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T-LIF神经元与SSD的脉冲神经网络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周雅 心怡 +2 位作者 武喜艳 赵宇飞 宋勇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22-2730,共9页
相对于传统人工神经网络(ANN),脉冲神经网络(SNN)具有生物可解释性、计算效率高等优势。然而,对于目标检测任务,SNN存在训练难度大、精度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阈值LIF神经元(DT-LIF)与单镜头多盒检测器(SSD)的SN... 相对于传统人工神经网络(ANN),脉冲神经网络(SNN)具有生物可解释性、计算效率高等优势。然而,对于目标检测任务,SNN存在训练难度大、精度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阈值LIF神经元(DT-LIF)与单镜头多盒检测器(SSD)的SNN目标检测方法。首先,设计了一种DT-LIF神经元模型,该模型可根据累积的膜电位动态调整神经元的阈值,以驱动深层网络的脉冲活动,提高推理速度。同时,以DT-LIF神经元为基元,构建了一种基于SSD的混合SNN。该网络以脉冲视觉几何群网络(Spiking VGG)和脉冲密集连接卷积网络(Spiking DenseNet)为主干(Backbone),具有由批处理归一化(BN)层、脉冲卷积(SC)层与DT-LIF神经元构成的3个额外层和SSD预测框头(Head)。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LIF神经元网络,DT-LIF神经元网络在Prophesee GEN1数据集上的目标检测精度提高了25.2%。对比AsyNet算法,所提方法的目标检测精度提高了1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目标检测 脉冲神经网络 神经元
下载PDF
修辞叙事下电影对城市记忆的功能性重构 被引量:2
2
作者 心怡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5-48,共4页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同样也是制造记忆的艺术,电影的银幕内外,分别对应了叙事手法与记忆塑造。“城市”向内延伸是叙事母题,向外延伸是记忆建构。在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的支撑下,电影文本、观众与银幕本体构造了多方互动的叙事格局,记忆...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同样也是制造记忆的艺术,电影的银幕内外,分别对应了叙事手法与记忆塑造。“城市”向内延伸是叙事母题,向外延伸是记忆建构。在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的支撑下,电影文本、观众与银幕本体构造了多方互动的叙事格局,记忆与叙事、电影与城市分别在这个格局中,形成了对城市符号的隐喻到城市记忆的重构。且随着观众的介入,记忆模型将原本停留在记忆“术”层面的空间隐喻延伸向了记忆“力”范畴内回忆空间的生成,城市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被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性叙事 城市记忆 重构 电影叙事
下载PDF
叙述性诡计及其银幕叙事张力
3
作者 心怡 《视听》 2023年第3期29-32,共4页
叙述性诡计最初定型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罗杰疑案》,后用以指代作者利用视角、时空观以及角色具体信息的模糊与错置造成的“不可靠叙述”来实现读者或观众对剧情反转的需求。当电影借用这一手法时,便因其独特的媒介属性,缩... 叙述性诡计最初定型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罗杰疑案》,后用以指代作者利用视角、时空观以及角色具体信息的模糊与错置造成的“不可靠叙述”来实现读者或观众对剧情反转的需求。当电影借用这一手法时,便因其独特的媒介属性,缩小了小说媒介中叙述性诡计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空间,通过对观众思维定式与观影认知的误导来达成叙述性诡计的观影快感。后经典修辞叙事学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对文本内部的过度关注,转向了对作者、叙述者、读者等多方互动的关注,注意到了读者的伦理结构和个体偏好等不同维度与文本的互文。同时,叙述性诡计的出色设计还依赖于观影机制中人们的情感认知,并借助电影的媒介属性对情感机制进行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性诡计 电影叙事 修辞方法 情感叙事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域下银幕“神话观”的再缔造 被引量:1
4
作者 心怡 《视听》 2022年第11期30-33,共4页
中国传统民间神话在媒介变迁过程中经历了从口传文化、书写文化再到如今视听文化的漫长发展过程,逐渐凝聚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文本,且在传播与重构过程中不断强化着自身的认同属性。将文化记忆理论引入神话研究进行分析可知,在媒介变... 中国传统民间神话在媒介变迁过程中经历了从口传文化、书写文化再到如今视听文化的漫长发展过程,逐渐凝聚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文本,且在传播与重构过程中不断强化着自身的认同属性。将文化记忆理论引入神话研究进行分析可知,在媒介变迁与分化过程中,神话故事勾连过去、现在与未来,并最终以提取“回忆形象”的方式体现在电影媒介中,协同缔造出现代科幻意识与中国古代文化互文的新时代神话观念。而在视听文本之外,“多媒介网络”将电影形塑为一种当代记忆,与当下的神话观念共同营造出新时代的记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中国动画 神话 神话记忆
下载PDF
建构回忆之场:空间、媒介与文化认同——评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与变迁》
5
作者 心怡 《学术评论》 2022年第4期94-100,共7页
正如阿斯特莉特·埃尔在《文化记忆研究指南》中所陈述的那样:“有关记忆和文化的思想史可以追溯至柏拉图,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记忆则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进入20世纪,莫里斯·哈布瓦赫率先写出了有关集体记忆的理论... 正如阿斯特莉特·埃尔在《文化记忆研究指南》中所陈述的那样:“有关记忆和文化的思想史可以追溯至柏拉图,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记忆则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进入20世纪,莫里斯·哈布瓦赫率先写出了有关集体记忆的理论著作,同时期,弗洛伊德、柏格森、涂尔干等著名学者也分别在各自领域表现出对记忆的关注,记忆研究从诞生之初便显现出兼收并蓄的跨学科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阿斯特 研究指南 柏格森 理论著作 哈布瓦赫 记忆研究 涂尔干
下载PDF
权利争夺、符号延伸与罗曼蒂克演绎——“波西米亚”城市空间的媒介表征
6
作者 心怡 《东南传播》 2022年第11期90-93,共4页
“波西米亚人”这一概念最初指代古捷克波西米亚地区内的吉普赛人,后来法国人用其来称呼住在巴黎贫民区内的非传统艺术家们。“波西米亚人”在生活与艺术实践过程中形塑了物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波西米亚空间”,并随着缪尔热、普契尼... “波西米亚人”这一概念最初指代古捷克波西米亚地区内的吉普赛人,后来法国人用其来称呼住在巴黎贫民区内的非传统艺术家们。“波西米亚人”在生活与艺术实践过程中形塑了物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波西米亚空间”,并随着缪尔热、普契尼、拉森等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波西米亚群体的书写,与小说、剧场、电影等媒介属性的叠加,将其高度符号化为了一种不受传统或主流制约,追求高度自由与纯粹艺术的生活态度。当“去人类中心化”的理论思潮介入空间研究,为“波西米亚空间”在物理与文化意义上又增加了新的本体视角,强调在电影本文中出现的“波西米亚空间”不只是呆滞的叙事背景,而是具有主体性的“自在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西米亚主义 城市空间 物转向 媒介变迁
下载PDF
一种社会想象的另类表演方式——媒介变迁视阈下的“哥特式”电影
7
作者 心怡 《剧影月报》 2022年第6期12-14,共3页
诞生于18世纪末的哥特小说,以其鬼怪恐怖、阴森神秘的气质在启蒙运动挥洒的光明下搭建了一个浓雾包围、幽灵环绕的创作“古堡”。在这个矛盾时期,过度理性的后遗症开始显现,科技探索成为绝对的工具,新古典主义对于文化的霸权逐步瓦解,... 诞生于18世纪末的哥特小说,以其鬼怪恐怖、阴森神秘的气质在启蒙运动挥洒的光明下搭建了一个浓雾包围、幽灵环绕的创作“古堡”。在这个矛盾时期,过度理性的后遗症开始显现,科技探索成为绝对的工具,新古典主义对于文化的霸权逐步瓦解,在19世纪浪漫主义诞生前夕,哥特小说先行释放了“想象力”,将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的种种对立关系——文明与野蛮、科学与宗教、通俗与传统、历史与现实、男性与女性、贵族与中产阶级等以通俗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小说 文明与野蛮 通俗小说 媒介变迁 哥特式 中产阶级 新古典主义 对立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