要配角。同时,他又是近... 陈季同是近代史上一位风云人物,从洋务运动兴起,首批留学欧洲,早期随使驻外,甲申折冲樽俎,到甲午保台自立,戊戌变法维新,庚子中国议会,乃至革命思潮发源,30年间每一大事出,他几乎都适逢其会,或任重要配角。同时,他又是近代中国有数的西法专家,促进中外文化文学交流的先进,以及继王韬之后中国与欧洲汉学界交往史上的另一阶段性代表。其人品虽有可议之处,其心路历程却反映了一个民族步入世界的悲喜艰辛。本文在收集整理史料和考证史实的基础上重建陈季同的形象,并通过分析其生平活动及交往联系,进一步认识历史的复杂与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季同 文化交流 中外关系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会 被引量:21
17
作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6-139,共24页
民国时期 ,史界学人在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 ,也多次尝试以学会组织的形式 ,联络同仁 ,沟通域外 ,以便分工合作 ,推进史学研究。在学校和区域性的组织之后 ,终于抗战期间组建了全国性的中国史学会 ,后来又成立了中国新史学会。但与其他... 民国时期 ,史界学人在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 ,也多次尝试以学会组织的形式 ,联络同仁 ,沟通域外 ,以便分工合作 ,推进史学研究。在学校和区域性的组织之后 ,终于抗战期间组建了全国性的中国史学会 ,后来又成立了中国新史学会。但与其他学科相比 ,史学会在组织的稳固与影响程度方面都显得逊色。这反映了当时史学界的派分难以协调 ,以及各人对于学术团体的功能作用看法分歧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中国史学会 管理体制 高等院校 北平史学会
原文传递
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 被引量:24
18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1-186,共16页
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派分,与道统论渊源甚深。晚近学人尤好以学派讲学术,并且奠定了学术史叙述的基本框架。而判定流派的标准,包括宗师、学说、方法、师承与传人的谱系化、流变以及地缘关系等,大抵是他人或后人的指认。循此探寻学术发展... 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派分,与道统论渊源甚深。晚近学人尤好以学派讲学术,并且奠定了学术史叙述的基本框架。而判定流派的标准,包括宗师、学说、方法、师承与传人的谱系化、流变以及地缘关系等,大抵是他人或后人的指认。循此探寻学术发展变化的渊源脉络,容易倒述历史。深入门户,超越学派,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往今来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和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学派 分科治学
原文传递
梁启超的东学、西学与新学——评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 被引量:21
19
作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60-166,共7页
关键词 狭间直树 《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 历史研究 学术研究 价值体系
原文传递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被引量:21
20
作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8-109,共12页
陈寅恪所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的两篇审查报告,在相对于整理国故和古史辨等学界时趋的偏蔽,有条件地肯定冯著的同时,表达了关于上古和宋代历史文化以及哲学研究的不同看法,并略及方法。与其他记述相参照,可见"了解之同情&q... 陈寅恪所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的两篇审查报告,在相对于整理国故和古史辨等学界时趋的偏蔽,有条件地肯定冯著的同时,表达了关于上古和宋代历史文化以及哲学研究的不同看法,并略及方法。与其他记述相参照,可见"了解之同情"并非陈寅恪本人治史方法的表述。其研治经史首重长编考异,内典文献则取形似而实不同的合本子注。至于古史、宋代研究和哲学创造能否达到其所期许的高度,还有待于来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冯友兰 了解同情 长编考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