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邱镜滢 赖悦云 +5 位作者 张艳 师岩 何琦 党辉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55-459,共5页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地位。运用染色体常规G显带技术及FISH技术对 30 6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 ,并对其中 93例进行临床追踪观察。结果表明 :30 6例MDS中有 14 4例...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地位。运用染色体常规G显带技术及FISH技术对 30 6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 ,并对其中 93例进行临床追踪观察。结果表明 :30 6例MDS中有 14 4例检出异常克隆 ,总的核型异常率为 4 7.1% ,发生频率较高的染色体畸变依次为 :+8,易位型 ,复杂及高度复杂异常核型 ,- 7/ 7q - ,2 0q - / - 2 0 ,三体 1或部分三体 1,+9/ +9q +,-Y ,+11/+11q - ,- 9/ 9q - ,dup(1q) ,+2 1。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 (RAEB)与转化性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T)的核型异常率明显高于难治性贫血 (RA)及难治性贫血伴缺粒幼细胞 (RAS) (P <0 .0 5 )。有诱变剂接触史者染色体畸变率高于无诱变剂接触史者。随访 93例中核型异常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核型正常者 (P <0 .0 0 5 ) ,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机率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 (P <0 .0 5 ) ,其中复杂或高度复杂核型 ,- 7/ 7q - ,+11/ +11q -者预后差。结论 :MDS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MDS的正确诊断、病情监测、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 染色体核型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共培养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系的杀伤活性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世俊 张连生 +4 位作者 张玉芳 张彦明 曾鹏云 吴重阳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表达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过程中,是否存在抗原特异性杀伤。方法分离健康人骨髓获得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和CIK细胞,将人类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的冻融物抗原冲击或未冲... 目的探讨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表达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过程中,是否存在抗原特异性杀伤。方法分离健康人骨髓获得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和CIK细胞,将人类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的冻融物抗原冲击或未冲击DC与CIK细胞共培养(pulsed-DC+CIK、DC+CIK),CIK细胞单独培养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2、和IFN-γ分泌水平,用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毒效应。结果DC与CIK共育后,两组DC成熟表型较共育前明显提高(P=0.003、P=0.001);pulsed- DC+CIK组与DC+CIK组、CIK组比较,细胞表型(CD3、CD8、CD56)明显提高(P=0.003、P= 0.011),CD3+CD56+细胞明显增多(P=0.001,P<0.001),CD3+CD8+细胞亦明显增多(P=0.002, P=0.002);CD45RA表型则明显降低(P<0.001,P=0.004)。IL-12和IFN-γ水平在pulsed-DC+ CIK组表达最高,分别为(254±14.5)pg/ml和(3100±286)pg/ml。对有耐药抗原表达的MCF-7/ADR细胞,pulsed-DC+CIK组杀伤效应最强,pulsed-DC+CIK组、DC+CIK组和CIK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ulsed-DC+CIK组与DC+CIK组比较,P=0.039;pulsed-DC+CIK组与CIK组比较,P= 0.002;DC+CIK组与CIK组比较,P=0.049);而对于无P-gp抗原表达的MCF-7细胞的杀伤效应,pulsed- DC+CIK组和DC+CIK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C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ulsed-DC+CIK组与CIK组比较,P=0.007;DC+CIK组与CIK组比较,P=0.048)。结论从人骨髓培养得到DC和CIK细胞共培养后,能促进各自特征性表面标志的表达上调,并分泌大量相关细胞因子。细胞杀伤效应的明显提高及可能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效应,为多药耐药肿瘤的临床生物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杀伤细胞 P-GP 特性杀伤
原文传递
Th17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2
3
作者 凡治国 张连生 +2 位作者 曾鹏云 吴重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17-620,共4页
目的 研究Th17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Th17细胞的改变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①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AML初诊组、化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IL-17、TGF-β1的表达水... 目的 研究Th17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Th17细胞的改变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①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AML初诊组、化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IL-17、TGF-β1的表达水平.②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AML初诊组、化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所占比例.③用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相关转录因子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并逐层分析比较.结果 AML初诊组和治疗后缓解组IL-17水平、Th17细胞比例及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502±1.071)ng/L、(0.935±0.140)%、0.262±0.510和(11.345±0.987)ng/L、(1.091±0.159)%和0.307±0.031,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6.852±1.198)ng/L、(2.586±0.235)%、0.501±0.060(P>0.01),AML缓解组Th17细胞比例、IL-17及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AML初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初诊组和缓解组中TGF-β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9.963±1.588)ng/L、(25.163±1.848)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366±1.565)ng/L(P>0.01),且AML初诊组TGF-β1的表达水平高于AML缓解组(P>0.05).结论 Th17细胞可能与AML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提示AML患者体内TGF-β1的过度表达可能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非淋巴细胞 急性 TH17细胞 IL-17 TGF—β1 1L-17 mRNA
原文传递
负载抗原的DC与CIK共培养对耐药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岳玲玲 张连生 +4 位作者 曾鹏云 吴重阳 熊彬 刘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7-441,共5页
目的:观察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高表达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人乳腺癌MCF-7/ADR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目的:观察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高表达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人乳腺癌MCF-7/ADR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提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常规诱导出CIK及DC;制备MCF-7/ADR细胞冻融抗原后冲击DC,并与CIK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冻融物DC-CIK组),未负载抗原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对照组(DC-CIK组),同时设单独培养的CIK组或DC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表型及P-gp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IL-12、IFN-γ水平,MTT法检测对MCF-7/ADR及MCF-7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冻融物DC-CIK组、DC-CIK组细胞增殖活性均大于CIK组(P<0.05)。冻融物DC-CIK组对MCF-7/ADR、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10∶1、20∶1、40∶1时分别为(44.29±1.39)%、(58.24±3.52)%、(68.9±2.83)%和(33.51±2.18)、(40.43±2.3)%、(44.62±1.19)%,均高于DC-CIK组及CIK组(P<0.05);冻融物DC-CIK组对MCF-7/ADR耐药细胞株的杀伤活性高于非耐药细胞株MCF7(P<0.05);而对于非耐药株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冻融物DC-CIK组和DC-CIK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强于CIK,经冻融抗原冲击的DC与CIK共培养可以显著提高对MCF-7/ADR耐药细胞株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树突状细胞 多药耐药 P-糖蛋白
下载PDF
化疗后免疫状态的改变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马成成 +4 位作者 王鑫 香雪 高英 胡婉丽 陈慧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69-1875,共7页
目的:探讨化疗后免疫状态的改变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e myeloma,MM)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7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用淋巴细胞数与单核细胞数比值(lymph... 目的:探讨化疗后免疫状态的改变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e myeloma,MM)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7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用淋巴细胞数与单核细胞数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的变化来反应免疫状态的改变。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MM分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及治疗方案等临床因素与LMR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上述指标对初诊MM患者的预后价值。亚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通过Kaplan-Meier曲线并采用Logrank法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的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应用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来比较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以及LMR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LMR变化的临床因素。结果:在治疗1个月后,ALC的中位数从1.25(0.84-1.81)×10^9/L升高至1.39(1.02-1.9)×10^9/L(P=0.029);AMC的中位数从0.37(0.23-0.47)×10^9/L降低至0.29(0.2-0.44)×10^9/L(P=0.026);LMR的中位数从3.552(2.405-5.208)升高至5.138(3.22-6.471)(P=0.002)。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LMR的升高(HR 0.459,95%CI 0.241-0.875,P=0.018)和LDH≥240(U/L)(HR 2.368,95%CI 1.123-4.995,P=0.024)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治疗后LMR水平的升高预示初诊MM患者将拥有较长的生存时间。联合LMR不但可以反映治疗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而且可以更好的预测MM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状态 免疫重建 预后
下载PDF
环孢素A与干扰素联合逆转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张连生 +3 位作者 张玉芳 易良才 宋飞雪 曾鹏云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与干扰素α(IFN-α)联合逆转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AL)多药耐药(MD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和P-170单抗JSB-1对50例复发难治性AL患者进行P-170检测,并对其中34例P-170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逆转组(CsA...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与干扰素α(IFN-α)联合逆转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AL)多药耐药(MD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和P-170单抗JSB-1对50例复发难治性AL患者进行P-170检测,并对其中34例P-170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逆转组(CsA加IFN-α联合化疗)及对照组(单用化疗)进行逆转MDR的研究。结果:P-170在复发难治性急性AL中有高表达(68%),逆转组逆转MDR的总有效率(64.7%)明显高于对照组(23.5%),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sA与IFN-α联合应用有可能成为较为安全有效的血液病逆转方法,在治疗复发难治性AL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耐受性 白血病 急性 药物疗法 联合 环孢素A 干扰素
下载PDF
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及泼尼松治疗中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及对Th17和Th22细胞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莉娟 张连生 +7 位作者 曾鹏云 吴重阳 岳玲玲 陈红鹰 郝正栋 李亮亮 白俊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55-60,共6页
目的应用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及泼尼松(TCP方案)治疗中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观察临床疗效,并探讨TCP方案对Th17、Th22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2例中低危MDS患者分为2组,A组(35例... 目的应用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及泼尼松(TCP方案)治疗中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观察临床疗效,并探讨TCP方案对Th17、Th22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2例中低危MDS患者分为2组,A组(35例)接受TCP方案,B组(27例)单用环孢素A,评估TCP方案治疗的有效性。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治疗前后Th17、Th22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因子IL-17、IL-22、IFN-γ、IL-10。结果 A组有效23例(65.71%),高于B组(4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组的23例和B组的13例进行了Th17和Th22细胞表达水平观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Th17和Th22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Th17细胞在治疗后均减低(P<0.05),A组Th22细胞在治疗后减低(P<0.05),B组Th22细胞在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IL-17、IL-2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17、IL-22水平也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A组IL-10水平在治疗后升高(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3、4级血液学毒性。A组9例和B组4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A组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所有肝、肾功能异常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TCP方案是治疗MDS的有效组合方案,联合检测Th17和Th22将有助于指导免疫调节剂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沙利度胺 环孢素A 中低危 Th17细胞 TH22细胞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判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王鑫 吴重阳 +5 位作者 曾鹏云 李亮亮 马成成 香雪 李艳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3-159,共7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疗效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DLBCL患者初诊时的RDW、Fib与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关系,根据RDW、Fib正...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疗效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DLBCL患者初诊时的RDW、Fib与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关系,根据RDW、Fib正常值将患者分为低RDW组(≤15%)和高RDW组(>15%)、低Fib组(Fib≤4 g/L)和高Fib组(Fib>4 g/L),比较2组患者疗效、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指标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高RDW与低RDW组相比,高RDW组疗效(P<0.001)、OS(P=0.004)和PFS(P=0.007)均较差;高Fib组与低Fib组相比,高Fib组疗效(P=0.015)和PFS(P=0.04)较差;多因素分析显示,高RDW是影响DLBCL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94,95%CI 1.093-10.539,P=0.035)。结论:高RDW、高Fib与DLBCL患者较差的疗效及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红细胞分布宽度 纤维蛋白原 疗效及预后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吴重阳 张连生 +3 位作者 张玉芳 易良才 宋飞雪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5-431,共7页
背景与目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淋巴瘤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等,并取得良效,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作为体... 背景与目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淋巴瘤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等,并取得良效,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作为体内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激活初始型T细胞和维持细胞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IFN对CML患者的有效性是否也与诱导活化DC有关以及DC在IFN治疗CML中起何种作用,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应用含IFN的因子组合,体外培养CML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有无DC产生,进而探讨IFN治疗CML新的可能机制。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BMMNC),体外添加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7天,相差显微镜及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MTT法测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结果:诱导7天后的BMMN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突起且表达较高的CD1a、CD83、CD86、HLA鄄ABC、HLA鄄DR、CD54;与IL鄄4/GM鄄CSF培养组相比,含IFN鄄α培养组表达较高的HLA鄄ABC、DR(P<0.05),而CD86表达率及MLR在IFN鄄α/GM鄄CSF/IL鄄4组最高(P<0.05)。干扰素耐药组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率及MLR较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有效组均明显减低(P<0.05),但3组CD86表达率及MLR在IFN鄄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干扰素 树突状细胞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Toll样受体9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莉 张连生 +2 位作者 曾鹏云 吴重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5-948,共4页
本研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15例初诊的ITP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15例正常对照及13例治疗有... 本研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15例初诊的ITP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15例正常对照及13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pDC;用CpG-ODN 2216刺激外周血pDC并与之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中IFN-α、IL-6、TNF-α的含量;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DC的TLR9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①治疗前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960.83±164.65)pg/ml,(156.15±39.89)pg/ml,(137.31±35.44)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6.67±105.98)pg/ml,(89.13±21.48)pg/ml,(88.53±25.81)pg/ml,P<0.05〕;治疗后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分别降至(678.46±128.88)pg/ml,(97.77±26.31)pg/ml,(103.08±26.42)p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pDC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表达的TLR9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可能通过下调TLR9的表达,抑制pDC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而对ITP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地塞米松 TOLL样受体9 细胞因子
下载PDF
CONUT评分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艳青 王茵 +6 位作者 宋颖 韩叶 李静静 岳玲玲 曾鹏云 吴重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1-786,共6页
目的:探讨营养状况(CONUT)评分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根据国际骨髓瘤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MM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MM分型、淋巴... 目的:探讨营养状况(CONUT)评分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根据国际骨髓瘤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MM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MM分型、淋巴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绝对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血肌酐等临床指标与CONUT评分之间的关系,探讨上述指标对初诊MM患者的预后价值。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各亚组之间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生存曲线之间的差异采用双尾Log-rank检验;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CONUT评分预测OS的最具区分性的临界值;对非参数分布的样本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与OS相关的因素。结果:与高CONUT评分组相比,低评分组有更好的OS(中位OS分别为43.3和127.67个月,95%CI:57.065-78.345,P=0.038),同时,低评分组淋巴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绝对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白蛋白和胆固醇的水平较高,但球蛋白水平降低。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HR=1.027,95%CI:1.000-1.054,P=0.048)、单核细胞绝对数(HR=11.284,95%CI:22.968-42.897,P <0.001)、CONUT评分(HR=1.198,95%CI:1.036-1.385,P=0.015)、M蛋白(非Ig G/Ig G型)类型(HR=0.503,95%CI:0.259-0.977,P=0.043)是M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ONUT评分作为免疫-营养评分是能有效预测MM患者预后且方便易得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CONUT评分 预后
下载PDF
长效物理抗菌材料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佩芬 王东敏 +2 位作者 张秀 张玉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5592-5595,共4页
目的探讨长效物理抗菌材料"洁悠神"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2月于医院接受脊柱外科手术治疗且术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20例患者为研... 目的探讨长效物理抗菌材料"洁悠神"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2月于医院接受脊柱外科手术治疗且术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例,所有患者术前血培养均为阴性,对照组采用洗必泰预防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试验组采用洁悠神局部喷洒预防感染,两组均留取血标本,进行血培养,置管7、14d分别拔除10例导管进行插入点导管细菌培养,统计两组患者置管期间感染的发生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的插入点导管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血培养感染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8.33%(P<0.05);两组病原菌分布均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试验组患者导管维护后24h贴膜卷边率及渗液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不同留置时间穿刺部位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中采用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可降低CVC相关性感染的风险,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 洁悠神 洗必泰
原文传递
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共培养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岳玲玲 张连生 +6 位作者 张玉芳 张彦明 曾鹏云 吴重阳 宋飞雪 刘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40-1342,共3页
目的探讨负载P-糖蛋白(P-gp)高表达的多药耐药(MDR)白血病K562/A02细胞冻融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与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MDRK562/A02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提取健康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常规诱导出DC及CIK,将K562/A02细... 目的探讨负载P-糖蛋白(P-gp)高表达的多药耐药(MDR)白血病K562/A02细胞冻融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与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MDRK562/A02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提取健康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常规诱导出DC及CIK,将K562/A02细胞冻融物作为抗原冲击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实验组,抗原不冲击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对照组,以CIK及DC单独培养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1和空白对照组2。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MTT法检测杀伤活性。结果实验组、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均大于CIK组(P<0.05)。实验组对K562/A02、K562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5∶1、10∶1、20∶1时分别为(42.90±0.67)%、(49.85±0.28)%、(63.36±0.46)%和(23.56±0.43)%、(26.11±0.34)%、(34.46±0.35)%,均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1(P<0.05);实验组对K562/A02的杀伤活性高于K562和MCF7(P<0.05)。结论DC与CIK共培养物是一种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高于CIK的免疫活性细胞,而经冻融抗原冲击的DC与CIK共培养能明显提高对MDRK562/A02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多药耐药 P-糖蛋白
原文传递
Flt3配体诱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来源树突细胞及其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霞 张连生 +7 位作者 张玉芳 易良才 宋飞雪 刘瑛 曾鹏云 赵丽 唐文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91-694,共4页
关键词 树突细胞 FLT3配体 白血病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肿瘤 DC 诱导 常染色体 生物 特异性
原文传递
预后营养指数联合D-二聚体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叶 宋颖 +6 位作者 王茵 金祺祺 蒋皓云 曾鹏云 岳玲玲 吴重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5-1393,共9页
目的:探究预后营养指数(PNI)联合D-二聚体(D-dimer)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DLBCL患者初诊时的临床资料,通过ROC曲线确定PNI和D-dimer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分组患... 目的:探究预后营养指数(PNI)联合D-二聚体(D-dimer)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DLBCL患者初诊时的临床资料,通过ROC曲线确定PNI和D-dimer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与OS相关的因素。结果:与低PNI组(PNI<44.775)相比,高PNI组(PNI≥44.775)有更好的OS(P=0.022)和PFS(P=0.029),两组2年OS率分别为55.6%和78.3%(P=0.041);与高D-dimer组(D-dimer≥0.835)相比,低D-dimer组(D-dimer<0.835)具有更好的OS(P<0.001)和PFS(P<0.001),两组2年OS率分别为51.4%和86.8%(P=0.001);同时,高PNI+低D-dimer组患者较其他3组具有更好的OS(P=0.003)和PFS(P<0.001),2年OS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CCN-IPI(HR=2.083,95%CI:1.034-4.196,P=0.040)、PNI(HR=0.267,95%CI:0.076-0.940,P=0.040)、PNI+D-dimer(HR=9.082,95%CI:1.329-62.079,P=0.024)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发现,PNI、D-dimer、PNI联合D-dimer能够改善低危、低中危DLBCL患者的预后分层。结论:初诊时高PNI、低D-dimer及高PNI+低D-dimer的DLBCL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营养指数 D-二聚体 预后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白血病患者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成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雷美清 张连生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2期1029-1032,F0003,共5页
目的在黄芪多糖(APS)作用于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成熟过程中,研究其是否可以增加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Dex)表面功能分子的表达水平。方法分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期(AML-CR)患者BMNC,采用含有重组人粒细胞... 目的在黄芪多糖(APS)作用于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成熟过程中,研究其是否可以增加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Dex)表面功能分子的表达水平。方法分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期(AML-CR)患者BMNC,采用含有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 Hu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uIL-4)的RPMI 1640完全培养基培养在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至第7天。阳性对照组加常规量的脂多糖(LPS),实验组用APS 50、100、200 g/L刺激DC,阴性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培养基,培养36小时后,分级分离法提取DC培养上清液中Dex,在透射电镜下观察Dex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ex表面分子人白细胞抗原DR、CD80、CD86的表达水平。并对DC进行形态学和表面分子鉴定。结果APS组与对照组所诱生的Dex的形态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剂量APS组中Dex表面分子(CD80、CD86、HLA-DR)表达量较其他各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PS可以增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BMNC来源的DC诱生的Dex表面分子的表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单核细胞 膜糖蛋白类 培养基
下载PDF
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及强的松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反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莉娟 张连生 +8 位作者 曾鹏云 吴重阳 岳玲玲 陈红鹰 白俊 胡婉丽 郝正栋 李亮亮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第16期137-139,共3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CsA)及强的松(TCP方案)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观察其临床疗效、免疫学反应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06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59例低危MDS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TCP方案(A组,n=29)和单用环孢... 目的本研究应用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CsA)及强的松(TCP方案)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观察其临床疗效、免疫学反应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06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59例低危MDS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TCP方案(A组,n=29)和单用环孢素A(B组,n=30)治疗,评估TCP方案治疗的有效性、免疫学反应及副作用。结果 A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对59例患者中的23例(A组13例为a组,B组10例为b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观察,结果如下:a、b两组IFN-γ水平及CD3+CD4+、CD3+CD8+细胞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组治疗后IL-10水平及CD4+CD25+细胞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b组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均未出现3、4级血液学毒性。共有9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中A组5例,B组4例;A组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B组0例。所有肝肾功能异常者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TCP方案是治疗MDS的有效组合方案,安全、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沙利度胺 环孢素A 强的松 免疫学反应
下载PDF
从核型演变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丘镜滢 +6 位作者 何琦 党辉 师岩 洪波 史惠琳 王德炳 陆道培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染色体异常及其演变在揭示MDS的发病机制、白血病转化和评估MDS预后中的意义。方法;77例MDS核型分析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方法和染色体G显带技术。结果:77例中,40例(52%)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染色体异常及其演变在揭示MDS的发病机制、白血病转化和评估MDS预后中的意义。方法;77例MDS核型分析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方法和染色体G显带技术。结果:77例中,40例(52%)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RAEB和RAEB-T的模型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2/20、10/14,明显高于RA和RAS(分别为15/37、2/5,P<0.05)。按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的多少依次为:+8、-7/7q-、5q-、-Y、20q-、+9、+21、dup(1q)、i(17q)和+19。核型异常者进展为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生存期也明显缩短(P<0.05)。复杂异常核型者预后最差。结论:MDS的骨髓染色体分析对研究其病因、明确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核型分析 病理学
下载PDF
原发性眼眶髓系肉瘤1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成成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96,共4页
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又称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是原始或幼稚细胞的髓系细胞在髓外形成的实体肿瘤,可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或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dyplastic syndr... 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又称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是原始或幼稚细胞的髓系细胞在髓外形成的实体肿瘤,可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或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dyplastic syndrome,MDS / myelodyplastic syndrome,MPN)同时发生,MS在AML中占2.5%~9.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肉瘤(MS) 眼眶 免疫组织化学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下载PDF
流感疫苗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昊 张连生 +2 位作者 张玉芳 曾鹏云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6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流感疫苗对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GM-CSF和IL-4诱导培养7d,将所得细胞分为4组:完整失活流感疫苗(WIV)组;裂解流感疫苗(SIV)组;TNF-α组;对照组,用不同培... 目的探讨流感疫苗对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GM-CSF和IL-4诱导培养7d,将所得细胞分为4组:完整失活流感疫苗(WIV)组;裂解流感疫苗(SIV)组;TNF-α组;对照组,用不同培养方法再培育24h后,流式细胞仪分析DC免疫表型,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2浓度。结果CML源性DC细胞表面分子表达、上清液中IL-12浓度在WIV及SIV组较TNF-α和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IV组高于SIV组(P<0.05),而TNF-α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感疫苗具有刺激CML源DC成熟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疫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