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悬浮列车磁轨耦合内共振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苏红建 刘灿昌 +3 位作者 张鑫越 毛正杰 田晓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78,共6页
磁悬浮列车磁轨耦合共振能使车身剧烈振动,导致车辆平顺性变差。为研究内共振发生条件,建立单点磁轨模型,得到电磁铁和电磁铁电路间机电耦合动力学微分方程。根据多尺度法得到耦合系统频率满足2:1时的内共振幅频方程和内共振一次近似解... 磁悬浮列车磁轨耦合共振能使车身剧烈振动,导致车辆平顺性变差。为研究内共振发生条件,建立单点磁轨模型,得到电磁铁和电磁铁电路间机电耦合动力学微分方程。根据多尺度法得到耦合系统频率满足2:1时的内共振幅频方程和内共振一次近似解。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电磁铁等效质量、电磁系数、电路总电荷量以及电磁铁线圈等效电阻等参数是影响电磁铁及电量振幅峰值的因素。通过分析磁轨之间的内共振参数特性,得出各参数对磁轨幅值的影响规律和内共振产生条件,可为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稳定性设计提供理论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磁悬浮 磁轨 内共振 机电耦合 多尺度法
下载PDF
基于超谐波共振频率敏感的微质量检测研究
2
作者 张鑫越 刘灿昌 +2 位作者 田晓 苏红建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3,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梁超谐波共振的微质量检测信号倍频放大方法,以提高质量检测的灵敏度。考虑超谐波共振的倍频效应,建立了高、低频梁固有频率为1︰3的耦合悬臂梁动力学模型。采用多尺度法得到高频梁的超谐波共振幅频响应方程和低频梁... 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梁超谐波共振的微质量检测信号倍频放大方法,以提高质量检测的灵敏度。考虑超谐波共振的倍频效应,建立了高、低频梁固有频率为1︰3的耦合悬臂梁动力学模型。采用多尺度法得到高频梁的超谐波共振幅频响应方程和低频梁的主共振幅频响应方程。设计了耦合梁质量检测试验,利用数据采集仪获取耦合悬臂梁中高频梁的振动信号。试验结果表明:低频梁自由端附着质量的变化引起固有频率漂移,经过高频梁超谐波共振产生3倍频率放大,提高了质量检测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梁 传感器 超谐波共振 灵敏度
下载PDF
电磁阻尼耦合悬架的内共振参数匹配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党壮 刘灿昌 +3 位作者 贺成泰 苏红建 张鑫越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9-334,共6页
为了解决电磁阻尼耦合悬架因非线性振动机理复杂而存在机电耦合系数匹配困难,制约其在汽车领域中推广应用的问题,建立电磁悬架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推导悬架与电磁电路动力学微分方程,应用多尺度法,得到耦合系统中悬架与电路系统固有频... 为了解决电磁阻尼耦合悬架因非线性振动机理复杂而存在机电耦合系数匹配困难,制约其在汽车领域中推广应用的问题,建立电磁悬架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推导悬架与电磁电路动力学微分方程,应用多尺度法,得到耦合系统中悬架与电路系统固有频率之比为1∶3时的内共振幅频方程和内共振一次近似解。结果表明:在调节电阻值接近线圈固有电阻的前提下,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分别改变线圈固有电感、电路电压以及外界激励幅值、频率的数值,会对悬架及电量的幅频响应曲线峰值产生不同影响;悬架的幅频响应曲线峰值随着线圈固有电感和电路电压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外界激励幅值与频率的减小而减小;电量的幅频响应曲线峰值随着外界激励幅值与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电路电压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耦合 电磁阻尼悬架 多尺度法 内共振 非线性振动
下载PDF
基于三维模糊控制的车辆自适应巡航间距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灿昌 +2 位作者 张鑫越 苏红建 田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906-5913,共8页
为使纯电动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系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行车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模糊控制的ACC间距策略。设计了一种双纵向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rgration differentiation,PID)控制器作为... 为使纯电动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系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行车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模糊控制的ACC间距策略。设计了一种双纵向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rgration differentiation,PID)控制器作为上层控制获得期望加速度;建立了车辆逆纵向动力学及电机模型计算电机输出转矩与制动压力,实现ACC系统下层控制。通过Simulink与Carsim联合仿真开展前车急加速、前车插入及平稳跟车工况试验,并与经典二维模糊控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间距策略能在安全间距下较好地跟踪前车,对各工况具备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 三维模糊控制 纯电动汽车 间距策略 联合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