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外贝氏体钢轨的研发现状 被引量:23
1
作者 谭谆礼 高博 +3 位作者 高古辉 张敏 晓露 白秉哲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8,共9页
介绍了国内外贝氏体钢轨的研发现状,分析了国内外针对贝氏体钢轨研究的差异。贝氏体钢轨已成为新型钢轨的研发热点,目前主要采用低碳低合金钢,显微组织包括无碳化物贝氏体、下贝氏体、残留奥氏体和马氏体等的复合组织。与国外相比,... 介绍了国内外贝氏体钢轨的研发现状,分析了国内外针对贝氏体钢轨研究的差异。贝氏体钢轨已成为新型钢轨的研发热点,目前主要采用低碳低合金钢,显微组织包括无碳化物贝氏体、下贝氏体、残留奥氏体和马氏体等的复合组织。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的贝氏体钢轨合金成本相对较低,具有更好的焊接性能和抗剥离掉块能力,且在实际服役应用方面位于国际前沿。研发低成本、高强韧、耐磨损、抗接触疲劳优异、整体服役寿命长的贝氏体钢轨是今后新型钢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钢轨 道岔 发展现状
原文传递
Mn-Si-Cr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高古辉 晓露 +1 位作者 谭谆礼 白秉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4-81,共8页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具有比同等强度马氏体钢更优异的韧性和塑性,被广泛应用到轨道交通、机械、建筑等领域。文章概述了低成本Mn-Si-Cr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近年来在合金化设计、工艺设计、微观组织、强韧化机理...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具有比同等强度马氏体钢更优异的韧性和塑性,被广泛应用到轨道交通、机械、建筑等领域。文章概述了低成本Mn-Si-Cr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近年来在合金化设计、工艺设计、微观组织、强韧化机理、强塑化机理、延迟断裂及疲劳性能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介绍了近年来笔者在BQ&P工艺处理CFB/M复相钢方面的工作进展,经过BQ&P处理之后,CFB/M复相钢显示了更优异的强度、塑性、韧性和疲劳性能的匹配。最后简单介绍了Mn-Si-Cr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特别是其在重载高速铁路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 强韧性 疲劳性能 BQ&P工艺
下载PDF
Cr元素对贝氏体钢连续转变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晓露 刘蓉 +3 位作者 高古辉 白秉哲 王晓东 马海峰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4-158,共5页
采用淬火膨胀仪测定了两种不同Cr含量(0.2%和0.5%)的贝氏体钢筋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并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维氏硬度分析了Cr元素对贝氏体钢筋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规律、显微组织特别是贝氏体组织转变规律... 采用淬火膨胀仪测定了两种不同Cr含量(0.2%和0.5%)的贝氏体钢筋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并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维氏硬度分析了Cr元素对贝氏体钢筋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规律、显微组织特别是贝氏体组织转变规律以及显微硬度的影响。研究表明,Cr含量从0.2%提高至0.5%对贝氏体转变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少量的Cr对贝氏体的形态及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当Cr含量为0.2%时,贝氏体形态以粒状贝氏体和上贝氏体板条为主,但是Cr提高至0.5%时,观察到了"柳叶状"的下贝氏体组织,因此添加少量的Cr即可显著提高贝氏体转变区间钢的显微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显微组织 CR元素 CCT曲线
原文传递
先进高强钢中的残余奥氏体:综述 被引量:6
4
作者 程瑄 晓露 高古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6-127,共12页
铁路、建筑、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对结构材料的安全性和轻量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此,需要开发高强韧先进高强钢。先进高强钢的特点是通过创新工艺设计实现多相微观结构的组合来满足现代工业对性能要求。目前,第三代先进高强钢主要包括相... 铁路、建筑、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对结构材料的安全性和轻量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此,需要开发高强韧先进高强钢。先进高强钢的特点是通过创新工艺设计实现多相微观结构的组合来满足现代工业对性能要求。目前,第三代先进高强钢主要包括相变诱导塑性(Transformation-induced plasticity,TRIP)钢、淬火-配分(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钢、中Mn钢和无碳化物贝氏体(Carbide-free bainite,CFB)钢,因为可以实现力学性能良好的匹配,被认为是未来轻量化结构材料。本文首先概述了近年来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成分设计、固态相变以及组织调控等内容,特别是各种先进热处理工艺过程中合金元素配分对组织转变的作用规律。先进高强钢中复相组织一般包括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和稳定性对先进高强钢的力学性能至关重要。接着本文介绍了影响钢中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内在因素,并阐述了残余奥氏体对钢强塑性、韧性和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在多相微观组织中获得一定体积的亚稳态残余奥氏体以及探究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提供参考。文章最后简述了先进高强钢的发展趋势,为提高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探索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高强钢 残余奥氏体 热处理 力学性能 强塑性
下载PDF
终冷温度对Mn系超低碳HSLA钢组织及低温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古辉 晓露 +3 位作者 安佰锋 谭谆礼 白秉哲 翁宇庆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30,共10页
研究了终冷温度(550,450和350℃)对Mn系超低碳高强度低合金钢组织及低温韧性的影响.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在终冷温度为450℃时,实验钢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屈服强度为775 MPa,韧脆转变温度为-55℃.组织观察及晶体学表征结果表明,随... 研究了终冷温度(550,450和350℃)对Mn系超低碳高强度低合金钢组织及低温韧性的影响.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在终冷温度为450℃时,实验钢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屈服强度为775 MPa,韧脆转变温度为-55℃.组织观察及晶体学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组织逐渐由粒状贝氏体向板条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转变;终冷温度为450℃时,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多数的板条束包含三组不同的板条块,有效晶粒尺寸最小,大角晶界比例达到最大.解理裂纹扩展路径的观察结果表明,具有大角晶界的贝氏体板条块对解理裂纹扩展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因此板条块尺寸细化、大角晶界比例增加是低温韧性改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低合金高强钢 贝氏体组织 低温韧性 板条块 晶体学特征
原文传递
配分温度对Q-P-T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浩冉 高古辉 +1 位作者 晓露 白秉哲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9-95,共7页
采用SEM、TEM、EBSD、XRD等手段,研究了Q-P-T工艺配分温度(320、380和450℃)对28Mn2SiCrNiMo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在320℃配分后,获得针状下贝氏体+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组织;380℃配分后,获得板条状上贝氏体+马氏体+... 采用SEM、TEM、EBSD、XRD等手段,研究了Q-P-T工艺配分温度(320、380和450℃)对28Mn2SiCrNiMo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在320℃配分后,获得针状下贝氏体+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组织;380℃配分后,获得板条状上贝氏体+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组织;450℃配分后,组织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无贝氏体生成。当配分温度为320℃时,强度、塑性和韧性的配合达到最佳,强度为1524MPa,总伸长率为18.7%,V型缺口冲击功为58J。配分过程中贝氏体的形成,分割原奥氏体晶粒,细化组织,阻碍了裂纹的扩展,使得试验钢的冲击韧性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回火工艺 贝氏体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残留奥氏体
原文传递
Q-P-T处理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疲劳断裂特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晓露 张宝祥 +3 位作者 高古辉 赵平 白秉哲 翁宇庆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36-1044,共9页
对20Mn2SiCrNiMo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进行淬火-配分-回火(Q-P-T)工艺处理,并采用紧凑拉伸试样进行疲劳实验.结果表明,Q-P-T工艺参数对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的疲劳断裂特性具有显著影响,经过合理的Q-P-T工艺处理的贝氏体/马氏体... 对20Mn2SiCrNiMo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进行淬火-配分-回火(Q-P-T)工艺处理,并采用紧凑拉伸试样进行疲劳实验.结果表明,Q-P-T工艺参数对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的疲劳断裂特性具有显著影响,经过合理的Q-P-T工艺处理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具有较高的疲劳门槛值(ΔKth=13.2MPa·m1/2)及较低的裂纹扩展速率.显微组织及裂纹扩展路径观察显示,Q-P-T处理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的显微组织包括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薄膜,其中"柳叶状"贝氏体及纳米级残余奥氏体薄膜可以阻碍裂纹扩展,迫使裂纹转折、分叉或"间断",这是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疲劳断裂性能改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断裂 贝氏体 淬火-配分-回火工艺 残余奥氏体 显微组织
原文传递
石墨烯的分散方法及在水性环氧富锌涂料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晓露 程瑄 +3 位作者 李芃飞 高古辉 孙丽娅 易汉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9,共8页
石墨烯具有高的比表面积、高的机械强度、优异的导热和导电性、低的化学反应活性、良好的物理阻隔性能等特性,在提升涂料/涂层防腐性能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石墨烯水性环氧富锌涂料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但是,石墨烯较... 石墨烯具有高的比表面积、高的机械强度、优异的导热和导电性、低的化学反应活性、良好的物理阻隔性能等特性,在提升涂料/涂层防腐性能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石墨烯水性环氧富锌涂料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但是,石墨烯较大的比表面积及层间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导致其在水性溶剂或聚合物基体中极易发生团聚,直接影响了其在水性涂料/涂层中性能的发挥。因此,如何改善石墨烯在水性溶剂或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是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在水性环氧富锌涂料中的研究进展,对比讨论了单一或多种分散方法对石墨烯在水性涂料特别是水性环氧涂料中分散效果的影响规律及适用范围,对现有文献中石墨烯环氧富锌涂料的防腐性能进行了汇总,分析了石墨烯类型、含量及其与锌粉的相对比例对涂料/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及选择原则。最后,本文介绍了石墨烯在提高涂层屏蔽性能及阴极保护方面的作用机理,并对石墨烯水性环氧富锌涂料在工业化制备和应用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腐蚀 水性环氧富锌涂料 防腐机理
下载PDF
重载铁路用贝氏体钢轨显微组织定量表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晓露 王琨 +2 位作者 苏浩 高古辉 白秉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2136-22141,共6页
近年来,贝氏体钢轨由于具有优良的强韧性、焊接性及耐磨损性能、抗疲劳性能,得到广泛关注。贝氏体钢轨中通常包含贝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复相组织。而贝氏体铁素体和马氏体都是体心立方结构,如何区分并定量表征贝氏体铁素体... 近年来,贝氏体钢轨由于具有优良的强韧性、焊接性及耐磨损性能、抗疲劳性能,得到广泛关注。贝氏体钢轨中通常包含贝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复相组织。而贝氏体铁素体和马氏体都是体心立方结构,如何区分并定量表征贝氏体铁素体和马氏体的含量是目前复相钢面临的一个难题。本实验采用彩色金相法、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法、纳米压痕法及膨胀仪法(并结合XRD分析)对重载铁路用贝氏体钢轨显微组织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四种方法测定的贝氏体铁素体、马氏体比例基本一致。其中,贝氏体铁素体的比例(以下均为体积分数)为47.3%~53.5%,马氏体的比例为40.3%~46.5%,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为6.2%(经XRD测定)。彩色金相法最为方便经济;而EBSD法和纳米压痕法可以区分更为精细的组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马氏体 钢轨 复相组织 定量表征
下载PDF
显微组织对贝氏体钢筋氢脆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浩冉 高古辉 +1 位作者 晓露 白秉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17-1722,共6页
通过电化学充氢、慢拉伸实验并结合XRD、SEM、TEM和EBSD等显微组织表征方法,研究了显微组织对两种不同强度级别贝氏体钢筋氢脆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SB1080钢筋强度高,但氢脆敏感性却低于PSB830钢;PSB830钢筋的组织分布不均匀,马氏... 通过电化学充氢、慢拉伸实验并结合XRD、SEM、TEM和EBSD等显微组织表征方法,研究了显微组织对两种不同强度级别贝氏体钢筋氢脆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SB1080钢筋强度高,但氢脆敏感性却低于PSB830钢;PSB830钢筋的组织分布不均匀,马氏体块尺寸差异较大,马氏体中高密度的位错为可逆氢陷阱,充氢之后氢分布不均匀,在拉伸的过程中,氢原子随位错迁移,扩散富集至裂纹尖端,裂纹在脆性大的马氏体和强度低的铁素体中扩展迅速,氢脆敏感性大。PSB1080钢筋板条间的残留奥氏体为不可逆氢陷阱,阻碍了氢原子的扩散富集,此外其组织的均匀性使钢中氢的分布也相对均匀,氢脆敏感性小。亚微米、纳米级的残留奥氏体同时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缓解了应力集中,阻碍了裂纹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钢筋 显微组织 氢脆敏感性 可逆氢陷阱 残留奥氏体
下载PDF
Cr对低合金MnCrB系贝氏体铸钢组织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晓露 郭峰 +2 位作者 高古辉 罗开双 白秉哲 《铸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对低合金Mn Cr B系铸钢进行了试验研究,设计了三种Cr含量(0.3%,0.6%,1.2%)的低合金Mn Cr B系铸钢,主要研究Cr含量对Mn Cr B系铸钢显微组织及耐磨性能的影响。试验铸钢采用中频感应炉熔炼后浇注成标准Y型试块,将试样在850℃奥氏体化后空... 对低合金Mn Cr B系铸钢进行了试验研究,设计了三种Cr含量(0.3%,0.6%,1.2%)的低合金Mn Cr B系铸钢,主要研究Cr含量对Mn Cr B系铸钢显微组织及耐磨性能的影响。试验铸钢采用中频感应炉熔炼后浇注成标准Y型试块,将试样在850℃奥氏体化后空冷至室温随后在220℃回火,对其显微组织及三体磨损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r含量低(0.3%,0.6%)时,试验钢的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及少量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随着Cr含量的增加,试验钢的硬度增加,但是冲击性能下降。Cr含量为0.6%的空冷Mn Cr B系贝氏体铸钢拥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同时,其耐磨性能高于高锰钢30%。研究结果表明,低合金Mn Cr B系铸钢在空冷回火的热处理方式下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耐磨损性能,是一种经济环保的新型耐磨铸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MnCrB系铸钢 组织 力学性能 耐磨性能
下载PDF
钒及热处理工艺对贝氏体钢中奥氏体碳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樊朋煜 刘蓉 +2 位作者 高古辉 晓露 白秉哲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5,共5页
研究了V以及BAT工艺、BQ&P工艺、DBAT工艺对中高碳(~0. 6wt%C)纳米贝氏体钢等温转变过程中奥氏体碳富集的影响。为了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时的组织转变,采用DIL805L型膨胀仪、X射线衍射仪(XRD)测量并计算残留奥氏体含量及其中碳含量,... 研究了V以及BAT工艺、BQ&P工艺、DBAT工艺对中高碳(~0. 6wt%C)纳米贝氏体钢等温转变过程中奥氏体碳富集的影响。为了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时的组织转变,采用DIL805L型膨胀仪、X射线衍射仪(XRD)测量并计算残留奥氏体含量及其中碳含量,利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等温转变过程中试验钢显微组织形貌,并统计M/A岛含量及尺寸。结果表明:V对贝氏体转变有抑制作用,使残留奥氏体中碳富集速率变慢;3种热处理工艺下碳富集速率不同,BQ&P工艺和DBAT工艺的碳富集速率均大于BAT工艺,可利用BQ&P、DBAT工艺弥补合金元素V推迟相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微合金化 碳富集 残留奥氏体 贝氏体钢
原文传递
逆转变+Q&P复合工艺对低合金高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安佰锋 高古辉 +2 位作者 晓露 白秉哲 翁宇庆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4-78,共5页
利用SEM、XRD分析及拉伸试验,研究了逆转变+淬火-配分(ART+Q&P)复合工艺对完全淬火后0.22C-2.0Mn-1.8Si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ART+Q&P工艺处理后,该钢组织为亚温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和均匀分布的残留奥氏体。逆转变... 利用SEM、XRD分析及拉伸试验,研究了逆转变+淬火-配分(ART+Q&P)复合工艺对完全淬火后0.22C-2.0Mn-1.8Si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ART+Q&P工艺处理后,该钢组织为亚温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和均匀分布的残留奥氏体。逆转变奥氏体富集Mn、C元素,淬火-配分过程中碳自马氏体配分至残留奥氏体时二次富C,使其稳定化,因此该钢室温下获得残留奥氏体的含量超过15%。在拉伸变形过程中残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的TRIP效应,使得钢材在变形过程中获得稳定的加工硬化能力,实现了良好的强塑性结合,抗拉强度达到1233 MPa,屈服强度为893 MPa,均匀伸长率29.6%,强塑积高达36 G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变+Q&P复合工艺 低合金高强钢 残留奥氏体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无铬镍钼低合金高强韧Mn-B系铸钢的研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晓露 罗开双 +2 位作者 谭谆礼 高古辉 白秉哲 《铸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7-311,共5页
对不添加Ni、Cr、Mo等贵重合金元素,以Mn、B为主加元素的低合金Mn系铸钢进行了实验室研究.试验铸钢采用中频感应炉熔炼后浇注成标准Y型试块,采用不同热处理方式处理后,对其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进行分析.淬透性实验表明,低合金Mn系铸钢具... 对不添加Ni、Cr、Mo等贵重合金元素,以Mn、B为主加元素的低合金Mn系铸钢进行了实验室研究.试验铸钢采用中频感应炉熔炼后浇注成标准Y型试块,采用不同热处理方式处理后,对其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进行分析.淬透性实验表明,低合金Mn系铸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采用水冷+回火后,试验钢的抗拉强度达到1 020~1 040MPa,V型缺口低温冲击韧性(-40℃)达到35~46 J,优于其空冷+回火的强韧性.研究结果表明,低合金Mn系铸钢在水冷回火的热处理方式下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Mn-B系铸钢 淬透性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等温工艺对V微合金化贝氏体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王琨 樊朋煜 +3 位作者 刘蓉 晓露 高古辉 白秉哲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125,共8页
采用Thermo-calc软件,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DIL805L巴赫膨胀仪和透射电镜(TEM)等研究了贝氏体等温处理对V微合金化贝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钢经900℃奥氏体化后,分别在320℃和340℃等温处理4、8和24 h。结果表明... 采用Thermo-calc软件,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DIL805L巴赫膨胀仪和透射电镜(TEM)等研究了贝氏体等温处理对V微合金化贝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钢经900℃奥氏体化后,分别在320℃和340℃等温处理4、8和24 h。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主要由板条贝氏体铁素体组成,320~340℃等温4~24 h得到的组织为残留奥氏体(RA)和部分马氏体/奥氏体岛。320℃等温8 h后试验钢的强塑性最佳:抗拉强度1534 MPa,屈服强度991 MPa,均匀伸长率29.7%,总伸长率34.2%。贝氏体铁素体中RA的高稳定性和高位错密度使得试验钢具有优异的性能。XRD和DIL结果表明,RA中碳的富集程度越高,M/A岛的数量越少,RA的稳定性越高,变形过程中的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越强。此外,TEM结果表明,钒析出的V(C,N)的析出强化和奥氏体中的层错对试验钢性能的改善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微合金化 贝氏体钢 等温处理 力学性能 残留奥氏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